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上朝迟到要挨板子_完颜绍元
中国式惩戒:打板子

中国式惩戒:打板子作者:梁发芾来源:《廉政瞭望》2009年第08期打板子的历史在中国相当长久,至少也有两千年,其变化过程难以尽述。
有一点是明白的,帝王制度中,普通人是随时都有可能在衙门的大老爷面前被扒下裤子当众打屁股的。
官场惩戒:“打屁股”在尊崇贵族和高级大臣的早期岁月,贵族大臣有豁免权。
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贵族阶级是有尊严的,讲体面的,他们犯了罪,该杀该剐都可以,就是不要侮辱他,不要让他受刑。
但是,这种体面,在皇权专制主义强化之后,也就逐渐消亡了。
隋朝的皇帝发明了一种叫做“廷杖”的东西,在朱元璋及其子孙手中发扬光大。
所谓“廷杖”,就是在朝廷的朝堂上,只要皇帝不高兴,他可以让太监把任何一个大臣立即摁倒在地,扒下裤子,“当廷杖打”。
明朝大臣挨板子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规模宏大。
正德年间明武宗在紫禁城里一次杖打107人,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嘉靖皇帝打破,他同时廷杖124人,其中6人被当场打死。
朗朗乾坤,光天化日,神圣的太和殿前,上百人被齐刷刷扒下衣服,太监、锦衣卫挥舞大棒,于是血肉横飞、鬼哭狼嚎、呼爹喊娘,堂堂紫禁城立即成为鬼门关。
大臣尚且要如此屈辱地屁股挨打,小小百姓挨板子,自然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平常事了。
当年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要求废除跪拜和打板子陋习的时候,国粹派就大为不满,说膝盖能够弯曲就是为了下跪方便,屁股丰满肉厚,天生就是为了挨板子。
现在既不下跪,又不挨板子,要这膝盖和屁股何用?所以,中国人的屁股,是上天造就要挨板子的,不挨板子,实在是辜负了上天。
古代地方官员治理百姓,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打板子。
新官上任,树立威风,第一件事情就是抓几个典型棒打,给下马威。
在《儒林外史》里,有一位县官的衙门里就充斥着戥子声、算盘声和板子声。
戥子声是在称量受贿的金银,算盘声是在计算刮地皮的收益,而板子声,就是打前来告状、上访、诉冤的刁民的屁股的。
可以说,用大号板子打老百姓屁股的事,在那些朝代的州县衙门,简直是家常便饭。
历史趣谈:明太祖铁腕整文风 大臣万言奏折换一顿板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太祖铁腕整文风大臣万言奏折换一顿板子导语:如今提倡改进文风,不由想起明初被当廷杖责的大臣茹太素。
明代初年袭用宋朝以来的官场文风,醉心于词句修饰和卖弄学问,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今提倡改进文风,不由想起明初被当廷杖责的大臣茹太素。
明代初年袭用宋朝以来的官场文风,醉心于词句修饰和卖弄学问,一件简单的事情,几百个字就可以说清楚的,非要从三皇五帝说起,让人读半天还不知所云。
对于极其追求工作效率的皇帝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件痛苦又恼火的事情。
他决定进行大力整顿。
洪武九年(1376年)的一天凌晨,皇宫里灯火辉煌,殿外的丹墀下传来捶击与阵阵痛叫声。
这是明太祖下令在杖责一个廷臣。
挨打的人名叫茹太素,任刑部侍郎。
当时,各地接连发生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太祖认为是上天对他的警告,所以下了一道诏令,让臣民上书评论朝廷政策的利弊,指出皇帝的过失。
茹太素一向耿直,这天早朝便把奏折恭恭敬敬呈了上去。
明太祖一见奏折很厚,心里就有点不高兴,叫人念给他听,读了许久,还没上正题,净是些冗长的空话套语。
当念到“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都是迂腐的儒生或庸俗的官吏”的时候,太祖按捺不住了,把茹太素叫到殿上,问道:“你是刑部侍郎,刑部官吏二百多人,你给我说哪些是腐儒,哪些是俗吏?”茹太素嗫嚅了半晌,才说:“臣只是笼统地说,其实刑部官吏,臣也并不全都认识。
”明太祖勃然大怒,厉声说:“既然连人都不认识,你怎么知道全是腐儒俗吏呢?”他喝令杖打茹太素,直打得他皮开肉绽。
当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朱元璋躺在御榻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早朝时的情景,便叫宦官把茹太素的奏折取来,在灯下仔细翻看。
生活常识分享。
杨暄御前巧揭奸-小故事大道理_哲理小故事_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

杨暄御前巧揭奸-小故事大道理_哲理小故事_中国历史哲理小故事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5),一份奏疏搁在明英宗的御书案上。
明英宗慢慢摊开展读,越读眉头皱得越紧:锦衣指挥官门达因为袁彬深得英宗信赖而非常嫉妒,胁逼巡逻兵揭发袁彬隐私,自己却为人奸诈,十恶不赦,犯有20多件违法乱纪之事。
明英宗心中“格登”一沉:门达掌权,另一个锦衣指挥官袁彬曾随英宗到北边狩猎,有护驾之功。
两人究竟怎么搞的?明英宗仔细一瞧,告状人的签名是京城民间艺人杨暄。
他马上发令:让门达找杨暄问个水落石出。
杨暄应召入门,门达非常憎恨别人告发他,此时一脸凶神恶煞样。
而杨暄神色坦然,毫不惊慌,似乎啥都不在乎,好像事情根本不是他做的一样。
门达沉下脸,逐条追问:“大胆杨暄,那奏文内的事,可是你造谣中伤本官的?”杨暄对门达的问话,一律回答“不知道”,并且显出一副挺委屈的样子:“我杨某人一个下贱艺工,没念过什么书,既不识文断字,又同您大人无怨无仇,怎么会干这缺德事?不过,我可以告诉您这件事的真相。
”门达会意,马上屏退左右。
杨暄见四下无人,就神秘地眨巴着眼睛告诉门达:“告诉门大人您吧,这都是内阁李贤教我干的!他要我呈给皇上一封奏书,至于上面内容到底写了什么,我实在是不知道。
您如果当着文武百官,敢在朝廷上质问我,我就敢讲个彻底,图个痛快。
这么做了,那李贤一定再也没有办法抵赖了!”门达听后,马上得意地笑了,命令道:“来人,摆酒。
设宴好好款待杨暄!”第二天早朝时分,门达忙将此事上奏明英宗。
明英宗当即发话:“诸位大臣都集中午门外。
今天,朕要当着你们的面,把门达和袁彬的事弄个清楚。
”杨暄刚给领到午门,门达右手直指李贤:“这是非全由你搬弄出的,杨暄已经都从实招认了。
”李贤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惊讶得发起呆来。
杨暄突然大声喊叫:“我该死,我该死!我死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诬蔑好人?我是个市井小人,怎么有缘见得着内阁李贤大人?老天在上,这实在是门达叫我死咬住李贤大人的。
【清朝历史】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 杖责竟要下身全脱

【清朝历史】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杖责竟要下身全脱【清朝历史】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杖责竟要下身全脱【科技新闻】11月6日,古代刑罚作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也是多样的。
尤其是清朝,它改进了明朝对残暴官员的残酷惩罚,更令人震惊,更残酷!接下来,我们将盘点清朝留下的珍贵照片,并详细讨论清朝对明朝的惩罚做出了哪些改进。
杖责竟是要将裤子褪至脚腕处这是自己家庭的责任,所以你不必把裤子都脱了刑罚有新的发展变化,其特点是刑罚更加残酷化,并大量复活了肉刑。
明清时的刑罚变化有:就连惩罚也数不胜数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杖责竟要下身全脱1.死刑。
明清时期,法律恢复了对猫头鹰的公开惩罚,范围逐渐扩大。
此外,明清时期的死刑执行中还有一些较为残酷的方式,如“剥草”、“杀十族”、“杀尸”等。
清朝也有一种独特的死刑制度,即死刑执行和等待监禁制度。
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杖责竟要下身全脱在清朝对犯人的惩罚中,真人脱掉了他的下半身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杖责竟要下身全脱在清朝对犯人的惩罚中,真人脱掉了他的下半身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杖责竟要下身全脱2.流亡。
“流放”产生于明朝,但它不是犯罪。
在清代,军事流放被视为流放罪的加重处罚,是一种犯罪。
此外,与明朝相比,军事流亡人数有所增加。
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杖责竟要下身全脱在清朝对犯人的惩罚中,真人脱掉了他的下半身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杖责竟要下身全脱3.施以惩罚,这是比流放更重的惩罚。
在明朝,只有军官和士兵才被允许返回原籍。
在清朝,包括犯下不止学徒罪的文武官员,他们也有机会释放他们。
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杖责竟要下身全脱在清朝对犯人的惩罚中,真人脱掉了他的下半身盘点清朝犯人上刑真人照杖责竟要下身全脱4.连枷是明代第一种屈辱性刑罚。
在明代,它也成为了一种致命的酷刑形式。
在清代,这种方法被用于一些道德和不道德的犯罪。
明代还有庭杖制度。
指在殿庭前对违抗皇命的大臣直接施以杖刑的法外刑罚。
李邴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李邴,字子厚,京兆人也。
少孤贫,力学不倦。
及长,博通经史,尤精于《春秋》之学。
唐宪宗元和年间,举进士,对策高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迁监察御史,再迁殿中侍御史。
邴性刚直,不畏强权,每以直谏闻。
宪宗闻其名,特召见之,谓曰:“子厚,朕闻卿直言敢谏,今特召卿,欲观卿之真才实学。
”邴对曰:“臣愚昧,敢不尽言。
陛下以尧舜之德,承天命,何患无贤臣?但愿陛下能虚心纳谏,赏罚分明,则天下幸甚。
”宪宗大悦,遂以邴为翰林学士,专掌机密。
邴居官清正,不附权贵,深得朝廷信任。
时宰相武元衡以权谋私,邴屡进谏,元衡怒,欲逐之。
邴不为所动,益坚其直谏之志。
元衡终不能容,遂罢去其职。
邴出为湖南观察使,治政有方,百姓安堵。
及还朝,复为翰林学士。
穆宗即位,邴进言曰:“陛下新即位,宜以礼乐教化天下,使百姓知尊卑长幼之序。
”穆宗纳其言,于是诏令天下,悉行古礼。
邴又上疏言:“陛下宜选贤能,任人唯贤,不宜以亲疏为先后。
”穆宗从之,遂以邴为宰相。
邴在相位,益尚直言,屡进诤言,虽权臣不敢违。
时宦官势盛,邴亦屡进言,请陛下限制宦官之权,以安社稷。
会昌二年,邴以疾乞归,穆宗许之。
邴归乡后,杜门不出,闭户读书,以诗酒自娱。
邴虽退隐,然朝廷每有大事,必召其入议。
邴亦不负所望,常能献计献策,以安国家。
大中元年,邴疾终,年七十一。
穆宗闻之,辍朝三日,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邴平生廉洁,无私蓄,死无余财。
其子李义方,亦以清白自守,官至秘书监。
【译文】李邴,字子厚,京兆人。
年幼时家境贫寒,勤奋学习不知疲倦。
长大后,博通经史,尤其精通《春秋》之学。
唐宪宗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对策成绩优异,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来升迁为监察御史,再升为殿中侍御史。
李邴性格刚直,不畏权势,常常以直言进谏而闻名。
宪宗听说他的名声,特地召见他说:“子厚,朕听说你敢于直言进谏,今天特地召见你,想看看你的真实才能。
”李邴回答说:“臣愚昧,敢不尽言。
陛下以尧舜之德,承天命,何患无贤臣?但愿陛下能虚心纳谏,赏罚分明,则天下幸甚。
达人

古代 “ 公务 员"如何 上班
⑧ 完颜 绍元
比 “ 九 晚五 ”要 早 朝 . 本 原 则 ,“ ” 的起 码 要 求 ,便是 按 勤 时 上 班 下 班 ,历代 典 章 制 度 中, 多
古 代 的上班 下班 时 间 ,和现 代相 似 ,也 是晨 聚 昏散 ,但 具体 时 间上 又 为 形 家”差来自 多,只是换 了个听起来 比
拔萃 较 时髦 的称 呼 罢 了。口
1 5 1 7
了 ,上 朝的都 已经 到 了 :东 方已经 亮
倘 是军 事重镇 或边 境地 区供 职的 “ 边 要 之 官”迟 到 ,还 要罪 加一等 。 口
沼 气 池
沼 气 池 所 使 用 的 沼 气 是 由有 机 废 料 深 沤 而 成 。 沼气 的 主 要 成 分 甲 烷 是 一 种 理 想 的 气 体 燃 料 ,它 无 色 无 味 ,与 适 量 空 气 混 合 后 即 可 以燃 烧 。 每 立 方 米 纯 甲 烷 的 发 热 量 为 3 0 0焦耳 ,完全 燃烧 后 产 生相 当于 40 07千克 无烟 煤提供 的热量 。 口 .
有规 定。 如唐律 有一 条 “ 官人无故 不
上( ) 班 ”的 法 令 说 , 内外 官 员应 上 班 而不到 的 ,缺勤 一天处 笞 2 0小板 ,
比现代 一般机 关 之朝 九晚 五的通 例要
下 数 百 年 时 司而 不 变 质 ,也 不 会 将
其 碳 元 素 释 放 于 空 气 之 中 。 生物 炭
上 班 族 防 备 工 伤 的借 光 之 源 。大 体 办 法 ,各 自赶 早 ,如 等 早 班 车 似 地 站 在 故 宫 东 华 门 外 ,远 远 看 见 有 灯
过 来 ,便 蜂 拥 而 上 ,亦 步 亦 趋 。 没
古代官员已经有上班考勤制度 无故缺勤大板伺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官员已经有上班考勤制度无故缺勤大板伺候导语:现代人每个人每天都有赖床不想上班的念头,但是无奈公司的考勤制度。
但是你知道吗?古代已经有上班考勤制度了,而且古时官员鸡鸣即上班,也现代人每个人每天都有赖床不想上班的念头,但是无奈公司的考勤制度。
但是你知道吗?古代已经有上班考勤制度了,而且古时官员鸡鸣即上班,也就是早上4,5点已经需要起来上朝。
明朝时官员无故缺勤打100大板。
“上班点卯”的由来要了解古代治“懒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
《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
”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
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
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
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
至于白居易笔下的“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那是因办公和生活区相隔远,当时又没汽车,所以走回家就是“逼夜”了。
古人上班第一件事是“开会”。
在中央,皇帝每天早上要举行“朝会”,也叫“上朝”,属最高国务会议。
参会官员是“六部九卿”等省(部)级以上官员。
朝会内容两项:一是皇帝做出决策,征求大臣意见;二是大臣有重大事项,需报请皇帝批准。
“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多少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上午九时)结束。
正常情况下每天如此,所谓“君王不早朝”,那是例外。
明代缺勤20天处杖打100大板上午九点“散朝”后,各官员在宫门外吃完皇帝恩赐的“早点”后,就生活常识分享。
全面侮辱打击科举出身的官员

全面侮辱打击科举出身的官员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巡盐御史莽鹄上奏皇帝说:天下有许多钻营附势之徒,他们互通声气,投拜门生,没有中举的人希望靠他们在考场上打通关节,做了官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举荐,官越做越大。
那些本来不和的人一旦拜了师生,立刻惺惺相惜,互相引荐、说情、徇私舞弊。
莽鹄希望朝廷颁布诏令,严禁科举出身的官员搞门生、座主的把戏。
莽鹄的奏折是在刻意揣摩雍正的心思,迎合他的需求。
清代有对官员与士人免除差役、徭役的优待。
官员与士人被称作官户、宦户或儒户,对他们的优待催生出了两种后果。
第一种是许多底层百姓为躲避朝廷沉重的差役、徭役,想方设法找关系,将自己挂靠在同姓的官户、儒户下面。
雍正将之称作“其子孙族户滥冒及私立儒户、宦户”。
第二种是底层百姓将自己的田产挂靠在官户、儒户那里,到了纳税的时候,底层百姓就把钱粮交给官户、儒户,由他们代为缴纳。
雍正将之称作“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以为己粮”。
躲避差役很好理解,包揽钱粮有必要略做解释。
在包揽的过程中,底层百姓交给官户、儒户的钱粮往往多于应该交给官府的法定钱粮。
百姓之所以愿意多出钱,也要去找官户、儒户来代自己纳税,是因为缴纳钱粮并不是往官府的银库、粮库一扔就完事了。
在纳税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粮头、柜吏、仓吏、官银匠等少则七八个、多则十余个环节的刁难与盘剥。
这些环节全部走下来,耗费早已远远超出了法定税额。
让官户与儒户代缴则没有这样的问题。
嘉庆年间做过军机大臣、直隶总督的蒋攸铦在奏折里给皇帝分析过为什么百姓宁愿多出钱,也要将自己的税粮包给官户、儒户代缴。
蒋说:“所最苦者,良善乡愚,零星小户,虽收至加五六而不敢抗违……且乡僻愚民,始则忍受剥削,继亦渐生机械,伊等贿托包户代交,较之自往交漕加五六之数,所省实多,愚民何乐而不为?是以迩年包户日多,乡户日少。
”那些老实的零星小户最惨,他们缴纳漕粮,常遭州县官府盘剥,多交法定纳税额度的五六成,也不敢反抗。
但即使是老实的愚民,受剥削久了,也会慢慢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