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_第五单元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
因此它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我把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并且亲身设计实验方案和亲体经历参加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和数据→分析交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突出了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探究学习方法的运用;课堂学习中我自己认为教师的角色转换比较到位,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思维共振的境界。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有时三人一组,有时六人一组,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实验探究、视频课件相结合、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本课教学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教学细节关注仍然不够,改进实验是我自己给学生提出来的,要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而且实验要多次进行才能得出结论,教学机智和灵活应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
由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和教师预期不一样的效果,也就是,教师应当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细节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也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机制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我在细节的处理上,如果能再大胆些、开放些,充分运用学生小组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进行探究,其效果将更好。
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教案,不如说是学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一切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了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 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 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2.原因:
原子的种类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______________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没有改变,______________没有增减,________ 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气候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 相等。
得出 结论
[分析与交流]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溶液变 现象:为浅绿色。
仍平衡 反应前后天平的平衡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____
无数实验证明 一切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了的的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 量守恒定律。
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称量-得出结论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小气球 铁丝 白磷 沙
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得出 结论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演示实验:白磷在锥形瓶中燃烧
实验现象: 冒白烟,放热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相等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不变
实施 实验
铁+硫酸铜
→铜+硫酸亚铁
Fe+CuSO4==Cu+FeSO4 反应前 反应后
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 问题
资料链接:
波义耳的实验(1673年)
拉瓦锡的实验(1777年)
增加
相等
实验探究: 1、铁+硫酸铜 2、白磷+氧气
点燃
铜+硫酸亚铁 五氧化二磷
设计实验方案,应考虑: 1、实验现象、目的 2、选择哪些实验仪器和装置 3、主要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不 变
改变
物质的种类
分子的种类
元素的化合价
可能 分子数目 改变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化 学 反 应 前 后
原子种类
原子个数 都 不 变
物质的总
决定
原子质量
质量不变 宏观
微观
应
1 2
用
解释生活现象 推断物质组成
3
4
推断物质化学式
•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 量是否发生改变?
•大胆提出假设
反应前后物质的 总质量变化情况
【设计实验】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一】
(1)实验原理:磷 + 氧气 (3)实验的步骤:
点燃
五氧化二磷
(2)实验目的:探究红磷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第五单元
课题1
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狄仁杰的迷惑
狄仁杰的迷惑 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 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
1.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 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 组成。
进行相关计算
1、解释生活现象
下列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CD ) A.5g水受热变成5g水蒸气 B.5g食盐溶解在95g水中,成为100g食盐溶液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少
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
量大
第五章: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二)、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1、制定计划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2013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1课时

未反应
m
未反应
反应前的总质量m1
反应后的总质量m2
m参加反应P + m参加反应O2
m生成P2O5
方案二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称量
现象:银白色的铁钉表 面上有一层红色的物质; 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
铁 + 硫酸铜 → 铜 + 硫酸亚铁 2.让其反应 Fe + CuSO4 → Cu + FeSO4
注意: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一定改 变;而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罗蒙诺索夫
铅屑
(1673年)
失败
(1756年) 成功
(1777年
利用天平实验)
成功
汞 + 氧气
加热
氧化汞
想一想
为什么?
实验一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前后质量的测定
1.称量
现象:白色粉末 消失;产生大量无 色气泡
2.让其反应 3. 再称量
(1)、m= 35 (2)、该反应属于哪种基本类型? 分解反应
1、碳酸受热分解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碳酸 中含有 C 、H、O 元素, 碳酸
加热
CO2 +
H 2O
2、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 水,则蜡烛中肯定含有 C 、H 元素,可能含 有
O 元素
蜡烛
+
O2
点燃
CO2 +
H 2O
3. 根据反应3NO2 + H2O = 2HNO3 + X,推断X的化学
式为 ( B)
A、N2
C、N2O3
B、NO
D、N2O5
4、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物质X和双氧水,当它们混 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强大推动力.有关的化学 反应为:X + 2H2O2 =N2 + 4H2O,则X的化学式为( B ) A.NH3 C.NO2 B.N2H4 D、N2O4
初中化学_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一个重要的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在此之前,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做了理论铺垫,故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
五、教法与学法:本节课将采用探究式学习、交流与讨论的教学方法。
六、试验与教具准备:托盘天平,锥形瓶、玻璃棒、试管、酒精灯、烧杯、白磷、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溶液。
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了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在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出,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然后作出假设、实验研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
然后教材又给出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两个实验。
让学生比较实验前后质量变化的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的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及其原因。
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使学生接受起来特别方便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究活动,教师应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如果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查并同意后,也可以进行实验。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受益更大。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的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利的有效手段。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知识,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文字表达式。
结合第一部分内容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教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介绍了化学方程式,即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用简练的文字准确的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发生的条件2、表明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教师可给出一些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分析出得出:①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②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③各粒子间的相对数量关系等信息。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说明和建议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说明和建议
1.方案二托盘天平的灵敏度较小,在实验时应注意使镁条有足够的长度才能保证天平倾斜现象明显。
2.方案三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往往会因瓶塞不严密产生漏气或被冲开而失败。
为了防止由于气体膨胀而冲开瓶塞,实验中采用在锥形瓶瓶塞玻璃管外端套一个瘪气球。
瓶内气体膨胀时,气球被吹大,冷却以后气球缩进瓶口内。
如果气球是新的,应揉搓并使其变软后再用。
锥形瓶的大小以250 mL为宜。
所用白磷需要切去表面上的硬皮,使易于引燃。
白磷是一种易燃而又有剧毒的物质,通常把它贮存在水中,切割白磷也应该在水中进行。
取白磷要用镊子,不可用手接触。
表面的水分可用滤纸吸干。
接触过白磷的工具上往往有磷的碎片,不能随便乱放,白磷的碎片和吸过白磷表面水分的滤纸,一定要烧掉以保证安全。
这个实验也可以用固体跟液体反应产生气体的实验代替(例如碳酸钙跟盐酸反应)。
反应在吸滤瓶中进行,在抽气口上套一个气球,反应开始后气球膨胀,但天平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