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来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目次

影响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运行因素的理论分析 西部省级政府作用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 模型方法与测度评价 基于新型工业化 的经济发展新思维 区域货币合作 的理论 回顾与反思 基 于神经网络的个 人信 用评分模型研究 西部农村农用地流转 : 权益矛盾及调处
张成虎 李育林 ( 8 ) 6: 7 黄永红 ( 9 ) 6: 4
语 言 国 情 研 究
论新时期我 国少数 民族 的语 言国情调查 汉字整理工作 的现状 与任务
李国英 戴庆厦 ( 1 3: ) 周晓文 ( 7 3; )
・18 ・ 3 语言、 文字标准化工作 的基本原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 O卷
王翠 叶 ( 1 ) 3: 3
董秀海
朱 庆
杨世瑜 ( 3 ) 3: 1 明庆 忠( 3 ) 3: 6
毛勒 堂 ( 4 ) 3: 3
经济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 : 可持续性转变 的经济维
分配正义 : 设生态文 明不可或缺 的伦理 之维 建
地方环保投资驱动 因素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 产保 护中的应用
李万新 ( 4 ) 3: 9 李德仁( 1 4: ) 张 霞( 8 4: )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
郭和平 张天祥 吴承越 杨纪武
周 四海等 ( 1 1: ) 潘兴强等 ( 5 1: ) 刘学文等 ( 9 1: ) 穆美琼 ( 1 ) 1: 2
人 地 关 系 研 究
人地关系地域 系统 的理 论研 究及调控 吴传钧 ( 1 2: ) 明庆忠( 4 2: )
毛 玉 平 李茂仙 等( 3 ) 5: 4
苏凤环 韩用顺 等( 4 ) 5: 0 6: 9 张 雷 沈 琼 等( 2 )
城市旅游在中国:研究回顾与发展展望

2 1 研 究的兴起 .
城 市旅 游研 究在 西方 国家发 轫 较 早 。Sase (94 在其 著 作 《 国旅 游 研 tnfl 16 ) id 美 究 中 的 城 乡 不 平 衡 》( n nt o te ubnnnra m a ne i m ra A o n h ra—oubn ibl c n A ei n e a c
徐福英
马
波
( 青岛大学旅游学 院, 山东青 岛 26 7 ) 6 0 1
摘
要 : 本 文对 中国城 市旅 游的研 究动 态进行 了回顾 与反 思后认 为 , 中国城
市旅 游研 究虽然成 果数量 多并呈现稳 定递 增 态势 , 同时存在 着 动 态研 究 不足 、 但 系 统 性缺 失 、 究深 度不 够 以及 方 法落后 等 问题 。本 文从 发展 目的 、 态、 研 形 生产 模 式
市 旅游 的需 求与 供 给 、 市旅 游 的影 响 、 市旅 游 的开发 规划 与 管 理等 方 面 。随着 城 城 城 市旅 游 的兴起 , 内学 者 开始 关 注 城 市旅 游 研 究 , 涌 现 出 了大 量 的研 究 成 果 。 国 并
由于城市是 由经济 、 社会 、 文化 、 环境等形成 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复杂系统 , 造就 了城
年 5月公布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录》 截至 2 1 , , 00年 全国先后有 39 3 个城市被 命 名 为 中国优 秀旅游 城市 , 占城 市 总数 的 5 % 。实践 表 明 , 1 城市 旅游 推 动 了 中 国
收稿 日期 : 0 2— 3—1 ;修 订 日期 : 0 2— 8— 1 21 0 8 2 1 0 0 作者 简介: 福英(9 9一) 女 , 岛大学旅 游学院博 士生 , 究方 向为人 口、 徐 17 , 青 研 资源与环境 经 济 学。马波(9 6一) 男, 岛大学旅 游学院院长、 16 , 青 教授 、 博导 , 究 方向为旅 游产业 经济与政 策、 研 旅 游 文化 学 。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进程及分析

6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以不断增加的势头迅速发展,已经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序列。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
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的影响,制约了国人旅游的需要,从而使国内旅游业很难具备实现发展的条件。
同时,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负责来华国际友人的接待任务。
在这段时期,中国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国际环境的严峻,国内生产水平低下。
中国人民仍旧处于难以温饱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下,要发展旅游业是很困难的。
旅游活动的进行时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的经费的。
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努力建设祖国,全国经济处于起步状态,人们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和金钱去外出旅游。
所以,旅游活动在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
随着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来华公务和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
在一些主要城市都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接待的对象为来大陆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其次才是通过发展旅行和游览事业增加外汇收入。
这些事实表明,这一阶段内我国发展旅游事业的动机仍然是以政治目的为主。
但尽管如此,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作为全国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务院的重视。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自此开始步入正轨,进入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旅游研究中的科学与哲学路线分层、分野与合流——《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观点综述

于佳等|旅游研究中的科学与哲学路线:分层、分野与合流第36卷2021年第2期引用格式:于佳,吴巧红,李梦瑶,等.旅游研究中的科学与哲学路线:分层、分野与合流——《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观点综述[J].旅游学刊,2021,36(2):141-148.旅游研究中的科学与哲学路线:分层、分野与合流——《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观点综述于佳1,2,吴巧红3,李梦瑶2,4,周小芳3(1.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2.海南大学旅游体验研究与设计中心,海南海口570228;3.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4.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伴随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旅游产业40余年的发展历程,旅游研究已经累积起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何审视和利用这些研究成果的认识论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一个重要的学术议题。
为了回应这一诉求,“《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以“旅游研究中的科学与哲学路线:分层、分野与合流”为主题,从旅游研究实践的现实问题出发,反思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理解哲学作为科学的基础以及知识创新的一种研究方法对科学可能和应该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旅游科学与旅游哲学的关系省视,引导出本论坛的核心观点,即旅游研究应该是科学与哲学两种路径的融合与贯通。
该次论坛对旅游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旅游研究的效率或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关键词]旅游科学;旅游哲学;理论创新;旅游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21)02-0141-08Doi:10.19765/ki.1002-5006.2021.02.0152020年12月4—7日,由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和《旅游学刊》编辑部联合主办、《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承办的“《旅游学刊》海南大学理论创新工作坊首期论坛”在海口新燕泰大酒店召开。
2024年颐和园反思总结

2024年颐和园反思总结颐和园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长期以来,颐和园作为中国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然而,2024年回顾颐和园的历史,我们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和反思。
以下是对颐和园的反思总结,总计____字。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颐和园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复。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一直面临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困难。
一方面,由于颐和园游客众多,长时间的人流冲击给园内建筑物带来了很大的损坏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和财政投入的不足,颐和园的修复工作进展缓慢,有些建筑物甚至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修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努力:首先,加强颐和园人流管理,采取限制游客数量、设立保护区域等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其次,加大对颐和园的修复投入,提高科技水平,使用更加先进的修复技术,努力保护好每一处建筑。
同时,加强与海内外专家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颐和园的修复工作提供支持。
二、旅游开发与保护平衡颐和园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也给园内的文物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过多的人流和商业开发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一些原本是文化景点的建筑被改建成商业店铺,甚至有人进行恶意破坏和盗窃。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了颐和园的价值和形象,也损害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平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
首先,要加强旅游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旅游规章制度,加大对商业开发和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计划,控制游客数量,规范商业经营行为,确保保护和开发的平衡。
另外,要加强对游客和员工的教育,增强他们对颐和园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三、科技应用与文化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来保护和传承颐和园的文化遗产。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可以在参观颐和园时体验到更加真实的历史场景,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摘要】摘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自然环境承载游客数量的极限,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探讨了影响容量的因素包括生物多样性、气候和土地利用等。
然后介绍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
随后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和管理与规划,强调了在发展生态旅游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利用新技术和跨学科合作。
最后展望了未来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发展,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概念、因素、评价方法、现状、管理、规划、重要性、发展方向、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方法、现状、管理与规划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旅游景区或自然保护区所能够承载的游客数量和活动程度。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平衡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过度开发和过度游客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综合考量不同因素的问题,包括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游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游客行为的规范等。
它不仅考量了景区内部的容量限制,还考虑了周边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结构方程模型之旅游研究近况——理性回顾、审视与反思

E ut nM dlgS M)正 是其 中最 具有 当前 代 表 qao oen ,E , i i
1 引 言
性 的旅 游研 究方法 之 一 。
供 基础 的理论参考。 [ 关键词 ] 游研 究 ; 旅 结构方程模型 ; 理性 回顾 ; 审视 与反 思 [ 中图分类号 ] 5 F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2— 0 6 2 1 )7— 0 8—1 10 5 0 (0 2 0 0 9 4
知、 趋势 揭 示 等 ) 演 变 历 程 与 发 展 趋 势 。 而 融 合 的
旅 游论 文 , 文章分析 了学术期刊文献反映 出的结构方程模型
( E 的 旅 游 相 关 研 究 与 应 用 概 况 , 近 期 ( 20 S M) 对 指 0 8年 至 今 ) E 在 国 内外 旅 游 中 的 研 究 内容 与 重 要 发 现 进 行 了 回 SM
程模 型 、 形分 维 等方 法 , 现 出 了不 断增 新 、 渐 分 表 逐
顾, 对该方 面表现 出的 国 内外差 异进行 了反 思 , 并从 方法论 的视 角对 S M 近期在 国内外旅游研究应 用中显现 出的 问题 E
进 行 了理性 审视 , 以期 明晰 S M 的旅 游研 究 概 况 , 示 其 近 E 揭 期 国 内外 应 用 现 状及 异 同 , 为更 加 科 学恰 当的 应 用 该 方 法提
一
。
S M 得 以广泛 应用 , E 主要 是 因 为其 具 有 允许 变
中的旅游 学 , 研 究 方法 从 简 单 的 统计 分 析 与 描述 其
专题5:旅游容量

哈丁假设: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
关于旅游容量的各种概念
研 究 概 况 代 表 性 定 义
国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 而成为学术研究热点,但量测难度大 国内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着重于定义、量测方法 等的研究,并将其大量应用于规划和管理中 保继刚 在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 定义 气氛)和达到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 (1987) 求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量 楚义芳定义
资源空间承载量 心理承载量(目的地居民、游客) 经济承载量
杨锐定义(1996)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风景区在某一段时间内, 内 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能承受的旅 涵 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强度、速度上各极限值 的最小值
概 念 体 系
“国标”中的旅游容量概念
2003年颁布的国标《旅游规划通则》(GB/T 概 18971-2003 “附录A”中,对旅游容量(Tourism 述 carrying capacity)进行了界定
从旅游活动开始阶段作长期调查,分析 使用强度逐年增加所引起的改变。或在 游客压力突增时,随时作短期调查。所 得数据用于测算相似地区的环境容量
旅游生态容量量测模型
基 过严格管理而予以控制、限制或者基本杜绝。因此, 本 思 旅游地生态容量的测定因子主要考虑自然生态环境 净化与吸收旅游污染物的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每个 路
C
C X
i
i
Yi
测 算 模 型
C
旅游日设施容量
Xi i设施容纳的游人量 i设施的周转率 Yi 《旅游规划通则》建议旅游宾馆、休 (疗)养院的周转率取0.4
生态环境容量
旅 游 生 态 容 量
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地容纳旅游活动量的限定值 在此限定值内,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恶化、 退化,或在短时间内自然生态环境能够自我调节, 能从已退化的状态恢复原状或原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
Tab.2
中国地理类、旅游类、环境类、生态类刊物发表的旅游容量文献内容分析
Content of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literature in geography/environment/
tourism/ecology joumals
in China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期成
从旅游容量的研究内容分析,1983年以来,旅游容量的概念探讨、测度方法和个案 研究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表2的数据显示,1990---1999期间,有关旅游容量的概
万方数据
1期
李琛等:25年来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37
念探讨和测度方法研究的论文数量占旅游容量研究论文总量的47.06%,个案研究占此阶 段旅游容量研究文献的52.93%。2000年迄今,概念探讨和测度方法研究依然是国内旅游 容量研究的重点,相关文献数量在此阶段旅游容量研究文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 56.17%。与20世纪90年代不同的是,在此阶段,旅游容量调控管理的作用逐渐被国内 学者所认识,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但数量较少,只占此阶段旅游容量研究文献总数 的5.48%。 1.2研究回顾 容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38年,由比利时生物学家弗胡斯特(P.E.Forest)提出,随 后被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1’2]。旅游容量研究最早始于20 世纪60年代,其概念最早来自于载畜量。载畜量是指一块牧草地所能容纳的最大牲畜承 载量。由于畜群的食草量可以计算,草地的自然生长量以及可以接受的践踏能力也可以定 量观测,因此,畜牧业中环境容量的计算相对简单。然而,当这一概念被引入旅游业之中 时,旅游容量的内涵就远远不止畜牧业中“一定面积草地上的载畜量”那么简单了[3叫], 而是指某一地域单元(如旅游区、旅游点等)旅游开发所产生影响的最大可接受限度。 1964年,美国学者韦格(J.Alan Wagar)出版了他的学术专著《具有游憩功能的荒 野地的容量》(Carrying
裹1 中国地理类、旅游类、环境类、生态类刊物发表的旅游容量文献统计
Tab.1
Number of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literature in geography/
environment/tourism/ecol 0:gy journals
of China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期刊网(http://dlib3.cnki.net)收录的文章统计而成
文章编号:1000-0585(2009)01-0235-11
过去,旅游业被贴以“无烟工业”的标签,导致传统旅游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在一定 程度上重蹈传统工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覆辙,带来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环境效益的失衡。在体验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开始关注环境质量和旅游 体验。旅游发展所引起的诸多问题迫使学术界、管理者和经营者重新思考如何对待旅游业 的发展。旅游容量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一经提出便在全球旅游界掀起热潮。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许多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 大压力,资源破坏、景观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旅游容量作为旅游业可持 续发展的保障工具,在景区管理实践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旅游容量 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相比,旅游容量理论研究的滞后 已经严重影响到景区的管理实践和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怎样客观地评价 中国旅游容量研究25年(1983~2008)来取得的学术成就?对这一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或许可以促进国内学术界重新认识旅游容量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
Bearing Capacity
Index,TBCI)来表示旅游环境承载力,
TBCI一[>:(I
VD I
7
2,I EⅡ7
2,l LⅡ7
2)]垅/
其中,VD I’、EⅡ7、LⅡ7分别代表游客密度指数、旅游经济收益指数、土地利用强 度指数。崔凤军指出,TBCI是上述3个分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结果。仔细分析,上 述公式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例如,当VD I’、EⅡ’、LⅡ7分别取0.1、0.1、0.8时得到 TBCI。,再分别取0.8、0.1、0.1时得到TBCI:。由计算结果可知,TBCI,与TBCI。相 等,似乎二者反映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是一致的,但实际上,TBCI,中,土地利用强 度的作用尤为突出,而TBCIz中,游客密度的作用尤为突出。即影响二者旅游容量的关 键性因子有很大差别。很显然,归一化的旅游承载力指数模型尚未考虑不同条件下旅游容 量影响因素的巨大差异,极有可能产生旅游容量管理实践中的误区。 继崔风军之后冯学钢引入了旅游管理容量概念,是旅游容量研究中又一个具有创新性 的成果。冯学钢认为,旅游管理容量是在既定管理目标的强制约束下,旅游地域系统支撑 开展正常旅游活动的游客数,是保护旅游环境、保持旅游地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标准。旅 游管理容量由旅游自然管理容量和旅游社会管理容量两大部分组成,旅游自然管理容量有 旅游物质管理容量和旅游生态管理容量两个分值;旅游社会管理容量有旅游者感知容量和
教委资助项目“基于奥运背景下的北京市会展旅游发展机制研究”(sm20041 1417005)
作者简介:李琛(1974一),女,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旅游地理研究。Email:lichen@igsnrr.ac.cn
万方数据
地
理
研
究
28卷
旅游容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与中国欣欣向荣的旅游业发展态势相比,目前的研 究成果尚无法满足国内旅游业发展需求。 从旅游容量文献发表的时间维度来分析,2000年之前,国内学者对旅游容量问题的 研究并不多,1983~1999年期间,国内学者在地理、环境、旅游和生态类学术期刊上发 表的与旅游容量相关的研究论文仅有18篇。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旅游容量研究呈现快 速增长态势,仅2000~2008年期间,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旅游容量研究文献共计73篇, 远远超过此前17年的总和,文献数量是1983~1999年的4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2000年之后,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 矛盾日益突出,旅游容量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从刊物横向比较分析来看,旅游容量的相关论文主要发表在旅游、环境、地理和生态 类学术刊物上。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旅游容量与地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之间的紧密联 系。实际上,很多来自上述学科的学者在参加国内旅游开发建设工作的同时,已经十分敏 锐地感觉到旅游容量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完成了大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 值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旅游容量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楚义芳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 很多有关旅游容量的扩展研究、创新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也成为《旅游规划通则》和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旅游容量规划规范”制订的基础。
识尚存在若干误区。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旅游容量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旅
游容量的本质特征,对旅游容量的本质特征和旅游容量在实践中的发展方向形成如下基本认
识:①旅游容量体现的是载体与被载体、容器与被容物之间的关系;②旅游容量反映的是景 区系统中各种因子(尤其是限制性因子)互相平衡、和谐共处的状态;③旅游容量具有动态 性特征;④旅游容量“限制”可以转变为“调控”;⑤在实践操作中,旅游容量调控管理需要 一套系统的指标体系作为参照。 关键词:中国旅游容量;回顾;反思
第28卷第1期 2009年1月
地
理
研
究
V01.28。No.1
GEOGRAPHICAL
RESEARCH
Jan.,2009
25年来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李
琛1’2,成升魁2,陈远生2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容量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回顾国内旅游容量研究的 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反思中国旅游容量研究25年的发展和问题,结论如下:我国旅游 容量规划规范亟需补充完善;我国旅游容量管理方法亟需改进;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容量的认
回顾
本文对1979年以来中国期刊网(http://dlib3.cnki.net)收录的旅游容量/旅游承载
1.1文献回顾
力相关文章进行整理分析。 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迄今为止,国内研究旅游容量的论文共91篇,反映出国内
收稿日期:2008—07-07;修订日期:2008—11—20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资助“景区旅游容量的动态模拟与调控研究”;北京市
万方数据
238
地
理
研
究
28卷
楚义芳等在旅游容量的概念体系、旅游容量量测及其实用研究方向作了较为系统的研 究。认为旅游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根据容量的属性可以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两大 类,后者是前者在时间上的具体化和外延[2 9|。根据他们的理解,旅游基本容量包括5类: 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 量,这5类基本容量各有相对应的指标及量测方法。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楚义芳等 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内有关旅游容量研究的基础。 此后,国内又有大量学者对旅游容量概念进行了探讨,例如,胡炳清借鉴生态学的理 论,提出旅游容量的限制性因子和最低量定律[3叩;杨锐对风景区环境容量的概念进行了 探讨[3妇;崔凤军等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3 2’33],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谢彦君 等对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进行了探讨[3妇;钟林生等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 究[3孔361;冯学钢提出了旅游管理容量的概念[371;牛亚菲对北京市典型景区的客流变化规 律与变化动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口83;李琛、成升魁等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容量存在 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393;与此同时,大批学者对具体案例区的旅游容量数值进行了测算 研究[40 ̄们3;近年来,也有少数学者开始将国外的旅游容量管理工具介绍到国内[48 ̄50]。 在以上研究中,崔凤军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Tou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