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作者:于兴修/杨桂山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因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由于LUCC研究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加强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综合研究己成为两大学科众多学者的共识。“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计划,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一些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启动了各自的LUCC研究项目。中国的许多学者及时跟踪LUCC研究的国际动向,积极开展LUCC研究,也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硕成果。

1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对土地利用研究的历史很长,但以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土地资源调查、分区、分类、规划、评价及开发和管理研究。系统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时问还不长,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一些代表性地区,通过遥感、野外观测与调查统计数据的模型计算与分析,探讨LUCC 过程、驱动机制与环境效应。

1.1 LUCC类型区的选择

由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组合,相应地对LUCC的影响也就不同。因而,LUCC研究区域类型的选择就成为LUCC研究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LUCC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两类地区。一类是“热点地区”,即人文和自然驱动力极为活跃的地区。这类地区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可以是目前或过去一段时期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的地区;其次,可以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将要发生较大变化的地区;第三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环境影响大的地区。在“热点地区”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选择了那些人文因素高度复合的地区,如深圳市、北京市、长江三角洲等。另一类是“脆弱区”,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消耗,各种各样的“脆弱区”不断出现。对这类地区的LUCC 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脆弱性的认识、揭示脆弱区的形成演变机制、揭示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我国的研究者多选择了“生态环境脆弱区”进行LUCC研究,如中国东北样带(内含敉区、农牧交错区、农区、林区)、地处干旱、半干旱过度带的榆林地区等。

1.2 LUCC驱动力

LUCC深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仍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联。在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如高原、山地),各种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对于受自然因素限制较小的区域(如经济势力雄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则主要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政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LUCC的驱动因子除具空间差异性外,时间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研究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5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表明:近5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并出现了三次明显耕地流失高峰;该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主要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如三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分别与大跃进、沿海开放战略和沿江发展战略的宏观政策背景密不可分;而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和持续减少则主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LUCC机制,不仅要确定驱动因子,还要分析各驱动因子与LUCC

之间的相互关系、变量各驱动因子对LUCC作用的程度。数理统计法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张明运用舆型相关分析法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榆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布贡献的大小,主要典型变量对应的相关系数高达0.989和0.937,表明判别出的解释变量能充分解释相应标准变量的分布。为了对各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史培军等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在驱动力主要为人口增长、外资的投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内在驱动力主要是交通条件。然而,影响LUCC的因素错综复杂,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作用时,要细致全面地选择驱动因子,但指标过多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王良健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梧州市土地利用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人口、经济等)是梧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

1.3 LUCC的环境效应

土地利用通过土地覆被的变化影响全球和区域环境,土地覆被对气候、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质量、陆地生物种类的丰度和组成有重要影响。在几十年甚至百年尺度上,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而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变化,在强度上甚至超过了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成为主要因素。

目前,关于LUCC对全球变化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方面,认为土地覆被昀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植被状况,虽然植被对降水的作用较小,但有助于减少径流、增加保水能力,对气候变化有减缓作用;而植被对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但增温还是降温须视具体地点而定。另外,齐晔等人发展了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循环影响的空间模型GEOMOD,并对生态系统含碳量和通量进行了估算。通过对个案的分析,LUCC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人类强干预的土地利用类型(如城镇等不透水用地)明显增加,提高了地表径流系数;同时,代表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覆被类型大幅度减少,降低了环境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从而使环境的缓冲能力和维系能力下降,致使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大大下降;过度垦荒,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导致和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湖泊淤塞,洪水泛滥,而土地利用结构对农业洪涝灾情起着相对放大或缩小的作用。相反,合理的土地利用

变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等)则可产生良性的环境效应。

1.4 LUCC研究方法

从总体上看,LUCC研究主要围绕时间域空间域两个角度,以数据采集、模型建立、结果分析预测为主。

1.4.1数据的采集

(1) LUCC数据的采集。受条件的限制,1970午以前的LUCC数据基本上都是从历史调查和统计资料中获取的,有时结合有关的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也有少量是利用航空遥感资料来取得有关数据的。近年来,遥感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调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遥感图像解译数据越来越多地应用于LUCC研究中,其技术路线是遥感图像解译、绘制解译图、比较参照不期的解译图、数字化图件、建立动态信息系统。由于遥感图像的成像机理、图像分类方法自身固有的误差和其它误差(如绘图误差),使得遥感判读图上的区域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度。因此,利用遥感手段监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准确界定其变化区域界限是非常必要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成为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又为对多种来源海量时空数据综合处理、动态存取、集成管理及建模和模拟等提供了主要手段,因而,运用3S技术的结合与集成获取LUCC数据越来越得到重视。

(2)驱动因子数据的采集。

各类驱动因子数据尤其是人文因子数据主要从历史统计和实地调查访问获取。有些因子特别是人文因子从理论上讲与土地利用变化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因某些原因而无法获取或难似定量,则只能通过对要素之间相关特征的分析、推测,利用其它一些可行的因子来代替。虽然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就有经验的工作者来说,对弥补数据采集的不足是必需而且是有益的。

1.4.2模型的建立

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目的出发,构造了许多有关LUCC的模型。尤以引入人文因子的驱动模型居多,其目的一是对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等进行科学解释;二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三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模型主要有:

①回归模型。陈佑启等利用多尺度的统计方法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比较研究了不同尺度规模、不同区域类型上中国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王良健等建立的梧州市耕地面积变化与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解释了耕地面积的变化及与八种主要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

②马尔柯夫模型。史培军等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定量研究了深圳市1980~1994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及其空间转化。王良健等模拟了梧州市1980—1994年的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变过程并预测了未来土地利用演变的趋势,指出未来梧州市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③系统动力学模型。摆万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深圳市1950~205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城镇用地呈S型增长趋势。认为1980~2030年是深圳市城镇用地的快速增长阶段,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

另外,史培军等人采用三维紊乱闭和模型研究了深圳市1980、1988和1994年LUCC的气候效应。

2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同国际研究相比,目前我国的LUCC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例如:研究区域的多样牲;加强RS、GIS和GPS的集成在获取数据中的作用;LUCC分类指标的统一;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研究框架等。

2.1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LUCC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面的问题。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不同,即使对同一地区所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所采用的方法和建立的模型难以用于其它地区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统一的理论作为指导。LUCC研究根植于人地关系理论中,因而大多数研究者在其研究中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人地关系理论,如地理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但多为分散和孤立的。这些分散的理论一方面难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与某个特定的区域有效地结合和运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具体解释不同时空尺度上的LUCC动力机制。因而需要系统地归纳与总结,形成全面和综合的研究LUCC的理论体系。

2.2模型的建立

由于LUCC涉及众多自然和人文因子,这些因子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且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又有较大的差异。因而,模型的建立有许多困难,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2.1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LUCC研究中应用的数据往往是从多渠道采集到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下列问题:①数据的一致性与可靠性问题。众多的人文因子数据不可能从同一部门取得,不同部门间处理数据的方法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使数据缺乏一致性;同时,人们在统计数据时只关心面积等的属性数据,导致变化的空间位置难以确定、面积测量不准等问题;此外,各种统计数据是通过层层上报而得,人为干扰大,存在错报、漏报现象;而且研究中需要的有些数据无法从统计资料中取得。

②某些人文驱动因子的赋值问题。许多人文因子(如政策、体制、市场、信息等)对LUCC有着重要影响,而对其量化却很难,如何确定合适的可定量的指标来替代它们或如何调整模型中相应的参数来体现它们的相互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③人文因子数据与遥感数据的结合问题。LUCC模型中同时包含众多的人文因子数据和通过遥感技术获得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与遥感数据相比,人文因子数据的空间性不强,不容易与某个特定的区域相联系,使得这两方面数据的结合在时间频率与空间分辨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2.2.2动力机制

正如前面所述,人们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已作了大量研究,为建立模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下列问题同样值得重视。①驱动因子的区域规模相关牲问题。各种驱动因子不但在不同的区域内的影响强度、影响方式以及作用效果大不相同,而且在不同的空间规模层次上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在大的规模尺度上,某些因子可能对某种土地利用活动及其变化有着积极的促进或推动作用,而在小的规模尺度上,这些因子则往往可能对该类土地利用活动及其变化有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如城市扩张,在大的范围内,会带动其周围农村地区的农业的生产活动,从而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但对于城市边缘地区这一小的规模尺度来说,由于这里的农民产生的一种所谓的城市化期望,而不重视对土地的投入,往往采取“粗放”式的利用方式。因而,在划分不同层次规模区域的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动力机制非常必要。②某些间接因子的作用问题。一些因子难以量化的原因之一是对其驱动作用的认识不清楚或不全面,需深入研究。如体制及其变革怎样影响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国际协定、国家的环境、人们的价值取向等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等。③约束机制问题。在LUCC 动力机制研究中,往往忽视了一些因子的限制作用,事实上,这些限制作用也是动力机制的一部分。如水资源对不同的农业区之间、对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往往起着限制怍用;一些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约束作用。显然,驱动因子、土地利用/覆被系统的变化机制不是单一的模型所能体现的。但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分级、分类,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少量代表性的模型是可行的。

2.3 LUCC与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LUCC既是全球变化作用的结果,又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原因,而全球变化研究也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LUCC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2.3.1 LUCC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

LUCC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是为了解决土地利用如何通过土地覆被的变化影响环境变化这一问题,其研究重点是LUCC对气候及碳循环的影响。LUCC 对气候、碳循环的影响,目前只能作粗略的估算。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数据和数据的不可靠性;二是缺乏综合模型,如对气候的影响只考虑了植被等少量下垫面

因素。因而应系统研究LUCC对微量气体(CO[,2]、CO、CH[,4]、N[,2]0、NO)排放及大气下垫面反射率的影响。另外,LUCC通过海陆物质循环影响了陆地海洋相互作用,这方面的研究也需加强。全球变化对LUCC的驱动作用,应主要研究气候变化对LUCC昀影响,包括气温和降水的波动造成的直接影响及通过干旱、洪涝等产生的间接影响等。

2.3.2 LUCC与区域环境变化的关系

LUCC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则更直接,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安全、水文变化、土地退化、污染物的循环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对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及LUCC 对水文变化的影响只进行了定性分析,应进一步在实地观测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还应结合具体区域开展下列两方面的研究:①LUCC对土壤退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营养贫瘠等;②LUCC对区域污染物质循环的影响,主要包括污染物的来源、分布、迁移及N、P等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富集引起的污染等。

2.3.3 LUCC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LUCC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LUCC的可持续性问题显得非常重要。这方面已有的研究多为宏观性、管理性的,如协调各部门的土地利用、保护耕地及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调控等。然而,LUCC影响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生态过程、生物化学循环等全球变化问题,同时也涉及区域的食物安全、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性等环境质量问题。这些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皮通过构建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体系与调控模型,以进一步探索有利于生态和环境的生态农业、复合农林业、生态城市等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模式。

3结语象资源环境研究

领域的其它问题一样,LUCC研究的最大挑战来自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LUCC 研究对象涉及众多因子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且其地域性涉及若干空间尺度及其相互关系,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然而,正是这种复杂性,往往成为方法论的突破点所在。中国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土地利用历史和最丰富的土地类型,在全球LUCC研究中的地位独一无二。我国的LUCC研究应建立与国际研究相接轨的全国统一的研究框架;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界定地域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尤其搞清不同尺度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中、微观研究;选择一些代表性好、问题突出的典型地区(如长江三角洲)作为重点,重视过程机理的定量模拟研究,使我国的LUCC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2017土地变更调查级核查与数据建库建设要求

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核查与数据建 库建设要求 通过对各县(区)上报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矢量成果进行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等工作,完成全市数据库质量检查、数据汇总分析与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上报工作;配合完成省级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等工作,根据省级审查结果进行整改;汇总通过国家、省审核的各县(区)土地调查成果,形成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成果。 通过开展2017年度日照市土地变更调查市级核查与数据建库工作,形成日照市一系列的土地调查图件、文字及数据库等成果。 一、图件成果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成果图件。 二、数据库成果 (一)更新后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包。 三、文字成果 (一)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二)城镇村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报告。 (三)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

(四)调查成果内、外业核查与在线举证方案、报告等。 (五)调查成果内、外业整改报告。 四、图斑信息核实各类报表 (一)《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二)《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三)《设施农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四)《临时用地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五)《拆除图斑核实记录表》。 (六)《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图斑核实记录表》。 (七)《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五、土地变更调查各类面积汇总表 (一)《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 (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按权属性质统计汇总表》。 (三)《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汇总表》。 (四)《基本农田面积统计汇总表》。 (五)《可调整地类面积统计汇总表》。 (六)《建设用地类型统计汇总表》。 (七)《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三大类”总表)》。 (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九)《村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基于年度变更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以延安市甘泉县为例

地质勘察/GEOLOGICALSURVEY 090    NATIONALCULTURALGEOGRAPHY 基于年度变更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 ———以延安市甘泉县为例 刘爱霞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符号化的语言方式,能够直观的反应出经过年度变更调查的地类变化,文章探讨了在ArcGIS软件环境下对地类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并以延安市甘泉县为例展示了1:1万标准分幅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制图原理和方法,对国土规划和城市发展都具有实用性和参考意义。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图;ArcGIS;变更调查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土地是生活之根本。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目的就是及时准确的反应全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通过卫星影像,实地调查及GIS技术,把地类的实际及时更新到土地利用现状库中,相应地,土地利用现状图也要及时更新与重新制作,即把更新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借助符号化语言,直观形象的在图上反映出来,以便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日常土地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1.理论基础与数据源 1.1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就是将球面投影到平面上的过程。常用的地图投影有1980西安坐标系,陕西省范围图幅在的35、36和37三个投影带内,即Xian_1980_3_Degree_GK_Zone_37,Xian_1980_3_Degree_GK_Zone_36,和Xian_1980_3_Degree_GK_Zone_35。延安市 部分县市区跨越了两个投影带,在建库时采用主投影带,而分幅图输出时应投影至原投影带。例如,延安市甘泉县就属于跨带(36度带、37度带)。 对于地图投影,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未定义投影,则需要在Catalog的图层右键属性中预先定义地图投影;而是需要投影转换,则通过借助ArcToolBox中的DataManagementTools下面的projection实现投影转换。 1.2数据来源与准备 通过土地更新调查,重新建立一套更为科学、详实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数据资料库,是全面建立“以图管地”的土 地资源管理新机制的需要[1]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数据来自变更调查的成果: ⑴延安市甘泉县(610627)201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⑵延安市甘泉县(610627)(2015)土地调查更新数据成果⑶甘泉县标准图幅 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反映了年末土地的实际地类,更新数据成果则体现了数据更新,即增加或灭失的中间过程,依据这两种数据,以确定上一年度现状图的图件要素是否要更新。2.作业流程简介 现状图的基础在于图件要素,借助ArcCatalog中的Clip工具,用标准图幅去裁剪制图区域的各图层,将结果导入相应的personalgeodatabase数据库,并删除数据库中的无关图层。地 图符号库是符号描述信息的集合[2] ,各图层依据关键字段进行符号化,标注,地类图斑还要符号化转制图表达,逐图斑编辑,以免注记互相压盖,符号没有显示的,采用制图表达工具条中的MoveTools进行旋转,必要时添加引线。 此外进行图框的编辑和整饰,包括十字丝,内外图框符号化,图框注记的放置,还有图外比例尺,图幅名,结合表,行政缩略图的处理。 3.县级1:1万标准分幅图的变更 考虑到图件制作的工作量较大,较为通用的方法是将上一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更新。由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地块变更分为不变更和变更,变更又分为属性变更和图形变更,因此对应现状图也就分为非变更图幅和变更图幅两种情况。 3.1非变更图幅的制作 非变更图幅现状图的制作原理非常简单,制图人员只需要注意图层数据的符号样式和注记压盖,图例保持与图上一致,以及图廓上的细节。 3.2变更图幅的制作 与非变更图幅相比,变更图幅图件制作的不同在于地类图斑更新和线状地物更新。 首先,地类图斑更新部分需要加载到ArcMap中2014年变更部分,用变更部分定位到图斑位置。单个图斑发生变更的,可参考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二调库)的地类图斑手动修改图形,及DLBH、DLDM,并复制相应的地类界线;多个图斑变更的可直接将原现状图中的图斑删除,用变化的地类图斑和地类界线代替即可。最后进行制图表达和符号整饰。其次,线状地物更新主要是灭失,即更新库中XZDWGXGC层有而XZDWGX层没有的要素,需要对照二调库将线状地物删除。其他部分的修改则与非变更图幅的相同。结语 文章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例,介绍标准分幅图制作的过程方法及常见问题的处理。图件最终以mxd格式保存,并连同数据源文件提交,整个图件制作工作量大,且要求制图人员对数据有一定的了解,对专业软件的熟悉也需要一个过程。该图件直观准确的反映出该地区土地类型利用分布情况,对规划和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海杰.土地变更调查是做好土地规划的基础[J].浙江国土资源,2003(6). [2]程朋根等.GIS中地图符号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0(12):1006-1011.作者简介:刘爱霞,长安大学地球学与资源学院,专业:地图 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网络GIS技术。

2019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19页

附件: 2019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 一、目的 为及时准确掌握2019年土地利用状况,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闸门”作用,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及确保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提供准确的农用地基础数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 (一)调查201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全面查清2019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情况,包括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情况,并逐级汇总全国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二)开展2019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细化调查。查清全年新增建设用地情况,细分调查内容,对新增建设用地调查到相应二、三级类,并逐级汇总全国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三)调查全国当前坡耕地情况。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坡耕地专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开展生态退耕等减少的耕地数量,查清坡耕地变化状况,并逐级汇总。 (四)查清遗漏建设用地情况。结合国发[2019]28号文件开展的土地利用情况自查、“四查清、四对照”以及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按照土地变更调查的要求,查清本年度以前变更遗漏的建设用地状况,调查到相应二、三级类,并逐级汇总。

三、步骤与要求 (一)准备工作 1、制定方案 各地可参照本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但不得与本方案有关要求相抵触。 2、准备资料 收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包括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数据及外业调查记录手簿等相关资料;收集有关退耕还林的图件(设计图、验收图等)、数据(计划数、完成数、验收数)、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收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文件及实际用途,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成果验收等资料(图件、数据、报告等)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灾毁耕地等相关资料;收集近几年耕地减少资料;收集国发28号开展的情况自查、“四查清、四对照”等有关成果。 3、准备表格 印制《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见附件1),《更新调查面积统计表》(见附件4),《耕地坡度分级统计表》(见附件5)。 4、技术培训 按照《关于开展2019年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本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对土地变更调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二)实地调查 以本年度实地变化现状为准,实地进行变更调查,保证实地、图件、数据“三者一致”。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包括如下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围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容的调查例如,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良 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技术 工作,要有规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背景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人多地少,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虽然使人类利用土地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严重威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4年10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文件明确要求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从严从紧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都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试验区,而“两型社会”的实质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种背景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国家正自上而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而对我们国土管理部门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就是要充分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严格按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二、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趋势 长沙市位于湘中偏东北,湘江下游,洞庭湖以南,地势较为平坦,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交通和商贸中心。同时,长沙市作为“中部崛起战略”中重要发展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东经济圈和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受两大经济圈的辐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所以,我市土地利用正面临着经济持续高位运行与宏观调控从紧的局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需求的急剧增加与国家对土地资源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的矛盾更加尖锐,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阶段与资源瓶颈凸显阶段的不期而遇,加剧了用地矛盾;二是我市已步入三个以大量用地为支撑的需求“高峰”,即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对用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会维持较高水平,从而造成用地势头依然强劲;四是社会消费结构正处于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型升级的过程,汽车、居住、休闲、娱乐、自然保护等用地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五是大河西先导区的设立,长沙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了大量建设用地需求,用地规模压力大增。 三、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由于我市2007年土地利用正处于当前土地利用的宏观背景之下,能充分反应土地利用特点,现以我市2007年土地利用情况为例,来分析各类用地指标。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2019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推荐word版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201X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第二篇:第三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 ?第三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填表要求 ?第四篇: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第五篇: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201X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 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最近,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全国2005年度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208.1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2005年,东、中、西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57.2万亩、127.8万亩,各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7%、13%和30%。“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 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 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 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禾U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 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 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怎样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湖北省国土资源公报 1 / 33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〇九年十月 概述 2008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以科学进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认真履行“爱护资源、保障进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能,不断增强保障和促进科学进展的能力,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平衡较快进展提供资源保障。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提高执行力大讨论活动,提高国土资源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创新国土资源治理制度,积极服务“一带两圈”建设。 ◆简化内部审批程序,积极改进服务方式。 ◆优化规划打算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建设用地需求。 ◆扎实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第二次土地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储量利用调查、矿业权核查等项工作,夯实国土资源治理基础。 ◆接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面推进矿产资源

整合。 ◆切实加强地质灾难防治,最大限度减少因灾损失。 ◆建立完善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维护资源权益。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 3 / 33

1、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现状 依照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2008年全省要紧地类面积为: 与2007年相比,耕地净增加1.15万亩;园地净减少2.61万亩;其他农用地净减少 1.40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净增加12.34万亩;交通用地净增加2.6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0.36万亩;未利用土地净减少7.23万亩;其他土地净减少1.62

万亩。 2008年全省土地利用现状 ◆耕地爱护 2008年全省耕地总量6996.18万亩,与2007年相比呈增长态势。 2001年-2008年全省耕地保有量变化(单位:万亩) 5 / 33

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实施参考方案

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实施参考方案

2010年度***县(市)土地变更调查与 遥感监测实施方案 为准确掌握2010年度***县(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现势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0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10〕145号),和自治区下发的《关于开展自治区201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的通知》在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采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县(市)开展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为保证本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县(市)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掌握2010年度***县(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保持二次调查成果的现势性;适应“一张图”建设和“批、供、用、补、查”的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满足土地管理日常业务的重大转变;进一步扩大调查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土地基础数据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保障土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工作任务 2010年度***县(市)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任务主要包括:遥感

监测外业调查、土地变更调查、调查成果核查、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及数据汇总统计等工作。其中,辖区范围内的兵团农一师用地,由兵团农一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其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遥感监测外业调查 根据2010年遥感监测内业提取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信息,开展外业实地核查工作。确定新增建设用地图斑的真伪和范围;调查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变化前后地类;测量新增公路、铁路和管道用地等线状地物宽度;修正图斑地类的分割与合并;补充调查监测时段内遗漏图斑;填写《遥感监测图斑信息记录表》(附件1-1)。 (二)土地变更调查 利用国土资源部下发的遥感监测成果,结合本年度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情况,以2010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按照土地变更调查的有关要求,实地调查并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附件1-2)。全面查清2010年度***县(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重点掌握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耕地等变化情况;结合当前新一轮土地利用中提规划修编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各类土地利用及权属变化调查;建设用地变化调查;新增耕地坡度和类型的调查;新增可调整地类变化调查;基本农田情况。 (三)变更调查成果核查 采用二次调查的工作流程和模式,并结合村、乡(镇、场)土地管理

最新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2020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第二篇:第三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第三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填表要求第四篇:土地利用调查报告第五篇: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2020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 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最近,国土资源部完成了全国2005年度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

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208.1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 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2005年,东、中、西部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242.4万亩、57.2万亩、127.8万亩,各占当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57%、13%和30%。“十五”期间,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加之农业结构调整频繁,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由2000年10月底的19.24亿亩减至2005年10月底的18.31亿亩,年均净减少耕地1848万亩。这是国土资源部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 该报告显示,这5年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1641万亩,灾毁耕地381万亩,生态退耕806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93万亩,共计减 少耕地1138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140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1848万亩。

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

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从2010 年度开始,为了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省级核查任务工作是为了保障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开展,保证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及时更新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汇总分析全省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申报了2017 年省财政厅拨款的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投资金额258 万元。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项目绩效评价。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依据“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评价思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具有丰富调查经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绩效评价小组,经过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完善等过程,制定了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预算资金执行率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及25项三级指标。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综合本项目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2017 年度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及项目效益实现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得分98 分,评分等级优秀。总体上达到了专项资金预设的绩效目标,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及目的 为准确掌握2017 年度江西省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全省开展了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国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负责全省工作进度、成果质量检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承担单位为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是省厅内设职能处室,主要职责是拟订地籍管理、土地确权、登记、争议调处办法,调处重大土地权属争议;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工作;拟订土地调查、监测、统计的规程、规范、标准和土地调查、监测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市、县(区)地籍工作。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土地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国土资源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活动专题调研第五调研组 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局学习实践活动第五调研组组长魏钦稳副局长带领局利用处、土地市场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围绕落实国土资源“保增长、达小康”措施,建立“开源节流机制、市场配置机制”,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规范有序、保障有力、调控有效的机制,加强土地市场监管,努力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能力”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全市2007年至2009年一季度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实地赴通州听取了通州市国土资源局的情况汇报,与部分国土资源所、开发企业代表进行座谈,并深入镇街厂区等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基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破解土地利用保增长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的方式方法,为市局探讨和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土地利用管理和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市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等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及时提供用地保障,为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

供了有效支撑。 1、土地储备机制全面建立,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显现。 1998年,市土地资产储备投资中心经市政府批准率先成立,之后,各县(市)也相继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充实了人员,明确了职能,土地储备机制全面建立。(表一) 全市共收储土地6143公顷,供应4299公顷,在储面积1844公顷,银行贷款余额50.45亿元。在储备土地性质上,主要以经营性用地为主,部分县(市)已将工业用地纳入收储范围。土地储备资金运作规范,主要来源于财政拨付的资金、从国有土地收益中安排的专项基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等。土地储备资金均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土地储备,受同级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通过建立“多渠道进水,一个水池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土地收储供应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和调控。土地储备近年来在推进地方城市建设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表二) (单位:公顷、万元)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三篇范文.doc

【述职报告范文】 土地使用,即土地利用,民事权利人为满足自己需要,按照土地的自然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行为或法律事实。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篇一 一、红柳沟调查区域概况 红柳沟调查区域位于榆中盆地北部,夏官营镇东南部,陇海铁路和在建的兰渝客运专线以及万川河从调查区域贯串而过。由于距离县城比较远,受到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整个区域内只有一条水泥硬化的村级公路。红柳沟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从河沟到农田,从荒地到高山,地貌特征比较复杂,整个地区海拔在1700~1780m之间。调查区域总面积5385359m2,其中耕地面积3383438 m2,设施农用地163985 m2,人口2000人左右,以务农为主。该区域内宛川河周边一些原本是农田的地方,后因为修建兰渝客运专线的需要,拓为工矿用地。 二、红柳沟调查区域自然状况 红柳沟位于E104°12’,N35°56’,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太阳照射紫外线强度大,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少于300mm,并集中分布在6~9月。 调查区域地表形态起伏变化较大,海拔在1700~1780m之间。在调查区域内,宛川河沿西北-东南走向贯串其中,由于宛川河补给水量不足,河底已经干涸,地势平躺的地方或开垦成为耕地,或成为车辆行走的道路,或成为工厂的材料堆积地。河流的左侧地势比较高,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河流的右侧由于地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平躺,农耕比较繁荣,而且居民地基本都分布在这一侧。在调查区域的东北方向的一小角上是高山的一角,由于地处西北,山上缺水,只有少量的贴地的矮小的抗旱植被生长,山上的其他地方都是裸露的黄土。 三、红柳沟调查区域经济状况 调查区域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玉米、小麦、菜花、土豆、胡麻、芹菜、蚕豆和毛豆,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菜花和胡麻种植范围也比较大,其他的作物种植的面积相对比较小。调查统计表如下 该调查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主要来源还是种地,由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局限,居民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略比自给自足高一点的状态,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636%人们的收入相对其他调查区域的人来说还是偏低的。 红柳沟调查区域内有少量零星的果园分布,这些果园的面积一般都不大,主要种植的是苹果、梨和杏子。果园主要集中在居民区附近,而且在居民区的院子里见多,耕地中也有少量的果园分布。由于果园规模较小,果园的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同时在一些家庭的院子里,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良 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技术 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