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绘画艺术赏析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马佶

大舞台大104摘要:徐悲鸿是上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时至今日,作品《奔马图》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和创作风格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文献众多。
本文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接着着重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和形式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促进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艺术;写实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及艺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愈发广泛。
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扬和发展。
然而,作为艺术而言,特别是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这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著名画家和艺术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引领者,在绘画领域声望颇高,深受人们尊重,其作品涉及到素描、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家禽等多方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此外,徐悲鸿在诗歌和书法领域也是造诣颇深,对后人影响很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探讨其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绘画之内涵,了解其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华,将对于未来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徐悲鸿早在1920年6月就在北京大学绘学的《绘学杂志》中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并提出“借助他山,必先自有根基”。
文中言语精妙、逻辑严谨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辩证讨论,最后以“致广大,尽精微”总结。
对于当时的绘画界来说堪称惊世之论。
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现实做了深刻的解剖,并能立足于传统,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精髓,推陈出新,为中国绘画指明了改良方向,其思维逻辑和对艺术的洞察力,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徐悲鸿在欧洲学习长达八年之久,途经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接受了正统的艺术教育,主张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力求改变中国绘画,其国画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为我国国画绘画史中独特的惊世创作。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评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文化艺术名著导读教师姓名李月林学生姓名祝金春学号***************年级、专业2012级(美术学)提交日期2014 年06 月24日徐悲鸿《愚公移山》看到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画的人物都非常壮实,画面里的人物都比较饱满整幅画面都比较充实。
由此我对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下面我就来深入品味这幅画的美妙所在吧。
1.品味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我还是先从构图说起吧,徐悲鸿先生在这幅国画的创作中采用的构图形式是大画幅的主体人物为主,在画面中把人物的大小控制的非常到位,而且在画面中没有左右的轻重差别,使的左右两边看起来比较协调是整幅画面看起来恰到好处,感觉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2.在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传统的写意绘画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在画人物的时候所使用的比例是使用我们生活中正常人的比例,接近写实状态,没有像传统写意绘画那样通过一些抽象的形态和一些客观不存在的意念表达画家的思想的一些方式来表达。
这个或许是徐悲鸿先生在绘画中的一种创新吧。
3.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先生通过一些颜色的渲染,让我们可以直观的分辨出物体的基本形态,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对比人物服装的对比,人物肤色的对比,大象和牛的对比,前后色彩明度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物质形态他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徐悲鸿先生通过对不同形态的物体的不同色彩的不同感觉,从而通过简单的描绘使得画面中的各种物体都展现出了自己本来的特殊质感,让人一目了然。
4.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里所描绘的人物动态都是非常自然的状态,每一个正在劳动的人民他们的状态表情都是以自然的状态展现出来的,画面中劳动人民的每一次用力,每一个动作徐悲鸿先生都通过肌肉的张力,面部的表情等形态来表达劳动中的力量感,老人的慈祥,和蔼,小孩的天真可爱,妇女们的勤劳和对孩子的关怀等,这些展现在画面中的真实情感是徐悲鸿先生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表情刻画而体现出来的,5.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在描绘人物的时候采取的是分组的方式,最右边的三个人成一组,中间三个人成一组,左边的人有成一组。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2012年05月09日 18:50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字号:T|T0人参与00条评论0打印转发(二)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多数学者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却没注意到他重视写形之上的传神和艺术的抒情明志作用。
徐悲鸿的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鲜明的的艺术个性,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气质品格无不有机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敏锐的感受和完整而深刻的美学理念来驾驭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
当然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重视自我胸怀和情思表达相比,徐悲鸿的思想感情、文化道德以及个性气质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
社会上充满了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野蛮与文明、独裁与民主、亡国灭族与民族振兴等矛盾之间的殊死斗争和卓绝抉择。
在此新旧思想交替、开放与守旧并存的时代,徐悲鸿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
据王震先生所辑《徐悲鸿文集》记载,徐悲鸿曾经说过:“为艺术之德,固不当衰于一是;但小博大雄奇为准绳,如能以轻微淡逸与之等量齐观,固无损其伟大也。
若其跻乎庄严、静穆、高妙、雍和之境者,则尤艺之极诣也。
”“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
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
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
”其绘画艺术中蕴涵着磅礴的思想、强烈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些与他在留学期间所吸收的西方理性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是其终极追求在于尽善尽美。
[4]正如他所说:“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探人生之究竟者,则能及乎真之善……若其挥斥八极,隘九州,或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庶乎至善尽美,乃真实不虚。
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

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本文已过查重,需要的同学可以直接下载使用)目录摘要关键词绪论1.徐悲鸿相关概述1.1徐悲鸿的个人生平1.2徐悲鸿所处的时代美术背景1.3徐悲鸿代表作品2.徐悲鸿的作品分析2.1徐悲鸿作品中的写实主义2.2徐悲鸿引领的绘画艺术语言特色3.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3.1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价值3.1.1冲击当时中国画坛的风气,提高绘画的社会艺术价值3.1.2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3.2徐悲鸿创作中的中西结合在当时的影响3.2.1建立系统科学的中西结合绘画创作体系3.2.2将国画技巧融入到绘画创作当中4.总结参考文献摘要对于我国绘画创作的研究一直是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当代我国的绘画创作技术是结合了中方与西方各自的绘画技巧融合而成,既有西方绘画技巧对形体塑造的准确性要求,又有我国传统艺术中对美术形象精神因素的表达。
之所以我国绘画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徐悲鸿先生是不可或缺的功臣人物。
是他在法国留学之后,将西方绘画技巧带入到我国绘画创作中,并且创立了合理有序的绘画创作体系。
本文以此作为论文课题,尝试浅析徐悲鸿绘画作品中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从我国绘画发展分析作为基础,再对以徐悲鸿为首的改良派画家对绘画的中西结合分析,然后分析徐悲鸿绘画中的特征,探讨徐悲鸿绘画作品在中西结合中体现出的优势。
关键词绘画创作;徐悲鸿;中西结合;写实主义绪论本文是对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中对中西结合相关影响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方向使徐悲鸿先生创作作品中对中西结合的艺术特征。
徐悲鸿先生对于我国现代美术领域来讲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不光是他的作品本身苍劲沉郁,具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同时还认为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为我国当前的中西结合绘画创作体系打下了基础。
同时,进一步的将国画技巧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作品当中。
徐悲鸿先生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将中西两种美术特色加以有机结合的创作者,他所创作出的作品大大的拓宽了我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浅析徐悲鸿《奔马图》及其艺术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美 术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机 。第三 , 使用 人体模特 , 训练 人体 写生。学 画应从人物画入
手, 兼学花 鸟 、 动物 , 以此革 新。 徐悲鸿 学习西 画的 目的就 是发 展 中国画, 吸收 中外传统艺 术的精髓 , 保持 中国画纯正的气息。
以线条 勾 勒马 的外部 轮廓 , 以水 墨浓 淡突 出明 暗 , 交代体 面关 系。古 人画 马 多以工 笔静态描绘 , 设 色淡雅 , 精致细腻 , 形 态写 实。 而徐 悲鸿笔下 的马形态 多样 , 把 国画的写意 与西 画的严谨 融为 一体 , 他笔 下的奔马 以浪漫 的手法 隐喻 民族危 亡之 际 中华 儿女的英勇奋发。 2 . 笔墨技法
业培养 了大批优秀 的 美术人才。 由于他 的杰 出贡 献, 被誉为“ 中国近代绘 画之 父” 。 2 . 徐悲鸿 的西方求学之路
到 忽视 , 保 守 的文人 画派 和封建 思想仍 然影响着 中 国画的创 新 与发展。针对 中国画, 徐悲鸿大胆提 出 了三个 方面的革新: 第一 , 笔 墨和素描 融合, 把 素描 融入笔墨 , 就会形成“ 水墨加
3 . 艺 术 思 想 徐 悲鸿 认 为 马 和 人 一 样 “ 愿 为 知 己者 用 , 不 为昏庸者制 ” 。 。
徐悲鸿先生学养深厚 , 其在诗文 、 书法 、 绘 画等
各个领域都有非凡 的成就 , 在近现代艺术 史上有着
十 分 显 赫 的地 位 。 在 艺 术上 , 他 将 西 洋 画技 法 完 美
在 人们 的心 目中, 马是人 才的象征 。徐 悲鸿 以马 为载体托物 抒 情, 希 望 中国人像马一样 顽强 、 拼搏 。因为马具有非 凡的精神 品 质, 最能体现徐 悲鸿 的个性和 思想 。 徐 悲鸿精研 中外美 术史论 与技法 , 深感 中国画革新 的必要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
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
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马徐悲鸿早期素描稿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
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
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自已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补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创作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
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的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书中回忆,—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的非常好。
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
徐悲鸿喜欢这样待马的好人,徐悲鸿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
“喀,这个给你。
”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
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
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
徐悲鸿马“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
”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

徐悲鸿《八骏图》赏析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江苏宜兴人。
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
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以及苏联展览,是新中国第一批到苏联列宾美院学习的画家。
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已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
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
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以传达神情。
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
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
集国画的写意风格与西画的严谨结构于一身,画出的马不但有中国画的意境,也有西画的严谨结构关系。
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
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
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自已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捕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创作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
《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在绘画技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马的鉴赏300字

徐悲鸿马的鉴赏300字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而他的马画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徐悲鸿的马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著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徐悲鸿的马画常常以铅笔素描为基础,再用墨笔细化,呈现出细腻而有力的线条。
他善于捕捉马的动态和力量感,将马的姿态和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他的马画不仅仅是形象的再现,更是对马的灵魂和气质的诠释。
他将马的威武、奔放和自由的特质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除了线条的运用,徐悲鸿的马画还注重墨色的运用。
他善于运用墨的浓淡来表现马的肌理和光影效果。
他的马画常常以重墨的笔法来勾勒出马的轮廓和肌理,使其更加立体和有质感。
同时,他也擅长运用淡墨或水墨来表现马毛的柔软和丰盈。
这种运用墨的技巧使得他的马画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徐悲鸿的马画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他常常使用红、黄、白等鲜明的色彩来点缀马的身体,使马画更加生动和饱满。
他的色彩运用既突出了马的力量感和活力,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他的马画给人以温暖和喜悦的感觉。
总的来说,徐悲鸿的马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马的力量、美丽和自由。
他的马画不仅仅是对马的形象再现,更
是对生命力和精神追求的表达。
徐悲鸿的马画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