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中国地理学研究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中国地理学研究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作者:陆大道来源:《地理教育》2014年第11期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地理学也如此。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及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这种变化向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地理学家充分利用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地理学家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国家一系列重大的关于中国自然结构和国家发展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大量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应用价值和科学内容,成为诸多分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
同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建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中国地理学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地理学家的工作促进了中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的方法逐步为社会所了解和应用,地理学的成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同。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20世纪后半叶,在为国家需求服务所进行的工作规模和发挥的巨大作用方面,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地理学能够与中国相比。
大规模的全方位的理论成果不仅创新性地体现了中国地理的基本特点,也丰富和发展了当今现代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
地理学的发展成就和影响已经明显超越了专业的界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理学逐渐走向世界,通过广泛交流引进了发达国家地理学的理论方法。
在科学研究体制、评价指标、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发展条件获得大幅度改善,新人才大量涌现。
许多学者逐渐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地理学发展应该逐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注重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正在转变为由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即转移到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
这种变化应该是具有统领性质的。
但是,正如黄秉维先生当时所反复强调的,这种”环境变化”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全球气候变化。
近10多年来,许多地理学家将视角转向地理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发展的国际“前沿”,也有一批学者继续将重点置于国内新的重大领域的研究。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之一,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不断发生变化,这对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土地利用的背景和重要性土地利用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管理的活动。
人类通过种植农作物、建设住宅区、开发工业园区等方式利用土地,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城乡发展平衡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每个国家都有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并加强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二、土地利用的主要形式1.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果园、种植园等。
农业用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
2.城市建设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人们建设城市,修建房屋,开设工厂,形成现代化的城市系统。
3.工矿用地:工矿用地主要用于工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
工矿活动对土地的利用和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环境监管。
4.交通运输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包括公路、铁路、航道等。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有着相应的需求,但也要注意合理规划,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土地覆被变化是指土地表面上不同地物之间的转变。
土地覆被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包括:1.生态环境改变:土地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湿地的填埋与开垦等行为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全球的生态环境平衡。
2.气候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直接影响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
例如,大面积的城市化使得城市地表温度上升,形成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暖。
3.水资源变化:土地的覆被变化会改变地表和地下水的分布和循环。
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湖泊消亡等都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威胁。
四、如何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为了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由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岩溶区土壤CO_2浓度的影响

域 为单 元 , 择代 表 不 同气候 条 件 和岩 溶类 型 的山西 选 汾 阳马跑 一郭庄 神泉 流域 、 南湘 西 大龙 洞地 下河 流 湖
域、 广西 桂江 流域 , 开展 不 同土 地 利 用 和覆 被 变 化 对 土壤 C 浓 度 的影 响研 究 , Oz 为深 入 研 究 和 评 价 我 国 不 同岩溶 区土地 利用 方 式 和 覆 被 条 件 对 土 壤 C 的 O。 影 响 提供 基础 数据 。
林 地 的 改 善 , 壤 的扰 动 性 变 小 , 0z 度 差 趋 于 减 少 , 幅 趋 于 稳 定 。各 个 流 域 土 C 浓 变 相 同 覆被 类 型 , 落结 构 和 优 势 种 变化 越 小 , 壤 CO 浓 度 变 幅 越 小 。 群 土 :
关 键 词 : 地 利 用 ; 被 变化 ; 溶 区 ; 壤 C 土 覆 岩 土 O2 中 图 分 类 号 : 12 6 S 5 . 文献标识码 : A
地 利用 和覆 被 变化 对 土壤 C 浓 度 的影 响 研究 比较 O: 少 , 岩 溶 区则 更 少 [ 。 梁 福 源 r] 研 究 了 云南 在 7 ] 等 路 南石 林 不 同植 被 对 土 壤 C 的影 响 , 建 华 等[ O: 曹 n
用 培养 箱模 拟监 测 了不 同植 被 条 件 下 土 壤 C 浓 度 0
武 、 陶系 灰岩 。马跑 神 泉 域 属 于 岩 溶 水 系统 , 域 奥 泉
面积 约 4 0k , 庄 泉域 位 于马跑 神 泉 岩溶 水 系 统 0 m。 郭 的 南侧 , 积约 3 0 k , 内碳 酸 盐 岩 分 布 以 覆 盖 面 0 m。 区
型 为 主 。两 泉域 同属 温带 半 湿 润气 候 区 , 候 温 和 , 气 多 年平 均降 雨 量约 5 1 8 l . 0mm, 际变 化 较 大 , 节 年 季
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现状与展望

型的耦合还不常见ꎬ 这是一个未来可发展的空间ꎮ
是基于栅格数据ꎬ 提出的一种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
究的发展趋势ꎬ 目前的研究中 CLUE - S 模型与其他模
间计算智能实验室 ( HPSCIL) 所开发的ꎮ PLUS 模型
2 3 GeoSOS
模 拟 模 型 ( Patch - 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ꎬ
速发展、 水体污染加重、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和环境污
染向农村蔓延等ꎮ 因此ꎬ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是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要求ꎬ 同时在地理国情监测、 国土空间规
划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ꎮ 在此背景下ꎬ 借鉴地理模拟
和优化ꎬ 结合大数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等研究上的优势ꎬ 使新形
势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更加科学化ꎮ 本文根据现有的
PLUS) ꎬ 其能够灵活的处理多类土地利用斑块变化ꎮ
础上进行改造和传承提出的ꎬ 目前的研究中利用此模
型发表的文章还较少ꎮ 李琛等 [12] 基于 PLUS 模型模拟
预测了山地重点开发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趋势ꎮ 已有
的研究倾向于将 PLUS 模型用于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ꎬ
如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土地利用模
展ꎬ 与 GIS 能够进行很好的耦合ꎬ 并且这种耦合能使
此模型是 2021 年在已有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基
地理模拟优化系统 ( GeoSOS) 是 GIS 的重要拓
各自的缺陷相互弥补ꎮ GeoSOS 系统平台逻辑设计中
的逻辑层系统是最重要的层次ꎮ GeoSOS 主要包括 CA
模拟、 多智能 体 模 拟 和 地 理 优 化 3 个 部 分ꎮ GeoSOS
义转换规则是 CA 的核心ꎬ 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为了满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第九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概述一、概念人类活动对地球陆地表层系统作用的步伐、程度与广度是空前的,陆地表层系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是地球表层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侧重于土地的经济属性;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
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与类型的变化和土地属性的转变,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如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等有意无意地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但土地覆被状况及变化不完全受控于人类,人类活动只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极为复杂,其动因与广泛的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相关,其结果将影响全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研究涉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方式的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等。
土地覆被变化现象也是形形色色的,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二是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全部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三是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难观测,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
浅论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在应对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与应用

浅论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在应对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与应用近代以来,各种全球变化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人们最关心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地表覆被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这些问题也引起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本文就地理学和生态学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与应用进行一些探讨,以促进这两门学科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1.关于全球变化1.1全球变化的内容随着对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全球变化已不仅仅局限在全球气候变化上,内容已扩展到全球人口增长、大气成分变化、养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土地利用和覆盖的改变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方面。
这些变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1.1.1人口增长在所有全球变化中,人口增长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人类的工农业活动及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决定着其它所有的全球环境变化。
从1850年到现在的150年里,世界人口由10亿增加到50多亿,而且人均利用能量和资源也以相近的速度增长。
1.1.2大气成分变化从地球出现的那一天起,大气成分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然而,只有近代大气成分的变化才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人类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一些温室气体或稀有气体,如CO2、CH4、N2O等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从1850年起,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CO2,CH4,N2O的浓度分别增长了26%、100%、8%。
现在对化石燃烧产生的CO2量比较清楚,但对因森林砍伐造成的CO2释放量以及海洋和陆地植物对CO2的吸收利用机制还不能确定。
且对于CH4,N2O的来源,我们还了解得很不够。
虽然如此,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加一定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大气成分变化的另一方面是臭氧的变化。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急剧减少,形成了大家熟知的臭氧洞。
大气层的臭氧减少后更多的紫外光辐射到地球上,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些变化也会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科技论文摘要参考模板

科技论文摘要参考模板1 基本要求1.1 文题文题应展现论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论点。
文题包含的全部词汇不得超过10 个实词;英文文题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其余全部小写,专有名词除外。
不得出现如下情况:1) 如:一种,一类,研究,分析,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 之我见(My own Opinions ) , 还有刍议、浅析之类谦词;2)背离文题根本定义,忘记文题系反映全文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词语的逻辑组合,在文题中出现“The study on”、“Development of”之类的句子或空话;3)文题第1个词不得用A,An,The 以及And等,避免出现多个介词of1.2 摘要摘要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将论文的目的,主要的研究过程及所采用的方法,由此得到的主要结果和得出的重要结论表达清楚。
如有可能,还应尽量提一句论文结果和结论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情况。
1) 摘要不要太短,第一句话不要简单重复文章题目。
2) 取消背景性情况介绍,取消对既有研究情况的陈述,仅限于表达新的研究进展信息;3) 以第三人称撰写,不使用第一人称,如“本文”、“我们”,等;4) 用重要的事实开头,尽量用短句,避免用辅助从句开头;5) 在时态上,用过去式叙述作者的工作,用现在式叙述作者的结论;6) 在语态上,尽量用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7) 尽量少用缩略语;8) 注意冠词使用上泛指与特指的区分。
单数名词必加冠词, 复数名词少加或不加冠词。
2 参考模板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杨续超; 张镱锂; 刘林山; 张玮; 丁明军; 王兆锋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年05期中国湿地初步遥感制图及相关地理特征分析牛振国; 宫鹏; 程晓; 虢建宏; 王琳; 黄华兵; 沈少青; 吴昀昭; 王晓风; 王显威; 应清; 梁璐; 张丽娜; 王雷; 姚谦; 杨镇钟; 郭子祺; 戴永久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2期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冬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王喜全; 王自发; 齐彦斌; 郭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11期考虑次网格变异性和土壤冻融过程的土壤湿度同化方案田向军; 谢正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 2008年06期用计算地球科学研究方法探讨地质现象的动力学机制赵崇斌; B.E.Hobbs; A.Ord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 2008年05期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葛全胜; 戴君虎; 何凡能; 潘嫄; 王梦麦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 2008年02期基于多智能体的居住空间格局演变的真实场景模拟陶海燕; 黎夏; 陈晓翔地理学报, 2009年06期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评价郑荣宝; 刘毅华; 董玉祥; 朱高儒地理学报, 2009年06期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陈瑜琦; 李秀彬地理学报, 2009年04期福建省工业用地效率分析与集约利用评价黄大全; 洪丽璇; 梁进社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模型研究进展唐华俊; 吴文斌; 杨鹏; 陈佑启; Peter H.Verburg地理学报, 2009年04期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殷培红; 方修琦地理学报, 2009年04期2000年来中国人口地理演变的Agent模拟分析吴静; 王铮地理学报, 2009年04期。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

第36卷 第3期2022年3月Vol.36 No.3Mar.,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燃烧化石能源、工业过程以及农林和土地利用变化排放的大量CO2滞留在大气中,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1]。
从1750年至2011年,因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排放量为375 GtC,因毁林和其他土地利用变化估计已释放了180 GtC[2],若要实现《巴黎协定》1.5℃的全球控温目标,需要在2050年左右达到碳中和[1]。
不论是减少排放源还是增加吸收汇,土地资源都扮演着重要角色[3],土地调控碳减排是在基础层面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以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以减缓气候变化为出发点,构建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框架,准确表达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科学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为建立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双碳”和控温目标的实现。
已有研究对土地利用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探讨,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是自然生态系统层面探讨土地利用对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2-7];二是经济社会系统层面探讨土地利用对广义碳排放的影响[8-9]。
事实上,经济社会系统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和机制远比自然生态系统下的复杂,表现在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往往通过其他因素传达,而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较多且互相之间产生联系。
学者们尝试从城市用地扩张[10-12]、城市空间用地布局[13]、土地集约利用[1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15]、土地利用强度差异[16]、土地城镇化和土地财政[17]等视角对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广泛探讨;也有学者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模拟了不同政策方案下土doi: 10.11994/zgtdkx.20220214.091206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张 苗1,吴 萌2(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为制定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碳中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时期的林地数据主要采用林业部门对全国 进行的林业资源清查数据. 这些数据的获取从方法
摘要 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 过去 300 年间, 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 林地面积迅速减小, 垦殖扩张明 显, 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采用通过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重建 的历史土地数据, 分析了过去 300 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 研究表明: 在研究 时段, 耕地面积持续增加, 从清前期 1661 年的 60.78×106 hm2 增加到 20 世纪末的 96.09×106 hm2; 森林面积从 1700 年的 248.13×106 hm2 降至 1949 年的 109量也随之变化. 其中, 地上植被破 坏引起的碳排放大约为 3.70 Pg C; 土壤有机碳排放介于 0.80~5.84 Pg C 之间, 最适估计 为 2.48 Pg C; 植被和土壤变化引发的碳排放总计达 4.50~9.54 Pg C, 最适估算为 6.18 Pg C. 这远小于国外学者估算所得的 17.1~33.4 Pg C 的排放量. 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明显, 由 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植被破坏相对较大, 过去 300 年间这两个地区受土地利用与覆 被变化影响的碳排放也较大, 其余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地区、华南西部地区、 新疆和青藏高原区; 而作为历史上传统农区的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 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相对较小. 但是近年有关研究显示, 目前全国自然植被活 动增强, 土地利用活动, 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比较明显的积极 作用.
上说比较严谨, 所查项目较多, 信息量很大 [35]. 我国 学者曾采用该系列数据研究过相关时段中国森林植 被碳储量等问题, 取得良好效果 [34].
上述各时段的多种资料可归为三类: 其一是清 朝、民国史料, 主要包括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各种史 书、方志和传诸后世的文人作品, 这是获取本文各种 数据的基础资料. 其二是政府清查和统计资料, 是民 国时期及此后耕地和林地变化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 其三, 前人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 其中, 主要土地资 料的耕地数据基本系等间距地自历史文献资料考订 而来, 300 年间相邻耕地数字的平均时间间距为 26 年; 林地数据是以基础年份的数字为标准, 按照资料插 补和数据回朔方法依次按每 50 年的间隔估算得来. 空间上, 这些数据主要以省域单元统计, 但是特别考 虑了主要林区和主要垦殖活动的影响.
相对比较粗略. 比如, 其中的中国区域数据便与实际 情况相差甚远. 这是由于这些数据库的大部分土地 数据都是由人口、消费等社会经济参数间接推导而来. 推理过程中有许多假设, 增加了数据集的主观性, 这 是同类工作所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除土地数据之外,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还 涉及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 数值 [19]. 生物量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是植被生态和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指标, 受许多自然和人文因 素影响, 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 植被碳密度在国外的 大规模研究, 始于上世纪中期国际生物学计划(IBP) 对各地森林生物量的调查和研究 [29]. 同类研究在我 国起步较晚, 但是进展很快, 研究成果既包括由野外 植被生态调查所推算的各类生物群区(biome)的生物 量 [30], 也含根据森林清查数据按行政单位总结的区 域生物量密度 [31~33]. Fang等 [31,34]采用生物量转换因 子法, 在各类实测和清查资料的基础上推算出各地 森林的生物量碳密度 [35]. 土壤碳密度与地面植被关 系密切, 主要由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和土体中 >2 mm石砾的体积分数共同确定.
在历史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关系研 究 中 , Houghton 等 采 用 “ 簿 记 ” 模 型 (Bookkeeping Model)的估算影响较大 [14,18,19]. 他们最早于 1983 年 开始构建“簿记”模型, 简要估算了工业革命以来全球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 [18]. 多年来, 他们对这项全球研究又进行过多次修改与完善 [20,21], 将上述模型应用于赤道热带地区 [22]、赤道亚洲 [23]、 美国 [24]以及中国 [19]等地, 估算了历史土地利用变化 对陆地碳循环的影响.
1.1.2 植被和土壤碳密度资料 本文计算中的植被碳密度数据采用了Fang等 [31]
根据林业部门 1949~1998 年间七次清查数据所推算 的各地历次清查时段森林生物量碳密度的平均值(如 图 1(a)所示). 土壤碳密度采用了Wang等 [52]和刘纪远 等 [53]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 2473 个土壤剖面资 料, 应用地理信息模型估算的各地地表 0~100 cm范 围内森林土壤的碳密度数值. 这是关于我国土壤碳 储量和碳密度研究的代表性工作. 本文土壤碳密度 估算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由土壤有机碳含量剖面 资料的原始数据按行政区域合并计算得到(如图 1(b) 所示).
(2) 民国时期: 耕地方面主要采用了国民政府相 关部门与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的调查统计数据, 综 合了当时关于土地利用研究的主要观点, 涵盖 Baker[48]、Buck[49]、张心一 1)、乔启明等 [50]的研究成 果, 同时兼备统计局等部门的诸多统计材料. 此外, 李文治 [42]、何秉棣 [51]等学者关于这一时期土地利用 的观点也是本文的重要参考. 林地方面, 除上述总论 性质的林地面积讨论方面的研究外, 还特别采用了 民国政府实业部统计年鉴关于林地的数据和民国年 间的森林史研究成果 [39].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是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 环研究的根本, 换言之, 准确评估土地利用与覆被变 化是深入剖析陆地碳储量变化的基础; 而精确的碳 密度测度则是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
198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 年 第 38 卷 第 2 期
环节.
1.1.1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数据
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 联系人, E-mail: daijh@
收稿日期: 2007-07-23; 接受日期: 2008-01-0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批准号: KZCX2-YW-315-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批准号: 2007BAC03A11))和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批准号: 40471047, 40471007)资助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 土地 垦殖扩展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 国外学者从不 同角度出发, 估算了历史时期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 所引起的碳排放. 但是, 由于资料匮乏, 加之他们对 中国情况掌握极其有限, 其研究很大程度上不能反 映客观实际.
有鉴于此, 笔者在多年对历史时期中国土地利 用与覆被变化研究的基础上 [36~38], 根据已掌握史实, 剖析了中国近 300 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 并采 用模型方法估算了该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 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试图为更加客观地说明该时段 土地利用变化的原貌, 为科学分析其环境效应提供 理论依据.
与国外情况不同的是, 过去 300 年间中国记述农 业、林业的各种历史文献林林总总, 直接或间接地记 录了当时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详细过程. 300 年间, 三种不同的政权形式使土地政策、农业经济和赋税制 度等方面的记录各不相同, 给统计分析带来了很大 困难. 针对各时期特点, 本文所涉资料主要源于以下 几个方面:
利用与覆被变化是其主要方面 [5]; 过去 150 年, 化石 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等活动以CO2 形式共向大气释 放 270(±30) Pg C; 同时期, 土地利用变化向大气释放 136 (± 50) ~156 Pg C, 占人类总排放量 1/3 以上 [1,6]. 近年来, 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在陆地与大 气碳交换中起着碳源作用 [7~13].
关键词
陆地生态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碳循环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是人类改变陆地生态系统 生物质(biomass)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 是影响陆地 系统碳循环过程, 引起碳源、汇变化的重要原因 [1]. 过去 300 年, 世界人口增长迅猛, 农业垦殖空前扩张, 自然植被面积锐减 [2~4]; 过去 250 年间, 大气CO2浓度 增加 31(±4)%, 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所致, 土地
(1) 清代部分: 主要引自清朝官修正史、地方志、 类书、游记、文人笔记、官府文书和名家文集等. 此 外, 还参考前人相关研究论著所考证的清代土地利 用资料和数据 [39~41]. 其中, 耕地数据主要来自葛全 胜等 [36]“过去 300 年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 素分析”一文的估算, 对于 18 行省以外的部分, 采用 了李文治 [42]和Perkins[43]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插补. 对于清前期的森林面积变化, 除上述原始文献以外, 主要还参考了凌大燮 [44]、樊宝敏等 [45]、陈嵘 [46]和马 忠良等 [47]的研究成果, 数据主要来自何凡能等 [38]“近 300 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一文.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储量关系研究 的关键是基础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和资料的准确性和 完备性. 在短时间尺度上, 土地调查和对地遥感观测 数据均可满足研究需要 [7]. 就历史时期而言, 资料匮 乏却是全世界学者共同面临的难题, 制约了许多研 究的深入开展. 近年来, 在IGBP的BIOME300, LUCC, GCTE, GLP(Global Land Project)和iLEAPS等研究计 划共同推动下, 重建过去环境, 特别是重建过去 300 年全球土地覆被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5]. 其中, 荷兰 环 境 评 价 局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所 建 的 “ 全 球 历 史 环 境 数 据 集 ” (Historical Database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HYDE)和美国威 斯康星大学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心(SAGE)所建 的“全球土地利用数据集”(Global Land Use Database) 都是较重要的尝试 [26,27]. 在此基础上, 有人对原始土 地利用数据进行加工, 又得到“土地利用转型”数据集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Database)[28]. 这些数据集 的主要资料来源于遥感观测、土地清查和人口普查等. 在没有直接土地利用资料的情况下, 根据人口与环 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数量化模型方法回推历史 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 [27]. 而且上述数据集都是具有 地理属性的格网化数字产品, 能够反映全球大势,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