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设计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文新授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知识
目标
了解知道重农抑商的原因,掌握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分析重农抑商的意义。
能力过程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第17页,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材料,提升自己的材料分析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学习重农抑商的原因理解抑制商业对于我们中国的影响,从而感悟当今中国发展商业的必要性。
知识重点
重农抑商的原因和表现
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快速阅读课本,完成填空
得出重农抑商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
得出重农抑商的意义
三、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四、板书设计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
1、原因:
小农经济
争夺劳动力
2、目的:
保护农业,确保征税
巩固统治
3、具体表现:鼓励限制加以重税
4、意义
积极意义
消极意义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贯穿教学始终,是教师成长的基本要素,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都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引导学生学习
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方法使用效果明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关注学生成长,但本课依旧不足,我在本课知识讲授中依旧存在不足,我注意到有一些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我在今后在讲课过程中加强引导,把本课讲得更加精彩。
课题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教材第1单元“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课主要讲述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这三大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知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面向的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于历史知识有所了解,但他们的材料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提升他们的材料分析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2、历代对于工商业的管理是怎样的政策?
3、何为“海禁”政策?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生针对PPT上的四个问题,阅读课本P25-29页,并在书中找出答案。学生可以对教材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以标注,并告诉老师。
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熟悉课本,使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本节课的重点。
4、图示法:教师在讲授资本主义萌芽时,展示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
过程
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备注
(时间)
教师
学生
导入
教师先讲当今社会鼓励大家进行创业,很多人都以经商为荣,当今经商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财富,还能取
在导入环节学生主要以听老师讲解为主。并且学生在听得同时理解老师
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学
过程
重难
点分析
重点
1、重农抑商政策。
2、海禁与闭关政策。
难点
1、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
2、造成我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教学
方法
1、问答法:教师在上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讨论。
2、讲授法: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讲解,并对该问题进行总结。
3、版书法: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做好板书,便于学生理解。
学生针对PPT上的高考题,积极参与到做题中,并积极回答,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及时向老师提问。
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了解高考出题动向。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5分钟
课堂
小结
教师再次强调被借壳的点知识。
1、“重农抑商”政策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回顾本节课讲课前,给大家讲的当前中国的经商者与古代中国的商人的地位不同问题,大家应该现在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另外,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更应紧跟世界潮流,进行对外开放,而不是闭关锁国,只要这样我们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教案课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古代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及其影响。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3.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
教学难点:1.对古代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实施原因的理解。
2.分析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中国经济特点。
2.引出本课主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1.重农抑商政策(1)介绍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和背景。
(2)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3)讨论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1)介绍海禁政策的起源和背景。
(2)分析海禁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3)讨论海禁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四、课堂小结2.强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1.近代经济政策的转变(1)介绍近代以来经济政策的背景。
(2)分析近代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
(3)讨论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近代经济政策的特点(1)分析近代经济政策与古代经济政策的区别。
(2)讨论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近代经济政策与古代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四、课堂小结2.强调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查找相关资料。
2.分析近代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分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使学生了解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政策环境。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特点。
2.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掌握相关词汇和概念,并能够运用于文本分析和讨论中。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教学资源: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2. 教科书、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3. 图表、地图和图片等辅助材料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景象,引发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兴趣。
2. 提问:你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了解多少?你认为经济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知识讲解:1.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段关于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历史文本或相关文章,并总结出关键信息。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他们所读的内容,并讨论各自总结的关键信息。
3. 教师补充知识: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和特点进行讲解,重点包括农业政策、商业政策、货币政策等。
案例分析:1. 分发案例分析材料: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政策,如秦朝的统一货币、唐朝的长安城市规划等,提供相关文本和图片材料。
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或个人阅读案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如该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该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因素是什么?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或个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拓展活动:1. 独立研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政策,并进行进一步的独立研究,撰写一篇关于该时期或政策的研究报告。
2. 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支持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组反对,并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技巧。
总结回顾: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独立研究报告,并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活动。
自己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经济政策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让学生掌握研究经济政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不同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搜集相关资料,准备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如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不同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享研究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不同经济政策的利弊。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经济政策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点,认识经济政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2. 选取一种古代经济政策,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影响,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分享成果等,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团队合作、分享内容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以及如何改进教学。
2. 学生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以及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3、表现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工商业的管理1、秦:统一度量衡、货币2、汉(汉武帝):盐铁官营3、唐:朝廷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4、明清:海禁三、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1、含义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主要是对内的防范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趣。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对比,学生通过 课例研究综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以及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用多 述
媒体演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直观、通俗易懂、讲解透
彻。但在教学过程中总体上教师讲解过多,学生自主探
究学习的时间少,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死记硬背。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高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称
本课来源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
响,分析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通过本
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
教材分析 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
识体系。
在本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活动是教师制作
表格,学生把“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进行比较。
在活动中根据表格的内容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第一小
组讨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第二组讨论海禁政策
的实行原因;第二和第三组分别讨论重农抑商政策和海
禁政策的表现;第七和第八小组分别讨论对重农抑商政 教学过程
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教学
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
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
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历史文献深入理解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 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 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情景资料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 教学策略选 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 择与设计 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 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 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
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
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
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①②所有制关系)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形状)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瓦解A、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
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3)抑制土地兼并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
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1、原因(1)根本原因:①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表现: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评价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3、表现(1)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
(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4、评价①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5、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三、巩固练习(见PPT或导学案)四、本课小结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画面一: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明清(鸦片战争前),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变异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这种萌芽初露出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的曙光,体现了中国近代前叶的发展。
但是,由于中国王朝的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压制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在农耕经济结构的细小缝隙中迂回曲折地缓慢潜流、渗透,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
最终,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衰亡。
【作业设计】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比较近代前夜中西方的差距。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