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的比较有什么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的比较有什么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背景和对世界的审美方式不同,导致了传统中西绘画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绘画历来是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

西方绘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色调等,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两大传统绘画体系不仅成了世界美术的两大支柱,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从中西绘画中对空间、时间、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中西艺术家在对待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哲学思想。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1.时间的比较。

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从古至今,中西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时间表达方式。

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在1912年画的《正在下楼梯的裸体女子》,很像一张重叠曝光的照片,画面充满了动作,而没有静止状态中的形象。

画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一个裸体女子下楼梯的连贯动作,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

中国山水画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手卷式构图,在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上,是非常成功的。

《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

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在克服时间的局限上,西方艺术家往往强调瞬间的因素,在表现上选择富有暗示性的动作的一瞬间,需要观者的想象;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取横幅手卷形式,表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或场面,引发观者的回忆。

2.线条的比较。

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可以将中国画中的线条提炼出来,与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中的线条加以比较。

总的来说: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块组成,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用线,因此,中国画也可以是线的艺术。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的,没有上升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范畴,就如《罗丹艺术论》中提到:“由于线条的显然的来龙去脉,你们才能够深入空间而获得物体的深度。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在形式上各有特色,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造型、笔法、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禅意”是它的核心内涵,注重内心表达和意境再现,形式上有对对称、组合等的发挥。

西方绘画艺术则以光线、色彩、空间、透视等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形式上有对立性、动态性、抽象性等的表达。

二者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神秘氛围,而西方绘画艺术则强调真实再现。

总之,在欣赏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时,应该从各自的形式特点出发,对其作品进行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墨梅图与向日葵英语本科1104班朱文君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中国画与油画,绘画作品呈现风格丰富多彩,不过从世界绘画两大体系来看,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西文绘画以油画为代表,这两大体系绘画由于受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色。

中国画与油画作品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由于采用毛笔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面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

所谓“笔”,是指钩、勒、点、皴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无穷变化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

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其特点是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覆盖力强,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在审美倾向上,西方油画更加重视客观物象形貌逼真的再现,中国画则更加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

概括的讲,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对象;中国绘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线。

梵高的《向日葵》与王冕的《墨梅图》是东西方绘画著名作品之一。

梵高与王冕的画风对于当今的画家有愈来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绘画;后印象派;梵高;王冕;向日葵;墨梅图;山水画【正文】(1)梵高—《向日葵》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

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星空》【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

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

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

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

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正文】1.《富春山居图》元代着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着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中、西方绘画的历时性对比分析

中、西方绘画的历时性对比分析
画残 片 , 是 迄今 已 发 现 的秦 汉 绘 画 中仅 有 的 宫 殿壁 画 遗存 。西 汉 时 期 的 河 南 洛 阳 的 千 秋 墓 壁 画 、 洛 阳烧 沟6 1 号 墓 、陕 西西 安 的墓 冶 诨 是 西 汉最 为重 要 的 壁 画 墓 和墓 室 壁 画 。 与 秦汉 同期 的拜 占庭 美 术 是 宗教 美
录. 中、 西方 文 明 发展 在 每 个 时期 都 显 现 出彼 此 之 间
的 差异 与相 似 之 处 , 这 些 差异 与 相 似 之 处 亦可 以通 过 对 比 同 时 期 的 中 、 西 方 绘 画 艺术 淋 漓 尽 致 地 反 映 出
来 。本 文将 以时 间年 表 为 主 线 , 从 宏 观 的 历 史 刻 度 上 对 比分 析 同 时期 中、 西 方 绘 画 艺 术 的 线条 、材 料 、 风 格、 代 表 人 物及 作 品 、 主题思想等 方面 , 探析 中、 西 方
动 的 描 述 和 对母 性 的崇 拜 以及 简 单 的宗 教 信 仰 。 不 同
之处在于 . 西 方 原 始 绘 画 是伴 随着 石器 时代 的发 展 而 发展 . 粗犷奔放 , 以描 绘 动 物 为 主 , 形式单纯 、 天 真 且
神话 的崇 拜 。 秦 都 咸 阳 1号及 3 号 宫 殿 遗 址 出 土 的 壁
绘 画 发展 到这 个 时 期 . 无 论 是 中华 绘 画 还 是 西 方 绘画 , 都 是 一 派 蓬勃 和欣 欣 向荣 。秦 汉 与 同 时 期 的 拜 占庭 美术 都 是 以壁 画 居 多 , 代 表 作 也 都 堪 称 宏 伟 和 壮 丽, 不 同之处在于 , 秦 汉 时 期 的壁 画 多 反 映 出 战争 后 大一 统 的文 化 中军 事 和 军 队 的崇 拜 . 以 及 对 中 国传 统

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比较分析

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比较分析

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比较分析1. 引言1.1 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比较分析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中国画色彩鲜明而含蓄,常以水墨为主,注重于意境的表达。

西方绘画色彩丰富而直接,注重于现实感的表现。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艺术家们选择的调色板和画面构图上,也体现在观众对于色彩所产生的情感和联想上。

中国画色彩的含蓄和水墨的表现力,常常让人感到一种深沉的内在情感,而西方绘画的鲜艳和直接性,则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和情感共鸣。

尽管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它们都在色彩的表达上追求艺术的卓越性,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在今天的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色彩技巧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融合和碰撞,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艺术景观。

2. 正文2.1 中国画色彩鲜明而含蓄中国画的色彩鲜明而含蓄,这一特点体现在中国画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上。

中国画注重色彩的“含蓄而不张扬”,追求简约、朴素的美感。

在中国画作品中,往往能看到色彩丰富而和谐统一的画面。

传统中国画作品中的色彩主要以墨、淡彩为主,通过对比冷暖色调和深浅层次的运用,呈现出含蓄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

不同颜色的相互融合、重叠,通过虚实、明暗的对比,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画中,色彩的表现方式更多地体现为意境的渲染和情感的抒发。

色彩在中国画中并非单纯的视觉刺激,更多的是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画家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中国画家注重于在细腻的笔墨之间凝结出丰富而含蓄的情感,通过色彩的灵动处理,使得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共鸣。

中国画色彩鲜明而含蓄的特点便是其独特之处,与西方绘画色彩运用上的丰富而直接有着明显的区别。

通过对中国画色彩的深入了解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画独具的魅力与韵味。

2.2 西方绘画色彩丰富而直接西方绘画色彩丰富而直接,是指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上较为跳跃和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中西美术绘画对比

中西美术绘画对比

法国浪漫主义的绘画大师德拉克罗瓦的《希阿岛的屠杀》也是 充分运用了矛盾对比艺术手法,使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画 家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希腊人民的受难和痛苦:远处平静的海 面与前景受难的希腊人的静止状态,衬托后面土耳其士兵的激 烈的动势,有力地表现了希腊人民的苦难和土耳其侵略者的残 暴。暗褐色的土耳其士兵充满恐怖的冷调子,更加强了整幅画 面的悲惨、忧伤的艺术气氛;各种形体的对比,形成了画面整 体运动的韵律和节奏。马的嘶叫与跳跃,土耳其士兵残忍、粗 野、激烈向外放射的动势形体,希腊人痛苦无力呻吟的松散内 收的形体… …都通过画家高超的艺术手法、色彩、形象、明暗、 笔触、形体、气氛等一系列的复杂对比关系充分地表现出来,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幅作品不仅具有巨大的思想容量和感 情容量,深刻地表现出画家对土耳其侵略者的强烈愤怒和谴责, 以及对希腊人民的深深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还 具有着巨大的美学容量。画家的热情奔放、豪迈雄劲的笔触、 鲜明有力的构图、高超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构成了一种独特的 “力”之美。
中西美术比较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
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画家选择的是这样的典 型瞬间性:当在海上飘泊的人们处于绝望的时刻,远方出 现的船影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那些受尽痛苦并与死 亡作着殊死搏斗的人们,都急于挣扎着爬起来看看给他们 带来希望的船影……受难者的强烈求生欲望和绝望所构成 浓烈的悲剧气氛以及各种受难者的复杂表情,使整幅画面 产生了强烈的紧张性、迫切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丰富 的、可读的微妙的瞬间。特别是构图、光线、色彩,以及 人的动态表情,都显示了画家丰富的想象力。正是这一可 读性的文学性瞬间画面,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广阔而又丰富 的联想空间。画家选取的人们发现船影后求救的瞬间的矛 盾转折点,这样既可以显示出他们过去十几天中所受的苦 难,也可以表达他们可能获救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

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

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

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

《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

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

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

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

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合中国人物画的实际。

而西方绘画总会那么让观赏者直觉的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实在。

画中的泼墨仙人与西方的人物画先相比,毫无疑问泼墨仙人更侧重的是整体的风度神韵,而不仅仅是心理和个性。

《泼墨仙人》是典型的大
写意。

在色彩的运用上,中
国人物画史上虽然有不少用
色彩写生的例子,但从未发
现一幅画是注重科学真实的
色彩变化的。

传统人物画的
设色多风格朴素、静雅,讲
究墨鱼色的结合要有韵味、
有意境,要求和谐温和,单
纯却不单一。

《泼墨仙人》图
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国传统人
物画。

中国画的人物画,由
于形象要求严格,在表现上
远不如花鸟、山水自由,因
而在笔墨上也难以允许有更
多的随意性和偶然效果,如
用泼墨,便很容易失去形似,
浸渍为一片墨污。

所以古代
画家很少用泼墨画人物。


梁楷为了充分表现画中仙人
的自由狂放和自己豪放的胸
襟,熟练地运用大泼墨进行
表现。

画家用极凝炼、流畅
的线条勾勒出额头和胸部等
关键处,其它部位,充分利
用古人宽袍大袖的衣着条件,运用大笔浓墨任情挥洒。

从仙人的肩部至下,笔意先如瀑布一泻而下,至肘部尤如急流曲折回环,奔腾不止。

再往下,至腿部则化为一片飞动的波涛似的浓墨;腹部左右衣襟,都是一笔而下,尤如瀑布的支流,以同样的气势飞流而下,终于在下方与主流汇聚在一起。

全画的笔墨节奏有力,气势磅礴。

梁楷不愧是泼墨人物画的鼻祖,他以湿笔饱蘸浓墨,自上而下大刀阔斧地率性挥写,不过几笔,仙人宽衣慵体、谐趣可爱的神态已经恍如眼前。

他夸张地加高了仙人的前额,最大限度地将其五官挤成窄小的一团,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

他用润墨写出“仙人”的腰带,仅仅四笔,但是肚子的形状和行走时衣带飘动的意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似乎能听到仙人步履蹒跚行走的声音,也似乎能听到似是而非的笑声。

在用笔上,画家在传统的中锋用笔的基础上,发展了侧锋用笔,并把线扩展为墨团,但墨中见笔,墨中见骨力,毫无肿胀、浮飘、烂湿的感觉,所以全画水墨淋漓,但仍有深厚的内在力度;画面神采飞扬、飘洒豪放,却无轻飘浅浮的毛病。

这种笔墨效果与画中仙人的精神气质一脉相通的,都是画家的审美理想的表现。

其次造成中国人物画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人物画不同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
一个就是很大一部分的中国画将诗、书、画、印统一到一起,使之在画面上交相辉映(这一点广泛表现在所有体裁的中国画上,而不仅仅是人物画)。

这在西方任何国家的人物画(乃至所有画种)中都是没有的作品。

诗歌与绘画本来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但他们在体现意境上又是一致的。

在《泼墨仙人》画作的上部分就明显的有画家的印章与提的诗。

而诗之所以能融入画中,又同书与画的结合是分不开的;一是由于书画同源,所以画家本人以书法用笔入画;另一种方式是以书提款、题诗、题字在画面上,使得画作章法更完美、和谐。

印章,这一点朱红使典雅素洁的《泼墨仙人》画作一下子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平衡了画面,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

中国画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就是因为拥有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性和这些中国文化元素。

(2)马奈——《吹笛少年》
马奈(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把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奈的才气和自负感。

此画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在这幅带有日本绘画风格
的画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委
拉斯贵支以及戈雅不用任何
背景和装饰的画风。

画中的吹
笛少年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
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倾
斜,手指在乐器的孔洞上按
压,悠扬的音符流泻而出,脸
上神情专注,谨慎的演出。


幅画中运用三种基本色调--
红色裤子、黑色上衣以及赭石
色的背景。

红色裤子两边的黑
色边线,与黑色上衣连成一
气,红、黑两色间的关系,被
马奈以金黄色的衣扣和吹笛
少年肩上的白色披带突显出
来。

赭石色的背景,是既无横
面又无竖面的抽象背景,赭石
色的底色,以人物为中心,渐
次向外加深,使吹笛少年处于
明亮的空间中。

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
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

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

在西方人物画中其科学性因素是不能副略的。

集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意大利美术大师达芬奇说过:“美术是一门科学”。

他的绘画把解剖、透视、明暗等零碎的科学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

而马奈的这幅《牧笛少年》也是对人物各方面的比例分配的很好。

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

这幅画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他是一切陈规之敌,他通过其作品表达一种新的世界观。

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吹笛少年》中,马奈的绘画重点集中在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

用白色布带束住的乐管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和裤子的茜红色呢上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纽扣。

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

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

突出印象派的绘画特点。

《吹笛少年》是马奈对印象画派的伟大创新和发展,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美术思潮,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重大的影响。

是一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具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的艺术。

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