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乡的“泥腿子艺术家”
应识婺源多姿彩

应识婺源多姿彩意大利米兰,曾经的西罗马帝国首府,西方基督教中心,以十四世纪欧洲复古建筑精华著称,是引领着世界时装风潮的繁华都市。
2015年7月18日至26日,来自中国江西省婺源县的“茶艺”“纸伞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精彩亮相意大利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
村姑、农汉们朴实的“非遗”展演,在这个欧洲古都掀起了一阵“婺源旋风”,让更多的米兰人产生了要到婺源这个中国“最美乡村”去走一走的冲动。
2008年以来,婺源紧紧抓住建设全国第二个、江西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契机,从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入手,创新理念,锐意进取,成功走出了一条被外界称为“婺源模式”的文化发展之路。
非遗传承:桃源依旧汉阙花婺源,地处赣皖浙三省交界,地域面积2947平方公里,是一方匿藏于江南层峦叠嶂深处的净土,众多清澈的溪流似一条条玉练蜿蜒其中,串起一座座珍珠般的村落。
秦之前,勤劳尚武的古越先民在此守护着她的宁静与安逸,创造了“饭稻羹鱼”“凿舟狩猎”“干栏巢居”的古越文明。
也源于这份宁静与安逸,千百年来,这里成为中原诸多望族避兵燹、躲祸患、南迁卜居之胜地。
溯婺源的姓氏宗族之脉,十之七八与中原有着割不断的渊源。
历代中原先民的不断南迁,促进了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在此撞击交融发展,从而孕育了极具原发性、地域性和仪式感的婺源乡村民俗文化。
而旧时山隔水阻、交通弗畅的地理劣势,却又使得婺源乡村文化鲜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而得以较好传承。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不可避免地导致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化,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演变,不少“非遗”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濒临危境。
这也是目前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
婺源是如何化解这一难题,走出一条突围之路的呢?推动以“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在政府。
近年来,婺源充分发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努力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反哺和助推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加大项目扶持和政策倾斜,着力推进以“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天工造物泥塑华章访中国非遗传承人、泥塑艺术大师徐根生

人物封面 人物天工造物泥塑华章一一访中国非遗传承人、泥塑艺术大师徐根生□ /孙波/文■工作中的徐根生徐根生,1957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制作泥塑艺术品之中,一晃已有四十多年。
作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惠山泥人的代表性传承人,徐根生大师在手捏泥人、现场塑像和雕塑设计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徐根生大师专精于塑造古代人物形象、芭蕾舞形象、渔翁 形象、舞蹈形象和其他领域。
同时,他通过在学校授课的方式,培养更多的学生作为惠山泥人的接班人。
世界民间艺术泥塑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无锡惠山泥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家协会无锡市副秘书长无锡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无锡根生泥人文化研究中心董事长江苏信息学院特聘教授南京中山学院客座教授无锡品牌学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无锡品牌学会•惠山泥人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无锡监狱劝勉帮教工作讲师团客座教授无锡监狱“书香监狱建设”高级艺术指导无锡锡商理事会常务理事无锡市侨务办公室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德艺双馨》活动江苏优秀艺术指导唯一创下速塑人像40分钟/座,已塑4000余座塑像作品纪录的第一人;唯一在惠山手捏泥人技术方面,同时掌握古代人物、渔 翁系列、舞蹈系列等题材类型作品创作的第一人;唯一首创作为两所公立高校的特聘教授,长期传授惠山 泥塑艺术第一人;唯一作为帮教志愿人员,自85年至今,对服刑人员进行 劝勉帮教,并把惠山泥塑艺术开设泥塑班进行传授的第一人;唯一独立使用多种语言,连续15年,每周二次,直接向 全球国际友人宣传、推广无锡,宣传惠山泥人艺术的第一人。
■徐根生作品孙波/摄■徐根生工作室孙波/摄CHINESE TIMES“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啊!”不久前,2018国际郑和大会“江苏文化周”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行。
展览会上,中国非遗传承人、泥塑艺术大师徐根生现场献艺,赢得了在场华侨华人的阵阵掌声。
关于徐邦达的介绍

关于徐邦达的介绍徐邦达,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蠖叟,祖籍浙江海宁,1911年生于上海。
家中富收藏,幼年即接触大量古今字画。
十四岁开始习画,从苏州老画师李涛(醉石)学习绘画,从赵时棢(叔孺)学习古书画鉴定知识。
稍后,又入当时海上著名书法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先生之门,书画与鉴赏能力日进,年不及三十,即以擅鉴古书画闻名于江南。
一九三七年协助上海市博物馆办理“上海市文献展览”中的古书画征集、检选、陈列之工作,受叶恭绰先生之托撰写《古书画提要目录》。
1946年入中华美术会,任上海市分会理事,同时受聘为重建上海市美术馆的筹委会顾问。
一九四九年,被骋为上海市文管会顾问。
1950年,经国家文物局郑振铎局长推荐,调至文物局文物处工作。
1953年后,转至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画鉴定研究工作至今。
现任故宫研究室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
长於中国美术史及古代书画鉴定,兼擅山水画、书法。
几十年来,徐邦达先生饱览清宫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及国内外公私收藏不可胜计。
1978年起,受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之邀,与启功、谢稚柳、刘九庵等先生组成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甄别、评骘国内各省、市、自治区文博单位所藏历代书画作品,历时八年,成《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多卷,为我国古书画研究和博物馆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80年代以后,多次出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考察海外流失中国书画并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取得多项学术成果。
著有:《古书画鉴定概况》、《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重编清宫旧藏书画目》、《改编历代流传绘画年表》、《古书画伪讹考辨续编》等。
曾于1981年赴澳大利亚、1985年赴美国讲学。
解放前夕,原故宫藏品95%被押运台湾,而一部分古书画卷册,则被溥仪带到东北,后又散落民间。
为了尽快丰富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收藏,徐邦达经常往返于外地与北京琉璃厂之间,广泛征集,悉心查访,短短几年时间,便收集到无数件古书画珍品,使故宫绘画馆藏品初具规模。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

泥塑的由来与发展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于2011年11月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国家邮政发行《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分别为“扁方壶”、“阿福”和“渔庄秋霁图”。
扁方壶和阿福都是泥塑工艺品,其中“阿福”是无锡惠山泥人的著名作品,在无锡举行集邮展览,发行无锡特征的惠山泥人,使邮票更具有原产地的现实意义。
泥塑,也称“彩塑”、“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塑雕工艺品。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当代泥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供观赏玩耍的小型泥塑,如案台塑像和儿童玩具,以人物、走兽、飞禽、花果等为主;另一种是庙宇场所的大、中型泥塑,常为寺院宗教佛界造像。
中国泥塑历史悠久,据我国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期就普遍存在,表现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均约在六、七千年之前。
两汉墓葬中发现的众多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陪葬品,则可以确切地认定是当时年代的产物。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寺院还保存有许多历代的泥塑造像,并且成为当代的游旅观光朝拜圣地。
探索与研究泥塑的由来,首先可以认为:新石器时期出土的泥猪、泥羊,陶马、车船,在特定的古代环境里,是一种图腾文化现象。
“图腾”是“原始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即作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图腾往往为全族之忌物,动植物图腾则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蕃衍。
”(《辞海》1979年版,第777页)出土的泥猪、泥羊有着超生忌杀的寓意,长期湮没和沉睡于华夏大地也就理所当然。
其次是古代社会认为:亡灵犹如人生在世,有同样的物质需求,在丧葬习俗中使用大量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陪葬品。
泥塑在殡葬方面,起着适应、替代、变异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以土塑人”、“以泥代物”,以陶俑替代活人陪葬,既满足殡葬的传统需求,也保存了各类生物的生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意穷致远 极艺求新——走近“泥屋陶艺室”主人吴维潮

走 近 “ 屋 陶 艺 室 ”主 人 吴维 潮 泥
0
O9 c瓷MC 4 陶R 国 EA | 中
白里 透 红 的 脸庞 ,宜 嗔 宜 喜 的 双 眸 ,似 有
你 就 不要 做 了 。 ”
这一领域有所成就 ,吴维潮的答案正是创新 博览群书 ,走遍天下,寻访名师,背着 简
单的行囊,吴维潮 出发了,为了寻找创作的灵
感 ,他 踏 上 了艺 术 探 索之 路 , 。
在 一个静谧的夜晚,吴维潮梦到了水墨国 画,梦到 了宋词元 曲,一种 叫做写意的情 韵, 在他 的脑 中不断萦绕挥之不去。这次梦中的启 示,似是暮鼓晨钟,又似醍醐灌顶,使他蓦然 醒觉——塑瓷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
瓷塑在他的手中诞 生了。从此之后,他 的创作 灵感一发不可收拾,把 中国古典艺术,把源 自 心 灵深 处 的独特 感 受 ,变成 那一 只只 造型 独特 、 融合着窑火神韵的艺术作品。
尝 试 以 青 花 瓷清 纯 、淡 雅 、 不俗 的色 彩 作
交谈从 “ 攀亲戚”开始—— “ 吴老师,你是 维 ’字辈的吧?” “ 是啊 ,你也是枫溪人吗 ?”
似无的黛眉 ,衣侧裙角之间,或数点青花点染, 或几只彩蝶翩翩,几笔勾勒看似随意 ,一丝清 隽扑面而来……你不是在欣赏一幅意境悠远的 国画,也不是在端详一位神态婉 约的女子,而 是在观看着 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塑 而这 些瓷塑,正是出自今天我们要去拜访的这位 “ 泥 屋陶艺室”主人 的双手。 走进位于 闹市之畔的吴维潮 的 “ 泥屋陶艺 室 ”,我再一 次见到了这位曾多次谋面却从未 交谈过的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
他 接 到 要 为 省人 大 常 委 会 制 作 四个 陈 放 在 会 议
蓝田泥玩 独放异彩 ——艺术大师王蓝田和他的泥咕咕- 李晓瑞

蓝田泥玩独放异彩——艺术大师王蓝田和他的泥咕咕作者:李晓瑞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号:20080592摘要浚县泥玩俗称“泥咕咕”,产生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浚县,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鸟信仰和生殖崇拜,数千年来,世代相传.“泥咕咕”取材于本乡本土农村生活,并与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相结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民间工艺品,是民间艺人用双手和智慧赋予了它生命和灵性,正是由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深得人民的喜爱。
唯一一位硕果仅存的民间艺术家王蓝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色彩斑斓、造型可爱、意向优美的泥塑表现出来。
而我们则透过这些表象看到广大劳动人们质朴善良的心灵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王蓝田;浚县泥咕咕;民间艺术王蓝田生于1922年,至今老人已经86高龄,他这个年龄上下的老人在杨玘屯已不是很多,捏泥咕咕的高手更是凤毛麟角。
他从5岁开始学捏泥咕咕,如今近百岁的他仍然活跃在捏制泥咕咕的舞台上,也是硕果仅存的一位老艺人。
浚县地处豫北贫困地区,村民选择捏泥玩具这门活计,一是继承了祖辈的传承习俗,二是充实了农闲时的空闲时光,并能攒齐成筐的泥玩具上庙会换来生活费用,又能从制作和销售过程中寻地一定的愉悦。
基于此,泥玩具得以生存繁衍、代代相传。
老一辈艺人技艺传给自己的晚辈,孩子们自小接受长辈言传身授。
身传口授、耳濡目染,因为文化的限制和视野的局限,使王蓝田这一辈艺人掌握了扎实的手上功夫,他们较少变革,玩具造型保持着较多的程式性和恒常性,一个品种反复塑造多次,往往能做得熟能生巧,出神入化。
老一辈艺人经历长年累月的磨砺和实践,练就一身绝活,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与个性情趣的差异,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如有的作品粗犷豪放、大胆夸张;有的作品造型单纯、质朴浑厚;有的作品构思巧妙、形态生动;而王蓝田的作品则细腻精致、趣味横生。
下面,不妨就王蓝田的泥塑技艺分析如下:(一)最擅长的种类骑马人物:瓦岗寨人物,为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李元霸、徐茂请功等三国人物:刘备、关羽、张飞等西游记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传统戏曲:白蛇传、杨家将等神话传说:八仙动物:十二生肖、狮子等鸟类:斑鸠、小燕、孔雀、山鸡、凤凰、鹰等家禽类:鸡、鸭、鹅等(二)技艺特色说起王蓝田老人的泥塑技艺,他身边的几位晚辈,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还特别指出,老人的技艺特色,与他的性格和处事有着内在的关联。
惠山泥人

1喻湘涟,女,汉族,1940年出生,无锡人,出生于泥人世家,是著名艺人蒋三元的曾外孙女。
1993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历年来潜心钻研,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继承发扬了惠山泥人的地方风格,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级工艺美术展览,多次获奖。
修复历史作品达到“整旧如旧”、“以假乱真”的境地。
历经八年时间,喻湘涟和王南仙共制作了300多套件泥塑作品,总结整理出3000道工序及详细的捏泥、彩绘技法。
前三年,她们完成了《汉声》布置的命题作文,后五年便开始自由创作,同时恢复了不少传统作品。
2003年12月,斥资300多万元的惠山泥人展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开幕,立刻引起轰动,用喻湘涟的话说:“年纪大的看了怀旧,年纪轻的没见过有新鲜感。
”之后,惠山泥人展在中华世纪坛又举办了一个月,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泥人艺术大展。
今年年初,喻湘涟和王南仙又受邀赴台湾高雄再次开展。
除了一件件生动可人的泥人,喻湘涟和王南仙这对近半个世纪的搭档也格外引人注目。
她们一塑一彩,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今天的惠山可能再找不到第二对。
比喻湘涟年纪略小的王南仙也出身泥人世家,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她早年家住惠山寺的山门内,家里的泥人店专靠上海来的香客做生意,泥人的价钱也卖得高。
因为和喻湘涟住得近,彼此都知道对方,却从来没有说过话,等后来一起考上了泥塑彩绘训练班,才算真正相识。
她与王南仙(彩绘)长期合作,48件套手捏戏文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收藏。
1991年创作的《无锡惠山手捏戏文集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被喻为“妙手”。
代表作品有《丑角艺术》、《五虎将》、《团阿福》、《钟馗嫁妹》等。
2王南仙(1941- ),女,江苏省无锡市人,50年代毕业于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后随陈毓秀学习彩绘。
,1983年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深造。
从艺40多年来,她在无锡惠山彩塑设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表现戏曲人物的手捏戏文彩塑技法。
从勤杂工到艺术家

从勤杂工到艺术家1982年5月至11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了《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
展出的上千件展品,反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古老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这个展览轰动了整个北美洲。
10月的一天上午,展览馆前排队买票的长长队列突然欢腾起来,原来是展览票售到第一百万张。
展览会副会长朱一新捧出一个泥塑佛像头,赠送给第一百万个观众。
排队购票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祝贺他得到这件有意义的纪念品。
荣获泥塑的加拿大人,兴奋地把妻子儿女都叫来,一家人与泥塑的作者――郑于鹤合影留念。
郑于鹤是我国著名的泥塑艺术家,他是专程来为展览做现场表演的。
他的一百余件精湛作品正在这里展出。
他的泥塑作品,造形简朴生动,色彩鲜明和谐,具有民族和民间艺术特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加拿大人哪里知道,此时站在他们面前的中国艺术家,三十几年以前,还是美术学院的勤杂工,干清洁卫生的活儿。
从勤杂工到泥塑家,郑于鹤走过很长很长路程。
当时,美院有个“泥人张工作室。
”郑于鹤工作之余也学着捏泥人,而且越捏越入迷。
1953年他拜第三代泥人张――张景为师,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郑于鹤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奋进不息,积累了数以千计的泥塑作品。
平日他吃饭、走路都在思索、观察;时常睡下后忽然有了新的构思,就爬起来捏泥人;有次出差坐火车,他手里拿块泡沫塑料,不停地揪,人们误以为他神经不正常。
车到站了,他手里出现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同车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郑于鹤感到幸运的是,他有张景这样严师的教诲;又有许多良师益友的关怀和帮助。
他二十五岁第一批作品问世时,著名画家张光宇、张仃、朱丹及当时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都曾对他面授学艺之道,甚至给他列出自修书目……这一切、对于他在艺术上的迅速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郑于鹤的几件泥塑小品(见封四):《评弹》是作者用泥塑表现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间
、
散发 着 泥 土 芬 芳 的 农 家 艺 术 以
.
三 代传人
I
。 …
多年 来 他以 家 传的 剪 纸技
1
⑩
胃
1
i
■
■
瞧
m
|
1
f 1 ¥ ■
'
^
I
:
#
1
1
誦 画
_
特有 的 傣味 成 为 勐 糯文 化的 金 字 招 牌 全镇有 织机 o o 多 台 工艺 能 手 o o 余名 他们用机 梭 编织 着 憬 美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海头 村 傈 僳族青 年妇 女 麻凤美 秀 等 就 是从这 里 走 出 的 佼 佼 者
,
、
余元
她们
《
。
t
傣族村 赧文华 髙
, 一
等 民 族 民 间 艺 术使 他 们 H H 落 而息 的农 家 出 而作
、
创制 的刺绣 蟠 桃大仙摘仙桃
《
》
、
恋情
,
礼 》等 作 品 清香
生 活变 得 诗 意 盎然 在绿荫掩 映的 大 寨
,
,
^
^
1
9 9 6
年
“
,
_ 家 文 化 部授予
”
流 传 到缅 匈 等 M 家 和 地 区 艺 术爱 好 者 收 藏
、 、
。
部分 精 品
勐榀 中 闻 民间 艺术 之 乡 的 称号
。
在这个山 坳 里
㈣
m
着 群 他们在经济与 文 化的碰 摘
一
“
活跃 腿 术 泥 子艺 家
,
”
。
内外 还 有 0 多 幅作 品 呰 参 加过 省 市 县 等 各 级 美 展 他的 作 凉 姜 还 曾 品《 花 获得 省 级 奖项 多年 来 赧 文华 简 朴 的 家 是 当 地
,
“
”
。
l
、
2
,
,
化着生沾 个筒 帕 ?
o
i
,
|
米
,
价
3
0
儿
s
元左右 是 走 俏 市 场的 旅游
2
‘
S
以 女 艺 人 陈小月 为 例
。
,
门 下学 艺的 徒弟达
拜在 她 多 人 她 设计染
, 、
<
i
^
H
织 的傣 锦
、
mm m m n
泰国 冶
雷 华
i
f
:
格言
山冗
鸠 装 家 鸽 总 有 点 不 像 狐 狸学 猫 叫 总 有 点 名 堂
, 1
被 到勐 懦 采风或 是旅游 观 光 的省
。
》
。
,
中
,
以 对艺 术 的热悄 平 衡
,
着 生活之 艰 与 艺术 之 美
。
t
他 们 从 深 厚 的 民族 文 化 和 火 热 的 现 实 生 活 中 汲取 涔 养 剪 纸 刺 绣 染织 蔑 编
, 、 、 、
农 民 的艺 术 沙龙 吸 引 了 大 批 泥 腿 子 艺 术 爱好 者 他 们 以 独 特 的 感 受 和 质朴 的 技法放 飞 着 只只艺术之 鸟
6 4
村 大 舞台
I
云南 省 龙 陵 县 的 勐 糯
-
艺 享誉这 片崇 尚 艺 术 的热 土
品 以 花 卉树 木
。
、
。
他 的作
月 星辰
H
-
1
镇是 沃土
土地
、
块丰 腴的 民 间 艺 术
。
飞 禽走兽
、
日
在这块美 丽 富 饶的
t
、 ,
世代 生息着 汉
。
、
见长 案 做婚 丧 嫁 娶 喜 庆 吉
, 、
平时 为 邻 里 乡 亲 剪 制吉 祥 图
日
之用 且从
,
I
3
6
傣 彝 傈 僳等 民 族 长 期 以来 各 民族文 化不断沟 通融合 从而在当 地 形 成
, ,
不 收 取报 酬
。
出 自 赧 氏家 族的 剪 纸作 品不 仅 在 本 地 流传 而 且 还 走 向 了 临 沧 德 宏 等
, 、
^
了 颇 具特 色 的 地域 文 化
1
。
地 的傣族 聚居 区 更 远的 则 走 出 国 门
。
构 图 严谨 而 不 失 洒 脱 清 丽柔婉 而 乂用 色 典雅 散 发 着 泥 土 的
, ,
个农 家院 里 我 见 到
,
了
被人
”
美 陈 小月 等 染 织 的 傣 锦 和简 帕 挎 包 饰 花缀 纹活
。
傣家女 艺 人 岳
(
自
、
)
,
们聘 称 为 勐懦 剪纸 艺术
。
“
掌门 人 的
,
泼 素 雅 有 浓郁 的 民 族 特 色
,
。
(
傣族
〉
,
。
面
目
年近 古稀 的 赧 文华 个子 不 清癯 平 和 如 位阅尽 人间
, 一
沧 桑 的老 祖父 赧 文 华 出 生 于 个 民 间 剪 纸世 家 他 已经 是家族技 艺 的 第
。
,
已经渐 渐 从 自 娱 自 乐 的 业余 活 动 发展成 为 初 具规 模 的 增 收 项 目 这些 来 自 田 如 今 的勐 糯镇 民 间 艺 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