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 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2023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7篇

2023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7篇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1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依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书中详细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稟赋的多少。
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稟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
卡尔·威特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
”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在书中,老卡尔·威特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
一、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
德国有句谚语,意思是“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
看来食物同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
二、保持孩子的健康心理。
愉快是健康的关键,我们也一直在提倡“快乐教学”,使孩子们能在我们的呵护下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使孩子们不仅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而且使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卫生习惯,也是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幼教之友《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所以,经过营养和体能两方面的精心培育,卡尔从出生时体弱多病的婴儿长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另外,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凡是年幼时充分发展了想象力的人,当他遭到不幸时也会感到幸福。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精选7篇)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精选7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1最近有幸捧读了《卡尔威特的文化教育》这本书,感受颇丰。
卡尔威特用自身的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把自己的大儿子小卡尔威特塑造变成十九世纪法国一个著名的超级天才。
小卡尔威特可以获得这些令人震惊的造就,统统是他爸爸细心教育的結果。
这尽管是一本有关孩子初期教育的书,可是针对大家从业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人而言从这当中也可以获益匪浅。
卡尔威特在这本书中提到了许多行之行得通的教育方式。
他提倡寓言教育于游戏中,他说道不可以逼迫施教,这也是他所实行的教育法的一大标准之一。
仅有孩子兴趣盎然,才可以获得事倍功半的显著成绩。
而要勾起孩子的兴趣爱好,最好用游戏的方式开展教育。
游戏是小动物的本能反应,一样孩子也喜爱教育。
譬如说在专家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假如能添加歌曲这一原素,教育孩子学唱这首歌,孩子的兴趣爱好毫无疑问也是上涨。
孩子顺理成章地把这篇课文记诵出来,进而也完成了课程目标。
卡尔威特还说孩子效仿写字還是教育的好机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情况下更应当培养写日记的习惯性,那样能够记述孩子的发展和生长发育状况。
这也是交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让她们在培养自身孩子的情况下可以从老前辈的教育中获得教益。
很多孩子搞不懂为什么老师一直规定写日记。
实际上写日记针对刚触碰作文的孩子而言的确有点儿艰难,但当孩子们成年人以后再看来自身的日记点点滴滴很有可能会出现此外一番感受。
另外每星期能坚持不懈写出自身的感受,针对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是有很大的协助的。
卡尔威特明确指出无须随便夸奖小孩和决不会过少地夸奖,夸奖对于小学老师来讲是平常文化教育教学课堂工作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他说道:孩子自信心的原动力是父母的赞美,l夸r不仅说明了父母的自信心,另外也让孩子鼓足勇气。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优质的心得体会需要结合个人的真切感受,才能更好地传递出情感的深度和温度,当内心积累了丰富的收获时,提前写下心得体会是分享这些经验的有效方式,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心得篇1《卡尔威特的教育》推荐的人比较多,所以找来这本书,以下就是一些读这本书的体会。
书中讲述的是老卡尔。
威特—位乡村牧师,他把出生时别人认为低能的孩子教育为天才的教育过程。
这位乡村牧师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小卡尔出生时是个被认为有些痴呆的婴儿,但他岁就能自由运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6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9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了《但丁》一书,并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他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而是全赖于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他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中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学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卡尔威特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本书在问世了三个世纪后,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我自己也正尝试按照老卡尔的教育理念去教育我的女儿,虽然现在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教育的成果,但有些内容确实讲得十分有理。
书中的第九章《什么样的教育才不会损害孩子》让我感触最深,一直以来怎样教育孩子和教育学生,让我很困惑。
我们固然很爱我们的学生和孩子,但也不能因为爱就放纵他们,也不能以严格为借口就过于苛刻的对待他们,这个度很难把握。
书中的这个章节写了老卡尔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尺度的把握。
老卡尔的严格完全取决于道理。
他说:纵容只会使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
他将儿子在花园舞剑时不小心将一束花砍倒后如何处理这件事,而他又是如何引导的过程在书中写得详详细细。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导语: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一)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着名的天才。
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着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
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该书写于1818年,大概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
但这本书问世后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藏有的一册据说是美国的唯一珍本。
因此,如今看过原书的人极其少,老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只散见于受他启发的一些教育论着诸如《俗物与天才》、《早期教育和天才》等书中。
然而,正是由这些残章断片生发出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近代像塞德兹、威纳?巴尔及维尼夫雷特等无数世界级的通过早期教育成长的典范。
现在本书已由京华出版社翻译出版,以满足关心孩子教育的人们了解这本书的愿望。
如果这本被埋没已久的关于早期教育的书能够给我国的年轻父母有所帮助,通过它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将是本书作者最大的欣慰。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二)最近有幸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
卡尔威特用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把自己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培养成了十九世纪德国一个着名的天才。
小卡尔威特能够取得那些惊人的成就,全都是他父亲悉心教育的结果。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第1篇:《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
《卡尔。
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
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憨伐封和莩古凤汰脯咯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
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
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
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读后感《教育孩子书籍读后感》。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
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
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今天,好不容易坐在电脑前构思如何写这篇读后感时,首先感到的就是内疚:1、其实我并没有逐字逐句地把《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这本书读完,2、要不是女儿三番四次的催促,可能这篇读后感也还是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冯然爸爸)。
这可能是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通病——一个借口:忙。
诚如,当今全*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甚至生存压力:物价涨了、失业率提高了、唐山又余震了……被什么cpi、ppi、imf等等搅得焦头烂额,但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到底都在忙啥、又为啥而忙,说大了去是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说小了呢是为了家庭幸福,但我最近时常在想,这些未来、这些幸福都体现在哪里……读完这本书后,确实有许多的感悟、启发甚至是共鸣,写下这段文字,也谈不上什么读后感,只是结合书中内容谈谈这些年来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0篇)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0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卢梭在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强调天赋对人的命运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奇则认为环境比天赋更重要。
然而,对于现在来说,哪一种更甚一筹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更加看重将两者结合起来,正所谓"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这本书的主人公所要对他的儿子采用的正是这种两者结合的教育模式。
该书的主人公,也就是老卡尔,他是一位德国乡村的牧师,但却让我们觉得他十分伟大,不是信仰,而是在教育方面。
为何?原因在于他的儿子小卡尔,八九岁时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六种语言,也通晓化学、动物学等,尤善数学;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说这是一个天赋极高的神童成长史吧!但是,小卡尔在出生时却是一个四肢抽搐,明显先天不足,反应相当迟钝的一个孩子。
相信大家都知道"狼孩""猪孩"的事情吧。
因为从婴幼儿时期就与狼、猪在一起,从来没有与人类在一起相处过,因而他们并不会说"人类的语言",相反,"狼孩"只会狼嚎,"猪孩"只会猪叫。
可见,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三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而语言又是今后进行思维,接受知识的重要工具。
老卡尔自己和他的妻子都是有学识的人,因而实际上来说小卡尔的天赋并不是很差,所以两夫妻俩抓住一切时间来让小卡尔学习语言――5天就开始灌输词汇,并且抓住一切机会和他说话。
或许有人看来这很可笑,但是这却有着严谨的科学道理的。
三岁以前,老卡尔夫妻俩遵循着环境与天赋共同作用的原则,坚持不懈的教导着他们的孩子。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1《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确实是一本育人宝典,正如有人所说:“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能成功地培养出极其优秀的孩子。
”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实我也都有认识,但是让我吃惊的是,老卡尔维特仔细而彻底地贯彻了他的教育理想,一坚持就是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
这也使我想到了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尽管这本书讲的是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方法。
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阅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中应该如何去做。
我想在以后工作中,我将所学的科学方法更加高效的应用于工作中去。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2看完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禁不住要写些什么。
威特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展示了其子卡尔成才的全过程。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500字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500字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500字(共含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卡尔威特教育》读后感《卡尔威特教育》读后感08月20日三岁以前,“硬灌”时期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
但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
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
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
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出生后,使他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如果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另外,吃过多除了阻碍脑部发育,也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容易患上胃肠疾病。
婴儿期就对他进行体能训练。
所说的运动是从他两、三周时开始,让他光滑的木棍上作悬垂运动。
生物学的理论说:“个体发育是整体发育的短暂重复。
”所以婴儿是可以像猿猴那样在木棍上作悬垂运动的。
还有一种训练是让孩子抓住大人的手指,由于婴儿与生俱来的“把握反射”,他就像吊单杠一样用力拉起自己的上身。
等到两个月大反射消失时,他的胳膊已经练得相当有力,为提前进行爬行训练创造了条件。
培养孩子喜欢洗澡的天性。
如果水温过高或过低,孩子就不愿洗澡,所以,一开始就注意调节水的温度。
每天都给儿子洗澡、按摩手脚,这样既能发展他的触觉,又能促进血液循五和肢体的灵活。
从一岁时起,就教他洗脸、洗手刷牙,一天要洗几次,早起和晚上睡觉之前都要刷牙。
愉快是健康的关键。
首先周围的环境有布置好。
周围的气氛阴郁,孩子必然会消化不良,身体不健康。
因此,孩子居住的房间从最初起就应是令人心情愉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严玲
本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小卡尔由痴呆儿到天才的成长过程,和老卡尔威特教子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这虽然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给予了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少启示,也引发了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老卡尔特在教儿子外国语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他提到语言的学习,与其背莫如练。
他从不系统的教授语法,因为孩子是不会懂的。
在教语言时,他教授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诗歌,使儿子先熟悉语言的感觉。
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后,要求儿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惊叹这位19世纪的父亲具有如此超时代的先进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方式在我们中国当代的儿童英语教学中不正传承着么。
是的,当代小学英语教育,最忌讳纯语法的传授,因为这是一种非科学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所以我们教师在新授时会安排一些儿歌形式来让学生操练,最后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以对话,讲故事或表演的方式加以操练。
我特别赞同他说的这句话,要学好一种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懂该语种的书,因为任何语言最精华的部分都在书中。
的确,语言讲究的就是运用,而书本是最直接体现语言功能的手段之一。
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英语杂志,文摘和简单版本的英语名著。
新时代也赋予了学生很多语言学习的方式,如上网查阅资料,观看原版影片等,这些都是掌握好英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有一个片段吸引了我,老卡尔为儿子对数学不感兴趣而苦恼,却从罗森布鲁姆教授一席话中得到点拨:“尽管你儿子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但决不是片面发展,而是你的教法不对头。
因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数学,他也就无兴趣去学它。
你自己喜好语言学,音乐,文学和历史,所以能有兴趣的教,教授动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你也很有一套,你儿子也就能学,可是数学,你自己都不喜欢它,因而不能很有兴趣的教,你儿子也就厌恶它。
”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不喜欢英语呢。
罗森教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
的确,我自己都没有投入要英语学习的热情中去,因而就不能有兴趣的教,学生又怎么能喜欢上英语呢,看来孩子学习的热情主要在于传授者,教师的感染力量是无穷的。
让你的学生爱上英语课,首先自己要对它热爱,不放弃自己大学时的专业知识,只有自己高高凌驾这门课之上,才有资格去教学生。
老卡尔提出对孩子赏罚要分明,讲究原则性。
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散步,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弄脏了,她冲着女儿大声责骂。
看见女儿大哭后,又塞给她一小块点心。
老卡尔提问发人深思,他问:“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她总是弄脏自己的裙子。
”“可您又为什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他的行为还是给她受责骂后的补偿呢?”史太太哑口无言。
老卡尔的话一针见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的确,要让孩子明确赏罚的界限,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否则孩子自己都弄的糊里糊涂,那么赏罚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了。
对于一些‘禁令’,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就会打下父母或老师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烙印。
我在想,在教学工作中我是否也扮演了“史太太”呢,对学生赏罚是否分明。
有的“规矩”一旦成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教师要讲究原则性,言行一致,时间一长,学生就能会自觉地树立“分寸”意识。
老卡尔用自己孩子的成长见证了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做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同样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经过耐心的教导和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