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
国内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s e ta ob o tt ersa c r O a l k u h ee rh wo k wo lwie ap c dt o s h ee rh wo k S st n p t ersa c r rd d . n o i
Ke r s y wo d :La d u iz t n;1 d c v r h n e n ti i la o n a o e ;c a g
看到的地球表面》表述 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 的关系。但在 2 世纪 9 年代 以前对于土地利用/ = , 0 0 5 地覆
随着人 口的增长 、 粮食短缺、 环境污染、 气候差异等一系列问题 的 E t 趋激化 , 全球变化的研究领域逐渐 加强了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adU e dL n oe C ag简称为 L ) L n s adC vr h , n a n U1 的研究。 自上世纪九 c 十年代初开始 , B ( I P 全球地圈与生物圈计划) I P 全球变化人文计划) G 和 Ⅻ) ( 积极筹划全球综合研究计划 , 在其推动下于 1 9 年发表 了《 95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计划》 将 L C , U C列为 核心项 目之一 , 使得 L C U C研究成为 自然及社会科学共同深感兴趣 的热点和前沿内容。土地利用是指对 土地的使用状况 , 是 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 , 按照一定 的经济、 社会 目的, 采取一系列生物、 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 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L 。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的覆盖状态。不仅包括地表 的植被, 1 j 也包括地表 的各种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 , 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的关系密不可分 L。土地利用是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 2 j 土地覆盖又反过来影响土地利用 的方式 , 两
土地资源调查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例如,有些研究只了单一的土地资源类型,而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土地资源; 有些研究则只了土地资源的数量,而忽略了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状况等方面的 问题。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国外的土地资源调查现状,而没有 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的 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梳理和评价。具体来说,我们将搜集和整理国内外 相关文献,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资源调查现状及其成因,并通过对比分析 的方法,总结出其中的优劣和不足之处。此外,我们还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 访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我国土地资源调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 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引言
土地利用和耕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 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 速,土地利用和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对土 地利用和耕地资源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次演示旨在综述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3、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 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广泛应 用于土地利用管理领域。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评价、规划 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遥感技术和GIS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 土地利用数据的快速采集、分析和处理,提高土地利用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结果与讨论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存 在差异:
1、目的:国内外的土地资源调查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利 用土地资源。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 如,发达国家更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则更 注重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信息分析方法及应用

第1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概述1.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酸雨等现象的出现,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全球变化。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重要载体,从而成为研究地球地表化学过程、碳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全球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目前,“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为全球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多尺度的信息源,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田光进,2002)。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它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具有多维空间信息的综合体,它反映“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况”,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Turner I B L et al,1994;Turner I B L et al,1995),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史培军等,2000;陈泮勤等,1999;Turner B.L.Ⅱ,1993)。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作为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图1-1)。
土地利用变化侧重于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它既是土地覆被变化的直接和间接驱动力,也是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
土地覆被则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它更多地是土地利用的结果表现。
土地覆被的特征如土壤、植被的特点是土地使用方式和目的的重要基础和影响因素。
现代土地覆被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利用土地的结果,最为明显的两种后果为:土地覆被类型的量变即渐变(modification)和质变即转换(conversion)(Turner I B L et al,1994)。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概述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国内外在土地利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进展,旨在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对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土地利用研究现状1. 研究对象与范围:国内土地利用研究涉及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规模、土地利用格局等方面。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城市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
同时,研究范围也涵盖了不同地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如西部开发区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内土地利用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土地利用评估与监测、土地利用决策支持等。
同时,研究方法也多样化,包括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等。
3. 研究成果与应用:国内土地利用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成果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模式分析、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等。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土地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1. 研究对象与范围: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关注的对象涉及到全球范围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业用地、城市用地、林地利用等。
同时,研究范围也覆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内容多样,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地管理模式、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研究方法也多样化,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学模型等。
3. 研究成果与应用: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涵盖了土地利用的空间模式、土地管理政策的效果评估等。
这些成果为全球土地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支持。
三、挑战与发展方向1. 数据质量与时空尺度:土地利用研究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支持,但目前数据质量和时空尺度的局限性仍然存在。
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的合理程度,侧重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挖潜。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农地严重,同时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又存在粗放利用现象,所以为保护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的研究可以说是土地工作者当前迫切的任务之一。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直接研究集约经营是粗放经营的对称,其概念最先来自农业。
集约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土地投入一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
在土地经济研究领域,人们一致认为: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力、资金、技术、物质等投入的密集程度。
常见的土地集约度指标有:单位面积土地施肥量、单位面积土地用电量、单位面积土地农机拥有量、机播面积占农田比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等。
不过这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显然还是针对农业土地集约利用而言的。
对土地集约利用规律研究在德国经济学家屠能的《农业区位论》中就有提及。
屠能通过对城市周围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提出同心圆布局原理,并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集约度按土地区位地租高低即距离市场远近配置。
将区位与土地利用合理集约度研究结合在一起。
最直接研究土地合理集约度的经典理论是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一定科技条件和若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土地收益随某一投入量不断增加将出现由递增到递减的现象。
著名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还认为: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各业中为了生产和生活而对土地的利用,显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所阐述的就是土地的合理投入问题,研究的是土地的合理集约度。
近几年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专题研究不多,相关的成果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到土地配置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更重要的是对土地资产的配置,将城市土地资源潜力的挖潜与城市级差地租显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将城市土地增量扩张的发展模式转移到城市土地存量盘活模式上,将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土地利用产出效益结合起来,等等。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地利用对于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与土地利用相关的问题至关重要。
在研究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我们必须关注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巨大。
随着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用于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建设。
这不仅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减少,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次,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驱动力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和商业用地的需求大幅上升,这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物流基地的建设。
此外,农业现代化对土地利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农民不得不利用更多土地来扩大农田面积和建设现代农业设施。
在探讨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时,我们还必须要考虑政府政策的作用。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管理和利用政策,旨在平衡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土地保护的矛盾。
例如,实行土地利用总量控制制度,限制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过度开发;推行农地集约利用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产量。
政府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我们还需要关注其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可开发土地和用于工业和商业的基础设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也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给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未来,中国将面临如何平衡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土地保护的难题。
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土地利用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一、引言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利用方式和程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变化,这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述土地利用变化的现状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土地面积和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类型和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0年到2015年,全国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了1.8倍,耕地面积减少了3500万亩。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不同,同时,国土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也会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
在此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必要。
三、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质量。
例如,城镇扩张和工业用地的增加会破坏土地的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问题。
同时,林地、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的质量。
2、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更贴近生态环境,如农业现代化、耕地的扩大精细化、城市绿化率的提高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质量。
例如,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耕地的精细化管理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土地的耕地侵蚀和化学污染等负面效应。
3、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受胁情况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也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种类,其中,改造、破坏、删减涉及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压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影响了其正常的功能完成,甚至会带来生态的倒退。
四、如何促进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国家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通过制定完整的规划来指导土地利用的发展和变化,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的改善。
2、促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在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这将更有效地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全球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的研究

全球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的研究随着人类发展,土地利用的变化对于环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高度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里,土地利用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生着,这些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农业生产是全球土地利用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其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最大。
随着人类口头加大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所占用的土地也在不断扩张。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等方面。
在耕地面积的增加方面,由于需要支持人类生存的需求而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利用。
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其他一些地区,精细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可以在小面积内实现高产量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高单产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土地的肥力和气候等因素。
在肥力的方面,应用化肥、生物肥料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等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单产。
而气候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农业生产面临了深刻挑战,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
除了农业生产的影响,人类城市化的进程也对于全球土地利用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大量土地被用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区。
这些建设活动也经常涉及到其他一些生态系统的破坏,比如湿地、森林等。
这些破坏不仅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也可能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和气候变化的进一步恶化。
另外,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贫困和农村地区的影响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许多研究表明,贫困和不公平的地区常常导致土地利用的恶化。
在某些地区,土地的收购和占用行为经常存在,导致贫困的地区面临土地缺失和经济发展的困难。
在其他一些地区,农民经常重复利用土地,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和其他的森林利用等问题。
在面对这些变化和问题时,各个国家和组织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要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绿色农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农学通报 , Anhui Agri1 Sci1Bull12010, 16 ( 9)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
李 扬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当今地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同时也是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础 ,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 注 。查阅相关文献 ,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数据来源 、 研究尺度 、 研究内容 3 个方面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和现 状 ,提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 关键词 : 土地利用 ; 变化 ; 概述 中图分类号 F301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7731 (2010) 09 - 12 - 05
; 国际应用系
统分析研究所 ( II A SA )于 1995 年启动了“ 欧洲和北亚土
; 又如 ,中科院“ 八五 ” 重大
遥感项目“ 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分析 ” 就是 运用最新遥感技术和 GIS 技术在短时间内 (约 2a 左右 )快 速查清全国主要土地资源及环境要素的数量及其分布 ,同 时建立了国家资源环境基本数据库 ,并进行部分试点区包 括城市化 、 沙漠化 、 水土流失及耕地变化等内容的动态研 究 ,完成了全国 1 ∶ 400 万地理单元图 ,东部 1 ∶ 25 万 、 西部 1 ∶ 50 万基本地理单元图 ,为全国实现多时期资源环境动态 分析奠定了基础
中将土地
用调查所 ,在斯坦普主持下 , 带领众多学生在 1931 - 1935 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 ,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 报告 、 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
[7]
利用定义为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 , 按照一定的经济 、 社会目的 ,采取一系列生物 、 技术手段 ,对土地进行长期性 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 , 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 人类逐 渐探索和实践土地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与模式 。从原始的 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农庄 ,从穴居山洞到城市的布局 与建设 ,从被动的接受大自然的资源到主动的改造生态环 境 ,可以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利用土地的 历史 。据《 周礼 》 一书记载 ,大约在 2500 年前的战国时代 , 就把全国土地划分为山林 、 川泽 、 丘陵 、 坟衍 、 原 5 类 ,是我 国最古老的具有土地思想萌芽的著作 。同期的管子 《 地员 篇》 是我国具有土地类型思想的又一著作 , 它把全国土地 分为 3 类 25 种 ,不但体现了综合的思潮 ,而且具有等级系 统 ,还具有简要评价
20 世纪以来 ,随着“ 人地 ” 矛盾的日益突出 ,土地利用
变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 。美国的 Lee 于 1922 年发表了《 从空中看到的地球表面 》 , 表述了自然 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 11 ]
。
等认为土地利用是指土地上的人类
[3]
; 英国于 1930 年成立了土地利
活动及土地被利用的目的 。现代地理学辞典
对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 /
等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
助作用 ,至少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 遥感数据仍然是 土地利用数据最主要 、 最可靠的来源 。
利用及景观格局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特定区域土地利用 变化的过程 、 驱动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 对当地土地政策 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
213 小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小尺度的土地利用变
RS和 GIS相结合可以提取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 LUCC )
211 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
化的研究对象为全球及各大洲 ,这一类研究有利于从总体 上反映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在时间 、 空间上的发展趋势 , 从 宏观的角度认识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驱动机制 欧、 加拿大 、 日本等国 。 1981 年 以 后 Tucker
shed
[ 30 ] [ 28 ]
。在这
一方面 ,美国处于领先地位 ,俄罗斯落后于美国 ,然后是西
[ 29 ]
和 Town2
信息 , 通 过 对 比 分 析 不 同 时 期 LUCC 信 息 , 可 以 获 取
LUCC 变化的空间位置 、 数量和类型 ,研究 LUCC 变化的过
应用多时相 NOAA /AVHRR (最小分辨率 1km ) 的
[4]
。我
国 20 世纪 30 年代初地理学家胡焕庸和农学家张心一进 行过比较系统的土地利用调查研究 。当时规模最大的工 作是由金陵大学农学院美籍教授仆凯 ( J. L. Buck ) 主持的 对中国东部农业区的调查 , 并于 1937 年出版了附有大量 统计图表的《 中国土地利用 》 一书 。随后 , 我国一些大学 开展了一些小范围的调查研究 段
[ 34 ]
。但是 ,运用 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
态研究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主要是由于遥感图像解译所 带来的 。所以 ,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析时往往需 要通过实地调查或者参考原有的土地利用图进行修正 ,以 保证一定的精确度 。 此外 ,还有一些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来源方式 , 如参
[ 25 ] 与性农村评估方法 ( PRA ) 等 ,但是 ,这些方法仅仅起辅
。
80 年代初 ,由吴传钧领衔 , 中国科学院发起组成了全国土
化问题 ,从此科研工作者更加关注大尺度土地利用 / 覆盖 变化的研究 ;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是土地利用 / 覆盖变化 研究空前繁荣的阶段 , 这时候 , 遥感技术的进步使得高分 辨率的数据 (Landsat T M , SPOT, Quick B ird 等 )越来越多的 应用到土地利用研究中来 ,同时人们更关注区域土地利用 变化的驱动因素和生态效应 , 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研究呈 现“ 从全球到区域 ,从自然到人文 ” 的发展趋势
[ 14 ]
。 2200 多年前的《尚书 ・禹贡 》 中
[5]
也有对我国各地区土地类别及其利用差异的论述
,这些
土地利用的研究服务于对土地资源及其产出的获取 。进 入 20 世纪 ,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 使得人类对土地 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 强度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 增长的需求 ,农业 、 工业 、 建筑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 而这一 切都是以大量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为手段 。目前 , 地球 上 25% ~50%的土地已经被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所改变 , 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机能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 , 并且改变了生态系统同大气 、 水生系统和周边土地的相互 作用
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尺度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尺度取决于两方面因素 : 一是土 地利用研究的目的 ; 二是土地利用研究的数据来源和技术 手段 。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着眼于对当地土地资源的开 发利用 ,数据来源于人工调查 , 所以对土地利用的描述和 研究往往仅限于一个区域 , 即小尺度的研究 ; 20 世纪 70
。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具有覆被面广 、 宏观性的综合信息等优点 ,可以实时或准实时的 提供目标及其环境信息 , 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 , 己经 被较普遍地应用于各类土地监测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 。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 , 特别是各种地理信息系统 ( GIS) 软件的开发 ,为土地利用数据的处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6]
。从此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相关问题成为当
[ 15 - 17 ]
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
。
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数据来源
早期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数据主要通过人工调查 的方式来获取 ,以此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的分类与制图 。
1922 年 ,索尔等就在美国的密执安州开展了土地利用综
[7]
一步推动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土地利用被赋予了
。我国于 1958
更多生态的涵义 。所以 ,众多学者认为土地利用是一个既
- 1962 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了第一次群众性土壤普查工
作者简介 : 李扬 ( 1985 - ) ,男 ,甘肃酒泉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复合农林学 、 生态地理学 。 收稿日期 : 2010 - 04 - 08
[ 13 ] [ 12 ]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以后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 。国际地圈 — — — 生物圈计划 ( IGBP) 和全球环境变 化中的人文领域计划 ( IHDP ) ,于 1995 年联合提出“ 针对 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间的人和生物驱动影响土地利用与 土地覆被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 的“ 土地利用 /土地 覆被变化 (LUCC,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 ” 研究 计划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基础 。土地利 用作为人类有目的 、 有意识的社会经济活动贯穿在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 ,是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作用 的结果 ,集中体现了人地关系的特征 、 属性和作用机制 英国 G・C ・ 迪肯森
[2] [1]
古老又年轻的研究领域
[ 8 - 10 ]
。
[ 26 - 27 ]
地利用现状调查和 1 ∶ 100 万全国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工作 , 并制定了统一规范
[ 19 ]
。
20 世纪 70 年代 ,卫星遥感技术 ( RS)开始应用于土地
利用研究的数据获取 。为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及定 量分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极大地促进了土地利用变化的 研究
[ 20 ]
、 非洲生态脆弱区
[ 35 ]
等 , 这些研
究指出由于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造成了上述区域生 态环境的破坏 ,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在这 一尺度上的研究也非常多 , 如宋开山等 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 王光谦等 土地覆被的研究 ; 刘军会
[ 38 ] [ 37 ] [ 36 ]
对三江平原土
[ 24 ]
,在样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 。如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