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导语: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非常善于描写边塞景色,他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上是非常的有名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边塞诗,欢迎阅读! 一、《观江淮名胜图》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二、《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三、《送李十五》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四、《送别》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五、《送刘十五之郡》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
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六、《题僧房双桐》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七、《宴春源》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
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八、《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九、《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一、《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十二、《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十三、《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十四、《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十五、《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六、《采莲曲二首》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十七、《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十八、《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王昌龄最有名的8首诗边塞诗

王昌龄最有名的8首诗边塞诗王昌龄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和对国家荣辱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的情感表达。
下面将为您介绍王昌龄最有名的8首边塞诗,带您领略这位文坛巨匠的诗境。
第一首是《登鹳雀楼》。
这是王昌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在边塞抗击外敌时的心境写照。
诗中以壮丽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安危的深深忧虑。
第二首是《兵车行》。
这首诗是对边塞军人艰苦生活的真实描写,通过描述军车行进的场景,展现了边塞战士为保卫国家而奋斗的英勇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第三首是《边塞曲》。
这首诗以边塞军人的生活为主题,诗中描绘了战士们在严寒孤寂的边塞长城上守卫祖国的情景。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悲壮的氛围,诗人展现了边塞战士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第四首是《从军行》。
这首诗以宦游之士从军的心境为主题,通过描写他们离开家乡,投身战场的决心和忧虑,展现了浩气长存的青年壮志和对国家的忠诚。
第五首是《兵车关》。
这首诗以战士们从久别家乡后重返家园的心情为主题,通过描绘他们喜悦的场景和亲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第六首是《塞下曲》。
这首诗以边塞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边塞战士的生活环境和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抒发,诗人将读者带入了边塞的世界,感受到了那里的辛酸和悲壮。
第七首是《塞上曲》。
这首诗以边塞风光和守边军人的生活为主题,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辽阔和辛酸,展现了守边军人的坚韧和忠诚。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诗人展示了边塞战士的英勇和无私。
第八首是《塞下曲六首·其五》。
这首诗以塞下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边塞战士的生活和情感。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词句,展现了边塞战士忠诚的信仰和对国家的忠心。
这8首诗作中,王昌龄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壮丽,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英勇和坚韧。
王昌龄的名诗

王昌龄的名诗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边塞诗和宫怨诗最为出色,以下是他的部分名诗:
1. 《出塞》: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无奈。
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已成为经典名句。
2. 《芙蓉楼送辛渐》:这是王昌龄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悲伤和不舍。
3. 《从军行七首(其四)》和《从军行七首(其五)》:这两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忠诚和勇气的赞美。
4. 《闺怨》:这首诗描述了一个闺中少妇在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理变化。
5. 《采莲曲》:这首诗描绘了采莲姑娘在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美丽景色中采莲的情景。
6. 《长信怨》:这首诗以汉代宫廷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宫女的怨恨和无奈。
其中“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一句,写出了深宫寒夜的凄凉。
7. 《送柴侍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之情,其中“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一句,写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

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出塞》是王昌龄的经典作品,一共有两首,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篇1《出塞》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出塞》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王昌龄的七言边塞诗

王昌龄的七言边塞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王昌龄《从军行》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从军行》
5.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 王昌龄《从军行》
6.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 王昌龄《从军行》
7.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王昌龄《从军行》
8.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王昌龄《从军行》
9.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 王昌龄《出塞》
10.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 王昌龄《出塞》
11.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 王昌龄《从军行》
12.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 王昌龄《从军行》
13.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王昌龄《从军行》
14.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王昌龄《从军行》
15.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三》。
出塞古诗四年级上册

出塞古诗四年级上册
《出塞》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1、《塞下曲·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3、《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4、《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5、《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6、《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7、《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8、《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9、《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0、《从军行·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11、《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2、《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相关阅读:与盛唐气象盛唐时代,文人追求功名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侧重于国家和天下的选取。
科举取士与边陲建功是取得功名的两条道路,一部分文人以科举、明经寻求价值理想;而另一部分文人选取了出塞,选取了从军入边,渴望立业边疆,功就名成。
于是,在边塞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100首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100首王昌龄(约693年―约757年),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品之一是边塞题材诗歌,反映了当时边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军队的战斗英勇,被后人称为“王昌龄的边塞诗”。
下面是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全100首:1、凉州词2、塞下曲3、早春二首·其一4、塞下曲·其二5、塞下曲·其三6、凉州馆中与小儿戏为足球者7、塞下曲·其四8、塞下曲·其五9、塞下曲·其六10、赋得古原草送别11、塞下曲·其七12、塞下曲·其八13、塞下曲·其九14、凉州词·其二15、题李凝幸美人画16、塞下曲·其十17、送别18、过秦楼19、出塞九首·其四20、终南别业21、出塞三首22、失题23、尚书令·子卿临终前赋此诗以别太子24、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二25、送元二使安西26、随州冬日望湖楼醉书27、山居秋暝28、露从今夜白29、登池州城楼30、南海新安吴氏别业徵吾舅31、龙门远上寺32、塞下曲·其十一33、塞下曲·其十二34、阴陵磨35、春望36、浪淘沙令37、汉江临泛38、从军行七首39、咏怀古迹五首4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41、初出茅庐录东篱树花42、入朝自洛阳至梓州合三绝句43、江南淮左名都44、度大庾岭45、会昌有感46、浪淘沙令·北乡一相逢47、浪淘沙令·西里上一别48、登岳阳楼49、秋兴八首·其一50、秋兴八首·其二51、秋兴八首·其三52、秋兴八首·其四53、秋兴八首·其五54、秋兴八首·其六55、秋兴八首·其七56、秋兴八首·其八57、送陈章甫58、答销夏侯之请赋诗59、答谢杨刑部见寄60、送李白之江南61、赠张小敬62、送李十二还乡63、对雪64、新年作65、题李凝幸美人画·拟古况景阳66、行路难·其二67、凉州馆中落第后遇仙女68、南固山69、草堂70、窦外举71、李十二之夜泊牛渚怀古三首72、逢房太尉73、赠王二74、秋思75、塞下曲·绛州客76、对子期故人即席以赠77、新婚别国夫人78、大雅·荡子情79、闲官80、遣妇81、煮豆词82、古意83、秋日忆山东兄弟84、客从何处来85、风入松86、古柏行87、夜宿左省88、落花时节又逢君89、天宝九年春(太原和王十一相约山中赏雪)90、赠李冯侍御91、送东阳马生序92、田舍93、出塞94、驾阁奉和·千里临风会有期95、秋波三首96、谒金门·言怀97、千里独行98、相见时难别亦难99、凉州词·其一100、浪淘沙令·南柯一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王昌龄博学多才,创作的边塞诗作别具一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所写的著名的边塞诗,欢迎阅读!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出塞其一: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
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
《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唐代诗人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生活、战斗,常用《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前出塞》、《后出塞》等汉唐乐府民歌的名称作诗题。
《出塞》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唐玄宗后期沉醉于荒淫的生活,政治昏暗,内有权奸李林甫、杨
国忠弄权,外有安禄山等藩镇受宠。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等节度使,在与契丹、回纥(hé禾)和奚的贵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常常失利,给将士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这首诗感叹守将无能,大约是针对这种现实的。
[译诗]
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
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
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
那秦汉时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着如今的边关,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
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起句用“秦月”“汉关”互文,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
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诗人对朝庭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
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