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合集下载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比较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艺术创作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西方两个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各自独特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而交流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两种文化交融、互相启迪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展开探讨。

一、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1)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创作方法的不同。

中方注重传统美学,强调内涵和情感的表达,追求“气韵生动”、“意蕴深远”的艺术效果。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形式美学,追求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完美与创新,更注重观念性和理性的表达。

这两种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艺术创作方式的差异。

(2)创作思维的差异中西方艺术创作思维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更注重集体主义思维,强调对社会、传统和历史的尊重,追求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而西方则更倾向于个体主义思维,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这种差异导致中方艺术创作更加注重意境和情感的抒发,而西方则更加追求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内心的反思。

(3)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西方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艺术创作方法的不同。

中方艺术更多地采用象征性的手法,追求隐喻和比喻的表达方式,善于运用符号、象征和意象等手法来传达艺术家的意图。

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直接性的表达方式,倾向于更加明确和直观地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交流(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艺术家们需要通过交流来了解和学习对方的创作方法和理念,以拓宽自身的创作思路和方式。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艺术家们的成长与进步,还能够推动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2)通过展览和交流平台推动交流艺术展览是中西方艺术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举办中西方艺术家的个展、主题展览等方式,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

此外,还可以借助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进行跨国、跨地区的艺术创作与交流。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中西音乐文化是两个不同的音乐体系,各有不同的传统,音乐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根源与发展不同,因此音乐文化存在差异。

首先,中西音乐在音乐形式上的差异很大。

西方音乐更强调乐器的独奏表现,而中式音乐则将各种乐器合奏,以实现和谐美妙的效果。

同时,中方音乐注重旋律和节奏,而西方音乐则更偏重和声和节奏。

另外,中方音乐常常使用经典的旋律主题,而西方音乐则常常运用各种变化和不同的和弦进行。

其次,文化差异对音乐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注重平衡、和谐与协调,这种思想在中式音乐中得到了有效体现。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则更追求个性和个人表达,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追求着音乐的革新。

也正因如此,西方音乐注重的是音乐的独创性和超越性,以及音乐表达方式的直接性和情感上的冲击力。

第三,在音乐中呈现的艺术形态上,中西二者的音乐文化差异也很大。

对于中国人来说,音乐往往意味着舞蹈和戏曲表演,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而西方音乐则往往是独立的音乐演奏,也包括了肖像、景观等形式。

最后,在音乐精神上,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

虽然中方音乐和西方音乐底蕴各不相同,但都强调音乐的情感色彩。

中方音乐致力于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而西方音乐则更善于表达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感,包括了狂欢、狂热等极度情感。

同时,西方音乐也倾向于在音乐中表现对人类大自然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总之,中西音乐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中西方音乐各有其独特的特点。

发掘并理解这些文化差异,无疑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丰富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
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一、题材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题材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以神话传说、人物、动植物等为题材,强调表达中华文化和思想。

而西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以及关注历史和宗教等主题。

二、审美观念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雕塑更注重的是神韵、动态和意境的表现,强调含蓄、内敛和神秘感。

而西方雕塑更侧重于精确的解剖结构和立体感的表现,追求逼真和理性。

三、材料和技术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在材料和技术上也有所区别。

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常常使用象牙、石料、木材等天然材料,并采用手工雕刻的工艺。

而西方雕塑则更多地使用金属、铜、铁等材料,同时也运用了更多的机械、电子等现代技术。

四、艺术风格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的风格也有不同。

中国传统雕塑强调陶瓷文化和佛教造像的风格,注重静态和宗教氛围。

而西方雕塑艺术则包
含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展现出更多的历史、社会和个人表达。

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审美观念、材料和技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的不同,也丰富了雕塑艺术的多样性。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文化比较

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文化比较

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文化比较在当今的世界上,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无论是在文化、社会、还是政治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人类创造性表现之一的艺术,虽然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表达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不同的文化之间的比较和交流却是无可避免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探讨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之间的文化比较。

一、艺术观念的不同在谈论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的文化比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双方对于艺术本身的理解和观念的不同。

西方艺术强调的是创新、个性和独立性,它更重视表达个人情感、思想和主题,注重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艺术创作,追求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中国艺术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哲思,更关注他人和集体,更强调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

中国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更注重意境和神韵,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艺术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各有所长,但在现代社会中,两者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二、艺术形式的差异艺术形式是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之间的又一大差异。

西方艺术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电影、演讲,还有在当代社会中崛起的各种新型艺术形式,如数字艺术、动态影像等。

而中国艺术形式相对更加单一,以绘画、书法、篆刻、雕塑、陶瓷、漆器等为主,其中以国画最为闻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艺术形式也在逐步多元化,这一点不言而喻。

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以及现代经济发展的差异,两种艺术形式并不是优劣之分,而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三、创作手法的不同无论是在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中,创作手法一直是艺术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西方艺术家在创作中注重探索艺术新领域和新材料,更强调创新和实验,以及对传统进行颠覆和重构。

中国艺术家更注重的是创作手法的传承和传统的另类延续,继承和钻研传统艺术手法,将传统手法与现代元素结合,也一直是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方式的主要特征。

四、文化交汇的发展在当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比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绘画的差异与比较
人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两大板块,体现出了广泛、全面、深刻的人类精神面貌。

这些相似与差异之处的研究对我们今后开拓美术创新的研究发展之路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西绘画源于各自民族古代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理念。

在西方早期的哲学中注重思维理性,表现为“贵解不贵悟”,她强调理解、思辨,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思维体验,因而西方的逻辑学比较发达。

而中国古代的审美思维方式注重实用理性,表现为“贵悟不贵解”的思维特性。

她强调审美主体在“悟”(主体与客体)中体验美、创造美,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交融状态中将作为主体的人消融在自然里,在“空灵”“虚静”“品味”中走进自然对象,以体悟自身,体悟社会。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就有一些不甚有名的画家表现的祭坛画,画基督教的圣像和圣经故事,在表现手法上近于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其特点是追求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并重视以线造型而非体面造型手法。

这不能不说是美之表现的一种巧合,也体现出中西方人类文明的共同点。

其次,在中西山水、风景画的表现中更加体现出了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态度的不同。

中国山水画作者更关心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心灵的状态表达物象、表达空间的远近关系。

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各种时间,各个角度看到的物象。

西方绘画强调在特定视点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即“焦点透视”下物象的远近变化。

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光线等的客观表现达到感觉真实的空间感,如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

但是,中西绘画对空间感受的表现是一致的。

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中西绘画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更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首先,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依然不同,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依然明显,用笔、用墨挥洒的韵味依然神奇。

而西方绘画的油画颜料依旧具有写实造型、精细刻画的强大优势,以明暗色彩为主的造型手法也更加强化;相同的是在中国绘画中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色彩、明暗等表现的优点,丰富发展了中国绘画,并在内容表现上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形式。

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一作,他将西方绘画中裸体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明暗色彩、结构体积的表现方法都应用在了中国人物画上,使中国的人物画以新的面貌出现,扭转了以往中国人物画的柔媚与纤弱,寄寓着时代的哲理与情思,创立出了一种有中国风韵的融合型国画。

另外,还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艺术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突破。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吸收东方绘画艺术之精华的作品也是很多的。

西方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曾在会见中国书画家张大千时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

毕加索等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在他们的作品中线条形式和主观化情感的表现,足以说明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可以互为借鉴的。

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不仅西方会影响东方,东方也会影响西方,其成果是人类所共有。

西方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是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主观情感的表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五彩缤纷的花朵。

如:现代派画家达利的作品中的变形、幻觉、离奇魔幻般的组合等等也都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从中西绘画的发展看,虽然在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但如果以画家的内心看来,其深层审美追求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这种异同将继续发展下去,并在互相的借鉴中会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绘画与中国人文文化直接相关联的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内质的联系。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中国绘画材料、笔墨宣纸有着巨大的独特性,这种绘画材质的特点便于抒情、能体现韵味,操作快速方便、成本很低,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而现代的中国画已经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明暗、色彩表现的优点,使中国画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

正如徐悲鸿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改良论”,用“守之”“继之”“改之”去对待民族传统的承继,表明中国画应
创立新法,吸收西方艺术长处,走融合中西之路。

从徐悲鸿改革中国画到现在,确实也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与突破。

尤其在2O世纪8O年代以来更趋于活跃。

其中,吴冠中当属成功的代表,“形式即内容”的探索是成功的,他在西画的功底和传统绘画的边缘中找到了归宿,其作品堪称非正宗的又含有中国画某些因素的现代味的中国画。

至此,中西方绘画的异同性已从纵向中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在时至今Et的历史空间中,它们已经开始了大融合,并出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百年的融合过程后,中西文化形态已由过去的分庭抗礼渐进成相互融合、并存发展的新格局,随着历史的进程必将以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方式存在下去,并流动出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使人类文明的春天花朵遍地清馨万代。

提起白石老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画的虾。

齐白石画虾可以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

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

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他高妙的书法功力。

齐白石画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但是笔者并不是对齐白石老人的虾作进行赏析,而是选择了白石老人晚年的杰作《蛙声十里出山泉》。

此画作是纸本水墨,纵129厘米,横34厘米,是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画的一张水墨画。

关于这幅作品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偕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他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东西。

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艺术上的一个深层话题,也是一个难题。

齐白石了解后,竟然经过了好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他已经领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次的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面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口苏军国为主要内容的场景,它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听觉上的,而非美术所擅长的视觉上的。

即便其中有山泉、青蛙,但是要想通过视觉达到听觉的效果,仅有泉和蛙是不够的,也是相当难的。

这不是一个一般的题目,而是对艺术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探索。

要将美术的表现程度提高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老舍先生倒要看看大画家怎样解答出这道难题。

二、齐白石画得好,构图奇特,用笔老辣生动,富于美感首先这幅画是一幅立轴作品。

如果齐白石以横幅的形式来画,那么泉水便是横流,不论自东而西,还是自西而东,给人带来的总是一种停滞的感觉,泉水显得无力,泉声无法激荡出来,泉中的蝌蚪也会没有活力,那蛙声就很难显现出来了。

但是采用了立轴的形式,结果就不一样了。

在立轴作品里,泉水是很自然地自上而下流淌的,它能给人带来一种激荡的逼迫感。

自上而下地画了山石、泉水和蝌蚪,山石、蝌蚪用浓墨画出,周围施以淡墨渲染;泉水以淡墨勾勒,潇洒灵动,生涩老辣。

当然画中的蝌蚪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是画的点睛之笔。

画中有六只蝌蚪,每两个一组分布于画的上、中、下三个部分。

这样分布就使得画面显得完满、不空洞。

而数量又使得画面不显杂乱,可谓“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恰到好处便是最好。

蝌蚪似乎并不是很乐意地顺流而下,它们一个个侧着身子试图逆向游回泉水的上游,不禁令人想到它们是不是听到了青蛙的鸣叫声,听到了母亲的召唤,而要游回故乡呢?蛙声十里出山泉三、此画含蓄、凝练而寓意深刻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

在作品中,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

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肯定在大声鸣叫。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会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
片”的效果。

老舍收到画后,十分高兴,也十分钦佩齐白石的绘画才能。

试想,老舍向齐白石求画,如果只是一般地说,请齐老赐一幅画补壁,齐白石也就随便地画一幅画送给老舍,那么就没有这则佳话了。

那么,这幅画到底好在哪里呢?一、老舍先生出的画题不一般老舍出的题目,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实非简单。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的重点是一个“声”字,整个诗句所描述的是一个以声音齐白石画山泉而不画水塘,说明水是流动的;画蝌蚪而不画青蛙,但有蝌蚪肯定有青蛙,隐含着青蛙在山泉的另一端,在山泉的深处。

透过流动的山泉、从山泉深处游来的蝌蚪,我们似乎听到了青蛙的叫声,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使我们自然而然地领略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

这种诗情的意会和灵感的迸发,既体现了文入画追寻的至高境界,又是艺术家童心的率真流露。

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时,运用了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

在该画中,画面上没有蛙,而观者如闻蛙声。

这蛙声也非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十里的溪水之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我们从这幅作品中读到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丽音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