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忧郁、悲情的浪漫主义作品分析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悠扬美丽的旋律和浓烈的情感而著称。
而他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更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浅析一下这部协奏曲的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
我们来看看这部协奏曲的构成和结构。
这部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和快板。
第一乐章中,钢琴和管弦乐团的争论和对话交织在一起,充满激烈的冲突和情感的碰撞。
而第二乐章则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抒情和柔情的一面,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幽静的画卷之中。
而第三乐章则以其激昂的节奏和令人振奋的情绪,为整部协奏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在音乐形式上,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延续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传统,采用了宏大的音乐结构和宏伟的乐章形式,充分展现了作曲家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
在曲式的处理上,拉赫玛尼诺夫也充分发挥了钢琴协奏曲这一音乐形式的特点,巧妙地运用了对位、重复、变奏等技巧,使整个乐曲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音乐表现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协奏曲的音乐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一向以其丰富的和声和优美的旋律著称,而这部协奏曲也不例外。
他巧妙地运用了协奏曲这一音乐形式的特点,将钢琴与管弦乐团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乐曲的编配上,拉赫玛尼诺夫也充分发挥了管弦乐团的音响效果,运用了大量的弦乐、木管和铜管的混合,使整个乐曲具有了浓厚的俄罗斯风情和浓烈的民族特色。
而在音乐表现上,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也展现了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内涵。
整个乐曲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宇宙的追求,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尤其是第二乐章的慢板部分,拉赫玛尼诺夫巧妙地运用了如泣如诉的旋律和动人的和声,展现了对人生的无尽思念和对爱情的深深眷恋,使人不由得陶醉其中。
我们来谈谈这部协奏曲的艺术价值。
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无疑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巅峰之作之一,也是钢琴协奏曲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对《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演奏特点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于1900年至1901年间创作的。
在创作这部协奏曲之前,拉赫玛尼诺夫曾经经历了一段创作低潮期。
他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在首演时遭到了失败,这对于作曲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但是在经历了心灵上的挣扎和艰难之后,拉赫玛尼诺夫通过协奏曲的创作重新找到了音乐上的灵感和自信。
在创作这部协奏曲时,拉赫玛尼诺夫处于内心的极度忧郁和沮丧之中,这也在作品中得到了表现。
他通过这部协奏曲的创作,成功地克服了低谷期,也重新获得了音乐创作的动力。
二、音乐结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由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演奏的,他的妻子纳塔莉亚也在其中担任钢琴演奏的角色。
这部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即快板-缓板-快板。
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具有极具震撼力的开篇,华丽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是缓板部分,这部分音乐悠扬而深沉,由独奏钢琴和交响乐团交替演奏,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第三乐章再次回到了快板的节奏,这部分充满了活力和激情,音乐的终结处更是气势恢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演奏特点《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钢琴演奏方面要求极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钢琴家都把这部作品视为考验技术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挑战。
协奏曲中融合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个人风格和对钢琴的深刻理解,充分展现了他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的全面才华。
在演奏这部协奏曲时,音乐家需要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以表现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内在张力。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将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浅析肖邦《c小调夜曲》

7 7
三级 曲 式 结 构 a a
e e 1 f e 。 f l a a b ’ c a b c a d
d
小 节 数
4 + 4 4 + 4
4+4
4 + 4 4 + 4
一 一
B 段 ( 9 - 1 6 ) 由两个 对 比乐 句 组成 ,4 + 4 方整 性结 构 的转 调乐 个G 音 是延 留音 ,本 在 强拍上 ,但是 将 其处 理为P 弱 拍 ,与 1 4 / J ' 节 的G 音 形成 对 比 ,仿 佛 由明 亮突 然 转 向暗淡 ,表达 出 内心 的矛
、
前 言
肖邦 是 波 兰 伟 大 的音 乐家 、作 曲家 , 是 欧洲 音 乐 史上 1 9 世 没有 直 接 从 主调 再现 ,而 是从 关 系大 调 E 大调 开始 ,随后 转 入主 纪 浪 漫主 义 音乐 的 重要 代表 人 物 之一 。他一 生 创 作了 大量 的 钢琴 调 。 曲 ,被誉 为 “ 钢 琴 诗人 ”。夜 曲和 圆舞 曲是 他 创作 中最 富浪 漫气 2 . 中部 ( 2 5 - 4 8 )为 带 再现 的 单 二部 ,与 首部 形 成鲜 明的 对 质 的体裁 。他 的夜 曲表 现 的情 感 很丰 富,有 的清澈 、 明镜 ,没有 明显 的波 澜 ;有 的乐 曲 内部 形成 不 同 的情绪 对 比 。而创 作 于 1 8 4 1 年的 《 c 小调夜 曲》 ( o p . 4 8 n o . 1 )更 是 打 破 了夜 曲 的 一般 格 局 ,这 首夜 曲富含 抒情 性 、 悲剧 性 与英 雄性 ,音 乐形 象对 比异 常 强烈 、 突 出 ,充满 了动力 ,将 乐 曲再 现 部 分发 展 为一 种严 峻 、激 越 、充 满戏 剧 性力 量 的 内心 独 白 ,使夜 曲这种 体 裁从 形 式到 内涵 都进 入 了一种 更加 新 颖 、深刻 的境 界 。
肖邦升C小调夜曲(OP.27NO.1)曲式与音乐分析

肖邦升C小调夜曲(OP.27NO.1)曲式与音乐分析摘要:肖邦的夜曲既具有高贵优雅般的2旋律,又具有变幻的和声色彩,情感充实、思想丰富。
同时又伴有宁静、梦幻般的气氛,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为优秀的音乐艺术形式。
升C小调夜曲(OP.27NO.1)音乐语言细腻、考究,和声色彩丰富。
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布局完美。
由开始抒情性第一主题,经发展已变为悲愤交加、慷慨激昂的悲剧性英雄性形象。
音乐发展对比强烈、充满动力、富于戏剧性是肖邦夜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从而展示了肖邦夜曲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肖邦;升C小调夜曲:曲式与音乐分析夜曲(Norturne)系拉丁语Nox演变而来。
是一种旋律优美、感情细腻、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式。
这种体裁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作为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
它的创始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游吟诗人,其名称取自天主教会的“夜祷”。
夜曲特有的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在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夜曲在18世纪是流行于欧洲贵族沙龙里的一种小型器乐套曲,后至19世纪初期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菲尔德0,782―1837)受到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感伤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创作了一种表现静夜沉思的抒情钢琴曲。
并将这种体裁称为“夜曲”。
尽管菲尔德对于夜曲这种体裁的开创功不可没。
但是菲尔德的作品多为沙龙小品,内涵不够深刻。
19世纪以后,夜曲这种体裁有了一定的发展,后来肖邦所创作的夜曲,则大大提高了夜曲的艺术价值,不仅扩大了它的曲式规模,还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意境、多彩的织体。
可以说肖邦把这种体裁提高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之真正成为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的钢琴体裁之一。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1是19世纪欧洲的伟大钢琴家、作曲家。
被誉为“钢琴诗人”。
他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也是音乐史上最富有独创性、创造天才最突出的音乐家之一。
浅析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Op.13“悲怆”》

版社,2010. [2] 于润洋 . 西方音乐通史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侯艾岑(199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三年级,研究方向:音乐学(钢琴方向)。
一、贝多芬《c 小调奏鸣曲 Op.13“悲怆”》的 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与他的音乐背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生于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和祖父都 是宫廷里的乐师。他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经常吵骂贝多芬, 他的童年并不快乐。20 岁那年,在波恩大学上课的贝多芬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不久后,法国大革 命爆发,激发了他对这个时代的诸多看法,紧接着创作了奏 鸣曲以示心态。
(三)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是三个降号的 回旋曲,为 c 小调,拍子为 2/2 拍。开头标记有 Allegro 快板。 第 61 小节进入第二主题,降 E 大调,风格明朗,对位精准, 赋予戏剧性和幻想,在法国大革命时代,人们勇于追求自由, 追求幸福,反抗恶势力,充满着满腔热血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二、《c 小调奏鸣曲 Op.13“悲怆”》情感分析
(一)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一乐章较为阴森,引子标 记 Grave 庄板,演奏速度较缓慢,三个降号,是乐曲的重心。 第一小节左右手两个和弦弹下去,阴森的音乐氛围立刻就飘
浪漫主义时期的“逆行者”--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分析

浪漫主义 时期 的“ 逆行 者 ’ ’
以勃 拉 姆 斯 《 c小调 第 一 交 响 曲》 为 例 分 析
一屈 亚 军 山 西 大学 音 乐 学 院
摘要 : 勃拉 姆 斯 作 为德 国音 乐 史上 著 名 的作 曲 家 , 史界 对他 的评 价 褒 贬 各 异 。他 的音 乐 虽有 一 些德 奥 古 典 传 统 音 乐的 影 子. 但 也 呈 现 出古典 主 义所 不 具 备 的 新 鲜 元 素 。 他 既 有 与 一 些 浪 漫 主 义 作 曲 家 不 同 的创 作 原 则和 技 法 , 又 同样 体 现 着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的情 感 表 达 。 本 文通 过 对 勃拉 姆 斯 《 c 小 调 第 一 交 响 曲》 进 行 简要 分 析 , 总 结 归纳 其 作 品 中所 包含 的 古 典 主 义 技 法 以及 浪 漫 主义 的 思 想理 念 。从 而 进 一 步 了解这 位 生 活 在 浪 漫 主 义 时期 低 调 却 伟 大 的作 曲 家。 关键词 : 勃拉姆斯
及旋 律 、 节奏和和声 等方面 , 都 使 人 感 到
他 接 近 先 辈 的 痕迹 . 同 时 也 反 映 了他 丰 富
克逊 学 习钢 琴 .并 得 到舒 曼夫 妇 及 约 ・ 阿
希姆 的 赏识 他 是 演 奏 与创 作 并 驾 齐 驱 的
音乐天才. 他 的作 品兼 有 古 典 创 作 技 法 和
浪 漫 主 义精 神 .尤 其体 现在 交 响 曲 中 , 时 而 气势 恢 宏 , 情绪多变, 时 而舒 展 浪 漫 , 有 自 己的 创作 特 色 : 同 时他 在 对 奥 地 利 民歌
的 改 编 上也 做 有 很 大 的 贡 献 代 表 作 品 有
浅谈莫谢莱斯c小调第七钢琴协奏曲悲怆的创作原则与演奏

浅谈莫谢莱斯c小调第七钢琴协奏曲悲怆的创作原则与演奏技术论文伊格纳茨·莫谢莱斯(IgnazMoscheles1794-1870)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钢琴家、作曲家之一,更确切的说,在1815至1830年间,许多最顶级的艺术名家都认定这一时期是他的时代。
他的作品结合了精湛的技术、极为深刻真切的情感表达和对艺术的完美掌控,他可爱而直率的性格及其高超娴熟的技艺使他成为一代学生们的完美导师。
1794年,莫谢莱斯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说德语的犹太人家庭,在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于1808年移居维也纳,并开始了作曲学习,其中对位法老师阿尔布雷希茨贝格以及作曲老师萨列里为他之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梅耶比尔和胡梅尔,而更重要的是,在为著名指挥家萨列里担任副指挥期间,他被推荐改编贝多芬著名歌剧《费德里奥》的钢琴缩谱,因此有机会多次同贝多芬进行接触与交谈,并逐渐发展为关系密切的朋友。
1815年,他为钢琴和管弦乐所作的《亚历山大变奏曲》(op.32)首演获得成功,并开始了几年的巡回演出。
在此期间,他游历了北欧和西欧,并投入了大量精力去了解巴黎和伦敦的文化艺术。
1824年,他在伦敦结识了门德尔松并为之授课,由此发展成为终生、亲密的友谊。
之后,莫谢莱斯在伦敦生活了二十多年,在钢琴、作曲、指挥和教育领域积累了很高声誉。
1846年他回到德国,受门德尔松的之邀,在其刚刚成立的莱比锡音乐学院担任钢琴和作曲教学。
莫谢莱斯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此外,还创作了一部交响曲、一部序曲、多部艺术歌曲和一部小型室内乐作品。
他的八部钢琴协奏曲是在1818-1838年间完成的,其中前五部沿用了较为传统的创作方式,但每一部都展示出作曲家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才能。
而后三部协奏曲则集合了他最大胆进步的作曲理念,并都拥有浪漫的标题(幻想、悲怆、田园),充分显露出作曲家对19世纪社会变革解放运动的关注。
1835年,莫谢莱斯创作完成了《c小调第七钢琴协奏曲“悲怆”》的第一乐章,于5月在伦敦首演,同年10月,创作完整的第七协奏曲于莱比锡公演,并获得巨大成功。
赏析--帕尔曼《忧郁小夜曲》

赏析--帕尔曼《忧郁小夜曲》
《忧郁小夜曲》作于1875年,小提琴独奏,管弦乐伴奏的乐曲(在演奏会上,常以钢琴伴奏演出),1876年首演于莫斯科。
本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调,又有甜美的韵味,是通俗演奏会常选的曲目。
本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调,又有甜美的韵味,是通俗演奏会常选的曲目。
一般来说,器乐上的小夜曲都是一些象轻快的组曲一样的为情人而唱的歌曲,但在这首乐曲里,柴可夫斯基却把它解释成为像声乐的小夜曲一样的为情人而唱的歌曲。
或许也可以说是一首'给无情人之歌'了。
乐曲为行板,降b小调,后又转为降a小调,3/4拍子。
小提琴独奏的主题在G弦上展开,如长吁短叹般甜美而又充满悲情,饱含着抑郁的色彩提琴世界Con Bri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小调忧郁、悲情的浪漫主义作品分析
作者:邓昆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
摘要:浪漫主义派钢琴音乐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风格各异,不胜枚举。
本文通过舒伯特与肖邦浪漫主义C小调钢琴作品代表作,对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独特的忧郁、悲情特色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关键词:浪漫主义;C小调;钢琴;影响
19世纪政局动荡,社会不稳,整个社会不安、彷徨不定、多愁善感,艺术家们对前途感到渺茫。
浪漫主义新思潮在这种背景下悄然而生,并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代表。
浪漫主义新思潮初始发于德奥,后蔓延至整个欧洲各国。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内容的体现,这个时期的钢琴创作深刻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强调主观内心的抒情与感怀,表达了音乐家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本文主要分析了最具代表性的C小调浪漫主义钢琴作品——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C小调夜曲》。
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对C小调钢琴作品独特的忧郁、悲情特色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1 舒伯特C小调忧郁、悲情特色
19世纪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汇期,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舒伯特受到贝多芬的启发和鼓舞的唯一的早期浪漫主义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受到贝多芬创作影响,舒伯特钢琴曲作品随处可见贝多芬的影子。
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28年,是代表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巅峰的晚期作品中的一首,另外两首是A大调(D.959)和降B大调(D.960)。
贝多芬的《C小调变奏曲》与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相似,[1]不同的是贝多芬用几小节抒发完成,而舒伯特却把音乐放在漫长徒劳的路途中,一直逃避,却一直被追逐,走投无路。
作品在第一乐章英雄及戏剧性的乐曲开始之后,紧接着是两个慢板乐章,最后一乐章使全曲在矛盾的不断斗争中结束,饱含忧郁悲情特色。
C小调第一乐章采用奏鸣式,第二乐章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式,主部主题的性格沉静、含蓄,没有连接部的方式使副部和主部的对比更加直接。
第三乐章采用三部式,第四乐章用插部代替展开部并具有回旋特性的奏鸣式,主部主题以快速六拍子、带连线的八分音符而具有意大利塔兰台拉舞曲的特点,副部主题以密集的音型、进行曲的节奏类似于舒曼《大卫同盟曲集》,而插部主题则因为使用了肖邦夜曲式的分解和弦音型,而获得了梦幻般的忧郁抒情效果。
乐章长达717小节,这种空前的长度把整首乐曲忧郁、无可奈何的情感表现得更加幽深,使它成为奏鸣曲作品中最长的乐章之一。
舒伯特擅长把自由和激情的个人内心情感发挥到了极致,作品个人灵魂深处的情感表达的情感绵绵不绝,充满悲剧的气氛,所发挥的想象更加广阔。
强而有力、振奋人心的紧张感与舒伯特一贯保持的歌唱般的音乐形象完全相悖,一直到呈示部的副部主题才回归到舒伯特最擅长的歌唱旋律,表现了女性化的甜美忧郁柔情。
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
舒伯特在遵循奏鸣曲式的基础上使音乐形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与作者内心忧郁的心情交相辉映。
舒伯特乐章开始和结尾使用阴暗色彩的小调,形成了舒伯特在奏鸣曲创作中的独特手法。
舒伯特在钢琴奏鸣曲上的创新最主要体现在将钢琴旋律声乐化,阴暗的色调是作者内心阴郁最真实有力的表达。
2 肖邦C小调忧郁、悲情情怀
肖邦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祖国波兰生活的20年和旅居异国的19年。
18 世纪末至19 世纪中,整个波兰弥漫着战火的硝烟,祖国沦亡给肖邦造成了巨大创伤,肖邦的一生一直生活在波兰的动荡之中,作为一个异乡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他时刻被思乡的感情折磨,疾病的无情更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远离故乡的思念之苦,贯穿他的整个后半生,《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C小调夜曲》是作者内心悲情情怀最具代表的作品。
2.1 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
《C小调革命练习曲》创作于1831年9 月,波兰华沙革命惨败之后,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极度痛苦,心中的悲愤和担忧交织在一起。
《C小调革命练习曲》正是他内心深处最典型的代表作,这首曲子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勇敢地与敌人战斗。
《C小调革命练习曲》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复三部曲式,是将高度的独特性、技术性、艺术性相的融合。
第一部分的主旋律如同战争冲锋的号角声,由一个强有力震撼但极其不协和的九和弦引入,两次十六分音符远距离的两个八度快速下行,形成了一种飞流直下的音流,将内心无比愤怒的情感一涌而出。
乐曲的引子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了震惊激愤的情绪当中。
乐曲中间部主题在上由引子中的典型节奏变化进行模进式的展幵,原来快速的伴奏音型,转为大幅度急剧起伏的琶音,后而四小节回到旋律逐渐加强并上行的半音进行,切分的节奏与渐强的和弦使乐曲的情绪更为激动、高涨。
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了高潮。
高潮部分体现出作曲家在现实面前对祖国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丝幻想,乐曲后面四小节又回到原调,同时也是把乐曲推向愤怒的狂吼最高处。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动机的再现,乐曲中的三连音,使得音乐更加具有立体感,仿佛悲愤的心情进一步加剧,为第一段的再现,从C小调起又经多种转调,最后回到C小调而终了,恢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
乐曲尾声由阴沉忧郁转入八度强奏急剧下行的强奏,对祖国遭遇战争灾难的悲哀,用微妙的语言音乐表现出了内心的思想感情。
[2]作品整体力度大部分是以f.(强)为主调,再以P.(弱)加以修饰,形成鲜明对比,火热的、有魄力的快板奠定了全曲的基调,[3]作品展示了肖邦极大的悲痛和绝望。
2.2 肖邦《C小调夜曲》
肖邦在不同时期共创作了19首夜曲,织体一般都以波动的分解和弦音型作为低音,来伴奏精心设计的旋律,大多数夜曲具有沉思的、忧郁的、幻想的特色,下行倾向的旋律更让音乐增添了冥想气氛,如Op.9No.1、Op.27No.2、Op.37No.1、Op.72N0.1。
[4]《C小调夜曲》是肖邦最具代表性的夜曲之一,创作于1841年,是肖邦晚期的典型作品,富含抒情性、悲剧性与英雄性,音乐形象鲜明,充满动力性和戏剧性色彩,使整首乐曲仿佛是在安宁、沉静中爆发出异常不可抑制的心灵风暴。
《C小调夜曲》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中独树一帜。
《C小调夜曲》采用了ABA三部性曲式结构,主要的调式调性布局为C小调——降D大调——C小调。
[5]首部、中部、再现部均为单三段曲式。
A部又包括了一个小的三段体结构,在低音区宽阔的琶音和弦的微弱音响背景下,朴素的主题旋律悄然出现,缓慢凝滞的主题向上半音级进,接着又向下半音下跌,在平静中,整个音乐形成一个个小起伏。
中段相对于开始段较为舒缓。
开始乐段音乐再现时,第二旋律与在原有的主题旋律交错出现,二者的交错融合,形成一个短暂的复调形式。
整个A部分,深入静中的安宁,使人置身于神秘而朦胧的夜色中的感受,仿佛是沉思、冥想中浸透着一种内心的无限悲凉。
B段与A段明显不同,B段中焦虑、急促不安的短句子是它的特色,不同于之前的悠长而舒展的节奏。
演奏的力度上也是从弱到强,让音乐的内在张力慢慢加强,仿佛悲愤的激情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与宣泄,最终向乐曲的高潮推进。
尾部A段更是强烈而震撼,尾部采用了全新的、果断而有力的旋律,似乎陷入一种强烈的激动中,把豪迈、坚挺的性格注入超越现实的想象之中。
最后音乐突然停在了最具力度的属九和弦上,力度也达到了fff,紧接着在低音区强有力地用八度奏出带有宣叙调式的旋律,过渡到A段的再现。
整个乐章呈现的情绪由平静不安到激愤悲痛到宣泄反抗。
《C小调夜曲》首部以C小调主题旋律,奠定了乐曲的整体情感基调,它并非一般意义的优美抒情,忧郁且悲剧性的在谱例中仿佛喘息与哀叹,制造空气凝重的效果,有意识地加强了旋律内在紧张感、悲痛感。
参考文献:
[1] 李慧君.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16.
[2] 何柳.舒伯特《C小调奏鸣曲》D958的创作风格与演绎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31.
[3] 郭璨.谈钢琴演奏中的“情”与“声”——以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41.
[4] 贾俊萍.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探析——以《升C小调夜曲》为例[J].音乐创作,2013(02):170-172.
[5] 王宇.初探声乐小夜曲与钢琴夜曲的纵横发展[J].音乐时空,2014(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