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地利用_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
国内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综述

国内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综述作者:邱圣睿刘正康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5期[提要] 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基础上,就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在对环境污染、土地利用改造、土地利用的模型及土地利用机制等进行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综述;国内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3日在1988年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科技联盟理事会上,我国科学院叶笃正提出了将土地利用而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作为全球又一重大问题加以重视,此项提议得到了很多国际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同意,从而使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计划诞生。
国内学术界对于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而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型研究,主要是引进国外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
然而就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型方面,间接引入或提出了重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等指数模型,这些相关的模型逐渐被运用于国内有关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与分析中,为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一、土地利用与土地结构丁卫红在“毕节地区土地整理问题与对策”一文中就指出了毕节地区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复垦工矿业废弃地和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张小林、郭厚祯在“毕节地区土地资源的退化及防治对策”一文中就指出了毕节地区土地资源退化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石化严重;土地肥力减退、下等土地面积较多;环境污染以及乱占土地资源的现象严重。
莫世江在“毕节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文中指出毕节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农业用地的比例失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以及注重对耕地的利益而忽视了对耕地资源保护的现象严重。
陈笑筑、王博、丁筑茂对“毕节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分析”一文的研究中,就得出了毕节地区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在逐渐减少,生态环境在逐步得到改善。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让“地”更“生”气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一聊关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科学研究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的土地更加“生”气,更加适合我们人类居住和发展。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吧。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建设等。
而土地覆被变化则是指土地表面的植被、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土地的质量下降,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那么,我们的科学研究计划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还是从一个古老的成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得到的启示。
我们要了解土地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保护它。
所以,我们的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土地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分析土地的需求;第三部分是制定合适的利用策略。
我们要了解土地的特点。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土地的自然特点,比如土壤肥力、水源等;二是土地的社会特点,比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
这些特点对我们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土地的需求。
这里的需求主要是指土地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支持作用。
比如,我们需要土地来种植粮食、养殖牲畜、建设房屋等。
我们还需要考虑土地的可持续性,比如是否存在过度开发、污染等问题。
我们要制定合适的利用策略。
这个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特点和需求,以及我们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目标。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土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覆被变化过快;三是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让土地更加“生”气的目标,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谢谢大家!。
我国土地利用_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

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王 兵,臧 玲(河南省土地勘测规划院,郑州450002)摘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 CC)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交织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 BP)和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 (IHDP)共同推动的核心研究项目。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LU CC 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章就我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驱动机制、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 键 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驱动机制;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6)02 0086 06收稿日期:2005-01-04;修回日期:2006-01-18基金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112001700)作者简介:王兵(1979-),男,河南社旗县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_mial)wang -bing 7904@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盖)变化(LUCC)是自然与人文因素密切交叉结合的过程,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和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 (IHDP)共同推动的核心研究项目。
IGBP 和IHDP 共同制定的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 中提出了3个研究重点,即土地利用的变化机制;土地覆被的变化机制;区域和全球模式。
LU CC 计划的目标是要更清楚地认识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状况和过程,认识这些过程中的人文和自然驱动力[1]。
为响应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致呼应了以上3个研究重点,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大特点。
由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并且涉及多个学科。
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展望

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成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科学研究,作为深入理解和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关键,其进展对于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评述近年来土地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进展,包括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土地政策与制度等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了解土地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对未来的土地科学研究进行展望,探讨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监测技术方面,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精度。
这些技术能够获取更为详细的地表信息,为准确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和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驱动机制。
在研究方法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分类和变化检测转向更为复杂的模型模拟和预测。
例如,基于元胞自动机(CA)和马尔科夫链(Markov)等数学模型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模拟和预测。
这些方法能够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研究领域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地理学研究拓展到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丰富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内容,也提高了我们对这一复杂问题的认识水平。
然而,尽管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Ab ta t A e td b h nen t n l o i . hH t n t e e e l d u iz t n c v rc a g s ac o ti e oa l c e e nsi sr c : f c e yt e itra o a ce C a s e g n d t i s t i y r h h a tiai / o e h n e r e rh,b an d n tb ea h v me t n n l o e i Ad a c 1 C i ee La d Us n n v r g a g e e rh v n e 01 h n s n ea d La d C 关 键 词 : 地 利用 和土 地 覆 被 (U C ; 比研 究 ; 望 土 L C )对 展 中 图分 类 号 : 2 X1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5 1120 )0— 88 5 10 —84 (07 1 09 —0
C E h — IIL e2 H N Zi j I n Ⅱ, s ( .eatet f orm M ngm n H nnU i rt o i c n eho g, i g n 12 1Cia 1D pr n oT us aae et ua n e i S e eadTcnl yXa t 0 , h ; m i v syf c n o n a 41 n 2 D pr et G or h ,oh n e i , ̄h 200 C i ) .eat n o ega y Fsa U i rt F a 5 80 , h a m f p n v sy n n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人类活动作为主导因素所导致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通过地球生物物理过程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利于科学界为制定全球变化策略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支撑。
”2010月10月21日,在京召开的国家“973”计划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项目启动会上,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纪远作上述表示。
该项目是“973”全球变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于2010年正式启动的19个项目之一。
目前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土地科学领域的热点,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伴随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而逐渐开展起来的,90年代初,两大国际组织IGBP和IHDP都把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内容,制订了LUCC等研究计划。
2002年,IGBP(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和IHD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两大国际组织对以往IGBP 和IHDP的研究计划进行了总结,将从前的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计划和GCTE(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计划进行整合,提出了今后10年的土地计划,并提出了土地变化科学(Land Change Science)概念。
[1]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如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为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
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
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开展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土地覆被变化的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一、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和类型1.1 概念土地覆被是指地球表面覆盖的植被、土壤和其他自然覆盖物的总称。
它包括了地表植被、裸土、水体、岩石等自然要素。
土地覆被变化是指土地覆被在一定时期内的演变过程,包括植被生长、死亡、枯黄、退化等现象。
1.2 类型土地覆被变化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变化。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水文条件变化、土壤肥力变化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城市化进程等。
二、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因素2.1 自然因素(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土地覆被变化的最主要自然因素之一。
气候变暖导致植被生长季节延长,植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降水减少会导致植被生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2)水文条件变化:水文条件的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河流干涸或改道会导致原有湿地消失,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
(3)土壤肥力变化:土壤肥力是影响植被生长和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
土壤肥力的降低会导致植被生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荒漠化现象。
2.2 人为因素(1)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例如,过度开垦耕地会导致土地退化,破坏生态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占用大量农田,影响农业生产。
(2)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地覆被变化有很大影响。
例如,过度施肥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影响植被生长;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位下降。
三、土地覆被变化的监测与评估方法3.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的监测土地覆被变化的方法。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10;修订日期:2001-1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 ZCX 2-310-01,CX IO G-A00-03-02) 作者简介:张明(1970-),男,河南安阳人,博士。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E-mail :zha ng m @ig 文章编号:1007-6301(2001)04-0297-08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张 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已成为土地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核心领域。
其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这不仅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也是经济增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前提。
针对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几个前沿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应及持续土地利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的主要研究计划和项目,本文对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 键 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应;持续土地利用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自20世纪以来,人类对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日益活跃。
首先是二战以后,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对土地资源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调查,推动了有关土地生产潜力、土地资源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使这些领域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服务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土地科学研究的主题逐渐趋向于更加实用的方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人们对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变化问题的日益瞩目,国际土地科学研究对土地系统本身的演变、土地利用活动造成的资源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2]。
新世纪伊始,土地科学呈现出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为中心,结合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土地资源系统评价以及持续土地利用研究的系统和综合发展趋势,这些方向也都因此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非常丰富的创新生命点的前沿研究领域。
本文以上述几个方面为中心,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这些中心所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项目,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在具有全球影响的两大组织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第20卷第4期2001年12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ESS IN G EO GR APHY V ol.20,N o.4Dec.,2001298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0卷计划(IHDP)的大力推动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
自1990年起,两组织积极筹划全球性综合研究计划,于1995年共同拟定并发表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将其列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项目[3],它掀起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不同尺度专题研究的序幕。
1996年10月11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国际项目办公室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成立,其中心任务在于促进关于变化机制研究的国际性项目的发展,加强现有项目的管理和流通实施上的扶持,使现有的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更深入一步,这标志着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式走向国际合作化[4]。
这吸引了广大的研究组织和机构与这两大组织开展合作,仅由他们资助的合作项目数量就由1997年底的2项分别增加到1998年的10项、1999年的22项、2000年的30项以及到2001年4月的34项,其中11个项目已经完成。
这个总数表明每月都有一个相关项目得到资助并开展[5]。
在与LUCC相关的项目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于1995年启动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模型”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 EP)亚太地区环境评价计划于1994年启动了“土地覆被评价和模拟”(LC AM)项目;美国全球变化研究委员会(USGCRP)把土地覆被变化与气候变化、臭氧层的损耗一起列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并从1996年起重点开展北美洲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日本国家科学院全球环境研究中心提出了“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研究”项目(LU/GEC);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非洲土地覆被分类系统”项目等[6]。
综合而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项目主要围绕着IGBP与IHDP的科学计划所倡导的3个重点领域:(1)土地覆被的变化机制。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覆被的空间变化过程,并将其与驱动因子相联系,建立解释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及预测未来可测性变化的经验诊断模型。
(2)土地利用的变化机制。
通过区域性案例的比较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建立区域性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经验模型。
(3)区域和全球模型。
建立宏观尺度上的,包括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经济部门在内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动态机制模型。
这3个重点领域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基本框架[7,8]与开展项目并行,各类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议题的国际研讨会在世界各地纷纷召开,这些会议综述了LU CC研究成果和进展,并对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科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此外还对跨国家合作研究及与未来活动相衔接上进行了构想和探讨[9~11]。
对动态变化机制的研究,向来以建立模型为手段。
目前国际上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方面都重点强调大规模、跨学科和综合性,建立了不少不同尺度、不同内容的分析模型。
如早期闻名遐尔的GAP模型及其在生态学、林学和气候学上的应用模型等。
最初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型是以Richardo和Vo n Thunen的地租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土地。
这类模型的出发点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回报为土地利用的最高目标,偏重于经典的经济分析,而忽视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内在机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Riebsam e等在研究美国大平原地区农业过程中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模型。
模型包括了人类环境中的驱动力、自然环境中的驱动力、土地利用决策过程和生态过程四个部分。
该模型的自然环境方面有气候、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传统因子组成,人类环境方面则包括了政策、经济(如需求、投入成本和商品价格)和技术等范围广泛的社会驱动力[12]。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 )建立的模型则强调了社会经济要素的驱动作用,将土地资源、人类利用和经济因素纳入到核心模型部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量经济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并充分考虑了各种自然条件和人口及其在城乡间的迁移动态、社会-经济因素、资本积累和对全国供求及对农业土地利用影响很大的市场条件等。
建此模型其目的在于增进对原因-利用-覆被变化机制的认识,并以此来改进和补充区域和全球模型以及对这些变化机制的反应。
长期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划和土地资源的评价工作。
这些工作为进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主要有中国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深圳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及环渤海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等。
总的说来,目前有关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项目多侧重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分类系统、动态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对其变化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也正广泛开展。
科学家们均已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受到认识程度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在建立分析模型时都难以成功地将社会经济因子的驱动力贡献加以定量分析和模拟。
因此加深对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研究将大大丰富人类对土地覆被变化规律的认识。
2 土地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系统分析方法及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土地科学中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分析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它突破了以往传统的以单一调查和定性描述为主的方法,向着综合化、精确化和定量化方向突飞猛进。
土地利用系统部分或整体动态模拟模型和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发展,使土地资源的系统综合研究更加科学化和定量化。
到目前为止,各国科学家根据土地持续利用目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由多种方法构成的土地利用系统定量化分析方法体系,并结合特定条件下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对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具体化、土地利用系统定量化分析体系及各种方法的有机联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应用于不同尺度和等级层次的土地持续利用的技术选择、方案构建和政策制定[13,14]。
纵观国内外关于土地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可以根据研究的尺度和重点分为3个方面:一是土壤学家、土地科学学者从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到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其中以FAO 组织的农业生态区划模型(AEZ)为代表,它标志着土地评价方法发展中定量评价这一里程碑的开始,也预示着土地利用系统定量分析方法的兴起(Lanlen 1991);二是景观生态学家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到土地生态和景观设计,景观生态学对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和规划最大的贡献是它的有关人地关系的综合思想2994期 张 明: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300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0卷和未来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Zonnev eld1995);三是应用农业系统分析方法在农业系统水平研究土地利用的适宜技术及提高土地利用生产率的具体生产技术。
经过上个世纪末近10年的发展,农业系统分析和研究逐步走向成熟和定量化。
尤其是农业系统分析方法和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和土地评价方法日益结合的定量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已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和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土壤水动力模型、作物生长模型等土地利用评价所需要的基本方法的发展,土地利用系统动态模拟模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逐渐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外农业系统定量分析模型多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多目标线性规划(M GLP)技术,将区域农业、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区域发展目标综合为一个系统。
该方法包括4个主要部分:①诊断确定适宜农业技术,定义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定量土地评价方法和文献资料,量化土地利用类型;②根据区域问题和发展目标,定义目标函数;③确定区域限制条件和农产品需求,即确定有效土地资源、劳力及区域食物、薪柴的需求量;④建立M GLP模型,进行定量优化分析。
以土地生产力定量评价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和定量化土地评价方法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最优化计算技术和农作系统分析方法广泛结合的实践,为综合集成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规划设计方法体系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