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黄河颂》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鲁教五四版语文六年级13 黄河颂 教案(1)

课题《黄河颂》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提高朗读能力;理解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情感与态度: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豪情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2、感受黄河的文化内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合作探究内容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本课的相关资料,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导入(放黄河的视频)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她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节课我们学习赞美黄河的诗歌——《黄河颂》板书课题看视频谈感受初步感知营造氛围朗读诗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字词正音3、听录音4、朗读请几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句子在课堂上试读,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①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掀”、“奔”、“劈”要重读,表现黄河的气势。
根据资料介绍交流,朗读,体会情感自由朗读。
酝酿情感,体验情感学习朗读技巧了解内容体会感情歌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男女分读研读内容1、朗诵词的内容、作用点明歌颂黄河的主题,引起下文2、歌词可以分为几层,内容分别是什么?3、第一层描画了黄河壮美图景,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第一层与下文的关系:4、诗歌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表达什么情感?提示:从三方面内容来理解5、词义理解:摇篮屏障臂膀6、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反复7、语言特点:明快雄健,富有感染力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韵律自然和谐长短句错落有致8、再读,加深理解理解朗诵词的作用交流,发言从形象描绘中概括,用词要抓住黄河的特点同桌交流、发言。
《黄河颂》优质课教案黄河颂课时教案

《黄河颂》优质课教案黄河颂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黄河颂》的旋律美和歌词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黄河颂》的旋律和歌词理解。
2.教学难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三、教学准备1.课件:介绍歌曲创作背景、歌词、旋律分析等。
2.录音机、音响设备。
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播放《黄河颂》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学生分享听完歌曲后的感受。
(二)歌曲背景介绍1.教师介绍歌曲《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包括歌曲的作者、创作时间等。
2.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增强对歌曲的理解。
(三)歌词分析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词,理解歌词的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歌词的理解和感悟。
(四)旋律分析1.教师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如旋律走向、节奏等。
2.学生跟随教师哼唱歌曲,感受旋律的美。
(五)歌曲学唱1.教师教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节奏等。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逐步掌握歌曲。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播放《黄河颂》录音,引导学生回顾歌曲的美感。
2.学生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二)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黄河颂》,让学生欣赏并对比。
2.学生分享对不同版本歌曲的感受。
(三)歌曲创编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创编,如改编歌词、编排动作等。
2.学生展示创编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四)歌曲演唱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注意指导学生的表现力。
2.学生认真演唱,展现歌曲的美感。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播放《黄河颂》录音,引导学生回顾歌曲的美感。
2.学生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二)歌曲分析1.教师分析歌曲的结构、和声等,深入挖掘歌曲的艺术价值。
2.学生跟随教师分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第六课《黄河颂》导学案

第六课《黄河颂》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自主探究课一、导学目标,明确任务:1、有表情朗读诗文,感受黄河雄壮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把握诗文基调,理解诗歌内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3、找出诗中美妙诗句,养成鉴赏诗歌的能力,感悟诗歌的魅力。
【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它的存在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象征,民族的象征。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它也成为无数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已有数不清的作品为我们激情讴歌了黄河母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篇。
【相关资料】介绍背景:《黄河颂》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
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雄奇的山川,伟大的人民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冼星海在除夕晚会上听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其中尤以《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为人们所传唱。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一)阅读课前导语,理解课题:《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
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二)基本知识的学习:1、阅读直至能有感情地朗诵(注意节奏和重音)。
【提示】(从需要重读的词语(动词)“望、奔、掀、澎湃、劈”;和(形容词)“高山、滚滚、万丈”可以体会出黄河的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磅礴之势、豪迈之情.........。
当然也要读出变化“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没有磅礴之势,此时的黄河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地势,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
)2、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用“··”加重音。
【精品】13黄河颂(教案)-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精品】13黄河颂(教案)-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鲁教版13黄河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来源:学|科|网Z|X|X|K]学习反复的手法,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意境美,提升欣赏品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进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教学重点】学习反复的手法,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进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趣味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
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养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
今天,我们豪迈的歌声中,一起走近课文«黄河颂»,感受黄河的汹涌气概。
3.出示课题«黄河颂»4.解题:«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
〝黄河颂〞即歌颂黄河,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二】初读感知1. 自由阅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1〕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来源:1]〔2〕同桌之间互读,互相检查朗情况。
〔3〕找学生领读生词,检查对生词识记情况。
〔4〕做游戏记忆生字。
3.. 出示生词:气魄狂澜宛转屏障臂膀摇篮4.作者简介:光未然。
5. 说说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进精神和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6.概括各段的段意。
第一部分:〔1〕朗诵词部分,是序曲。
[来源:1ZXXK]第二部分:〔2〕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
第一层:望黄河。
第二层:颂黄河。
第三层:尾声部分。
【三】精读感悟1. 学习第一节,回答以下问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黄河颂》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整理)

13《黄河颂》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3、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知识链接】(5分钟)(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时代背景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自主学习】(3分钟)1.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配乐《黄河颂》)要求:(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1)给下列字注音。
巅( )澎() 湃()澜( )宛()(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澎湃:狂澜:宛转:屏障: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3.思考回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学法指导:朗读提示:(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6、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7、全班齐读诗歌。
【合作探究】(32分钟)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4、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5、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拓展延伸】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①这首诗歌中我最欣赏的是-—-—--—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④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小结】(3分钟)同学们,“情到深处自成诗”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高声诵读《黄河颂》,再次感受黄河,感受伟大的中华民族。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六年级下册《黄河颂》公开课学案第一课时

《黄河颂》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3、把握全诗语言特点。
4、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读出感情。
方法与过程: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训练学生理解感情,把握语气语调,读好重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预习过程
1.介绍黄河: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注入渤海。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慷慨激昂,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磅礴气势,历史源远流长。
搜集有黄河资料和图片,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读准字音
山巅(diǎn)哺(bǔ)育澎(pén)湃狂澜(lán)赞(zhàn)歌
发源(yuán)屏嶂(zhàng)浊(zhúo)流滋(zī)长
气魄(pò)劈(pì)成宛(wǎn)转
3. 请试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高山之巅.()狂澜.()屏()障.哺.()育
4.我想这样给给诗划分段落,并能写出段意。
5.我的探究:
把你在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自己读了课文后产生的疑问反馈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探究。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黄河颂》第一课时优质课课件(精品)

13.黄河颂 理解感情 把握语气语调 读好重音 注意停顿
课堂练习 1. 请试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高山之巅( 巅: 狂澜: 发源: ) 狂澜( ) 屏( )障 哺( )育
2.试着解释下列词语。
屏障:
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并能熟练背诵默写三四句,使 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2.搜集《黄河大合唱》的其它乐章,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新课学习
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 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 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 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 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 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 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 诗《黄河大合唱》。经冼 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课学习
山巅(diǎn)
哺(bǔ)育
澎(pé n)湃
浊(zhú o)流 宛(wǎn)转
鲁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三单元
第13课
新课导入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13.黄河颂
新课学习
时代背景:
1938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帝 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 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 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 1939 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 《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发源(yuá n) 屏嶂(zhà ng) 气魄(pò) 劈(pì )成
新课学习
你认为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 语气来朗读这首诗?
激昂、雄健、悲壮!
新课学习
朗读指导:
1、朗诵词与歌词要注意停顿。 2、“……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分 句注意重读,如“掀”“奔” “劈”等。 3、“啊”读时应深沉,声音稍微延长。“黄河” 读的高昂,表明在歌颂。 4、“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 的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黄河颂》原文及教案

《黄河颂》原文及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黄河颂》是一首描绘我国黄河风貌和历史变迁的长篇史诗,由著名诗人雪莱创作。
本课程通过学习《黄河颂》原文,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历史文化;(2)掌握《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和基本内容;(3)提高学生朗读、鉴赏和表达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2)分析《黄河颂》的艺术特色,学会欣赏文学作品;(3)运用朗读、表演等方法,感受作品的情感魅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自然的意识;(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
第二章:黄河概述2.1 黄河简介(1)地理位置: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9个省区,注入渤海;(2)流经地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3)历史文化: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2 黄河流域的古文明(1)夏商周: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2)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3)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与分裂并存;(4)隋唐:繁荣的封建社会;(5)宋元:民族矛盾与融合加剧;(6)明清:封建社会衰落与近代化萌芽。
2.3 黄河的开发与治理(1)防洪抗旱:修建堤坝、疏浚河道、调控洪水;(2)水资源利用:灌溉、发电、供水;(3)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沙漠化、保护湿地、恢复生态。
第三章:《黄河颂》创作背景及内容概述3.1 创作背景(1)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我国黄河流域发生严重的水灾;(2)作者简介: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3)创作动机: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呼吁社会关注民生。
3.2 内容概述《黄河颂》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绘了黄河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灾害逃生和重建家园的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3、把握全诗语言特点。
4、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读出感情。
方法与过程: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训练学生理解感情,把握语气语调,读好重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预习过程
1.介绍黄河: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注入渤海。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慷慨激昂,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磅礴气势,历史源远流长。
搜集有黄河资料和图片,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读准字音
山巅(diǎn)哺(bǔ)育澎(pén)湃狂澜(lán)赞(zhàn)歌
发源(yuán)屏嶂(zhàng)浊(zhúo)流滋(zī)长
气魄(pò)劈(pì)成宛(wǎn)转
3. 请试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高山之巅()狂澜()屏()障哺()育
4.我想这样给给诗划分段落,并能写出段意。
5.我的探究:
把你在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自己读了课文后产生的疑问反馈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