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历史
呼和浩特城市简介

城市简介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 现新命名为"中国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塞外古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
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
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
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明王朝赐名为“归化”。
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
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
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
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
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
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呼市历史

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
主要景点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小召(席力图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博物馆,昭君墓等,呼和浩特以北有大青山风景,临近可观赏哈素海风光、卓资山雄姿、鄂尔多斯草原,这里地质奇特、植物珍奇,是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地方。
这里居住的人们热情好客,您不仅可观赏到美丽的草原风光,还可品尝到真正的内蒙古风味。
呼和浩特五塔寺夜色中的大召呼和浩特市内有许多**庙,明清两代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召城”(召在蒙古语里是“寺庙”的意思)。
锡林郭勒路与中山路交会一带为呼市最繁华地带,锡林郭勒路以东的新城高楼林立,以西的旧城景点较多,极富观光价值。
呼和浩特具有悠久的历史,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内保存有丰富的珍贵的名胜古迹,如:人类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坐落在大黑河畔的昭君墓、东郊辽代的白塔(即"万布华严经塔")、公主府、将军衙署、玉泉井;呼和浩特市又被誉为"召城",有着丰富的召庙文化,这里有大召寺、五塔寺、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等。
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城郊有不少风光秀丽的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呼和浩特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
呼和浩特不仅拥有鉴证历史的文物古迹,还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乌素图旅游开发区、哈素海旅游度假村、大青山避暑山庄等景区(点)无不是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之处。
近年来,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努力使之成为呼和浩特市新的支柱产业,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基本改善,旅游企业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得到提升。
现在又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已开工建设:将蒙古族风情、历史文化、秀美的草原风光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蒙古风情园;使呼和浩特市北方城市冬季旅游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乌素图大型滑雪场;拥有现代功能,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尔夫球场;人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汇集了世界名亭和历代古币且环境优美的和林县南山公园已向游人开放;而地处黄河岸边的托克托县南湖公园也以它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迎来了众多的游客。
呼和浩特的红色历史故事

呼和浩特的红色历史故事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在中国的革命战争中,呼和浩特曾经发生过一些令人难忘的红色历史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呼和浩特市被日军占领,当地的人民开始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一支以田文惠为领袖的游击队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乡村开始了反击战。
他们在敌后游击,经常袭击日军据点和运输线,帮助人民解放军对抗日军的作战。
在解放战争时期,呼和浩特市是北方重要的古城之一。
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了地方党组织,领导地方群众开展了反对国民党的武装斗争。
随着战争的爆发,呼和浩特市也成为了解放军逐步夺取的重要据点之一。
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呼和浩特市。
随后,全市各个行业纷纷进行土地改革运动,许多地主和富农被实行了充公和改造。
此后,呼和浩特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进步。
时至今日,呼和浩特市历来都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名城。
人们纪念过去古老的历史,也铭记革命斗争和建设时期的光辉历程。
呼和浩特的历史故事

呼和浩特的历史故事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也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的城市。
它坐落在黄河的北岸,被誉为“草原上的明珠”。
这里既有悠久的古代文明,又有动荡的近代历史。
追溯呼和浩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候,这片土地上居住着古代蒙古族的先民,他们以狩猎、渔猎和农耕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繁盛的农耕聚落。
进入公元7世纪,蒙古族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民族概念,成为蒙古帝国的核心。
成吉思汗时期,呼和浩特所在地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这座城市建筑起了高大的城墙,内外都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被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这些城墙和堡垒见证了当时的风云变幻,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迹。
到了明清时期,呼和浩特地区逐渐成为草原集市的重要驿站。
商人和贸易商纷纷前来这里交流和交易,大大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特别是清代康熙年间,皇帝亲自下旨,命名为呼和浩特,这个名称带有蒙古族的文化寓意,意味着“蓝色的英雄之家”。
近代以来,呼和浩特经历了战争和社会变革的洗礼。
20世纪初,这里成为内蒙古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
1935年,蒙古族英雄赛音勒德成为呼和浩特的代表,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组织抗日斗争。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夺取了呼和浩特,宣告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此后,呼和浩特逐渐恢复了平静,并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现如今,呼和浩特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便利、产业发达。
然而,城市的历史韵味仍然能感受到。
古代的城墙、庙宇以及历代建筑等众多文物,为呼和浩特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正是这些历史的痕迹,构筑了呼和浩特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人们在欣赏和探索这座城市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还能感受到呼和浩特人民勤劳智慧的力量。
这座城市不仅吸引着游客,也成为了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梦想之地。
呼和浩特城市介绍PPT

三 特色美食
清水河小香米
清水河小香米是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特产。小香米 是内蒙古中南部及河套地区被广泛种植的一种有 机农作物食品。小香米生育期为145-150天,颗粒 小,深金黄色,米质细腻,精粘度强,入口碱味 浓,它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均衡的17种氨基酸,蛋白质,其色氨酸含量在所 有谷类物中独占鳌头。
四 民俗文化
中医正骨疗法
三空李氏正骨起源于1678年(清朝康熙十七 年),至今九代传承,主要以传统中医手法配 合祖传接骨药,通过内治法和外治法来治疗骨 病。以中医正骨手法对各类骨折及关节脱位进 行保守治疗,加之祖传秘方治疗骨科疾病,效 果显著。特别针对三踝骨折合并胫距关节脱位、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等。
三 特色美食
武川莜麦
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位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北侧,黑黄交错的沙土、集中的雨水,长时间的 日照,是莜麦生长的最佳条件。武川莜麦没有病虫害,也不需要施化肥,是纯正的绿色食品。 武川莜麦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农作物,且氨基酸比例平衡,特别是赖氨酸的含量高,为全 蛋白的37%,明显高于小麦、玉米等。
一 历史故事
归化城
归化城是呼和浩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名称,指 的是清朝时期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的满洲八旗 驻防城。这个城市的建立标志着清朝对蒙古地 区的统治,也是呼和浩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 件。
第二章 特色景点
二 特色景点
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 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是以高山、草原、 峡谷、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人文 景观、人工景点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内蒙古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大青山南麓,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植被以原始白桦林和 落叶松林为主,森林覆盖率为82.5%,总面 积3600公顷。
描写呼和浩特历史的句子

描写呼和浩特历史的句子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以下是关于呼和浩特历史的十个描写句子。
1. 呼和浩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当时这里是古代游牧民族活动的中心。
2. 在古代,呼和浩特是蒙古草原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的要冲之地。
3. 呼和浩特曾是元朝时蒙古帝国的重要驻地,是元朝四大都城之一。
4. 呼和浩特的名字来源于蒙古语,意为“青城”,这个名字与当地草原的绿色和壮美景色相呼应。
5. 清朝时期,呼和浩特成为了内蒙古地方政权的中心,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最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6. 20世纪初,呼和浩特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日战场之一,曾经遭受过日本侵略者的破坏和屠杀。
7. 解放后,呼和浩特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建设。
8. 呼和浩特的历史街区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如古城墙、庙宇和民居,展现了传统蒙古族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9. 呼和浩特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图书馆等重要文化机构,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
10. 当代的呼和浩特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和繁荣的经济,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和投资。
呼和浩特史

呼和浩特简史高一三班楠茜原创远在万把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呼和浩特地区就有人居住了。
公元前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逐渐形成。
活动于黄河一带的夏部落,首先进入了阶级社会。
自商朝到周朝,我国从奴隶社会逐步转入封建社会,当时呼和浩特地区是我国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
公元前475年以后,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此时,在阴山山脉以南河套一带地区活动的是游牧部落林胡,它的南面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公元前三百年,赵国打败了林胡向北开拓疆土,一直到今天的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一带。
赵国在战争结束后,便在呼和浩特一带设置了云中郡。
从此,呼和浩特地区便称为“云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呼和浩特地区被包括在他所统治的版图之内。
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云中就是其中一郡。
汉承秦制,仍在呼和浩特地区设置云中郡。
秦汉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常常发生战争。
呼和浩特一带正处于中原地区的最前哨。
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公元前201年,匈奴大举进攻中原。
从此以后,一直到武帝初年的六、七十年间,汉王朝只能一方面采取“和亲政策”,另一方面对匈奴的不时进攻进行被动的应对。
当时,这里的冶铁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因为这里是匈奴和汉朝的必争之地,从汉武帝到汉元帝的一百多年间,呼和浩特地区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西汉末年汉朝同匈奴的长期战争停止了,双方又恢复了“和亲”关系。
汉元帝将王昭君加到匈奴去,自此,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
由于数十年的稳定,这个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呼和浩特也逐渐成为汉与匈奴等族杂居的地方。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南北的三百多年里,整个北方展开了一次民族大融合。
势力较大的鲜卑族的一支拓跋族在呼和浩特的盛乐建立都城。
公元341年,呼和浩特一带称为鲜卑族拓跋部活动的重要地带和政治中心。
公元398年,拓跋珪即魏武帝到位北魏王朝正式开始。
北魏王朝把它锁降服的敕勒族安置在漠南,因此这一带有“敕勒川”的称号。
呼和浩特

一、呼和浩特介绍(属于什么样的城市,未来发展情况)(百度百科)呼和浩特,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1] 。
地处中国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
市域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辖4区、4县、1旗,2016年末常住人口为308.9万人,市区常住人口210万人。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2] 民国时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3] 呼市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
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
同时也是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2016年2月23日,呼和浩特市在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中名列第六。
(位置分析)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东经111.41 。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16-17] 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交汇处,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也是东部地区连接西北、华北的桥头堡。
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航空枢纽。
除天津、石家庄外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省会城市。
(交通分析)公路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现为京藏高速公路一段;于2008年12月建成呼和浩特绕城高速(三环路),并且可以直达周边各市,以及银川、兰州等地,驾车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只需5个小时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历史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西北边防,奏准在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东北2.5公里,另筑驻屯满洲八旗官兵的新城。
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动工,乾隆四年六月建成,命名为绥远城。
设立绥远将军统领,并管辖漠南蒙古王公、归化城土默特蒙古,调遣宣化大同二镇绿营官兵。
将军衙署设于城内中心鼓楼西侧。
按清工部工程则例规定一品封疆大员级建造,砖木构制,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门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 匾额,门侧立石狮一对,大门内厅堂凡3进,前为公廨,后为内宅。
自大门进入须经过仪门,仪门凡3门,中门形同过殿但不常开,平常出入经由两旁门。
仪门正北为大厅,为议事决策中心;东西各建有庑堂和厢房,为官吏办公场所。
第二进正中建有宅第门房3间,东西各建厢房3间,同是官吏的办公场所;第三进为将军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东西两侧各建配房3间。
宅第与配房间并建有走廊相通。
在大厅东面建有花园,园内建有亭榭;东南隅建有马号;大厅西南面建有更房,为卫戍官兵住所。
衙署经多次修缮,面目全非,近年开始修整,尽可能按原有制度复原,接待游人观光。
另外,提到这里,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个人就是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
这里真正闻名于世和这位慈禧太后可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另外,和将军衙署一起闻名的还有一条叫做落凤街的小街道。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鼓楼立交桥十字路口西南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其实,虽然叫的是街,实际上却是一条并不宽敞的小街道,也不长,只有几百米长。
从外表上看,这条街道上也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与周围其它的街道没什么两样。
不过,这条街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做“西落凤街”。
而就是这么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却与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有关,这也使得这条普通的街道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那么,这位大人物究尽是谁呢?先别忙,咱一会儿再说。
话说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一个名叫惠征的满族官员带着他15岁的宝贝女儿来到塞外名城归绥,当上了归绥兵备道台。
这惠征原本是满族八旗之一镶黄旗的一个小官吏,后来得到升迁,曾经当过安徽省的候补道员。
惠征是满族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成员,他们这个家族一般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
因此,惠征从小对女儿就要求非常严格,特别重视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而兰儿也是天资聪明,无论是读书、绘画、刺绣、弹唱、骑马、射箭等,可以说是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闲暇之余,兰儿常常听父亲给她讲述一些宫廷里边的事情,兰儿对此很是着迷,在少女的心中有了许多的遐想。
再说这惠征来到归绥后,正值归绥道台衙门重新修建的时候,于是,他就和女儿暂时住在了新城协领衙门,而新城协领衙门的位置就位于现在的西落凤街边儿。
当时,将军衙署是归绥城内最大、最漂亮、最豪华的建筑,周围又有连接城内四条大街的钟鼓楼,以及专门供奉皇帝御像的“万寿宫”,所以,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从这块儿走的。
老百姓只能由新城协领衙门前的一条名叫“庆丰街”的道路通过。
平时有空的时候,兰儿也常常到这条庆丰街上玩儿。
几个月以后,这道台衙门修复好了,惠征一家人就搬到了位于扎达盖河边儿上的道台衙门居住了。
这道台衙门旁边有一座十分优美的花园,据说花园里各种奇花异草很多,环境迷人。
在这座花园里边,还有一座建在最高处的六角亭,名叫“树滋亭”。
兰儿是经常都要爬到这座亭子上居高临下观看归绥城的风景。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惠征结束了归绥兵备道台的任期,而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大姑娘的兰儿也高兴地跟着父亲来到了她早已十分向往的北京城。
之后,兰儿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步步平云直上,登上了太后的宝座。
说到这儿,您一定知道这兰儿是谁了。
对,她就是曾经权倾一时、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
到了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善于拍马屁的归绥道台胡孚宸把慈禧太后早年经常登高休息过的“树滋亭”重新修建后改称“懿览亭”,而将慈禧太后经常去玩儿的“庆丰街”又改称“落凤街”,这也就是这条街名的来历。
呼和浩特建城历史及名称由来呼和浩特是一座有着400多年建城历史的塞外名城,原分为新、旧两城。
呼和浩特,明代译写作库库和屯,为蒙古语“青色的城”之意,是土默特蒙古部阿拉坦汗与其夫人钟金哈屯(民间俗称三娘子)共同主持兴筑的,明王朝赐名为“归化城”。
清王朝在呼和浩特东北另筑一座新城,命名为“绥远城”,于是原有的城区称为旧城,将两城合称为“归绥城”。
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恢复了原有的蒙古语名字——呼和浩特。
30~50万年前,呼和浩特地区就有人类生息。
夏商周三代,北方许多游牧部落在此活动。
战国赵武灵王于阴山河曲筑云中城(遗址在托克托县古城村西),秦置云中郡,治在云中城。
汉仍置云中郡,高帝六年(前201)分云中郡增设定襄郡,建成乐城为郡治(遗址在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
魏设云中县。
魏齐王年间(240~254),鲜卑族拓跋部定都成乐城,改称"盛乐",北魏建国后设为北都,北齐于此置紫河镇。
隋唐时期称"白道川"和"哈罗川",先后为突厥人和回纥人据地,中央王朝与之时战时和。
隋于盛乐城置金河县,并于城南筑大利城,唐于此设单于都护府。
唐神龙三年(707),边将张仁愿筑东受降城(遗址在托克托县城关镇北),以扼突厥。
辽、金、元三代称"丰州滩",辽神册年间(916~921)筑丰州城(遗址在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南),金、元沿用。
辽初又在东受降城置东胜州,金、元仍沿用。
明洪武四年(1371)在东胜州旧址置东胜卫,并于南部置镇虏卫(卫址在托克托县黑城子)。
十五世纪中期(约明英宗天顺年间),土默特(土蛮)蒙古部进驻大青山南北地带。
达延汗(答言汗)死后,蒙古各部各自为政,出现了新的封建割据局面。
达延汗的嫡孙、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阿拉坦汗继立后,土默特部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阿拉坦汗(明代译写作俺答汗)生于1507年,当时土默特部的生产还处于低下状态,与明王朝间隔绝了经济文化往来,经济上陷于困境。
阿拉坦汗即位后,首先恢复和发展了畜牧业,进一步扩充势力范围,统一了漠南蒙古右翼的各部,成为漠南蒙古各部的汗,东起辽东,西至河套,远至青海等地蒙古部族地区,都成为他所控制的领地,其军事力量不亚于祖父达延汗时期。
由于社会相对稳定,牧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蒙古人有必要以马、牛、羊和皮毛,换取生活必需的铁锅、布匹、粮食等各种日用品。
蒙古各部与明王朝间的商品交换,本是有较长久的历史,但明王朝采取经济封锁政策,断绝了互相间的往来。
阿拉坦汗为了维护蒙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自1541年至1547年间,先后向明王朝派遣使臣数十余次,迫切要求互市,都遭到明王朝的严词拒绝。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阿拉坦汗最后一次使臣到北京,要求议和与互市,并提出互不侵犯,仍然遭到了明王朝的坚决拒绝。
阿拉坦汗为了对明王朝进行报复,便出兵侵袭明王朝北部边境,企图迫使明王朝让步,以达到和平互市的目的。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阿拉坦汗亲自率军攻至北京城下,明王朝都城的将领们都不敢战斗,关闭城门严加把守。
阿拉坦汗在围攻京城时,重申了互市的要求,明王朝以先退兵为和谈互市的先决条件,阿拉坦汗便撤退了军队,退回蒙古本土。
嘉靖三十年(1551年),双方达成了协议,在大同等地开辟互市。
明王朝京师之围解除后,立即撕毁了协议,停止互市。
阿拉坦汗被迫重新开始了对明王朝边境的侵扰,明王朝也发动了长城沿线的战争,每年派遣大批军队进入蒙古地区,进行镇压和破坏活动,双方损兵折将,百姓流离失所,尸骨遍野,农村牧区一派荒凉景象。
经过二十年的双方连绵不断的战争,明王朝内部对于停战和互市有了较一致的认识,赞同与阿拉坦汗恢复互市。
隆庆四年年(1570),阿拉坦汗的嫡孙把汉那吉率领家人来到山西败胡堡,请求向大同镇守投降。
这个消息飞快转到了京师,经过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与宣大总督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等人密谋后,决定先将把汉那吉安顿下来,并授予指挥使的官衔,以等待阿拉坦汗的反应。
阿拉坦汗在西行途中得知这个消息,便立即返回根据地,整点人马直奔大同边外索取他的孙子。
经过三次谈判,终于达成互市的协议,用把汉那吉换回了阿拉坦汗的军师赵全等六个明王朝通缉的逃犯。
隆庆五年年(1571),双方实现了互市,长城各镇,东自宣大,西至延宁,一共开设了张家口、新平堡、得胜堡、水泉营、红山墩、清水营等6处互市场所,第二年又增设了守口堡市场。
同年三月,明王朝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赏大红五彩苎丝蟒衣一袭,彩缎八表里。
接着明王朝又任命阿拉坦汗的弟弟把都儿、长子黄台吉、侄子吉能为都督同知,并任命他们属下的大小首领们各种军职。
五月,阿拉坦汗在大同得胜堡外(今属丰镇县管辖)召集各部大小首领聚会,举行隆重的典礼,迎接明王朝的沼书,并遣使进献表文,表示愿意拜受封职,永为藩属。
封贡互市的协议,符合蒙汉民族人民的迫切要求,协议达成后,长城内外的蒙汉军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以后大体上封贡互布协议双方都能共同遵守,虽然中间曾产生过一些纠纷,但直至明王朝末年,蒙汉民族间一直处在和平交往的环境中。
阿拉坦汗执政以后,不仅牧业生产有了发展,而且在漠南蒙古地区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
自十六世纪前半叶开始,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民、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以及戍卒,因不堪官府的压迫和地主阶级的剥削,纷纷迁入漠南蒙古西部地区。
还有农民起义者、白莲教徒等明王朝通缉的犯人等,纷纷逃至漠南蒙古地区。
这些汉人迁入后,建立村舍(蒙古语称做板升)、开垦农业;阿拉坦汗不仅不虐待;反而赐给帐幕、牛羊和耕畜、奖励他们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到1551年至1570年间,土默特地区的汉族人口大约有五万人。
阿拉坦汗与明王朝建立互市关系以后,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到十六世纪末时,仅土默特地区就约有汉人十万左右。
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增加,开垦了万顷良田,种植五谷每年收获达到自给,而且手工业、商业也随之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日用大都能够自行生产,不全是依赖长城以内的供给。
人们通常对土默特地区的农业生产叫做板升农业,反映了土默川一带农业的发展和定居村落的关系。
由于定居村落的大发展,进而导致在土默特地区出现了城郭。
在土默川上出现的城郭,最初是由内地逃亡的汉族首领兴筑的,刘四曾筑土堡一座,墙垣周长约二里;李自馨兴筑的土堡,城垣周长约二里;赵全兴筑的土堡,城垣周长约五里。
在这些周长二里至五里的大庄园中,有看“他们豪华的府第,赵全就自称其府第为“开化府”。
这些汉族首领中,包括一些白莲教首领和骨干分子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逐渐得到阿拉坦汗的重用,委以重任成为统兵官,同时也都成为大牧主和大地主,他们自己也以王侯自居,极力鼓动阿拉坦汗与明王朝相对抗,企图造成一个新的南北朝局面,以苟且偷安逃避明王的追捕,他们筑城自居,既可显示富贵,也是屯聚军事势力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