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3讲 古代中外重大改革课件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单元质检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0广东广州番禺区线上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
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
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9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期,伴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妄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
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诉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
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
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
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的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34讲 近代中外重大改革课件

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 军队。实行 征兵制 ; 按西欧国家的模式组织 军事 和训练军队;建立军事 学校,培养新型军官; 改善装备等
增强了军事实力,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 里维护了埃及的独 立和主权的完整
穆罕默德· 阿里的残暴统治和连年对外战争,给埃及人 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一 系列改革措施,却为埃及引进了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设 备和人才,发展了农业和近代工商业,客观上促进了埃及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埃及落后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 及近代史的序幕。因此,评价阿里改革时应坚持客观全面 的评价标准。
c.主张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 d.马丁· 路德、加尔文还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等。
②加尔文改革和亨利八世改革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a.加尔文改革的思想核心是“ 先定论 ”,鼓舞了资 产阶级进取精神;实行共和式的长老制。 b.亨利八世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通过“至
尊法案 ”强调英国国王在教会中的权力与地位;保留天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内容 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②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 地主 所有,但农民可以赎 买一块份地。 ③组织上:强化 村社 对农民的管理。
(2)评价 ①进步性 a.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 自由劳动力的 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b.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 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 封建生产关系 ,促进了资本
问题探究2:阿里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提示:(1)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2) 阿里推行一种不适合埃及国情的工业化模式,使得工业化 在短期内成效显著,但长远来看,却是对国家经济的破 坏。在整个社会还无法接受工业化的情况下,强制性推动 工业化,显然难以取得成功。(3)阿里采用政府垄断专卖制 度的办法来为工业积累资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4)在发 展工业方面,改革面临着资金医乏和管理不善的困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56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6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6-
4.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 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 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 革者处境怎样,仍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8-
对点训练 1.(2019广东百校联考,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田令》载:“应收授之田,每年起十月一日,里正预校 勘造簿,县令总集应退应受之人,对共给授。”据《唐律疏议· 户婚》 载:“卖口分田者”“占田过限者”“盗耕种公私田者”“妄认公私田”“在 官侵夺私田者”,均处以轻重不同的笞刑、杖刑。唐律令规定:“若一 户之内,尽脱漏不附籍者,所由家长合徒三年”;“里正不觉脱漏增减 者”,“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要依据脱掉家户漏掉人口的多少,处以 相应的笞刑、杖刑和徒刑;“里正及官司,妄脱漏增减以出入课役”, 要处以徒刑;“相冒合户者,徒二年”;“于法应别立户而不听别,应合户 而不听合者,主司杖一百”。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在土地和户籍管理上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土地和户籍管理措施的作 用。
单元整合 提升素能
-2-
中 外 历 史 上 的 重 大 改 革
梭伦改革——平民与贵族 封建化或调整封建社会内部矛盾 商鞅变法——奴隶主与新兴地主阶级 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内部 王安石变法——封建王朝与官僚主义 欧洲的宗教改革——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神权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生产关系 解决资本主义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 俄国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农奴制度 明治维新——资本主义与幕府统治 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集训选修

第一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集训(六十九)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世宗诏令:“应逃户(逃亡他处者)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
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
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辽国)人户,自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
”——摘自《旧五代史》材料二:周世宗大规模“毁佛”——勒令大批僧尼还俗(保留6万余人);规定僧尼出家的年龄限制、能诵读佛经等必要条件和受戒法定地点,严禁私自剃度;毁弃寺庙数万所(保留约2 700所);尽毁铜佛像以铸钱币。
——摘自《周世宗改革税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周世宗两次改革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二,从社会文化角度评述周世宗的“毁佛”运动。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评价商鞅变法作用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改革措施。
(1)根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洞 悉常 考 题 型
题型 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 四
答 题规律总结
NO.
“4 选修过关检测”见“选修检测(一)”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谢观看
试题来源 2017全国
卷Ⅰ 2017全国
卷Ⅱ 2017全国
卷Ⅲ
2016全国 卷Ⅰ
2016全国 卷Ⅱ
2016全国 卷Ⅲ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庄 启 东 等 《 新 特 点 类 、 意 20 世 纪 80 年 代 , 中 国 工 资 史 稿 》义(影响)类 工资改革
梁启超《戊戌 原因类、启 清末,北京街
卷Ⅰ 2015全国
卷Ⅱ 2014全国
卷Ⅰ
2014全国 卷Ⅱ
2013全国 卷Ⅰ
2013全国 卷Ⅱ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彭信威《中国货 内 容 类 、 作 唐 代 , 币 制
币史》
用(意义)类 改革
黄惠贤等《中国 原 因 类 、 作 清 代 , 养 廉 俸禄制度史》 用(影响)类 银制度
张晋藩《中国法 特 点 类 、 作 魏 晋 , 法 律
制通史》
用(影响)类 改革
赵冈《中国历史 上生态环境之变 迁》
背景类、作 用(影响)类
南朝,山泽 管理制度改 革
比较类、原 晚清,戊戌
《清德宗实录》 因 类 、 实 质 变 法 、 清 末
类
新政
白寿彝《中国通 史》等
背景类、比 较类、作用 (影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 (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第(1)问和第(2) 问之间有一定逻辑关联性,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 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 (3)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内容类(3次),比较类(2次),原因 类(3次),特点类(4次),作用(意义、影响)类(11次),注重对 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 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4)从关键词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 也涉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 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目前仅涉及清 末新政一道题。
【高优指导】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综合课件 岳麓版选修1

-3一 二 三 四 五
一、改革的含义 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 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的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 化的时代。
-4一 二 三 四 五
二、改革的一般原因 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 人们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 制度也要相应调整。制度设计者的思想总会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 制约,即使是理想的制度,也可能会因制度执行者的误用而出现问 题。当制度的缺陷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 政者便会自觉或被动地进行改革。
-8-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设置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等四 道选做题,选做题的解题除了全面扎实复习外,掌握一些得分技巧, 会帮助提高得分。 从历年的命题看,这道题并不拘泥于考试大纲的规定,即课程 标准所规定的九个改革,而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取相对陌生的 改革,提供史料,在对史料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和改革史学 习过程中学习到的一般方法、能力解决问题。同时因为题目中心 是相对陌生的改革,必须以史料作为解决问题的支撑,所以这一模 块的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从改革内容的概括、提炼入手,再分析改革 的原因、影响;有的题目也引入考纲规定的改革,对改革进行比较; 部分年份的题目还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对改革的经验 教训进行总结。
-13-
③带着任务看材料。带着审题明确的方向和问题读材料,提取有 效信息:关键信息包括东晋以后大族擅占山泽;南朝改制:山泽私有、 按官阶等级设限、山林开放等,注意时间信息秦汉、东晋以后、晋 成帝、南朝。联系教材南朝的时代特征:人口南迁、士族制度、占 田制。 ④运用素养写答案。回答角度要全面,有层次性。第(1)问为 “背景”,要从宏观的时代特征,到微观材料内容来回答,具体就是秦 汉、西晋山泽管理存在的问题。第(2)问为“作用”,落脚点是制度改 革,必须要明确改革后的制度:私有制;然后逐层上升到宏观的时代 背景“江南的开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限时特训新人教版选修1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限时特训新人教版选修1 温馨提示:本套题共4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30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1.[2016·遵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
土司制度的意义在于羁縻勿绝,承认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地位,给予官衔,以实行间接统治。
材料二元代土司制度弊病甚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无常,长期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战争,为此明清统治者大多主张改土归流,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国力强大,中央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
(1)根据材料一回答,羁縻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1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及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13分)答案(1)实质:以土官治土民。
(或者回答:笼络控制。
)意义:维护边疆安全、国家的统一,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内地、边疆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2)原因:国家实力强大,西南地区土司统治残暴,战争频繁,阻断交流,不服中央,势力强大。
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第(1)问从材料“承认各个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地位,给予官衔,以实行间接统治”可以得出羁縻政策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或者回答:笼络控制),也可以得出羁縻政策的意义。
第(2)问从材料“土司制度弊病甚多,对内残暴属民,对中央不服,骚扰接壤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可以归纳出明清改土归流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集权是明清改土归流的根本目的。
2.[2015·陕西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二
商鞅变法
1.时代背景 (1)时代特征 ①经济 a. 铁农具 和 牛耕 的出现及推广,促进了农业以
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
土地私有制
确立。
②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 地主阶级专政 。 ③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 富国
2.措施 (1)经济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 土地私有 。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 鼓励贵族建立 军功 。
(2)政治 ①废除“ 世卿世禄制 ”。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 连坐法 。 ③废除 分封制 ,普遍推行县制。 (3)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①烧毁不符合 的诗书。 ②推行秦律。 (4)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强兵
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④文化 a.私人办学兴起,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
法家 思想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b.
(2)各国变法 ①春秋时期 a.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采取“ 相地而衰征 ”的政 策。 b.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 初税亩 ”。 ②战国时期 a.公元前445年, 李悝 在魏国主持变法。内容包括: 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等。 b. 吴起 在楚国也推行了变法,内容包括:限制贵族权 力;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奖励军功;整顿吏治等。
问题探究3: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吗?
提示:汉化与封建化不是一个概念。少数民族的封建
化不仅是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 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 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 在生产关系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 族封建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 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 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 等,从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 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 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 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 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 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 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提示:(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 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 军队的战斗力。新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 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 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1)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遭到旧势力的 反对,学习过程中注意站在这一角度上,分析三次改革的 主要阻力:商鞅变法主要来自于旧贵族;孝文帝改革主要 来自于鲜卑族贵族;而王安石变法则主要是大官僚、大地 主。
(2)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的评价 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 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 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 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给予基 本肯定或否定的整体评价。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 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 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 并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新兴地主
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
3.评价 (1)历史作用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 血缘宗法 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 中央集权 制度,健 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 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行 俸禄制 ; 整顿 考核官吏决定任 吏治有所好转 吏治 期,制定惩治贪 污的办法 迁都 公元493年迁都 洛阳 洛阳 ______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 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 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 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 骚扰,稳固了政权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 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移民 改鲜卑族姓为汉姓;禁 促进北魏的 封建化 , 民族融合 易俗 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 加快____________ 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学说汉话
学习每个改革必须把握基本史实、经验教训及其对当 今改革的借鉴意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 育等角度联系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相关内容;注重对 不同改革的比较;从宏观上把握改革对国家发展,民族复 兴、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意义。
第33讲
古代中外重大改革
最新考纲会状况,认识 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 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 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考点一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方法指导] 中国古代历次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 高考的重要考点,高考特别注重从内容、特点、影响等角 度进行考查,因而结合史实综合分析比较历次改革内容的 侧重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改革特点及影响。
[要点精讲] 1.内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 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 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 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 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 决定的。
问题探究4: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有哪些?
提示:(1)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考虑复杂性和艰巨 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 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知识点四 1.背景
王安石变法
(1)“三冗”“两积”导致北宋中期严重的 社会危机。 (2)范仲淹“ 庆历新政 作经验和无畏精神。 ”的经验教训与王安石的工
2.内容 (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 食作本,低息贷借给农民,夏秋两季收成后,农民再按 20%~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②募役法:由州县政府出 钱雇人服役,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 每户富裕程度摊派“ 免役钱 ”。③还包括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 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 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 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 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知识点三 1.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 黄河流域
。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 孝文帝 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概况 (1)内容及意义
措施
具体内容
意义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抵制了 土地兼并 ,有利 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 发展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 农民 ,农 均田 民向政府交租,并 制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 兵役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 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 三长 设邻、里、党三长, 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 制 直属州郡 代了 宗主督护制 ,保证 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强兵之法:①实行“ 省兵
”措施,精减军队,缩
减编制。②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 法、设军器监等。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择优录取,推动 了新法的实行。
3.评价 (1)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积贫积弱 的局面。 (2)局限性: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扭 转北宋中期的危机。
经济 领域
主要措施 颁布“ 解负令 ”,制定 “ 遗嘱法 ”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下 层 平民 的就业机会 确立 财产等级 制度,公民 按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和履 行义务 恢复 公民大会 作为国家最 高权力机关,创设了“四百 人会议”和 公民陪审 法庭
基本特点
政治 领域
①目的:消除社会矛 盾,稳定__________ 社会秩序 折中 ②措施:带有“____ ”色彩,对贵族和平 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 中立立场 ③结果:既为雅典民 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又带有历史局限性
备考策略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 帝改革 王安石变 法
1.从命题立意看:主要 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考 查对重大改革背景、内 容、特点及影响的理解 认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2.从命题新动向看:(1)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 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查改革的背景、内容、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 特点及影响等。(2)全国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 课标卷等以新材料为依 托,利用改革的有关理 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论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其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 他改革,在复习时应予 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以重视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知识点一 1.背景
梭伦改革
(1)政治危机 ①雅典城邦 平民 与 贵族 矛盾十分尖锐。 ②新兴的 工商业 奴隶主阶层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2)经济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 (3)形势紧迫 ①雅典社会动荡使经济发展迟缓。 ②周围城邦实力增强,沉重地打击了 雅典 易。 的海上贸
2.措施和特点
第十六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