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2013版

第一章传播概述

第一节、传播的含义

1、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2、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突厥传》。

3、传播的特性:(1)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写信、作文)、图像传播(绘画、拍照)

(2)时空遍布性:从时间上从古至今、从空间上从南到北

(3)行为伴随性:行为离不开传播、行为本身就是传播

(4)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4、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5、传播与信息的关系:

(1)与信息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2)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人类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只是广义的传播中的一部分,即人类传播,传播学,即人类传播学

(4)传播定义: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行为;

狭义:人(自身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第二节、传播的类型

1、从符号角度:口语、文字、图像、实物

语言传播(口语、文字)、非语言传播(图像、实物)

从性质角度: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非人类传播

2、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

(1)二分法(技术、手段):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2)四分法(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

3、自我传播:最小是一种传播,是非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上限模糊,无明确的群体正式的组织

组织传播: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之间的传播,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等

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

第三节、传播的结构

1、传播的三要素说:传者、受者、信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

2、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

3、传播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一)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

不足:1)是单向未双向2)是孤立未联系3)静止未变动4)只是环节不是要素

(2)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

(二)控制论模式传播的要素,内部结构

(1)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美)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加入反馈,强调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传播单的概念

(3)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

(4)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三)社会系统模式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

(1)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第四节、传播的功能

1、二功能说

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E托尔曼,人类的说话是工具,为应对环境,父母催孩子起床、马路上的问话

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W斯蒂芬森,提倡游戏理论,调节身心

另瑞士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

2、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1)个人层次工具性传播:了解环境变动消遣性传播:调节身心

(2)组织层次工具性传播:为决策提供依据消遣性传播:调节成员情绪

(3)社会层次工具性传播: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消遣性传播:提供娱乐或调节社会大众情绪

3、传播的四大功能说

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社会遗产,是由拉斯韦尔提出,C赖特增加提供娱乐4、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相对性: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应关系,是相对的,即消息可有劝服功能,言论可有新闻

功能,知识可有娱乐

功能,寓教于乐.罗马帝国的贺拉斯

双向性:传播大多是双向的,交互的

6、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默顿

(1)授予地位:无论人个、组织、事件,一旦被媒介传颂,即名扬天下

(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违背社会规范且坚持不改的行为,一经媒介曝光,则可望迅速、有效地得到制止

(3)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耗费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疏于行动负功能研究:

两个环境理论:李普曼《舆论学》:一个现实环境,一个虚拟环境(未到上海,通过渠道对上海有认识)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善人生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和自我达成预言:默顿,医院把两病员化验单弄错,病了没病了,没病了却有病了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第一节、世界传播学沿革

1、19世纪末逐步形成,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1943年施拉姆创办世界第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

2、传播学起源于欧洲,诞生于美国,流向美洲,传到欧洲,进入亚洲

3、思想来源:19世纪的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等欧洲的理论,间接地影响了在美国崛起的传播学

(1)达尔文的进化文论,1859年,《物种起源》及《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表达》

(2)弗络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

其他欧洲先驱:孔德、涂尔干、塔尔德、西梅尔

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模仿理论西梅尔:德国社会学家,网络理论

4、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斯韦尔5W模式美

(2)勒温把关人理论,又译卢因,美,场论,群体动力论

(3)霍夫兰劝服研究美实验是观看影片《我们为何而战》鼓舞士气

(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

《人民的选择》

(5)李普曼与《舆论学》美议程设置提出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受《梦的解析》影响深

5、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伟大的概括者《大众的传播学》《传播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

6、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1)经验学派经验性的方法: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

(2)批判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20世纪60年代,英国默多克和戈尔丁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

第二节、中国传播学历程

1、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56—1978)张隆栋翻译《报刊的四种理论》

(二)兴起阶段(1978—1982)央视《新闻联播》开播

1、第一次受众调查

2、施拉姆访华1982

3、第一次西方传播学座谈会

(三)发展阶段(1982—1997)译着出版《传播学概论》

(四)确立阶段(1997—2007)复旦开设传播学课程

2、传播学科分支及其研究成果

(一)大众传播研究(二)人际传播研究(三)组织传播研究(四)跨文化传播研究(五)新媒体传播研究

3、中国传播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焦点:新媒体、传媒经济

(二)存在问题:从研究层次看,仍停留在介绍层面;从研究话题看,长期分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第一节、传播革命的意义

1、口语传播时代

特点:表述的自由性;依托人体发声传递信息,传播距离及空间有限;使用声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

意义: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

2、文字传播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文字

特点:克服了口语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

克服了物理空间长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传播

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

3、印刷传播时代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纸;公元7世纪唐代有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

表达性: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

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

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间;

分布性:可以到达所有阶层的人们

1833年,美国印刷工人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将人类带入了大众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的贡献: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

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摩尔斯从华盛顿发出第一封电报,内容《圣经》

电子媒介的种类:电影20世纪初,美国发明了能放映1分钟的早期电影

1903年,一批片长超过25分钟的电影故事片陆续上映

1905年,美国的匹兹堡出现了5分种院线

1910年,美国共有10000家放映默片的电影院

广播1906年,广播产生1933年,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电视

电子媒介的影响:促进经济;推动政治;方便生活;传承文化

5、网络传播时代

特点:信息量巨大;技术融合;信息双向流动;超越时空限制

6、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融合状态发展;

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二节、婚介理论的演进

1、英尼斯的媒介理论:他的第一篇传播学论文《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

(一)媒介偏向:即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特性

前者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石头、羊皮等,适合于克服时间,能长久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适合于克服空间的障碍,任何媒介若不具有长久

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就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有其一。

(二)媒介与权力的关系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思想家、先知、圣人”有“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论断

(一)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媒介四定律:放大、过时、再现、逆转(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的作用与传播的信息无关,不单是传播渠道,而是延伸人体的器官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等

(三)媒介的凉热之分: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广播,电影,报纸

凉媒介:传播的信息模糊,受都参与度提高的媒介,电视,电话,交谈,讨论会等

(四)地球村

3、莱文森的媒介理论:代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新新媒介》

(一)人性化趋势: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模仿甚至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并模仿或复

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二)补偿性媒介: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以往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

功能的补救和补偿

(三)对手机的哲学解读

第三节、媒介融合

1、形式:高登: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战术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

呈现方式的融合

詹金斯: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融合、文化融合、全球融合

2、进展:论坛公司的实验、媒介综合集团的经验、中国媒介探索1933,杭州日报是第一家有网络版的报社

3、前景: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业融合进一步向跨媒体集团方

向发展、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

第一节、传播与政治

1、传播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一)政治对传播的影响:1、政治已成为大众传媒最重要的消息来源和报道内容;

2、政治的民主化程度决定了大众传媒发展的多元化与繁荣景

(二)传播对政治的影响:1、大众传媒通过信息沟通与交流,形成自身影响与作用,成为

政治活动的主要手段与工具,延伸政治活动的影响范围,

成为政治伸展的触角;

2、大众传媒对政治发展发挥一定制约作用;

3、在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政治活动

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在一定时刻发挥关键性作用。

负面:1、媒介发展,人们更方便参政议政,过分依赖网络而消弱了实践的力量

2、传媒与政治融合,互相勾结,制造遥言,封锁消息,导致公众错误判断

2、大众传播与舆论监督

要求:1、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是前提条件

2、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

(1)提高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2)新闻媒体通过曝光、报道,改善社会民主环境

问题:1、受到有关部门的压制2、缺乏必要法律武器

第二节、传播与社会

1、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传播寓于社会之内

(二)社会对传播的影响:1、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

2、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

3、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闰

(三)传播对社会的作用:1、协调社会关系

2、监视社会环境

3、塑造社会形象

4、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2、报刊四种理论:施拉姆: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

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英国弥尔顿《论出版自由》——观点的公开市场、自我修正过程

3、社会责任理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3、媒介三种体系:阿特休尔:1、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

3、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

第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下)

第一节、传播与文化

1、大众传播对文化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2)大众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

(3)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

2、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

(1)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

(2)湮没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

(3)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

3、文化认同:一种,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

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

4、大众传媒对文化认同的作用:

(1)大众传播媒介是营造文化认同的天然温床,文化认同的建构,离不开传播媒介的推动和协助

(2)大众传媒还具有沟通功能和润滑作用,能充当社会的减压阀和灭火器

第二节、传播与经济

1、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

(2)监督市场秩序

(3)刊载商业广告以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

(4)发展媒介产业以丰富经济主体

2、经济对传播的影响

(1)经济体制制约传播的功能发挥

(2)经济体制决定大众媒介的动作方式

(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3、媒介产业分类:(1)印刷媒介产业:报纸、杂志、出版

(2)电子媒介产业:广播、电视、电影

(3)互联网产业

4、媒介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媒体集团化,个案—默多集团—新闻集团的并购

5、新闻集团的媒介集团化启示:深化改革,跨媒体发展;横向联合,多种经营

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

第一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2、三要素:个人、信息传播、意义的生成

3、特点:社会性、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

4、网络人际传播特点: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

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

5、人际传播的手段的类型: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他媒介物

第二节、群体传播

1、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2、群体意识:指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

3、群体规范:群体确定的行为标准

功能:维系作用、认知的标准化作用、行为的定向作用、惰性作用

4、群体规范与群体传播的关联:

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

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群体规范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组织沟通

1、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2、三要素:组织、传播、目的

3、组织传播的渠道:正式传播渠道和非正式传播渠道

组织外传播更多采用正式渠道;横向传播;

组织内传播正式渠道中,有纵向(上行和下行)传播和横向传播,

4、组织传播的媒介手段:内传播:书面媒体、会议、电话、内部杂志、工作手册、工资单、通告

外传播:大众媒介、广告、

5、组织传播的功能和目标:

功能:卡兹和卡恩:生产、维持、适应、管理

伯罗:生产即完成工作、革新功能即探索新的行为方式、维持功能即维持系统运行

苏东水:搜集资料、改变行为、建立及改善人群关系

目标:内:实现组织成员的融合、价值的趋同外:对环境的适应

7、组织传播中的沟通障碍

下行传播:(1)信息过载或信息泛滥(2)传播时间安排不当

(3)信息受过过滤和改变(4)信息反馈欠缺或不足

上行传播:(1)过滤(2)延迟(3)缺少直接沟通

第四节、公众表达

1、公众表达:普通民从有关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言论

2、互联网时代公众表达形态:网络聊天、电子邮件、BBS论坛、博客、微博

3、互联网时代公众表达特征: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主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广泛,

情绪中的非理性成分增加,意见领袖作用甚为突出

第五节、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四要素:传者、信息、大众媒介、受众

3、类型:传统大众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4、传统大众传播

特征:(1)受众的性质:为数众多的、异质的、匿名的

(2)传播实践的性质:信息公开而迅速,不具耐久性,稍纵即逝

(3)传者的性质:复杂的组织,在复杂机构中工作的了群人

传播过程三个特征界定:(1)公共性(2)迅速性(3)短暂性

特点:(1)传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报社、电台)的整体或其中个

(2)手段是机械媒介或电子媒介

(3)受众广泛,成分复杂、有众多、杂乱、分散、匿名的特点,被看作具有某种普遍特性的群体

(4)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优点: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数量多、传播信息质量高

缺点:反馈慢、互动频率低

5、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1)受众特征发生了改变(2)传者微分发生了变化

(3)传播手段兼容并包(4)传播速度更快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7、网络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影响:

正面:实施舆论监督、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形成网络舆论,对事件的推进和最终解决,起决定性作用

负面:垃圾信息泛滥、网络暴力肆虐、责任意识淡薄

第六节、国际传播

1、国际传播:广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信息交流,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各种相关事务

狭义: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2、特点:目的、频道、传输技术、内容形式、文化影响、政治本质

3、发展趋势:以全球性重大事件报道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跨国传媒集团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主角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正在成为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第一节、传者

1、传者:即传布者,又称信源,指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

体。既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

2、传者的类型:按空间形态:直接传者、间接传者

按角色特点:普通传者、专职传者

按对象性质:人际传播传者、群体传播传者、组织传播传者、大众传播传者

3、传者的特性: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机构性

4、传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言论自由权、出版权、着作权

专业性权利:专职传者专门从事传播活动的人员,尤其是新闻传播行业人员应享有的传播权利

5、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享有的权利:

(1)采访权:知察权知闻权,是在法律认可的范围内,记者拥有为采集新闻信息而进行调查或访问活动的权利

(2)报道权:记者有传送、报道公关的信息的权利。

(3)批评权: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4)编辑权:专职传者有权对信息进行编辑,即有权根据自己个人或所属群体及社会的需要、意见、主张、立场等,对信息进行取舍、修改和组织。

(5)秘匿权:记者和新闻媒体有权利、义务,对新闻或消息提供者的情况实行保密,不向任何人提供有关他们姓名、职务、所属机构等基本情况,也不得向任何人

泄露他们所提供的文件、资料等。

(6)安全保护权:要保证大众传播人业人员在本国或国外都能得到保护,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保证他们获得开展本职工作的最好条件。

(7)版权(着作权):作者或其他着作权人对已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

6、传者的义务:不泄露国家机密、法庭秘密、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

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

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

与职业相关的契约性:收集信息(原则:目的性、准确性、系统性、时效性、相关性、合法性) 制作信息、发送信息、收集反馈信息

第二节、受者

1、受众:信息传播的接收者,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及电视的观众以及网络的使用者

宏观: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微观: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个人

2、受众的权利:(1)传布权:受众应有的议论自由以及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2)知晓权:社会成员有获得关于自身所处环境及变化的信息的权利

(3)媒介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文化

活动的权利:反论权、意见广告、开放频道

(4)隐私权:受众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

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3、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受众

(1)受众即市场论——关于受众角色的理论

是商业媒介的受众观,受众被当作市场,或消费者市场,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就是市场经济下

的供求关系。

优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一些特征,包括经营性、商品性竞争性,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行为特点

缺点:导致对受众的忽视,对媒介应负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忽视,无法达到媒介和受众的真实社会关

系的全面理解。

(2)使用与满足论——关于受众行为的理论20世纪30年代,典型的魔弹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贡献:指出受众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即受众具有能动性,揭示了受众的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

缺点:没有充分考虑社会条件或社会结构因素,只关注受众的接受需求,忽略了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主动传播需求与权利

(3)制码\解码论——关于受众生产意义的理论

霍尔《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

制码阶段:传媒制作都对原材料的加工

成品阶段:电视作品完成

解码阶段:观众对节目进行解码,产生相同或相异的理解

霍尔模式:观众对于同一个电视节目,可能存在三种解码立场。

(1)支配/霸权立场:观众完全按照支配的符码意义进行解读

(2)协商立场:对众对电视符码既不完全同意又不完全否定

(3)对抗立场:观众对电视信息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作出与制码相反或相异的解读。

体现了观众的能动性乃至决定性,彻底改变了传统理论中观众被动盲从的形象

(4)观展\表演论——关于受众接触、参与媒介的理论

行为范式、收编/抗拒范式、观展/表演范式

媒介影像大量进入日常生活,人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受众,同时,他们也是表演者,内容的生产者与接受者融为一体,如在微博上晒照片

4、粉丝:(一)病态与非理性:着迷的孤独者、歇斯底里的群众

(二)富有辨识力与创造力:盗猎者、游牧民

5、中国受众研究的历程

(一)第一阶段:受众调研的起步与探索阶段(1980年初——1992年)

(二)第二阶段:受众调研的深入与成熟阶段(1993年至今)

第三节、传受者展望

1、新媒介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突破

(一)受众与传者之间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

(二)受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扩张

(三)受众的社会网络得到强力拓展

2、新媒介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问题

(一)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麻醉作用吞噬时间

(二)新媒介的信息内容:娱乐至上和深夜缺失

(三)新媒介的信息质量:真伪难辨和良莠不齐

(四)新媒介的传播话语权:平等中隐含的不平等

3、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媒介素养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养以兴利除弊:加强学习了解新媒介的基本知识、加强解读和评估新媒介信息的能力、加强创造和传播新媒介信息的能力、加强利用新

媒介服务个人和社会有能力

(二)正确看待网络中的转型期社会冲突以审时度势:发挥安全阀的作用、谨防网络暴力、理性使用网络

第八章传播效果的探索

1、传播效果:一般指传者发生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认知、

态度、情感)与行为造成的影响。

2、传播效果研究经历的发展阶段

(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

(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一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

(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

3、早期的思潮和研究(第一阶段)

(一)大众社会概念与“魔弹论”思潮

1895年,法国古斯塔夫.勒庞把社会称为“乌合之众”: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相似的特征和情感,则大众传媒的效果肯定强大,人们以相同的方式理解信息并产生一

样的反应。

魔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

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对魔弹论发起挑战的研究:佩恩基金会的儿儿童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的恐慌研究

(二)佩恩基金会的儿童研究

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主要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传播效果研究

(三)火星入侵的恐怖研究

评判能力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广播的反应不同;某些个人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的社会群体归

属,家庭和教育都影响人们作出正确还是错误的判断;

(四)选择性影响理论:

(1)媒介把信息传送给社会成员,人们有选择地接收理解这些信息

(2)这种选择性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不同的认知形态之上的

(3)认知形态的不同,是因为每个个体通过社会学习,都具有各自的信仰、态度、价值观(4)选择性的认知影响到选择性的理解、记忆和反应

(5)媒介效果不是一致的、强大的、直接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并受制于个体心理反应的差异。

(五)社会范畴论:

(1)媒介把信息传送给社会成员,人们有选择性接收理解这些信息

(2)在分分的社会结构中,个人地位的不同,是选择性产生的基础

(3)社会结构是由不同社会范畴的人群组成的,社会范畴由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等因素决定

(4)同一范畴的人,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基本相似

(5)媒介效果不是致、强大的、直接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并受制于社会范畴的差异

(六)社会关系论

4、有限效果论(第二阶段)

代表性成果:佩恩基金会有关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霍夫兰等人的劝服研究、

拉札斯菲尔德等人信息流程研究、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研究

信息流程理论:

1、两级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

数意见领袖,然后

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强调的是人际传播大于大众传播。

意见领袖: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判断的人,特征是人数不多,只是全体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特征:水平型、单数型、活跃型

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

劝服理论:霍夫兰

有限效果论:克拉伯,传媒并非万能,而是在多种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相当有限的效果

5、认知过程:注意、直觉、表象、记忆、思维、语言

6、议程设置功能理论麦考姆斯

中心观点:大众传媒可通过设置重要议程来影响公众关注什么,传媒强调程度越高,公众关注程度越高

7、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女伊丽莎白.诺尔——纽曼最早现于《传播学刊》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

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8、知识沟理论蒂奇纳、多诺休、奥利恩

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确实给受众带来了信息量普遍增长,由于社会地位高的人比社会地位低的人能更快、更多地获得信息,因而,随着不断地累积,两个群体获得的信息量将出现差距,久而久之,必然形成知识的鸿沟。

进一步研究,是知识沟反面: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理论

9、涵化理论格伯纳

也称培养理论,指的是受众在媒介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社会认知模式。电视的“涵化”效果:即潜移默化的效果。

10、第三人效果理论美国菲利普斯.戴维森

感觉假说(人们认为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行为假说(在认识到第三人效果后,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防止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影响自己

11、框架理论加姆桑恩特曼艾英戈

框架可以界定为采取一种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增加和精心处理等方式,通过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的体现,对新闻内容做出报道的做法。直白一点就是对一事件的认识和表达方式。如对恐怖主义的报道。

加姆桑(Gammson)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逐渐形成,我国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总体上传播学所包含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除大众传媒外,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都属于传播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传播的概念理解应当更宽泛一些。传播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立场、角度和方法。 四大定义人和主要贡献: 1.亚里士多德的演讲模式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演讲模式: 核心:说服 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场合 5W模式: 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 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 数学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循环模式: 编码者、解释者、译码者——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 传播双方要放在同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能区分传授双方的区别。不适用于大众传播,双方要在共同意义空间,才能有交流的可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 1.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2.接收 3.处理①记忆②检索③排序④吸收 4.传递 5.反馈 6.干扰 “镜中我”: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时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感觉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 “约哈里窗户” 四个区域:1.开放区域2.隐秘区域3.盲目区域4.未知区域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产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他人之间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各种符号、信号和媒体进行交流的活动。 2.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踏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4.大众传播 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5.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6.子弹论 传播有特别强大的作用,传播就象枪弹,受播者就象靶子,传播就象打靶

一样,只要传播,受播者就会应声倒下。 7.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8.教育传播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分哪几类 【1】理智型教师: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意志型教师: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趋向于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课紧凑,系统性强,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情感型教师: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易于冲动,缺乏自信。 【4】组织型教师: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喜欢想象和形容,富于感染。 9.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10.说明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有哪些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这些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而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 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 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 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 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概括

传播学定稿1.0 1.0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从政治角度研究传播;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三功能;“内容分析法”卢因:群体传播研究; “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控制实验法”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证据。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人民的选择》;实地调查法 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整合前人成果,培育传播研究和实践人才,创建传播学科。他曾亲自建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一些学者认为,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报偿的保证 ────── =选择的或然率 费力的程度 2.人类传播发展的主要四个阶段: (原始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不管传播工具发展到哪一步,在此以前所运用的各种工具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不能互相代替。 3、传播面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制作和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大。 4、出现媒介融合趋势,即各种媒介趋向多功能一体化。 3.二分法、五分法: 二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可分为: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动作为辅助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五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可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2人);群体传播(3人以上);组织传播(有分工、等级、内部规范,较严密的社会组织);大众传播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应注意语言表达能力、词汇量、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两个人要达到有效传播,他们的经验范围必须有若干共同的地方。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 判断题:5个,10分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6个,30分 论述题:1个,20分 考试内容: ☆1.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 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 终于成为可能。 (2)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 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 答: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a.主要内容: 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 ↓ ↓ ↓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 b.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 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 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③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 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 (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贡献: 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 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3)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a.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 择性接触媒体) 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 响(“二级传播”)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传播:信息在时空中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的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基础上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教育传播四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15~18)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3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图、评价)P32~39 1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一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1 忽视了“反馈”的要素2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机动的研究问题。3 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她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具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七个要素:信源编码通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 3贝罗的S-M-C-R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的模式,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但该模式是单向性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也未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四环节:1信源和编码者2受传者和译码者3信息4通道 4老师补充的模式···· 第三章

《传播学》重点难点总结整理

第一讲:导论:认识世界的一个新视角一、认识传播中的世界 (一)传播:人类社会重要现象 ?人群体社会 ?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 ?传播与行动:知己知彼 (二)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的零距离 ?周边信息 ?交往、就业 ?大众传播手段 (三)信息传播与日常生活 ?人生重要事:吃喝拉撒睡工作玩乐 ?吃:吃什么?去哪吃?怎么吃? ?喝:喝什么? ?穿:审美与实用,流行与时尚 ?住:住在何处?方式? ?拉撒:约束自觉性 ?看、听、说、读、写 (四)传播塑造口味 ?品牌的意义 ?培养与控制 二、传媒时代 ?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媒介的发展 ?城市生活及信息来源渠道的相对垄断 ?教育与大众传播 三、传播与文化 ?民族特性的塑造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社会化与民族化 ?习俗与观念 传承 变迁 断裂 四、传播方式变迁 ?传统社会社会传播 社会结构 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的重要地位 传播的功能、有效性 谣言、江湖、社会稳定、动荡、战乱 制度化传播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力量 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 格式化媒介与信息 选择性信息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窗口 ?传媒对于世界的建构 ?建构对于人们思维的影响 ?媒体真实与实际真实 ?影视媒体对生活建构的影响力 ?消费观、恋爱观、婚姻理解 ?电视直播:自觉的幻觉 ?传媒新闻关注:非常态现象 ?新闻策划 五、新媒介出现的意义 ?网络 ?手机 ?信息传播的方式变迁 ?参与性 六、作为一门课程:学习传播学的价值 (一)传播学的实用价值 ?1、引导性问题 当你已经身处传播无处不在的世界时,为 什么还要学习传播? 传播是什么? 传播活动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进行? 传播领域内有哪些共同的主题? 传播的内涵分布于哪些层次? 哪些职业向拥有坚实的传播学背景的人 敞开大门? ?2、例子 一位朋友带着问题来找你,你想让他明白 你是支持他的。 你被邀请参加面试,而面谈过程中的沟通 是否有效,将决定你是否能够获得这份梦 寐以求的工作 学期结束时,你的恋人将要毕业,并且到 离这里有1000英里的城市去工作,你在 考虑如何跨越地域距离而保持联络。 你所有主修的一门课程是口语研究报告, 因此你的成绩取决于你的公共演讲能力。 诸如此类的场景说明了传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你所学的其他科目不同,传播学几乎对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影响。 当我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激励自己迎接挑战时、说服自己采取或放弃某一行动时,这些都是与自 己所进行的交流。 我们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建立或巩固人际关系、完成工作或开展事业、参与社会或市民活动。 生活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传播。 尽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传播,但是我们却不能总是做到有效地沟通、交流。 不充分或不恰当的传播知识和技能将是人们实现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及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及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及“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及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及“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及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及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及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及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传播: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的类型:(P3) 一.人对人的传播 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 组织传播 3. 大众传播 4. 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勒温(又译卢因)、拉扎斯费尔德、霍夫兰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P6) 教育传播的特征:(P7) (1)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3)受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大学的教材,不能用作中学的课本。)(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P11) 一.口语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 四.网络传播阶段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P7)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