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及答案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教案标题:发现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目标:1. 了解华夏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 掌握传统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 学习展示华夏文化的方式和方法;4. 提高学生对华夏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度。
教学重点:1. 了解华夏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了解传统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 学习展示华夏文化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以适当的方式介绍华夏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 如何有效展示华夏文化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华夏文化的相关资料和资源;3. 活动和展示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张代表性的华夏文化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华夏文化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谈论并分享自己对华夏文化的了解和观点。
步骤二:讲解华夏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0分钟)通过PPT或板书等方式,简要讲解华夏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强调华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介绍其中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
步骤三:深入了解传统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5分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传统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进行研讨。
每个小组讨论完后,进行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
步骤四:学习展示华夏文化的方式和方法(15分钟)介绍一些展示华夏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如展览、演出、制作手工艺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并选取一个展示方式进行实践。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和资源,并组织展示活动。
步骤五:展示华夏文化的成果(15分钟)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观摩和点评。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提高展示效果。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总结和评价。
步骤六:总结和导入下节课内容(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下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对华夏文化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华夏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展览等,拓宽学生的视野;2. 鼓励学生进行华夏文化的深度研究,撰写相关论文或报告;3.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社区或学校活动,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表格式导学案3

4.对李政道“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这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宇宙无穷,真理无限,要为绝对真理的探索追求而生活。
B.“生活方式”就是生活中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探求事物内部规律,追求真理,求实创新,就是李博士生活的轨迹。
C.李博士只探求研究物理,从不接触物理学以外的科学、艺术,这成了他生活、工作的全部。
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他并没有停步,而是年复一年地在理论物理研究和推动实验物理方面取得一项又一项新的成就。
目前;李政道正在研究量子色动力学真空和夸克禁闭的关系。这项研究同正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际实验室建造的相对论重离子加速器有直接关系。
李政道从事科学研究50年来,他的研究领域除高能、粒子物理外,还广泛涉及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领域。他经常引用杜甫的一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5、以上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延伸板块
李政道在40年前领取诺贝尔奖时,是这样致答辞的:“我们以有限的人类智慧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奥秘,是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
他讲述了一段《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手中翻跟斗的故事。孙悟空翻了一串跟斗,以为已经到了宇宙的尽头,实际上还在如来佛的手掌中。他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取得很快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即使到了如来佛手指的底部,我们离绝对真理还很远很远。”
3、分析下列句子中“根”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我的根在中国。。②中国建筑的根还在……。
B.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我们应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C.最近,一些飞车抢劫的家伙结成团伙,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别具匠心地从行人身上、车兜里抢走项链、手机等贵重物品,真是胆大包天,猖狂至极。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苏教版

1、人一生能造就一个奇迹,已经是难能可贵,而贝聿铭不是一次,而是“屡创”。“屡创”体现在哪?
2、这众多的大型建筑,不可能一一道来,作者选择了哪几件来说?
3、请找出从侧面说明贝聿铭建筑艺术是奇迹的语句。
总结回顾,当堂检测:
1、从“非议”到“骄傲、标志”这说明了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2、作者介绍
2、自学:
给加点的字注音
贝聿铭()魅()力晶莹剔()透
金融()相得益彰()奠()定
授()予颁()发初生之犊()
遗孀() 新颖()遴()选
抉择()负荷 ()轩()然大波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3、文章标题 有何深刻含义?
4、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 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5、重点研讨“在非议中屡创建筑奇迹பைடு நூலகம்这一部分。
(1)本部分中哪 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2)本部分重点写了他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三座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它们各有何特点?
(3)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2、我们可以看到贝聿铭的什么品质?
3、找出有关根的语句,如何理解一系列关于“ 根”的寓意?
教学反思: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学习内容
四、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学习目标
1、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感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学习重难点
1、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第4课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
主备人:袁东卫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3、学习本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5、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明确:写贝聿铭早期成就时全用略写;写突出成就时详写了三座建筑,后又略写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项大型建筑。
6、分别找出文章中描写、议论、说明、记叙的部分,体会它们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明确:记叙求学经历;描写建筑物,如: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外观和大厅内的园林空间、北京香山饭店等;说明,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议论,如第8段“他的足迹……建筑大师。”和结尾处对他的评价,为点睛之笔。
2、有同学认为“本文开头介绍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两段去掉后似乎并没有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不可以去掉。开头介绍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文字是本文的一个引子,通过介绍这座著名的建筑,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要介绍的人物――贝聿铭;同时开头的文字介绍也起到渲染的作用,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如果删去,势必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4、复述每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交流预习成果
要点:建筑艺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能大胆创新,体现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精心结合,其中萦系着他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5文章的三个小标题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这三个小标题先讲贝聿铭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他在国内的建筑成就。讲国外建筑成就,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全文内容层层深入,按照初露头角——创建筑奇迹——不变的中国心来安排,最后归结为“贝聿铭是建筑艺术家”。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学习过程订正、笔记栏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重点:1.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预学导学1.一读课文(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榀.()剔.透()贝聿.铭()聘.用()跻.身()牛犊.()遗孀.()遴.选()勘.察()赋.予()摩.天()萦.系()水榭.()轩.然大波()(2)收集文中的成语并释义。
(至少四个)(3)查资料,结合注释说说你对贝聿铭的了解。
2.二读课文(1)请同学们找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成就。
(2)什么叫“文化”?你能说说课题中“文化”的含义吗?三、课堂互动探究订正、笔记栏(一)交流讨论“预学导学”部分的知识。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下列时间顺序理清人物主要成就。
1935年1948年其间1960年1963年同年1978年1979年同年20世纪80年代1984年据粗略估计,半个世纪以来2.对上述梳理的材料进行归类比较。
(1)以上材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2)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详略?(3)作者是如何安排如此众多的材料的?(4)主体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怎样的?(5)这样的构思安排有何好处?(三)二读课文,深入探究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深入探究。
(1)课文的标题是“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如果只看标题会以为写的是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
但课文记叙的却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藉华人贝聿铭的事迹。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明明是写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物,为什么说“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呢?(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3)从小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精心安排、选择材料的?2.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进行深入探究。
(1)理清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订正、笔记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入手进行深入探究三个标题,三个片段,三幅画面,充分展示了一位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具体说说这篇人物通讯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文档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内容预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学案教学目的1、研讨求索,激活思维,主动探知。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研讨探索,知道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并初步认识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和艺术性。
2、拈精,学习语言,洞悉心灵。
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就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拈出一些精要的东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及语言运动的独到功夫,东西贝聿铭的拳拳之心。
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榀()剔透()大厦()遗孀()贝聿铭()跻身()赋予()谐调()遴选()摩天()萦绕()水榭()茨()魅力()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
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晶莹剔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生牛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幻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轩然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名远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具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________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
A.拒绝 B.谢绝(2)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的最新技术________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A.融 B.溶 C.熔(3)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________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A.妄图 B.试图 C.企图(4)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________。
A.抉择 B.选择 C.挑选5、请你从课文中找出三个表现贝聿铭“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能力题1.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华夏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华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华夏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华夏文化的魅力,并激发其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华夏文化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2)教学PPT;(3)课堂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2)准备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华夏文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华夏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2. 讲授新课:(1)按照PPT内容,详细讲解华夏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等;(2)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自己最喜欢的华夏文化方面,并分享给其他小组;(2)全班交流: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大家共同讨论。
4.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华夏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
五、课后作业:1. 观看一部关于华夏文化的纪录片,了解更多相关知识;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如何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的短文;3. 搜集有关华夏文化的资料,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估学生对华夏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能力提升: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评估学生在合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等评估学生对华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第2课时学案 (新版)苏教版

知识链接: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第2学时:二、课内探究①贝聿铭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他已不仅仅是在设计建筑,从事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而是在用“笔和尺“进行艺术创作,设计给人带来美感和享受的艺术作品。
也就是说,他设计的建筑物,从肯、巴、香到中银,很大程度上其意义已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供人使用的建筑,而是一件经典的不可重复的艺术作品,而艺术是从属于文化的。
而这一件件艺术作品,就出自一位承继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华夏儿女之手,是一现代建筑艺术同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产物,如香山饭店。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贝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更是华夏的文化,是一个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
②文章介绍作品采用的顺序总体上是时间顺序,但在写的过程中又作了一点调整,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使内容中心突出;一是使文章记叙有波澜,从而突出了贝聿铭的杰出成就。
③这三个小标题先讲贝聿铭在国外的建筑成就,后讲他在国内的建筑成就。
讲国外建筑成就,先讲从事建筑初期的成就,再讲后来的突出成就。
全文内容层层深入,按照初露头角——创建筑奇迹——不变的中国心来安排,最后归结为“贝聿铭是建筑艺术家”。
④贝聿铭是位杰出的建筑师,体现其价值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他设计的建筑物。
故开篇先宕开一笔,通过描述他设计的一个著名建筑物——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激发读者思考:如此宏伟建筑是出自谁手呢?从而引出设计者,本文的主人公。
自然导入,既突出了其成就又点出了其身份。
这样的开头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及答案
课题: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学习目标】
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理解并初步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学法指导】
本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应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能够理清的脉络,并注重本文多种写作方法的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晶莹剔透勘察贝聿铭轩然大波
遗shuāng初生之dúlín选yíng系
水xièdiàn定2.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3.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荣誉和艺
术成就主要有哪些?
读完,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导入。
各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并展示
学习研讨
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为什么不以人名为题,而是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
师生质疑、解疑。
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0世纪70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祖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
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
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
印象。
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
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
”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
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
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
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
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
”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我的根在中国。
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贝老,您相信风水吗?
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
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文中加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中国。
试想:20世纪70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理。
四、巩固延伸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
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出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
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欢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
.对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3.第2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
“赏兰”为什么?5.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
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根”是生命之根,出生地,故乡。
“根”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根”是指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香山饭店和它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光影美学的恰当运用,也使得香山饭店和它周围的水光山色融为一体。
巩固延伸
.纯朴
.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描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
对兰草高雅、纯朴的品格的敬仰,同时一个“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质,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