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造园艺术论文

合集下载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摘要】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但也存在着相互借鉴、融合共生的现象。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设计理念比较、景观特点、造园技艺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究两种园林艺术的异同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审美追求、园林布局、植物景观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总结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启示和发展前景展望,为今后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互鉴,将为园林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促进园林艺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历史演变,设计理念,景观特点,造园技艺,文化内涵,启示,发展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概述中西方园林艺术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各自独特的设计思想和审美特点。

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各自形成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特色。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对比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园林美学。

通过探讨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景观特点、造园技艺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欣赏这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启示和发展前景,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展望。

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美学魅力,为我们的园林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2. 正文2.1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商代和西周时期,当时的园林多为宫廷园林,以强调山水意境和层次感为主要特点。

随着历史的演变,唐代的中国园林艺术逐渐兴盛,大型私家园林开始兴起,如洛阳的寒碧园、汴京的开封大相国寺,展现出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韵味。

而在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园林以庙宇为中心,布置有长廊、池塘和雕塑,强调几何形状和对称布局;而罗马的园林则更加注重水景和广场的布局,展现出了欧洲园林的特色。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对于中西园林设计大家有什么了解了,知道中西园林设计的差异性在哪里吗?以下是本人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自从中西方园林艺术文化开始交流,人们对这两个风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

中西方的园林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进而了解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1、追求自然美。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要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生活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

中国园林形成含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受中国诗画的影响,诗贵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一方面是与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这两大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

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造园,创造和谐的园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并把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带到园林艺术创作中,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境界。

给景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如选石,强调山石的“透、瘦、漏、皱、清、丑、顽、拙”,梅花表示风骨清高,松柏喻示坚贞,在中国园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载体。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代表西方园林风格的是l7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因此形成的基本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营造,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规矩方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一切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中西园林比较论文文档

中西园林比较论文文档

中西园林比较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是具有自然风趣的建筑、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环境的艺术再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园林的设计也体现了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独有的手法。

本文就中西园林的风格作了简单的比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它有着独特的特点:1.崇尚自然。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是两千年来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缺位的结晶。

要研究它,还得主要从自然美的发现和田园生活的已经两方面入手,而田园生活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容是决定性的。

‘师法自然’,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主要是通过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

从中国园林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这些风景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可以体现出道家“崇尚自然”之一观点。

园林中的“叠山”既是模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以比较小的尺度创造峰、峦、岭、峋、洞、谷、悬崖、峭壁等形象。

“理水”也是自然界中河、湖、海、地、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根据园内地势和水源的具体情况,或大或小,或曲或直,或静或动,用山石点缀岸、矶,岛筑桥,以营造出一种岸曲水洄,似水还连的意境。

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园林植物的基调主要以白、蓝、墨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园中还多用常绿之植物,如四季常青的翠竹、苍松等,这些植物的青绿色彩正适合表达晴朗明净、闲适的心境和缥缈的意境。

2.追求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一些文化典故常常被造园者引用到园林中来,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情操。

园林讲诗意,诗文绘风景,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一直是相互借鉴,采用古代诗文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由此及彼的联想效应,让观园者从园景的提名、对额得到的暗示而联想到有关文字乃至历史人物、事件、景色等虽然中西园林属于不同的园林体系,但它们同属于与建筑和绘画艺术相关联的艺术门类。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课程论文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课程论文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课程论文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课程论文:中国古典园林的保护姓名:学号: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现状四、国家在保护园林上采取的措施五、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六、总结七、参考文献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表现,代表着古代人民的审美水平和建筑工艺,是无价之瑰宝,是传统建筑艺术之塔上的明珠。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大都表现出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儒家风范,例如宫殿、陵墓等。

只有园林建筑不同,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并能充分体现工匠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特点自成一体,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主要特点如下:1、园林建设时因地制宜,力求与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周围的山水,达到依山傍水的效果。

2、园林建筑除少数皇家园林外都比较小巧。

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园林建设时不以建筑而改变整体风格。

3、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富于变化。

设计中仔细思考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

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

典型代表是北方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

因此可以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表现含蓄、强调意境、突出封建礼教、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状:中国古典园林完整存世的数量比较少,主要包括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

其中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而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北京、承德,其他地方很少见。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摘要】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各自形成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景观特点。

中西方园林在植物选择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方式。

中西方园林在建筑风格上展现出各自的特色和风格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异同,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共同进步的特点。

未来,中西方园林艺术将继续相互影响,不断拓展创新,在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的为人们创造更加美丽、宜居的园林空间。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全球化,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景观特点、植物选择、建筑风格、相互影响、融合、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论中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风格,融合了东方园林的灵动与西方园林的规划。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经漫长的历史和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景观特点。

本文将从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比较、景观特点、植物选择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探讨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风格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中国传统园林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追求“山水和谐”的美学理念;而西方园林强调规划和对称性,追求“宫廷花园”的奢华和庄严。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融合,将为园林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可能性,展现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2. 正文2.1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背景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园林艺术始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王宫园林,如洛阳宫和长安城的园林。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有类似园林的建筑,如罗马的别墅和雅典的宫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园林艺术逐渐发展并融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在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园林开始兴起,这些园林主要用于种植蔬菜和草药。

中西方文化中园林艺术论文

中西方文化中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西方文化中的园林艺术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1-0041-01摘要: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产生设计的意识,也就有了设计,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根植于其自身的文化艺术,这些艺术特性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艺术门类中都有相似的体现。

园林艺术作为人类艺术范畴中的衍生线,中西方园林艺术在其自身的文化艺术熏陶下,抒写着动人的艺术曲线并且在文化错位下相互交织发展。

关键词:园林文化艺术差异融合1.中西方文化艺术渊源与传统无论是中国文化艺术还是西方文化艺术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文化艺术在整体上相对于西方文化艺术,更加趋向于静态的文化艺术,而西方文化艺术更趋向于动态。

中国文化艺术在其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呈现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无为顺应、意境体验、平淡无奇的空灵精神从而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西方文化艺术在其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二元结构影响下,追求的是一种理性、自由性的美学审美意识与观念。

2.文化艺术影响下的园林艺术2.1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中西方园林艺术作为世界两大风格迥异的造园体系, 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整体上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稳步前进。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下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追去均匀、对称使得自然被迫具有抽象性的形式美,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文明影响下地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意识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

中国园林艺术在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世俗文化影响下追求的是一种“师承自然”的艺术理念,相比于西方园林艺术既不追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意境审美体验,将园林艺术自由性的山水意境发挥到极致。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摘要假山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久远,对园林艺术影响深远。

中国叠石造山技艺高超,经过3000多年的积淀和不断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假山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历史古迹和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园林假山历史技艺ABSTRACT Rockery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garden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has a far-reaching effect to Chinese garden. The skills of Chinese making rockery is excellent .It formed a unique rockery-culture during the three thousand years studying and continuous perfecting,and leaves behind many historical places and abundant cultural heritage.KEY WORDS garden rockery history skill正文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在造园中掇石叠山被列为造园的第一要素。

我国假山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经过历代造园匠师的不断积累和总结,造园技艺中假山的假山叠石业已经很完善很成熟。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长物志》)。

假山对于中国园林,就像雕塑对于西方园林一样同等重要。

[1]。

由此可见假山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无石不成山,无山不成园。

假山艺术的欣赏和评鉴也一直是文人雅士所热忠的事情,正如计成所说“园中缀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

为者殊有识鉴。

”[2]可见假山是贵族和文人雅士才能评鉴的。

中外景观园林艺术

中外景观园林艺术

浅析中西方园林的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从其形式上看差异就很明显,西方园林的布局对称、规则、严谨,花草也修整得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

关键字: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性中国园林以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

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像,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的关系。

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

正所谓“造园无成法”。

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回路转,有亭翼然”,这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模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闹、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的讲究排场。

西方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线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

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

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

”西方园林追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例如:中国的承德避暑山庄和意大利的埃斯特别墅。

中国的承德避暑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

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地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造园艺∣浅术∣析论∣中文∣国古典园林的特殊艺术追求班级学号:1101404-32姓名:刘林衡指导老师:周小梅日期:2013-6-16目录绪论 (2)一、追求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 (3)1、山水构架 (3)2、自然布局 (4)3、曲线特征 (7)4、初发芙蓉 (8)二、追求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 (8)1、深藏不露的壶中天地 (8)2、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 (9)3、简约凝练的造园手法 (9)4、含蓄深远的环境意象 (10)三、追求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10)1、园林布局的写意 (10)2、园林建筑的写意 (11)3、园林景物的写意 (11)4、园林装饰的写意 (12)总结 (13)参考文献 (14)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园林的内容、形式、布局及艺术手法,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园林形式----写意式自然山水园,也形成了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类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追求:追求自然、追求含蓄、追求意境。

Soci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hinese garden content, form, layout and artistic practices, thus forming a unique form of garde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the artistic natural landscape garden, also formed different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garden types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rtistic pursuit: the pursuit of natural, pursuit, the pursui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mplicit.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含蓄、意境Key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nature, implic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绪论人类从茹毛饮血、树栖穴息开始到捕鱼狩猎、采集聚落、建立王朝,直至建立了广场、城市、国家的今天,经历了数千年的悠悠岁月。

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写下了来自自然、索取自然、破坏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回归自然的文明史。

同时也谱写了世界各国创作的种种园林史诗,以及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古典园林。

“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

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和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园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说文》曰“囿,苑有垣也。

”又说:“苑,所以养禽兽也,从草。

”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的场所。

把一块较大的地围起来蓄养禽兽,主要目的是供帝王狩猎活动,也兼作宫廷膳食和祭品的供应。

中国古典园林,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明星,装点着人们的环境。

他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形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认为创造,但都闪射出不同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

一、追求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创作原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尤其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与美学意识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即人类与自然共融的世界观的反映。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获人之精英,生成园林艺术生命。

1、山水构架没有哪一座中国古典园林不是山水园林,哪怕是人工的假山以及微小的盆池。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的灵囿中建有灵台、灵池。

灵台高二十丈,周围120步,显然是一座人工山体,可借此观天象、通神明;灵沼也是人工开凿而成,池中草长鱼飞,景色优美。

这是中国园林萌芽期原始的山水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隐逸思潮的流行,人们寄情山水,同时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或者也可说二者互为因果。

“对山水自然美的赏会,仰观附察,游目骋怀,这在魏、晋时代已被视作名士风流的重要表征”,当时的玄言诗人孙绰甚至讥讽别人说:“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日趋成熟,其标志就是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包括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

以至于“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民间营建山水园林竟成一时之尚。

只是此时的山水园不再只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而是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使其更具自然特征。

2、自然布局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在整体布局时一般采用自然的、没有整体中轴线的、不对称式均衡的布局形式,给人以真山实水的空间感。

私家园林式一种彻底的自然式布局,山水环绕,“景到随机”,极具自然之致。

而皇家园林为了表达皇权至尊、肃穆氛围,在园林的局部常采取中轴对称的方法布置,但园林从整体看来仍然是自然布局。

随着封建晚期园林艺术的日益发展,体现着封建礼制的世俗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美出现了,平面上往往以曲尺取代整齐平直的布置方式,立面上常采用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的构图形式,空间变幻无常、出人意料。

与世俗建筑相比,园林建筑类型繁多,有亭、台、楼、阁、舫等众多形态不一的建筑形式,以适合不同的自然环境,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在建筑的选址上,也是“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园林建筑更进一步地融入自然之中。

3、曲线特征无为自然的道家思想,以“无欲”、“不争”、“自然”、“柔”为特征糅合于中国古典园林中,使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古典的曲线特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常以建筑围合,而建筑平直的立面势必产生空间的生硬感,对此,中国造园师自有一套娴熟的处理手法。

通过建筑错落有致的布局、墙体虚与实的对比、屋顶立面高低错落的形态,园林边界由此变得曲折有致、生趣盎然。

此外,贴墙而设的曲廊也能打破园林规则、方整的生硬感。

4、初发芙蓉宗白华先生认为。

在中国美学中存在着“初发芙蓉”和“错彩镂金”的不同的美,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二元结构。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哲学的流行开始,“初发芙蓉”之美已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主导倾向。

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融人工于自然,崇朴鉴奢,以朴实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景观特色,甚至连处理朝政、举行大典的澹泊敬诚殿亦采用的是朴素简洁的北方居民形式:青砖灰瓦、古朴典雅、不施彩绘,随和自然中透出几许天然情趣。

二、追求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征尽者景之美可收眼底,不尽者景外有景;言不尽意,弦外有音,此即是艺术作品所寓藏的含蓄美,它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

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刻、建筑、园林乃至传统习惯无不讲究含蓄美。

1、深藏不露的壶中天地在古典园林的几种类型中,私家园林是私人的,皇家园林是皇室家族专有的,城市中的寺庙园林由于“舍宅为寺”大多具有私家园林的模式,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壶中天地的特质,多是封闭的、内向的。

高高的围墙、内向的布局是它的得力保障。

城市园林多处市井之中,用地狭小,周围并无可取之景,故多采用围合的内向的布局手法,即将主景布置在庭院的中间,周围沿墙布置各种建筑,其观赏视线均朝向内部。

这样,既可以屏蔽周遭不入流的景致,也可以使景观集中,主题鲜明。

如苏州留园、网师园等。

2、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园林多是在一定的有限的空间内经营景致,为了取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常以欲扬先抑的手法组织空间序列,即在进入园内的主要景区(空间)之前,有意识地安排若干的小空间,这样借对比效果,就能突出主要景区。

即使空间有限,也常在园林入口处设影壁、山石为屏障,将园中主景全部或部分的遮挡起来,这既是造景的艺术手法,也解决了园主人出尘而又非居尘不可的矛盾。

3、简约凝练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式含蓄的,不仅表现在寓意的隐而不发,也不仅表现在景致的藏而不露,更表现在构建景致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少胜多”的简约凝练的造园手法。

园林中不仅山水如此,建筑也能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

其中,最具有写意特色的莫过于一种意构的旱船,其外观基本看不出来画舫的形象,也无需水体的映衬,只是以狭长的外部空间或支摘窗等来勾起人们对船舱的联想,加上文字题名的启示,就可以产生“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意境。

如苏州怡园的“石舫”。

4、含蓄深远的环境意象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借花木的自然属性比喻人的社会属性、倾注花木以深沉的感情,成为精神寄托,所谓“一花一木见精神”。

如松柏比喻坚强品格,荷花比喻纯洁无暇,竹子显示高雅、虚心,牡丹象征富贵荣华等等。

这些植物被人为赋予各种象征和比拟,运用到园林中就能引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形成丰富的环境意象。

如杭州的西泠印社,其主体建筑有柏堂、竹阁等,环境意象以松、竹、梅为主题,来比拟文人雅士的清高、孤洁的性格。

三、追求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所谓意境,是由审美对象的表象在审美主体的心中所唤起的一种广阔自由的想像、情感、理性等心理因素的综合。

意境是意与境、情与景、神与物互渗互融所构成的艺术整体。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像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

意境被奉为评价园林审美价值的主要标志。

1、园林布局的写意秦代渭水北岸的兰池宫“引渭水为池,东西二百丈,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这应是最早的模拟神仙境界的造园记载。

后,汉武帝也效仿秦始皇的做法,在上林苑太液池中堆筑三个岛屿,以象征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开创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通过山水布局营建神仙氛围,是中国园林最初的朦胧的写意。

而这种写意手法在历代皇家园林中运用非常广泛,如隋朝的西苑、清代的颐和园等池中布岛的布局就是沿用传统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

2、园林建筑的写意园林建筑常与园林主题相一致,并通过造型和文学题名等表现出浓郁的写意色彩。

园林建筑造型丰富,且各种类型的建筑也都很富有性格特征:如殿的庄重,堂的豁达,亭的闲逸,榭的风雅,廊的徜徉,窗的憧憬,舫的从容,阁的潇洒。

园林艺术又把它们与山水花木巧妙地结合起来,营建成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

在各种类型的园林建筑中,颇具写意特色的是舫这种建筑形式。

李白诗:“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所以,舫的建筑意象就是隐逸。

此外,园林建筑还可通过建筑的规模、色彩等形成不同的环境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