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学案及各课练习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一)、水的组成和性质1、水的电解实验(1)实验装置:水的电解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检验气体: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体积大的气体燃烧能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化学方程式为:3、水的物理性质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在101kPa下,水的凝固点为0℃(结冰),沸点是100℃。

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水的导电能力较弱。

4、水的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条件下也不易分解,难以用水作原料直接制取氢气。

水的pH为7。

(二)、分子和原子1、分子(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例如:空气中的氧气和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注意:①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例如: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相同,水是液态,冰是固态。

②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出来。

③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

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该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就由什么粒子保持它的化学性质。

例如: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铁原子;保持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2)分子的性质(原子的性也是这些)2、原子(1)原子的概念和性质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①原子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裂”。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在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和质量不变。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

《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一、爱护水资源1、地球上的总储水量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的。

(有限)2、措施。

一方面要_ ,另一方面要。

(节约用水,防治水体污染)3、污染源:污染,污染,污染。

(工业,农业,生活)4、防治措施。

①工业上,应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

(新技术,新工艺,符合排放标准)②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

(化肥和农药)③生活污水。

(集中处理和排放)二、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1) 常见净化的方法有:沉淀、、吸附、。

(过滤,蒸馏)(2)自来水厂水的净化过程。

天然水加沉淀过滤加活性炭消毒杀菌自来水。

(絮凝剂,吸附)2.净化水的步骤、原理及作用(1)沉淀。

①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将杂质吸附,并沉降下来。

②作用:除去不溶性杂质。

(2)过滤。

①原理: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②装置及注意事项③作用:除去液体中不溶性杂质或用于固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3)吸附。

①原理:利用木炭(或活性炭)的吸附性,把天然水中的一些杂质和臭味除去。

②作用:除去不溶性杂质和部分可溶性杂质。

(4)蒸馏。

①原理:利用液体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②作用:除去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4)问题思考(1)过滤后的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提示:①盛放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滤液高于滤纸边缘;③过滤时滤纸破损。

(2)对于过滤、吸附、沉淀、蒸馏这几项单一的操作,你能判断它们的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吗?要想得到较好的净水效果,这几项操作的先后顺序应如何设置?提示: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蒸馏、吸附、过滤、沉淀。

要想得到较好的净水效果,这几项操作的合理顺序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3.硬水与软水(1)概念。

①硬水:含有较多 的水。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②软水:不含或者含有较少 的水。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2)区分。

(3)硬水的软化方法。

生活中常用 法,实验室中一般用 法。

(煮沸,蒸馏) 提示:(1)外观清澈、透明的自然水,虽然比较洁净,但里面仍可能有较多的杂质,不一定时纯净物。

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目的要求: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重点:1:水的组成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难点:1:水的组成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教学过程: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

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板书课题:水的组成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纵使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

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这验证了上一章学过的一个什么重要结论?+氢气 2H2O 通电 2H2↑+ O2 ↑属于分解反应,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和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混合会引起爆炸。

思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应怎样做?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具体做法是: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_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人教版九年级)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_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人教版九年级)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①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相关结论 ②氢气的物理性质 ③氢气的检验、验纯方法及氢气燃烧的现象 ④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和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⑤根据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定义对常见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课题1 水的组成【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3.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进一步了解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二、命题落点1.对水的电解实验及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的考查。

如例12.水的组成的有关知识的考查。

如例23.对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区分的考查。

如例34.关于H2、O2的性质及其检验的考查。

如例45.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考查。

如例5【典例精析】例1:(2004年·天津市)右图表示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1)与A量筒中的电极相连接的是电池的极,B量筒中产生的气体是。

(2)如果用V A和V B分别表示A量筒和B量筒中生成气体的体积,则V A∶V B约等于。

(3)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32g,则生成氢气 g。

(4)该实验能证明的结论是:①,②。

解析:本题是以有关“探究水的组成”的电解水实验为考查点,本题不仅要求学生熟悉电解水实验中电源的正负极产生什么气体、两种气体的体积比、还要学生对水的组成的有关知识要熟悉。

由于A量筒中产生的气体多,故与A量筒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而与A量筒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V A:V B≈2∶1;同时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所以32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2g×1/9=4g,生成氢气的质量为4g;通过电解水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③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等等。

答案:(1)负氧气。

(2)2∶1 (3)4g (4)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③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等等例2:下列叙述符合科学道理的是()A.“超纯水”是不含其他任何物质的水B.“纯天然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C.地球上没有水,就没有人类和所有的动植物D.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对大量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一定要严加治理。

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学案课题1 水的组成1、.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___颜色______气味的__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____,沸点是____,水在____度时密度(为___g/cm3)最大,水结冰时体积____,所以冰比水_____,能___在水面上。

2、水的组成:右图为电解水实验,请你回答:(1)接通电源后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2)接负极的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是,可以用检验,现象是。

接正极的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是,可以用检验,现象是。

正、负极气体的体积比为。

(3)上述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4)) 上述实验能证明的结论是:①;②。

3、氢气(H2):(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验纯方法:管口朝____,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发出________,表明氢气纯;若听到________的声音,则表示氢气不纯。

【自主检测】1、电解水的实验中,从正极得到的是______气,从负极得到的是______气,这个实验说明了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该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也可以证明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物质分类,用序号填空:①空气②水③河水④液氧⑤过氧化氢溶液⑥二氧化锰⑦硫粉⑧氮气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 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3、下列反应生成物都是单质的是( )A、电解水B、分解过氧化氢C、加热高锰酸钾D、硫在氧气中燃烧4、下面关于水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C、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D、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课题2 水的净化1、纯水是、、。

人教版九上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学案

人教版九上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学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学案一.复习要求1.认识水的组成。

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自然水和纯水的区别和自然水的天然净化。

5.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人工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6.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的危害。

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别硬水和软水。

7.了解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状况,认识到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8.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

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9.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基础知识回顾1.水通电两电极有_____产生,正极产生____,负极产生____,水通电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正、负极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水通电的实验证明了水由____和____组成,或者说一个水分子由______、_______构成的。

2、熟记下列概念,并举例说明:单质___________纯净物物质化合物__________混合物_______________3 、氢气的物理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可燃性。

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不纯的氢气(混有____或___)遇明火有可能______,所以点燃H2前要_______。

另外任何____或____如果跟_____充分混合,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4、分子的概念_____________。

原子的概念_____________。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________________,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___,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成___,原子又重新组合成____。

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____变,____不变。

5、分子基本性质: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___。

②分子不断______。

九年级第三单元_自然界的水__复习学案

九年级第三单元_自然界的水__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一、提出问题1、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净化水的方法有哪些?3、过滤需要哪些仪器?操作要点?二、填写基础知识1.水通电正极产生,负极产生,水通电的化学方程式为,正、负极气体的体积比为,质量比为,水通电的实验证明了水由和组成,或者说一个水分子由和构成的。

2、氢气具有可燃性,化学方程式为,还有还原性,如氢气可以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不纯的氢气(混有或)遇明火有可能,所以点燃H2前要。

另外任何或如果跟充分混合,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3、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

4、分子基本性质: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

②分子不断。

③分子间有。

④分子由构成。

如一个氧分子由构成。

⑤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种分子性质。

原子和分子具有相似的性质。

热胀冷缩的现象体现分子的性质是。

5、水的净化方法有、、、,净化效果最好的是。

可用于吸附的物质有。

6、硬水和软水通过加入区分,如果是软水,如果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有(生活)、(实验室)。

7、水体污染的来源有、、(三点)。

三、完成基础知识校对四、解决疑难问题,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五、考点演练1、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会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为了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①减少向空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数量,防止形成酸雨 ②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④生活汗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⑤任意排放工业废水A、全部B、①④C、③④⑤D、②③④2、过滤操作中,不必使用的仪器是()A、漏斗B、烧杯C、玻璃棒D、量筒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A、空气、铁粉B、水银、氧化汞C、二氧化硫、氧气D、冰、干冰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可以结合成分子 B、“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毫升,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5、能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ClB、2ClC、Cl2D、4Cl6、一个装有开水的热水瓶有时瓶塞会被顶开的原因是()A、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增多C、水分子变大了D、水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体积膨胀7、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物质一定是单质B、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D、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8、点燃下列各组混合物时,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氢气和氧气B、天然气和空气C、氮气和氧气D、面粉粉尘和空气9、构成物质的粒子有等,如二氧化碳是构成,金由构成,氯化钠由构成。

(完整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20201130144441)

(完整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20201130144441)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复习学案知识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 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 化水的方法。

第一课时 水的组成和净化复习要点梳理:考点一:水的组成[ 水电解实验 ] 现象: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 ,正极产 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说明是;阴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燃烧时火焰呈 色,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知该气体是,由此可见,水是由和组成的,同时也 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而原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反应。

考点二: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如。

化合物是,如。

氧化物是,如。

考点三:水的净化( 1) 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① 沉淀: 加入明矾,静置。

② 过滤:适用范围,将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分离的操作。

操 作 要 点 : 一 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棒的作用 ___________ 。

( 2) 除去水的可溶性杂质① 吸附: 用活性炭吸附(除臭、脱色、吸附毒气等)② 蒸馏 :把挥发性液体与溶在液体里的固体杂质分离。

(3)硬水和软水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硬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软水 ② 硬水与软水的鉴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水的软化: ______ (生活中) (实验室) 考点四:水的污染与防治( 1 ) 水 污 染 的 原 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防 治 办 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3)爱护水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学法导航】[知识要点]①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②知道化合物和单质的分类依据,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的含义说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能够运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③能够区别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知道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纯水的区别,初步认识氢气,知道地球上的水的存在和分布情况,能说出自来水的净化原理及过程④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⑤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的习惯和意识;[学发点击]本单元以“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的净化”、“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三个课题围绕水从学科到人文,从生活技术多方位、多视角地认识水、利用水。

通过探究活动、实验现象的观察等,使学生能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新闻记者能力,自学能力。

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本单元的学习中,要重视两个讨论:有助于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深化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要认真完成两个活动与探究。

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试验,探究得出变化的原因是分子不断运动。

学生们即验证知识和结论,同也了解了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并通过课题3中的活动与探究,一是学生了解水了的净化的方法;二是要学生掌握了过滤的操作规范----两低三靠。

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基本操作,通过水的净化中安排的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发等实验,将基本操作与生活中水的净化过程联系起来,将硬水、软水和硬水软化知识作为含可溶性杂质水净化的例子,与蒸发操作结合起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认识实验操作技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3)认真做好四个实验。

做好每一个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要准确描述实验现象,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从而培养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使你关注科学实验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及其设计,培养你的科学态度。

(4)充分利用教材,注重家庭小实验,培养你的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的能力,(5)努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关注与本单元化学知识有关的新科技、新成果,从日常生活出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资源链接】(一)、反向渗透:海水淡化新方法使海水脱盐的方法有两种。

传统方法是蒸馏,主要应用于波斯湾的石油国家。

那里的能源和金钱充足而天然的淡水稀少。

这种方法模仿自然界的水循环。

在利用蒸馏法的海水淡化厂中,咸水通过加热生成蒸汽,蒸汽再凝结成可饮用的淡水。

大自然是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水蒸发的。

人工淡化海水的工厂需要人为提供的热量,这使其中生产的水价格昂贵。

但是,还有一种方法能使海水脱盐。

这种方法比蒸馏来得巧妙,而且往往更便宜。

它就是反向渗透。

渗透是活细胞吸收水的过程。

细胞被细胞膜包围着;细胞膜具有“半渗透”性,即能够让水分子通过,而组成盐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却不能通过(除非激活某些特殊的分子泵)。

如果细胞内盐的浓度比外界浓度高,水就将穿过细胞膜流入细胞内部,使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

向细胞膜内的液体加压可以使这种渗透发生反向运动:水流出去,钠离子和氯离子留在里面。

从理论上讲,反向渗透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只需在一支管子的管口蒙上一层半渗透薄膜,再把管子深深地插入海中,水压就会迫使淡水穿过薄膜。

在实践中,这种方法的生产速度太慢,无法满足一个城市的用水需求,而且要使薄膜保持清洁也很困难。

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使海水通过一个普通过滤器,除去悬浮的固体;然后再加入化学制品,以防止薄膜表面滋长微生物。

接着,以67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把薄膜伸入海面以下约600米的地方)迫使水通过薄膜,从而使水中的盐分留在外面。

(二)中水及其利用中水(Reclaimed Water)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

因为它的水质指标低于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但又高于允许排放的污水的水质标准,处于二者之间,所以叫做“中水”。

水既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

早从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水资源危机”。

据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末,尤其是下世纪初,水资源危机将位居世界各类资源危机之首。

由于“水危机”的困扰,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着手巩固和加强节水意识以及研究城市废水再生与回用工作。

城市污水回用就是将城市居民生活及生产中使用过的水经过处理后回用。

有两种不同程度的回用:一种是将污水处理到可饮用的程度,而另一种则是将污水处理到非饮用的程度。

对于前一种,因其投资较高、工艺复杂,非特缺水地区一般不常采用。

多数国家则是将污水处理到非饮用的程度,在此引出了中水概念。

中水也就是将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用过的优质杂排水(不含粪便和厨房排水)、杂排水(不含粪便污水)以及生活污(废)水经集流再生处理后回用,充当地面清洁、浇花、洗车、空调冷却、冲洗便器、消防等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杂用水。

因其水质指标低于城市给水中饮用水水质标准,但又高于污水允许排入地面水体排放标准.中水回用系统按其供应的范围大小和规模,一般有下面四大类:1.排水设施完善地区的单位建筑中水回用系统该系统中水水源取自本系统内杂用水和优质杂排水。

该排水经集流处理后供建筑内冲洗便器、清洗车、绿化等。

其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本建筑内部或临近外部。

如北京新万寿宾馆中水处理设备设于地下室中。

2.排水设施不完善地区的单位建筑中水回用系统城市排水体系不健全的地区,其水处理设施达不到二级处理标准,通过中水回用可以减轻污水对当地河流再污染。

该系统中水水源取自该建筑韧的排水净化池(如沉淀池、化粪池、除油池等),该池内的水为总的生活污水。

该系统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室内或室外。

3.小区域建筑群中水回用系统该系统的中水水源取自建筑小区内各建筑物所产生的杂排水。

这种系统可用于建筑住宅小区、学校以及机关团体大院。

其处理设施放置小区内。

4.区域性建筑群中水回用系统本系统特点是小区域具有二级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中水水源可取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或利用工业废水,将这些水运至区域中水处理站,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供建筑内坤洗使器、绿化等用。

(三)洗衣粉与环境污染到底有多大关系?洗衣粉主要由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两部分组成。

助剂的作用是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去污能力,分为有磷助剂和无磷助剂两种,洗衣粉据此分为含磷洗衣粉和无磷洗衣粉。

含磷洗衣粉以磷酸盐作为主要助剂,而无磷洗衣粉是通过重组产品配方和使用4A 沸石采取代磷酸盐的助剂作用,属于一种不造成环境污染的绿色环保产品。

含磷洗衣粉的磷本身并无危害,但是这种洗涤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去以后,使水中含磷升高,使水质出现富营养化,导致各种藻类植物疯狂繁殖,水草狂长,这些水生物死亡腐败以后,会放出甲烷、硫化氢、氨等大量有毒有昧气体,使水质混浊发臭,水体缺氧,使水中鱼、虾、贝类等水生物全部死亡,使河流湖泊变成死水,严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

磷污染对无锡太湖、杭州西湖、昆明滇池等静水湖泊的影响最为明显,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以太湖为例,湖底沉积了60 万吨的磷,其中有16 万吨来自周边居民倾倒的洗涤废水。

[自我评价台]课题1:水的组成一、选择题1.水是()①单质②化合物③纯净物④混合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下列物质中,不含水的是()A.人体B.冰C.铁水D.苹果3.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A.氧气B.水C.蛋白质D.脂肪4.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高锰酸钾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C.液态氧D.冰和水的混合物5.下列各组物质,前者是单质,后者是混合物的是()A.铜、锰酸钾B.白磷、冰和C.水银、液态空气D.硫粉、氧化铝6.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一种由氢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表示为H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种物质为氢气B、H3是一种氢的化合物C、这种物质属于单质D、H3与H2混在一起属于纯净物7.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是()A.a L B.1.5a L C.2a L D.无法确定8.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无味B.能够燃烧C.难溶于水D.密度很小9.如图所示是水在101kPa时的温度与密度图像,正确的是()10.臭氧(化学式O3)在距地面10km~50km高空形成的臭氧层,是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保护层,必须加以保护。

臭氧这种物质属于()A.氧化物B.混合物C.单质D.化合物11.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有()A.氢气+氧气−−−→点燃水B.水−−−→通电氧气+氢气C.碳酸−−→水+二氧化碳D.氢气+氧化铁−−−→高温铁+水12.一个封闭的池塘,水体受大量生活污水的污染,出现富营养化,则其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曲线是()13.下图是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该图说明了()A.水是化合物B.水是单质C.水分子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水是混合物二、填空题14.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但有一共同特点,体内水的质量与生物体总质量的比一般都在____以上。

15.做电解水的实验时,要给水通___电。

正极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是___,验证方法是___;电解水反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是_____,反应类型属于_____反应。

16.水有下述性质:(1)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2)水通电会有氢气、氧气放出;(3)加热至100℃水会变成水蒸气;(4)一种氧化物能溶于水生成酸或碱等物质。

其中属于水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17.用“单质”、“化合物”填空:在化合反应中,生成物一定是________,而不可能是____________。

在分解反应中,生成物可能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但反应物一定是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物质组成是否单一,可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如空气、澄清的石灰水属于___________,水、五氧化二磷属于_____________。

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组成是否单一,又可以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以下物质中:(1)氧气(2)水(3)高锰酸钾(4)二氧化锰(5)双氧水(6)碳(7)五氧化二磷(8)铁,其中属于单质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它们共同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其共同的特料点是______________;若将(2)(4)(5)(7)归为一类,称作氧化物,则它们组成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