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艺术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优秀的设计美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优秀的设计美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优秀的设计美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设计美学与创意产品设计的关系一、引言中国的工业设计史从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萌芽,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用于生存使用,石器的制作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的标准化,人类对于设计的概念也由此萌发。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而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产品的性能与形状也随着发生系列的改变。

时代的变迁使产品设计的内涵更加多元化也具有更多的创意与含义。

二、创意产品设计与设计美学的概念创意(Creat):创意是神秘的。

古往今来,学者们对创意的认识不同,所做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赖声川先生说:创意是看到新的可能,再将这些可能性结合成作品的过程。

创意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处处可见的,大到威武宏伟的高楼大厦,小到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一包纸巾、一根牙签、一把遮阳伞等。

创意让我们在使用产品时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

产品(Product):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等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产品设计包围的世界,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使用的生活、工作用品无一不是产品在我们眼前的呈现。

设计(Design):从词源的角度考察,“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安排”。

因此设计的基本概念是:人为了实现意图的创造性活动。

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活动的创造性。

设计从人类发展的伊始就已经开始了它前进的步伐,几千年的岁月斗转星移,朝代更替,人们的思想也开始发生转变,设计跟随着人们的思维改变而发生变化。

并更加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21世纪新时代新发展。

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亦或是设计界,都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诉求不同而作出了相应的改变以求生存与发展。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美学与艺术鉴赏期末论文

论中西绘画媒介异同对审美影响摘要;中西方的绘画媒介的异同导致人们对其审美观念不同,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人考虑问题以人的思想知道比较多,所以西方人在绘画媒介上追求贴近生活和大自然。

而中国画以水墨媒介,强调的是意境,是画家意识中的东西。

关键词;媒介,油画,水墨,色彩,审美。

什么是绘画媒介? “艺术媒介是构建意象物态化产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已经是心灵化了的东西。

”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绘画媒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绘画媒介是绘画作品的感性形式的要素材料,包括创作作品的材料、作品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等形式要素的组合;二是绘画媒介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熔铸了画家精神与情感的艺术传达的载体,因此,对绘画媒介的选择体现了画家的特质与画风。

不同的媒介对绘画形式上所产生的审美也是不同的。

西方的绘画媒介一水彩(粉),油画颜料为主。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了水彩颜料绘制成的画作。

水彩颜料一般都很透明,用胶水调制而成。

水彩画主要是借助水来表现色调浓淡和透明度,利用质地结实、吸水性适中的画纸和水彩颜料的掩映和渗融的作用,体现一种透明、明丽、轻盈、滋润和淋漓的艺术效果。

绘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水彩画家有泰纳、康斯泰勃尔等,这些以水彩为媒介的绘画,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感觉世界非常的柔和,舒适,真实,生活在这然的环境下是莫大的幸福。

其实油画媒介给人的感觉也是差不多的,厚重,真实,能表现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中国的水墨,飘逸,流畅,由画出诗,由诗而画,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画来抒发自己心中不畅或者是仕途不顺,借画抒情,都是以意而画,由请而画。

英国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谈到:艺术家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

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

”事实上,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首先打交道的就是物质材料,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物质材料。

在不同的时代,因其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材料。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美学论文《论艺术美》

论艺术美艺术美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是美的高级形态,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

它的本质和社会美、自然美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对艺术定义的理解,可以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把握上。

艺术品可以通过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来定位,而一些艺术定义的成果可以帮助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

真正的艺术品,首先必得当得人们在“艺术品”的本义上直接的指称。

进而言之,对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首先必须分清本义上的“艺术品”和其他意义上的“艺术品”;其次必须在本义上比较不同物品,把握被人称为“艺术品”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制品”:(一)艺术品应是人工制品艺术品从根本上是人的实践性产品,艺术品是一种人生现象、社会现象。

艺术品必须经过人的行为才得以成立、得以认定,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和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艺术必须包含人与实践,艺术品的意义与人的实践有关。

(二)艺术品应是精神性的人工产品在艺术的诸多定义中,无论是“游戏说”,还是“表现说”、“符号说”等,无不认识到艺术品在一定的形式上承载的意义是对应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需要的。

此处,精神性不是指艺术品纯粹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意识里而不需要任何物质的东西,而是指艺术品的各种质素必须是精神性的或是可以转化为精神性的,它们不是赤裸裸的、有限性的肉体欲望和功利性。

(三)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人的精神至少可以区分为感性和知性。

一是具体的,一是抽象的;一是遵从感性运作规律的,一是遵从以形式逻辑为主的知性思维规律的;一是获得以意象为主要内容的结果的,一是获得抽象的规律等成果的。

值得注意的是,“感性”是精神性的,它不同于有限的、功利的欲望。

在探讨了艺术品的定位之后,还需要分析作为艺术存在流程第二个环节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浅谈造型艺术中的荒诞美院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号:080304203姓名:顾松林浅谈造型艺术中的荒诞美摘要:何谓“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荒诞美”已成为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

荒诞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其主要特点是反常悖理或价值虚无。

它以极端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西方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担忧,并力图促使人们深思如何走出荒诞生活的怪圈。

关键字:造型艺术审美荒诞荒诞美荒诞是20世纪工商与科技文明同现代派艺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美学范畴。

其基本特点是将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看作生活的本质。

它作为审美范畴的确立,经历了由艺术表现手法到文艺思潮流派,然后上升为审美范畴的过程。

荒诞美是人类对艺术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一个新的审美形态, 它使没有意义的生活和人的存在从否定方面得以呈现,是美学范畴中“成功的表现”,也是任何现实主义所不能做到的。

荒诞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惊异和震撼, 但又不得不生活于由艺术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现实生活的荒诞之中,这既表现了人们的无可奈何, 又激发了他们对工业文明和传统理性的反叛和深思。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分析荒诞美,必须先看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因为文学艺术最集中,犀利地体现了时代的荒诞意识。

20世纪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由于所在时代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大都采用荒诞的表现手法。

卡夫卡在小说中多次触及法律问题,然而他笔下的法律却不是公正的,而是异常荒谬的。

《诉讼》中的约瑟夫·K 莫名其妙地被捕,秘密审讯后,被“像条狗一样地杀死”。

《在流放地》中的士兵在不知道被判决、根本没有可能为自己辩护的情况下被残忍地处死。

同世纪的爱尔兰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要复杂一些。

它作为荒诞派戏剧经典,颇具象征意味。

主人公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岗是两个流浪汉,在茫然地等待“戈多”,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中做着无聊的事情。

美学美鉴论文

美学美鉴论文

美学美鉴论文美学美鉴论文篇一:材料作文“发现美”素材运用材料作文“发现美”素材运用指导江苏省盐城中学刘红【仿真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学者林庚先生说:“诗的本质就是发现。

要像孩子那样,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和美。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提出一个概念是“黎明的感觉”,每天睁开眼睛看到黎明,就像获得新生。

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写好这篇材料作文,首先要细读品味材料。

材料的三段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要葆有天真和好奇,努力发现世界的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

林庚先生的话重在“发现”世界的新美;川端康成先生在凌晨四点人们都熟睡的时候,看到海棠花依然开着,爱怜地形容为“花未眠”;梭罗提出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有“黎明的感觉”,每天获得新生。

我们细读材料,要聚集三个材料的要点,概括出材料的要旨。

角度一:可以从“诗意地活着”的角度去立意。

诗意地活着,是相对于“过分追求物欲”“功利地活着”而言的。

这个命题非常有现实意义,可以针砭时弊。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缕花香;可以是一卷在握,可以是雅乐相伴。

人如果能够遏止物欲,精神世界就有更多的自由,能更多地看到世界的新和美。

“诗意地活着”,包含以下内容:更多精神追求,注重文明品质;热爱和维护生活中的美好;有环保意识,珍爱生活中的拥有;为世界创造美选材小贴士:选这个角度的素材,可注意正面和反面的事例。

反面的例子可能较多,如,当今社会,许多人认为物质愈多,生命的自由就愈多。

无论城市或乡村,不择手段的攫利者随处可见,斗富比阔者大有人在……正面例子其实也很多,古往今来,许多人不羡名利,活出了高洁的人生境界。

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不乏诗意地活着、不为名利所累的高明之士,东晋的陶渊明、近代的李叔同、当代的钱锺书等就是代表。

角度二:可以从“善于发现美”的角度去立意。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

美术论文鉴赏优秀3篇美术鉴赏论文篇一从《瑞鹤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经过这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想从一幅花鸟画,《瑞鹤图》简单谈一下美术鉴赏的意义。

那么要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

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下面就要说说美术鉴赏的意义。

既然是鉴赏美术作品,那美术鉴赏的意义就首先是美术作品的意义。

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又分为本身意义及延伸意义。

其本身意义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所获得的美感和愉悦感。

拿《瑞鹤图》来说,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

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

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

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

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

看到此图后,我们为之一震。

一片生机跃然纸上。

我们在看图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这就是其本身意义。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

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

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但“祥瑞之兆”却难以挽回衰败的国运,此后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

宋朝军民纷纷起来抗击金兵,金人自知无力吞下这个腐朽然而却十分庞大的仅仅通过一幅画,我们就了解到这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的文化底蕴、艺术和文化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

关于美术鉴赏课程论文(8篇)美术鉴赏课程论文篇11、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

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

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

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

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

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

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学生在认识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接触、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篇1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摘要】中国山水画是最能反映中国人心境与思绪的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是长期伴随着山水画发展的。

而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这种渊源流长的文化精神呢?现代学生似乎很难在现代文明程度下去理解古人的心绪。

我们需要跨越历史的长河,来探寻高古的山水诗性精神.【关键词】山水画起源魏晋山水诗“画中有诗”“画上题诗”“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一山水画起源: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

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由此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

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二魏晋山水诗中国山水画的诞生或者说发明,是受山水诗启发的,而作者都是精通诗文的文人士大夫。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人们生活极不稳定。

加之,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

那些士子纷纷走进山林,抒情言志希望获得一种生活的宁静,以达到心理情绪的平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画坛超现实主义运动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没有用无意识的动作进行无控制的形象记录,而是采用理性的、有秩序的方法寻找和表现超现实的幻觉。

本文深入解读达利早期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画的内涵、艺术语言、风格特点等方面剖析达利对人的意识世界的洞幽察微的心理分析和表达能力。

达利在作品中把现实与梦境、幻觉相结合,把具体的细节描绘与任意的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现实与臆想、具象与抽象相混合的“超现实境界”。

这种在感观上给人以荒谬、怪诞的作品是达利主观构思而非潜意识的产物。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抽象画面、《记忆的永恒》、达利、荒诞派正文《记忆的永恒》是达利在1931年完成的布上油画,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画风。

《记忆的永恒》作于1931年,它受到弗洛依德的启迪,表现了一个错乱的梦幻世界。

我们看到,清晰的物体无序地散落在画面上。

那湿面饼般软塌塌的钟表尤其令人过目难忘。

无限深远的背景,给人以虚幻冷寂,怅然若失之感。

达利的绘画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充分展示了无意识的梦幻场景。

但实际上,这些看似偶得的幻觉形象,必定经过了画家相当的努力;而看似无意识的画面,必定是有意识计划的结果,甚至是惨淡经营的结果。

《记忆的永恒》也不例外。

弗洛依德曾这样对达利说,“你的艺术当中有什么东西使我感兴趣?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

”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

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

而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

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也许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

而达利的这种将幻觉的意象与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对比的手法,更使得他的画在所有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

每一幅作品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生活为背景的,也就是说一幅作品的形成受到作者思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作品本身会反映社会环境或是作者当时的思想状态。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永恒得记忆》的作者吧!“除了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也许是最为知名的二十世纪画家。

”这是道恩·艾兹(英)在他所著的《达利》一书中的开场白。

确实,在超现实主义画派中,达利(西班牙 Salvador Dali,1904—1989)比其他画家更加声名显赫,或者可以说“臭名昭著”——这不仅仅因为他的那些想象力丰富得令人震惊的画面,更因为他那古怪得让人侧目的形象和行为。

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个天才,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自我宣传的角度。

他一本正经地宣称自己和疯子的区别在于他不发疯。

他精心侍弄他的小胡子,使之成为其身体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他在画布上“做梦”,表现性、战争、死亡等非理性主题。

他撰写《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装腔作势地进行各种活动……总之,这个西班牙人的言行举止连同他的艺术,已共同构成了超现实主义的特别景观。

作为1931年完成的油画,如果解读画作中的荒诞性,那么《记忆的永恒》已经在很多方面显示并预言50年代开始兴起并发展的荒诞派。

虽然《达利自传》中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却让我觉得还不如我本人能写的东西”的表述似乎表明达利对于存在主义思潮的排斥(不过或许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一种“孩子对母亲初次的反抗”)。

然而,从读者接受理论来看,一部作品从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与作者毫无关系,只在读者的阐释和理解中取得其存在价值。

因此,对于《记忆的永恒》的解读,从读者的角度而言,无论作者达利究竟受过存在主义多少影响,或是有直接证据表明根本没有影响,都不妨碍我们从中解读出荒诞派的雏形。

荒诞派戏剧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从整体的世界观来看,《等待戈多》和《记忆的永恒》至少有这样一个相同之处:两部作品同样是在文本内部创造出一个迥异于我们所处现实的世界,看似荒诞可笑,或是超现实,但实际在他们所创造的世界内部,却通过世界的自行封闭衍生出内部的逻辑,给予世界的存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无论是阅读《等待戈多》还是观看《记忆的永恒》,观众都会被自己所处的荒诞世界所造成的陌生化感受所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观看(阅读)障碍,需要通过具体碎片状的熟悉意象(如《记忆的永恒》中用人脸部分器官拼贴的奇怪存在,或者《等待戈多》中幸运儿毫无逻辑的台词)用自己的理性加以分析,来理解世界的本质。

观察《记忆的永恒》所建立的世界。

纵观整个画面,除去具体意向,摆放钟表的平台,画面下方的沙滩,上方的大海和天空阐释了整幅画作的世界观。

看似稀松平常,实际上却无限接近于一个概念:无。

不同于写实绘画的详细背景和确定世界,而《记忆的永恒》所提供的世界,则只是一个天、水、地的最简单概念组合,接近于世界的一种原初设定,基本上没有任何内容,是一种相当空泛而概念化的存在。

而在这种概念之上放置第一重意象,我们则可以看到,左下角的平台和右上角的礁石两个意象的能指,互相出现了意义的解构。

右上角的礁石以写实手法绘制而成,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是一种确定和真实的意义附加。

而与此完全相反,左下角概念化描绘的平台,因其过于理想化的方正的造型,置于所谓的“写实世界”中,因其形体之间产生的矛盾,反而带来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而因为肉眼对于光亮的敏感性,在一般的欣赏过程中,一般都会先看到远处的礁石然后才观察近处的平台,因此按照假设的观看顺序,正是之后看到的平台,其意义解构了代表“写实”的礁石,奠定了《记忆的永恒》整个世界的虚无和荒谬感。

而在这种逻辑下,“写实”的存在,反而成了“荒谬”的一种佐证。

细细观察此幅绘画的细节,此幅作品以风景为衬托,有一只正在熔化的钟表,软瘫的像蜡一样的钟表,它们被挂在树枝上,落在不知名的方形体积上,搭在胚胎状物体上。

画面中的风景是异常平静的,它是那只著名的“软表”的背景,“软表”即将熔化。

事实上,柔软的钟表也是达利最广为人知的题材,他自己也十分喜爱表现“软表”这一题材,仿佛表示出达利对“时间”这个主题的狂热。

对于时间的制约性,以及时间到底存不存在永恒性和记忆性,达利特别感兴趣。

这种常常被他描绘成软绵绵的甚至可以流动的钟,显示出他对自己所痛恨的事物的冷酷无情,而这样一种象征手法也只限于他所憎恨的事物。

他曾说:“机械从来就是我个人的仇敌;至于钟表,它们注定要消亡或根本不存在。

”达利所创造的符号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这幅《记忆的永恒》中的“软表”,这块“软表”有非常丰富的视觉意义和心理暗示。

首先从视觉的层次上分析,用“软”代替“硬”,用不正常代替正常,这给所有的观众带来一种极大的新鲜感与陌生感。

这种手法与戏剧家、理论家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当然这一点是对一般的观众而言的。

我们可以从“软表”联想到柔弱、糜烂、坍塌,甚至让人恶心……要知道达利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前卫”的艺术家,他所要做的事,就是挖掘人类心灵深处隐秘肮脏的东西,也许他是想揭穿资本主义内核中腐朽表面的本质。

在那样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痛苦时代,人们对于金钱、欲望的心理渴求,就像这块“软表”一样,被扭曲最终也被出卖。

与其说这是艺术家在讥讽这样一个不幸的事实,不如说他正在肆意地挑逗人们那样脆弱如紧绷之弦的欲望。

我们不能无视艺术家的用意,尽管这种用意更大程度上显得狠毒。

“软表”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内在意义,那就是代表着肉体与精神的阳痿。

画面中蚂蚁密集在表面上,这些象征腐败的形象,正如达利经常回顾的,其源泉产生于他的童年时代。

《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书记载:“六岁的达利从堂兄手中接管那只受伤的蝙蝠开始,蚂蚁走进达利的记忆注定是天意。

对这只受伤的小蝙蝠,达利倾注了他所有的爱。

但是,噩梦降临在小达利的身上,不知什么原因,他最爱的小蝙蝠被一大群疯狂的蚂蚁包围着,遍体鳞伤,痛得发抖,已是奄奄一息。

他跳起来拿起爬满蚂蚁的蝙蝠,并发疯似的咯吱咯吱咬蝙蝠的脑袋,还把它扔进了水里。

从此,蚂蚁就伴随着达利。

”据研究表明:“在达利的作品中,忙碌的蚂蚁通常是紧张、焦虑和衰老的象征,暗示着达利潜意识里的恐惧、无力、不安和性焦虑。

”达利绘画中的潜意识符号,除了上述提到的软表、蚂蚁,还有面包、拐杖、抽屉等。

通常用这些符号来诠释他的梦境。

在达利的作品中,每一种东西都不是它的本体,都被达利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面包是达利喜欢描绘的对象,借助它,达利可以尽情表达他对情欲的幻想。

对于抽屉,达利也做了如下的解释:“有抽屉的人体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关。

弗洛伊德认为,抽屉代表女人潜藏的情欲。

在达利的作品中,抽屉基本上是在女人体上出现,表现了达利对情欲的幻想。

”达利赋予了拐杖以象征意义与前面的两种形象是不一样的。

达利认为,拐杖给他的感觉是一种自信心的缺乏,然而又要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往日的傲慢,因此达利曾说,拐杖在他的眼中是“死亡的象征”。

我们可以看到,抛弃超现实主义主流的解读方法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对《记忆的永恒》的阐释所表现出的,正是荒诞派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上述阐释看来,《记忆的永恒》实际上所表现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荒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的存在最终都指向荒谬和无意义本身,人的存在在狂欢和时间中被异化,而时间本身的存在也是不可靠的,整个世界对人类而言,呈现出的是一种冷酷和不可理解。

在艺术欣赏之中,所谓作者解读或是权威解读,只是一种阐释作品的方法,在审美活动中并不真正具有权威性,而正是这种个人化的审美和理解,才可能是通往艺术真正的钥匙。

参考文献1、[西]萨尔瓦多·达利著,陈训明,张劲,张良君编译。

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个天才的日记)。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2、达利等著,杨志麟等译。

达利谈话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柳淳风著。

达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英]肖恩·艾滋著,吕澎译。

达利。

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5.5、翟墨,王端廷主编,王红媛编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