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村晚》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村晚》说课稿及反思 共二篇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村晚》说课稿及反思 共二篇  人教部编版

古诗三首之《村晚》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村晚》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期中一首,这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四、说教法学法教学《村晚》时,在实践环节我采用“画中延伸,体验成功”这一方法,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

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

学生们个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

五、说学情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

古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

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会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出示诗题:村晚(1)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绘色的景象。

(2)简介作者:雷震,宋代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首《古诗三首——村晚》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首《古诗三首——村晚》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首《古诗三首——村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三首——村晚》的内容和背景。

2.熟悉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3.能够朗读古诗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4.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村晚》的意境和情感。

2.熟悉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课堂上播放与乡村夜晚相关的音乐或自然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古诗三首——村晚》的诗境。

二、呈现1.学生跟读诗歌,交流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教师解读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

2.整合各组讨论成果,共同理解古诗。

四、感悟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味古诗中的美感和哲理。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写下对乡村夜晚的感悟和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交流感受。

五、归纳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古诗的核心意义。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古诗三首——村晚》中的部分内容,并写下对古诗的感悟。

七、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村晚》•诗中景物描写•感悟与表达八、黑板报设计设计一个以《古诗三首——村晚》为主题的黑板报,展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九、教学反思教师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建议。

以上是针对《古诗三首——村晚》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村晚》、《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三首古诗。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见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感受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配乐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一、《村晚》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 村晚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 村晚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村晚》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对乡村晚景的描绘,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三首诗分别是《江南春》、《村晚》、《江上渔者》。

诗歌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既能让学生了解乡村晚景的美好,又能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乡村生活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诗歌来丰富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晚景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2.难点:鉴赏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联系实际生活,发挥想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乡村晚景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乡村晚景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诗文:准备《江南春》、《村晚》、《江上渔者》三首古诗的文本。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乡村晚景的图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晚景的美好。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江南春》、《村晚》、《江上渔者》三首古诗,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重点解析诗歌中的难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 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 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村晚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三首古诗《村晚》、《春晓》、《所见》。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歌,描绘了农村晚景、春天的景象以及儿童的生活场景。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交流,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晚景、春天景象和儿童生活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场景的感悟。

然后,教师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村晚》、《春晓》和《所见》。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或视频,让学生跟随录音或视频朗读课文。

教师适时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朗读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建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3课时《村晚》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3课时《村晚》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3课时《村晚》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诗歌《村晚》,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感情。

2.能够理解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3.通过学习《村晚》,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1.扎实诗歌朗诵功底,学会快速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感情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诗歌《村晚》文字、图片等。

2.准备音响设备,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

3.准备相关诗歌赏析资料,辅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诗《村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

第二步:朗读诗歌让学生全班齐读或师生对唱《村晚》,提醒学生注意语调和节奏感。

第三步:赏析诗歌1.分段进行诗歌赏析,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诗歌。

2.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第四步:学习诗歌背后的文化知识介绍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农村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五步: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情感渗透,让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第六步:展示成果请学生展示他们对诗歌《村晚》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互相交流。

五、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强化学生对《村晚》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加深对《村晚》的认识,如写读后感、绘制心得图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村晚》这首古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审美情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 村晚 》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 村晚 》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三首村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村晚》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由三首描绘乡村晚景的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诗人王建的《村晚》,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以及宋代诗人赵师秀的《村晚》。

这三首诗各自展现了乡村晚景的美丽画面,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祥和的乡村夜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阅读和鉴赏古诗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去感受乡村晚景的美好,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三首诗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晚景的美好,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三首诗的主题。

2.教学难点:欣赏古诗的意境,感受乡村晚景的美好,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乡村晚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乡村夜晚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大意。

4.欣赏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乡村晚景的美好。

5.对比分析:教师学生对比三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乡村夜晚的美好,表达自己的感受。

7.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王建《村晚》雷震《村晚》赵师秀《村晚》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程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3课时《村晚》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3课时《村晚》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第3课时《村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村晚》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绘一个农村晚景,展现了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

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教学这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田园风光之美,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较为深远,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感受诗中的画面。

此外,学生对农村生活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村晚》,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田园风光之美,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村晚》,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诗意境。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农村夜晚的音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听过农村夜晚的声音吗?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村,欣赏一首描绘农村晚景的古诗《村晚》。

2.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3)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3.品味诗句(1)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句,品味诗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3)教师总结,强调诗句的美感。

4.体会诗人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喜欢农村夜晚?(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教师总结,强调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村晚》说课稿一、说教材
《村晚》是新审定的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二、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领悟作者的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五、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
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板书:村晚宋代雷震)
3.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

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借助插图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
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5】:绿草长满了池塘,
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出示课件8】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板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
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
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
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
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
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


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

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

“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七、板书设计:
村晚
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八、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设计理念。

虽然做了很多设计和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

教师对课堂上的生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提高。

通过这堂课,我也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应是教者、学者和文本间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过程。

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并根据课堂生成,因学定教,灵活驾驭。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