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论文5000字

合集下载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荷花蜻蜓图》与《睡莲,水景系列》之比较商学院会计(本)彭婷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本论文论述的是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通过比较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得出结论。

都是画荷花,中西方艺术家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齐白石老先生的《荷花蜻蜓图》更注重写实和意境,而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是以一种梦幻,印象画的形式表现的。

本论文目的在于通过比较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大概论述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的异同,也让自身更加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主要方法是上网查询资料,当今网络方便快捷,众多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在一起讨论某一画作,从中可挖掘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本论文分别赏析了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并由此说开,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

本论文特色在于通过比较中西方艺术家描绘同一事物,运用控制变量法,从而得出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

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荷花;睡莲;差异;形象生动;印象派;中西方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西方认为人是宇宙或世界的中心,是自然的主宰;东方尤其是中国人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共存。

在艺术世界,西方绘画很早就开始固守焦点透视和试点固定的准则,时空概念非常强烈;中国绘画则采用散点透视或动点透视,画面常常是时空变换,景随人移,物随心动。

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在形式上各有特色,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造型、笔法、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禅意”是它的核心内涵,注重内心表达和意境再现,形式上有对对称、组合等的发挥。

西方绘画艺术则以光线、色彩、空间、透视等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形式上有对立性、动态性、抽象性等的表达。

二者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神秘氛围,而西方绘画艺术则强调真实再现。

总之,在欣赏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时,应该从各自的形式特点出发,对其作品进行对比赏析。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摘要】:中西绘画在笔触与线条、色彩运用、主题和表现形式、审美取向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笔触与线条方面,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和透视,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与留白。

色彩运用上,西方绘画更强调对比与鲜艳,中国绘画则偏好淡雅含蓄。

在主题和表现形式方面,西方绘画更注重个性与自由表达,而中国绘画更强调情境与抒情。

在审美取向和历史文化方面,西方绘画更偏向于理性与现实主义,中国绘画则注重哲学性与传统文化。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种绘画风格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理念,进而拓展我们对世界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中西绘画差异、笔触、线条、色彩运用、主题、表现形式、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介绍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绘画传统,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艺术特征。

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东方绘画强调笔触的灵动和线条的流畅,注重表现内心情感和境界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透视和逼真感,追求光影效果和形式的立体感。

在色彩运用上,东方绘画常以淡雅的色调和意境诗意感染人,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色彩的对比和明暗的对比,以强烈的色彩表现力震撼人心。

中西绘画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东方绘画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为主题,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合;而西方绘画则更多涉及人物、历史、宗教等丰富多样的题材。

审美取向上,东方绘画重视平和、内敛的审美,强调意境之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直观、理性的审美,注重形式之美。

历史文化背景也对中西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方绘画受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影响,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西方绘画则受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传统影响,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和个体情感。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

美术学论文范文5000美术学论文范文。

《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包括艺术理念、创作手法、艺术思想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术,中国当代美术,影响,比较分析。

一、引言。

西方现代美术是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对世界各国的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美术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处在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受到了西方现代美术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分析,探讨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并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提出一些启示。

二、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西方现代美术是20世纪的产物,它源于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运动,经过了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西方现代美术追求个性化、表现力强,注重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对外部世界的重新构建,强调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主观意识和个人风格的追求。

三、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1. 艺术理念。

西方现代美术的艺术理念对中国当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现代美术强调个性化和表现力,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当代美术在接受西方现代美术的影响后,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开始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注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2. 创作手法。

西方现代美术的创作手法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现代美术注重对材料和技术的创新,艺术家们大胆尝试各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拼贴、装置、行为艺术等,这些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当代美术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情感。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鉴赏论文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鉴赏论文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鉴赏论文现代绘画艺术以其产生之时的狂热激情、原创的魅力给现代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其后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绘画艺术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绘画艺术赏析论文篇一:《浅谈中世纪宗教绘画艺术赏析》摘要:中世纪绘画没用继承希腊罗马客观写实、典雅肃穆的艺术创作风格,而是围绕格列高尼大主教所倡导的原则,即以宣传教义为第一原则,用艺术来表达对上帝的无限崇敬。

本文从中世纪绘画特征入手,结合中世纪宗教背景,继而分析中世纪宗教绘画特征。

以中世纪宗教绘画《善良的牧羊人》《面包和鱼的奇迹》《基督为使徒洗足》《圣马太像》为例,浅谈对中世纪绘画艺术的赏析。

关键词:宗教;希腊罗马风格;宣传教义;绘画作用一、中世纪绘画特征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时代,因此,其绘画艺术亦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欧洲____之神学观念对人本主义和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从而使本应反映人和现实生活的一切艺术都成为了基督____神学的奴仆,因此,艺术为基督____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特征,绘画艺术亦然。

其次,基督____是欧洲中世纪人民生活以及灵魂寄托的场所,从而使得教堂建筑成为了这个时期艺术发展的重心,在这个时代,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一般从属于建筑艺术,亦因此成为了建筑艺术的从属品。

这个时期的绘画形式,多以壁画、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窗画为主。

总之,其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也就是去反映____徒对教义和宗教故事的虔诚态度。

可见,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特征多表现为不注重真实空间的描绘以及真实的色彩关系,而更多地强调色彩的象征性,喜欢运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对宗教的虔诚。

此特征也反映了其不同于由古希腊罗马奠定的西方绘画写实的传统,亦可以说,此写实传统于中世纪遭到了破坏,同时从中世纪绘画题材上讲,其题材十分单一,表现的主要为宗教题材之绘画。

至于欧洲中世纪如西班牙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由于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因此,这些国家的画家们就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清真寺的各类植物及几何图案装饰上面了。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博雅论文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博雅论文

中西方绘画艺术对比通过这学期的博雅课程以及参观的几次的艺术作品展,我对中外美术作品的理解又更加深了一步。

这其中,江苏美术馆的参观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这次江苏美术馆主要由三个展事:一楼是江苏省内画家获奖作品,很多作品十分优秀;二楼是路德维希捐赠作品展,主要的作品有毕加索的《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带鸟的步兵》,沃霍的《彼得。

路德维希肖像》,利希滕施泰因的《柠檬立体静物》等等,真实的大师杰作和书上的图片效果有很大差异,而这些作品的现代性和实验性又十分强烈,给人的感觉极为惊艳。

例如毕加索的《带鸟的步兵》,画面中的士兵左手握着一柄剑,剑上则是一直白鸽在小憩——作为和平的使者,鸽子一向都是反战反暴力的象征,它与士兵,与士兵手中的剑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强烈的对比。

整个画面大多数采用冷色调,灰暗的背景,身着蓝色衣服的老兵,蓬乱褐色的头发,还有画面中人物惊恐无奈的表情,我认为作者把自己反战反暴力的观念倾注到画作中去了,通过画作来表现战争和暴力给人类世界带来的阴霾。

如果说对西方美术展品的印象是惊艳,那国画展品给我的感觉则是悠远。

三楼展厅展出的是我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南北二石”国画精华。

傅抱石江浙画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山水画最富盛名。

而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厚重的沉淀,泼墨挥洒间,尽是气度不凡。

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把水、墨、彩融合一体,以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而齐白石先生是北方画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虾和寿桃最为珍贵。

这次的画展有一副《双寿图》,堪称代表。

寿桃本事民间俗物,但是在白石老人的笔下,寿桃福气十足却简括大气风致飘逸,毫无俗气之感。

展品中尤为珍贵的齐白石早期工笔草虫,生动得像仿佛要振翅飞翔;关于虾的画作更是绝妙,早年的虾细致精细,注重写实;而晚年的虾做了简洁化处理,反而更加空灵生动。

这些虾纤毫毕现,仿佛在水中抖动一样极富动感。

焦墨、淡墨、枯墨、湿墨各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还有画作上的挥洒的书法,别致的刻章和精彩的诗作,都让整件展品充满了神韵,极富艺术欣赏价值。

关于中西绘画艺术的作文

关于中西绘画艺术的作文

关于中西绘画艺术的作文绘画这玩意儿,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就像是两个个性十足的大明星,各有各的魅力和风采。

咱先来说说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那可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充满了韵味和内涵。

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不追求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而是要通过简单的线条和色彩,传达出一种情感、一种思想。

比如说一幅山水画,画家可能只用几笔,就能让你感受到那崇山峻岭的雄伟,那潺潺流水的灵动。

这就像是给你讲了一个含蓄而优美的故事,让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妙处。

再看看西方绘画,那可就像是个热情奔放的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追求把东西画得逼真得不得了。

你看那些油画,人物的每一根头发丝、衣服上的每一个褶皱,都画得清清楚楚。

感觉就像是把现实世界直接搬到了画布上,让你一眼就能看明白画的是啥。

中国画喜欢用宣纸和水墨,那水墨在纸上晕开的感觉,就像是仙女在跳舞,轻盈而神秘。

而西方绘画呢,常用的是油画布和各种颜料,色彩鲜艳浓烈,就像一场热闹的派对。

还有啊,中国画里的人物,常常是那种仙风道骨、飘逸出尘的样子,好像不食人间烟火。

西方绘画里的人物呢,则更加真实生动,有血有肉,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

虽说中西绘画风格迥异,但它们都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就像不同口味的美食,各有各的粉丝。

不管是中国画的含蓄之美,还是西方画的写实之美,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说啊,中西绘画艺术,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星星,在艺术的天空中各自闪耀,共同照亮了我们的世界。

中西方绘画构图差异的比较研究-绘画论文-艺术论文

中西方绘画构图差异的比较研究-绘画论文-艺术论文

中西方绘画构图差异的比较研究-绘画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西方绘画差异论文(热门范文8篇)之第五篇摘要:在绘画中构图是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 是一幅佳作的基本框架。

在中西方绘画中十分重视对画面的构图研究。

本文从中西方绘画的构图特点着手, 对中西方绘画构图原理及特点进行了比较, 并找出两种绘画构图形式之间的差异点。

通过对中西方绘画的深入探索, 为我国绘画构图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构图,差异,比较由于中西方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 导致中西方绘画构图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绘画以中国画为主要代表, 西方绘画以欧洲油画为代表。

西方绘画是以三维空间进行创作, 强调立体感, 重具象。

中国绘画则是强调二维空间的平面化和装饰风格, 重意境。

简言之, 中西方绘画构图是照相式与笔记式的区别。

一、中西方绘画构图原理比较(一) 中西方绘画构图原理中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绘画的构图是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 形成自己独有的构图表现中国式线条。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所以作品多采用人物、山水画、花鸟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奠定中国画构图传统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的三远之法, 实际是说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 即高远、深远、平远;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仰视、俯视、平视。

要求从不同角度欣赏, 重视写生和观察。

中国画重表现, 重感性, 构图主要是画家的主体经验, 倾向主观方面, 是作者的心灵反映。

中国传统绘画构图时, 人物构图中的宾主关系极为常见, 在人物的绘画中经常采用, 强化了主体形象, 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了封建制度下的等级制。

山水、花鸟画中注重疏密关系, 绘画形象有序地在画面上分布, 使画面有起伏感。

其次, 中国画讲究呼应,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联系, 达到统一。

总之, 不管在人物构图还是山水、花鸟构图中, 极其讲究主次、疏密、虚实关系, 同时还注意笔墨的发挥, 笔法的运用, 在线条勾勒的基础上随类赋彩, 并留有空白底色, 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对清明上河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进行鉴赏【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其审美意识、表现手法都有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差异。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而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评论家斯塔索夫评价:“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这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

本文以中西方绘画作为比较研究,包括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画面艺术进行赏析。

通过对二者各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并分析展望中西绘画的发展趋势。

寻找异同的规律性,这样有助于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建立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坚持“和而不同”的正确观点,并努力使其理论落实到艺术实践中。

【关键词】绘画;清明上河图;国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纤夫;农奴制;审美;和而不同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及赏析材料⑴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此画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

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

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

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

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

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

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

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

⑵对图中的社会生活即历史价值的赏析。

《清明上河图》描写的内容是京都汴梁城的城市生活景观。

北宋时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汴梁),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应天府(归德),北京大名府(魏州)。

东京是北宋都城,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工商业十分发达。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东京商税在40万贯以上,以后又增至55万贯,居全国第一。

在北宋由兴至亡的168年中,东京的繁盛一直冠于全国,并且达到最高峰。

那时,东京定居人El已逾百万,身怀技艺之士,纷至京师觅生,更有晋京举子、域外使节、商贾、军士、云集京师,使东京人口各行具备,各类俱全。

在《东京梦华录》卷5中记载:“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担动使,奇巧可爱。

食昧和羹,不敢草略。

其卖药卖卜,皆具冠带。

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以懈怠,众所不容。

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

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这些对器具、手艺、衣着、行户等等的讲究,在《清明上河图》中清晰可见。

《东京梦华录》卷5还记载:“加之人情高谊,若见方外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

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但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

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稽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

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

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这种市井百姓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彼此爱护、相互关照的淳厚民风,在《清明上河图》中亦有表现。

图中段,大漕船过虹桥时,桥上岸边的路人对船过桥洞的关切之情,刻画得十分生动,情节的真实使人如临其境。

《清明上河图》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风光,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生活。

由于描写真实有据,刻画细致入微,《清明上河图》成为美术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并由此具有了可靠的“文献价值”,成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尤其是宋史的形象资料。

图1-1清明上河图⑶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

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

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介绍以及鉴赏资料⑴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介绍。

此画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

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

景色十分凄寂。

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于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

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

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

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

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

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

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

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

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

图1-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⑵作品的价值体现。

当我第一次面对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首先感知的是蓝蓝的天、辽阔的伏尔加河,十几个姿态各异的纤夫和他们艰难地拉着的船舶。

但仔细体验画面中所产生的劳动者的力量却在视觉上似乎受到一种猛烈的撞击,产生一种说不清的瞬间直觉的审美愉悦。

一般而言,感觉都是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感觉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体验,语言则往往难以传达某种感觉。

因此,人们即使产生了某种感觉,也往往难以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智力成熟、语言丰富的成年人来说即为如此。

但是,感觉不管再微妙,总还存在大的趋向性,那么具体联系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压抑、悲怆和深沉。

画家列宾的这幅著名油画,是他经过十多年的构思、绘制和修改才完成的。

这幅油画在反映列宾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

通过仔细观察画面,我看出画家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每一笔、每个人物身上,也渗透在画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

所以,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从画的整体上认真地体会,就会体会出画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即对沙俄反动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画的是人物群像,从画中人物的不同衣着、外貌、动作以及神态,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这幅油画是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时,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经过反复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

作者在描述这幅油画时,他的观察是从前到后依次进行的,描述时抓住了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的特点,并展开了适当的想象,把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个性结合起来,使每个人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