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艺术比较赏析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荷花蜻蜓图》与《睡莲,水景系列》之比较商学院会计(本)彭婷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本论文论述的是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通过比较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得出结论。
都是画荷花,中西方艺术家也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齐白石老先生的《荷花蜻蜓图》更注重写实和意境,而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是以一种梦幻,印象画的形式表现的。
本论文目的在于通过比较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大概论述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的异同,也让自身更加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主要方法是上网查询资料,当今网络方便快捷,众多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在一起讨论某一画作,从中可挖掘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本论文分别赏析了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与法国画家莫奈的《睡莲,水景系列》,并由此说开,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
本论文特色在于通过比较中西方艺术家描绘同一事物,运用控制变量法,从而得出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
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荷花;睡莲;差异;形象生动;印象派;中西方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西方认为人是宇宙或世界的中心,是自然的主宰;东方尤其是中国人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共存。
在艺术世界,西方绘画很早就开始固守焦点透视和试点固定的准则,时空概念非常强烈;中国绘画则采用散点透视或动点透视,画面常常是时空变换,景随人移,物随心动。
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在形式上各有特色,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造型、笔法、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禅意”是它的核心内涵,注重内心表达和意境再现,形式上有对对称、组合等的发挥。
西方绘画艺术则以光线、色彩、空间、透视等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形式上有对立性、动态性、抽象性等的表达。
二者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神秘氛围,而西方绘画艺术则强调真实再现。
总之,在欣赏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时,应该从各自的形式特点出发,对其作品进行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墨梅图与向日葵英语本科1104班朱文君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中国画与油画,绘画作品呈现风格丰富多彩,不过从世界绘画两大体系来看,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西文绘画以油画为代表,这两大体系绘画由于受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色。
中国画与油画作品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由于采用毛笔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面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
所谓“笔”,是指钩、勒、点、皴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无穷变化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
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覆盖力强,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在审美倾向上,西方油画更加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中国画则更加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
概括的讲,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对象;中国绘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线。
梵高的《向日葵》与王冕的《墨梅图》是东西方绘画著名作品之一。
梵高与王冕的画风对于当今的画家有愈来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绘画;后印象派;梵高;王冕;向日葵;墨梅图;山水画【正文】(1)梵高—《向日葵》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
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向日葵》作者:周莹珺高一(6)班内容摘要:在美术的发展史上,中西方拥有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绘画艺术,它们思想内涵不同,它们作画原料、技巧不同。
但当它们相互碰撞时,一种化学反应产生了,它们相互交融,一起进步与革新!关键词:中国小墨画,西方油画原料,绘画技巧,碰撞与融合,梵高与《向日葵》,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一、中西方不同的绘画技术(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常熟人。
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小墨,浅降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赵孟頫并称“元四家”。
他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
并且曾以卖卜为生。
因为生活的坎坷,寒暖自知,他所画的画一致地有两种风格,一为浅降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另一为小墨,皱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
在黄公望晚年时定居在今天的富阳市内,他情钟于富春山水。
79岁的高龄也未能阻止他终日不辞幸劳地奔波,观察那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之壮阔。
炉火纯青的技法夹杂着生活,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一幅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真实亲切。
世人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吴洪裕的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每天乐不思蜀的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说要焚烧此画作为陪葬。
幸运的是,吴洪裕的侄子及时将其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的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半,前段较小称作“剩山图”,后段较长,称作“无用师卷”。
(二)梵高与《向日葵》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牧师家庭,今名为文森特·威廉·梵高,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
1890年7月份的时候,因为受到精神病的困扰,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后来又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那时他37岁,一位天才的画家便向着天堂上去了。
他死前的两年,也是他35岁时,梵高从巴黎来到了阿尔勒,一个法国南部的小城。
《向日葵》就从那蕴育出来,其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充斥每一个细胞,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温度就像跃跃欲试喷出的岩浆。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星空》【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
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
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
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
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正文】1.《富春山居图》元代着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着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中西结合的画作赏析

中西结合的画作赏析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西结合的画作展现了不同文化的融
合和交融。
这些作品结合了中国和西方绘画传统,融合了两种风格和
技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达。
中西结合的画作在表现方式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国画和西方绘画
的写实主义。
在构图上,这些画作常常采用中国传统意境的元素,如
山水、花鸟和人物。
与此同时,绘画技法上采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和
明暗处理,使画面更加立体和真实。
在题材上,中西结合的画作常常表现了文化差异和交流。
画家通
过绘制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展现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
交融。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传达了西方现
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在色彩运用上,中西结合的画作通常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青、红、
黄等颜色,同时也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明亮色彩和鲜艳调调。
这种混合
色彩的运用使得画作更加丰富多变,并充满了活力和张力。
总的来说,中西结合的画作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这些作品从视觉上展示了中西两种绘画传统的结合,同时也传递了文
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价值。
中西结合的画作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融合,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认同的表达。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英本1202班陈佳玉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中西方绘画艺术犹如两座形貌各异的山峰,虽然同样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但却各成一体。
在全球一体化的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密切。
交流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两座山峰的不同特点,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再则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也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山水注重写意讲求意境,西方则主要注重写实!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关键词:中国画;山水画;水墨;西方画;风景画;水彩【一】中国山水画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
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有助于激发业余或专业山水画鉴赏者的兴趣以及加深其对绘画作品的理解。
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在空白处尤其注意经营,常常借用书法上 的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像有画面的部 位一样做认真的推敲和处理。
五代顾阂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真实地描绘了政治上不得志 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此图在用笔赋色方面用笔柔劲 ,设色绚丽而清雅,鲜丽的淡色与浓重的黑、白、红相比衬 穿插。
5
情景相生 气韵生动------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 富的景象。画家凭借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 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 ,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在中西绘画的关系上,潘天寿先生曾有过一段精 辟的论述:“东西两大绘画体系,各有自己的最高 成就。扰如两座高峰,对峙于亚欧两大陆之间, 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二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 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然 而决不能随随便便的吸取,不问所吸取的成分, 是否适合彼此的需要,是否与各自的民族历史所 形成的民族风格相协调。在吸收之时,必须加以 研究和实验,否则,不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和 阔度,反而会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 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这样的吸收,自然应该予 以拒绝。”
1
首重立意 胸有成竹-----中国画的构思
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 ,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 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
---《韩诗外传》 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 品性。 一,鸡身上的花纹表示有文化。 二,雄鸡的模样很英武。 三,雄鸡打架很勇猛。 四,母鸡护小鸡很仁慈。 五,雄鸡报晓很守时,表示守信用。
---赵佶
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 ”
6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天池。
---徐渭
二、西方绘画艺术
按时间历程可以将西方美术流派划 分为中世纪美术流派、文艺复兴时 期美术流派、17.18世纪欧洲美术流 派、19世纪欧洲美术流派和20世纪 现代美术流派这几大发展时期。
在东西方绘画艺术历史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东西方的绘画艺术,在其发展中出现形与神方 面、反映客体对象的客观态度与表现主体内在审 美意象的热切追求等各方面,都反映出人类希望充 分表达自我的渴望。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科技水 平发展的层次不同,人们对主客观的认识与再现也 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今后绘画艺术,随着全球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东西方的绘画艺术或许将迈向从对立过渡到和谐 统一的更高层次。
1
首重立意 胸有成竹-----中国画的构思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 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 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 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 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 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 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 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
2 以线造型 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 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成为富有生气,新鲜而活 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 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 ,就不能给予人这一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 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5
情景相生 气韵生动------中国画的意境
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 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 以大块水墨点成。
抽象主义
不是一个有宣言和纲领的社团,一般泛指的抽象艺术,包 含两种类型。 1.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 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 2.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
最早的抽象主义绘画是康定斯基于1910年前后画的。 最代表性的是俄国康定斯基和荷兰P.蒙德里安及他创建 的风格派。前者主要是抒情抽象的艺术家,后者--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 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 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 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 时又具有情趣。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 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使身心得到 愉快和休息。
绘画,不仅种类和形式丰富多彩,而且由于各国和民族 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绘 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 区别。
一、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画在绢、纸上并 加以装裱的卷轴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 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 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情景相生 气韵生动------中国画的意境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1
首重立意 胸有成竹-----中国画的构思
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中国画创 作,以立意为先。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 "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立 意在,画中才能有变态、有奇意。
谢谢
中国绘画从内容上大体分为宫廷画、文人画、宗教画、 市民画、民俗画五类,从绘画特征上分为工笔重彩和水 墨写意两种。
中1 国2 绘 画3 艺 术4 特
5
点
6
首重立意 胸有成竹-----中国画的构思 以线造型 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多点透视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随类赋彩 色彩相和-----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3 多点透视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这本是芙蓉、锦鸡、蝴蝶之间的 故事,作者却似不经意地从左下 角斜出几枝菊花,妙趣横生,既 破了左下角空白,又渲染出金秋 的气氛,还可作为芙蓉花的参照 ,点出其高下位置,使它的出现 不致显得突兀。
4 随类赋彩 色彩相和-----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 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 光线下的条件色。画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 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 与色的调和。 写意作品则追求“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法则 。即墨与色互相衬托,互不影响对方的美感效果 。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 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 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 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 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 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
野兽派
1905年产生于法国。竭力反对传统的模仿自然的写实主 义 ,突出强调主观感受,注重采用变形、大色块和粗 拙的线条相结合的夸张表现手法,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趣 味,力图创造一种“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美学 境界。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蒂斯<戴帽子的妇人>、德兰、杜飞、 弗拉曼克等。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 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 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 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代表人物及作品:爱德华·蒙克《呐喊》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决定着中国画的特色。 中国画是运用绢和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出现,更加 发挥了笔趣和墨彩。宣纸的渗性,毛笔的尖锥,使得笔 锋无穷变化,产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时形成了各种效法 和描法,画法和笔法。
6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
文艺复兴三杰 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
洛可可风格
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之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 是由于它把握住了时代精神。步入繁荣的欧洲正 需要对女性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 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 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 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
---明徐渭《墨葡萄图》
6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中国绘画,有题字盖印的做法,不仅文人画,可以显示 其诗、书、画三绝之长,即是一般的画作,也总要题字 盖印,这样才有传统艺术的浓厚风味。
题字和诗句,可以提高或补充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也丰富了构附的变化,起到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点 缀与平衡构图的多方面作用。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赏析
中西艺术比较
中国艺术体现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和整体感、 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
西方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 感,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同时,表现出偏 重形式的倾向。
绘画艺术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通过一定的色彩、线条、形 状,构成异常精确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图景,以传达审美 经验供人感受的艺术。
立体主义
1907年出现于法国的现代美术流派。发起人为毕加索和布 拉克。毕加索创作《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的开 端。 主要特征:即在画面上将一切物体形象破坏和肢解,然后 再加以主观的拼凑、组合,以求所谓立体地表现出物体的 不同侧面。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二度和三度空间,甚至表 现出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和时间(四度空间)。
波提切利的蛋彩画《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重要的
代表作。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和 典雅。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首 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 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