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衡阳之战
衡阳保卫战作文400字

衡阳保卫战作文400字第一篇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中国军队1.7万人与10万日军精锐血战47天,中国军队战至最后只剩1600人,却打出了1:5的奇迹战损比,杀伤了7万日军,打得日本首相被迫下台,连世界都惊呼这一战为“东方莫斯科保卫战”。
1944年,为打通从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开展了侵华以来在中国战场上最大规模的进攻,豫湘桂战役正式打响。
至六月长沙沦陷后,日军第11军集结四个师团十万人,大举进攻衡阳。
虽然衡阳保卫战最后将降城亡,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军队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局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血战47天,杀伤七万余人,已经足以载入史册。
多年之后,当人们再次回忆起这场战役时,无不感慨他们的英勇和悲壮,作为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衡阳,这个名字是无数人为之泪目的回忆,而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第二篇细雨绵绵中,带着敬仰的心情,和小小的好奇心,我们班的同学们踏上了去衡阳保卫战纪念馆的路。
到那里才发现,这个纪念馆跟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千差万别。
不是满目疮痍,也不是残垣断壁,更不是荒无人际。
一眼望去,那是一片绿油油的树木,走过布满绿色青苔的台阶,隐约可见一栋墨灰色的古建筑,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衡阳保卫战纪念馆(陆家新屋)。
它的正前方是一片水塘,水塘四周有摆着各种姿势的战士雕像。
有的趴在地上,拿着手榴弹正准备扔出去;有的俯卧在地上,手拿机关枪正准备着瞄准射击;有的在眺望远方,正像是在搜寻敌方的踪迹。
这全然是一幅战前戒备深严的画面,给人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
衡阳保卫战可以说是中国抗战史上以寡敌众的典型战例,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成为中国整个抗战史上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次日军伤亡超过我军的战例。
1.7万名衡阳守军48天的浴血奋战,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军妄图3天拿下衡阳城,7天打通西南大陆交通线的计划,也为我军在更大范围内赢得了有利战机。
衡阳保卫战

1944年6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高潮,6月6日美军在西西里登入,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6月22日开始中国湖南小城衡阳爆发了一场中国式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场被日本战史记载的日本在二战中,和英帕尔齐名的3大败仗之一,一场让东条英机下台的著名的抵抗战役,谣望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
/来自中华网社区 /1944年的中国战场的形势不容乐观,1944年5月,河南的汤恩伯的40万国军,被15万日军击溃,日军大举南下,攻占了长沙,南方的日军想以缅甸为跳板,进攻怒江西岸的中国军队,大有南北呼应之势,形势危急,蒋忧心重重,蒋介石手中可动用的军队是200个师,但那是蒋战后经营中国的本钱,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没了本钱,哪个草头王会服你呢,这样的胜利,即便是再辉煌,对蒋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蒋下定决心,不再向战场多投放一兵一卒,这就是后来方觉先悲剧的所在。
/来自中华网社区 /衡阳原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长1500米,宽仅仅600米,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2条南北铁路的交会点,还有很多的公路,一旦占领,可以直接进攻中国的西南,包括重庆。
所以,日军在在占领长沙后,以讯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想一举拿下衡阳,打通铁路交通,日军指挥官狂妄的叫嚣3天拿下衡阳,蒋对新十军的要求先是3-7天,后来是1个月,但是新十军创造了在弹丸之地,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了47天的奇迹。
在国军接连失利的情况下,方觉先临危不惧,与工兵营长设计出了立体防御,第一阻击区是雷场,第二阻击区是炮火覆盖区,第三阻击区是重机枪,第四阻击区是阵地两侧的轻机枪的交叉火力,第五阻击区是士兵的步枪狙击区,第六阻击区为战壕前,深度15米,宽度15米的壕沟,一旦日军跳入战壕前的壕沟,上面的士兵用集束手榴弹消灭。
此壕沟被日本兵称为“方觉先壕”。
衡阳至今尚有部分的“方觉先壕”。
衡阳保卫战的直接的结果是,军事上进攻的重大失利,撼动了日本,导致了东条英机组阁的失败,被迫下台。
衡阳会战简介

衡阳会战简介中文名称:衡阳会战参战部队:国军、日军战争结果:中国战败,但以少战多重创日军时间:1944年6月23日~1944年8月8日地点:湖南衡阳人物:方先觉横山勇日军第一次总攻1944年6月23日拂晓,日军第68、116师团扑向衡阳,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最惨烈衡阳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
双方激战至6月27日,日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攻占了衡阳外围阵地,阵地上的中国守军连伙夫在内,无一人逃跑、投降,全部战死。
6月28日,日军调上了预备队,对衡阳发起了第一次总攻,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日军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发起冲锋,并对中国守军施放了毒气。
双方展开激烈的攻防拉锯战,经5昼夜几乎连续的搏杀,日军停止了进攻,中国守军挫败了日军的第一次总攻。
日军第二次总攻7月11日,得到了野炮四个大队、迫击炮二个大队的增援的日军攻城部队开始了对衡阳的第二次总攻,惨烈的攻防战又开始了。
7月13日,中国守军击毙日军 120联队联队长和尔大佐,经过连续9昼夜的血战,日军68、116师团以伤亡8000人、阵亡联队长1名、大队长6名、几乎所有的中队长的代价,只攻占了衡阳防线的一线阵地,日军的第二次总攻又遭惨败。
中国守军也伤亡4000余人,失守的阵地都打到最后一人。
79军、62军火速增援衡阳,20日已打到衡阳郊外,不料日军正好在此时停止对衡阳的总攻,转而全力阻击并反击中国援军,79军、62军被迫后撤。
日军第三次总攻衡阳久攻不下,横山勇又调派了58师团、13师团二个主力师团,增援68、116师团。
这时守城的中国第十军的有生力量已经基本消耗殆尽,轻伤员、马夫、伙夫统统上了火线。
日军合四个师团之力对衡阳进行了第三次总攻,最后的血战到来了,第十军伤员已过8000人。
衡阳中国守军第十军与下属各部的通讯联络电话线都被日军飞机、重炮炸断,已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各部处于各自为战状态,衡阳的陷落己是时间问题了。
方先觉向军委会发出了“……来生再见” 的最后一电,然后拔枪自戕,一旁的副官眼明手快,将手枪击落,枪响未击中。
重磅 │ 衡阳大会战一场需要重新审视的充满饥饿死亡恐惧的战争

重磅│衡阳大会战,一场需要重新审视的充满饥饿、死亡、恐惧的战争1993年作为中国留日学生的王选在日本关西的旧书店里,看到装在匣子里的、厚得像两块砖头的《岚兵团步兵第百二十联队史:血泪的记录》。
“岚兵团”,一个特别的名字。
血泪记录,里面会有什么?2007年,一个朋友拿着一本叫《血泪忆衡阳》书找王选,说这是一个可以拍成《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战争大片的题材,嘱王选将它翻译成英文。
1944,衡阳会战。
历史在现实中交集。
三十多年来在日本游学、打细菌战索赔官司,王选搜集到大量日文日军参战部队的部队史、参战部队人员撰写的战记和个人回忆录,梳理下来,参加过衡阳会战的日军战史几乎全部找到。
包括那部页码达到2000多页、上下两部的《岚兵团步兵第百二十联队史在所有战史》。
1944年的衡阳,可以说是一块弹丸之地,整个城区宽东西不过500米,南北长也只有1600米。
然而中日双方却在此鏖战47天,创下了中国八年抗战中的奇闻。
衡阳,这个在中国文化中以大雁南飞,回断衡阳为名的大陆地理标志,成为饱浸战争苦难之城。
血泪衡阳,当中日双方回忆这场厮杀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血泪二字。
1946年,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次年,中国衡阳守军第10军预10师30团3营营长蒋鸿熙在曲江国民29军的医院里,拖着一条从衡阳逃出的残命和一条在衡阳被打断的残腿,完成他在战斗开始前的想法——记下衡阳之战。
“我自己在写,自己在看,自己在哭”。
“好久了,总感觉到骨鲠在喉似的,时时觉得不吐不快,就是这一点宣泄欲——毋宁说是责任感——迫使我忘记羞恧,忘记了惭愧。
”战友们都已经变成了杂草丛中的白骨,其中包括曾经也想记下衡阳之战的周燊桑营长和李春华参谋。
他们一个被炮火吞噬一个被俘后下落不明。
蒋鸿熙觉得他是在替他们写。
“万一这两个可怜儿都成了不见天的枯骨,那这次衡阳会战,或许根本就没有血肉的记载,与真实的报道。
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史上一巨大损失,而可怜的是,我自己又没有这差不多的力量,来完成他们的遗志,弥补这点损失。
方先觉

方先觉1944年,在中国的湖南衡阳发生过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这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病惫之师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血战整整47天,纵观整个抗日史,这一仗持续之弥久、战斗之惨烈、影响之深远,中国战场所有的城市防卫战,似乎没哪一仗可与堪比。
1944年,随着同盟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各战场的连续反攻,日军参谋总部意识到从东南亚到日本本土的海上交通线迟早会被切断。
因此,从东南亚的马来亚经中国到朝鲜釜山的大陆交通线将成为最后东亚大陆作战的生命线,但这条生命线在中国的河南、湖南、江西和广西等地还为中国军队所控制。
为此,1944年2月,日军参谋总部向中国派遣军下达了代号为"一号作战”的命令。
这一战役,中国抗战史称为豫湘桂大会战。
衡阳是豫湘桂大会战的第二阶段,长衡会战的主战场。
中国守军是国军第十军,下辖第3师、第190师、预备第十师,实际兵力是七个团,加上配属的暂编54师1个团,总兵力为8个团,1.7万人。
进攻的日军先后共投入的是横山勇的11军的四个师团,68师团、116师团、58师团、13师团,约九万人,空军有第五航空军全力配合。
衡阳城守将方先觉,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中将军长,1903年出生于安微宿县,毕业于黄浦军校第三期,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副、团副、团长、副师长、师长、代理军长。
衡阳之战前任第十军军长。
当时,军委会对第十军下达的作战命令是坚守衡阳城10至15天。
1944年6月23日拂晓,日军笫68、116师团扑向衡阳,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最惨烈衡阳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
双方激战至6月27日,日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攻占了衡阳外围阵地,阵地上的中国守军连伙夫在内,无一人逃跑、投降,全部战死。
6月28日,日军调上了预备队,对衡阳发起了第一次总攻,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日军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发起冲锋,并对中国守年施放了毒气。
衡阳保卫战观后感

衡阳保卫战观后感提起衡阳保卫战,那可真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又痛心不已的历史。
在了解这场战役之前,我对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只有模糊的概念,然而,当我深入去探究衡阳保卫战的细节时,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场战役发生在 1944 年,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日军妄图以强大的兵力迅速占领衡阳,打破我方的防线。
而我方守城的将士们,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没有丝毫的退缩。
我仿佛能看到当时衡阳城的景象,大街小巷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士兵们忙碌地穿梭着,加固工事,搬运弹药。
老百姓们有的帮忙运送物资,有的则默默地为战士们祈祷。
那时候,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坚定和决绝。
当时的衡阳城,资源匮乏,弹药不足,粮食短缺。
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战士们依然坚守着阵地。
我记得有一个细节,一位年轻的战士,他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但是眼神中却充满了坚毅。
他的军装已经破旧不堪,身上还带着伤,可他依然紧紧握着手中的枪,一刻也不敢松懈。
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子弹打光了,面对冲上来的敌人,他毫不犹豫地拿起刺刀,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的身姿在战火中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高大。
还有一位老兵,他经验丰富,在战斗中总是能沉着应对。
他会在战斗的间隙,给年轻的战士们讲述战斗技巧,鼓励他们不要害怕。
他自己的身上布满了伤疤,每一道伤疤都是他英勇战斗的见证。
有一次,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被掀翻在地,耳朵也被震得嗡嗡作响。
但他只是简单地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又重新投入到战斗中。
城里的老百姓也让人感动不已。
有一位大妈,每天都会为战士们做饭。
她的家已经被炸毁了,但是她没有哭泣,没有抱怨。
她总是笑着说:“只要战士们能吃饱,能打胜仗,这都不算啥。
”她做的饭菜虽然简单,但是充满了家的味道,让战士们在战火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那些坚守在医疗一线的医生和护士们,也是这场战役中的英雄。
他们日夜不停地救治伤员,不顾自己的疲惫和危险。
有一个小护士,她年纪不大,却有着非凡的勇气。
在一次轰炸中,她不顾自身安危,冲进火海,救出了几位重伤的战士。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1944年,在中国的湖南省衡阳市发生过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之间震惊世界的一战,这就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衡阳保卫战。
1944年,日军为了逆转它在太平洋战场上急遽失利的厄运,提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设想,后来日军大本营将此计划命名为“一号作战”,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主要内容是先攻占平汉铁路之南段,进而打通湘桂及粤汉铁路两线,摧毁中美空军基地,防止美国B29重型远程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空袭。
自发动“一号作战”短短数月,河南、湖北、湖南相继沦陷。
6月18日,长沙失守。
衡阳是连接东南和西南的战略要地,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公路,战略价值远重于长沙。
如果衡阳也很快失守,那么日军必然会速下桂林,桂林等西南重镇岌岌可危。
一旦这些重镇失守,那么美军在西南苦心经营的飞机场必然化为泡影。
1944年6月23日,日军向衡阳发起第一轮进攻。
驻守衡阳的国民党第十军奋勇激战,守城47昼夜,中国军队伤亡约15000人,直至阵地全毁,伤亡惨重。
8月7日夜,第十军军长方先觉派参谋长孙鸣全与日军谈判,停止抵抗。
衡阳于8月8日陷落。
衡阳失守后,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
社论不仅阐述了衡阳失守在军事上、经济上对中国抗战即将带来的种种不利,同时分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连连失利的原因:政府一手包办、过分依赖盟国、拒不动员群众——这就是国民党政府自抗战爆发以来一直采取的消极抗战、片面抗战的路线。
确实,回顾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多次会战,虽军队浴血奋战,也不乏像张自忠那样的爱国将领,但屡屡失败,没有为积蓄抗日力量、等待战略反攻而作出积极铺垫。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民党在军事上历来采取单纯防御的消极战略,多采取正面战、阵地战,而不是采用运动战的方法,不是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消耗敌人而后歼灭之;另一方面是当时的政府和国军一手包办,而不像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那样,八路军、武工队走到哪里,哪里就有老百姓接应,抗日英雄神出鬼没,而日本鬼子却晕头转向,在不意中遭受重大损失。
衡阳保卫战之血火衡阳(全集)

衡阳保卫战之⾎⽕衡阳(全集)
1944年夏天发⽣在衡阳的“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争后期⼀场震惊中外振奋国⼈与侵华⽇军的惨烈搏杀。
2014年纪念衡阳保卫战七⼗周年之际,多年关注并从事关爱抗战⽼兵⼯作的民⾰衡阳市委,经多⽅调查得知,直接参与这场战役的国民⾰命军第⼗军官兵,散落全国各地,仅有幸存者⼆⼗余⼈,平均年龄超过94岁,他们,是这场伟⼤战役的直接参与者,亲⾝经历者,史实见证⼈,为后⼈留下真切详实的历史⽚段,⾯对⾯采访了21位衡阳保卫战幸存⽼兵,采集了近五⼗个⼩时的录像、上万幅照⽚、数⼗万⽂字的史证资料,经过专业⼈员半年多的努⼒,编辑制作成为⼀部反映衡阳保卫战真实历史的纪录⽚——《⾎⽕衡阳——21位⽼兵的倾情讲述》。
1944年夏天发⽣在衡阳的“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争后期⼀场震惊中外振奋国⼈与侵华⽇军的惨烈搏杀。
2014年纪念衡阳保卫战七⼗周年之际,多年关注并从事关爱抗战⽼兵⼯作的民⾰衡阳市委,经多⽅调查得知,直接参与这场战役的国民⾰命军第⼗军官兵,散落全国各地,仅有幸存者⼆⼗余⼈,平均年龄超过94岁,他们,是这场伟⼤战役的直接参与者,亲⾝经历者,史实见证⼈,为后⼈留下真切详实的历史⽚段,⾯对⾯采访了21位衡阳保卫战幸存⽼兵,采集了近五⼗个⼩时的录像、上万幅照⽚、数⼗万⽂字的史证资料,经过专业⼈员半年多的努⼒,编辑制作成为⼀部反映衡阳保卫战真实历史的纪录⽚——《⾎⽕衡阳——21位⽼兵的倾情讲述》。
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4衡阳之战:战死还是投降?
2013年10月07日17:53 经济观察报微博我有话说(138人参与)收藏本文(作者:章敬平)
一个年近四十,战功赫赫的黄埔毕业生,一个誓言抗日“城在人在”的军人,一个苦守孤城四顾茫茫的将军,决定向日军投降的刹那,心海中会涌起怎样的波澜?1944年8月8日,这个名叫方先觉的军长命令士兵,在他苦守47天的衡阳城上竖起白旗,留给今人的,除了一声令人扼腕的叹息,一段悬而未决的公案,还有一则帮助我们讨论军人投降权的案例。
衡阳之战是中日战争中战时最长、伤亡最多、场面最惨的城市争夺战。
为了扭转太平洋战场上兵败如山倒的厄运,打通大陆交通线,日本按照“一号作战”计划,逼近衡阳这个连接东南和西南的战略要地,无论是蒋介石,还是美军,无不心急如焚,担心日军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3天拿下衡阳,致使西南重镇岌岌可危,美军机场灰飞烟灭。
1940年6月20日,就在10万日军奉令进攻衡阳的同一天,国民政府命令方先觉率领兵员不及日军五分之一的第十军保卫衡阳。
日军第一次总攻,两个据点的守军,无一生还。
日军第二次总攻,某团半日之内连升5位营长,全部殉国。
日军第三次总攻,部将谏言方先觉率部突围,丢不下6000伤兵的方先觉咬牙死守。
到最后,弹尽援绝,感叹“不是我们不要国家,而是国家不要我们”的方先觉,命令部下与日本谈判,停止抵抗,变身阶下囚。
待到方先觉4个月后逃出囚笼,返回陪都,重庆各界举行盛大仪式,欢迎“苦战衡阳47天的英雄”,蒋介石亲自授予方先觉青天白日勋章。
那个年代,投降,是主流价值观所鄙夷的行为,一贯主张“不成功便成仁”的蒋介石之所以高调对待方先觉,是因为国民党接受了方先觉是被俘而不是投降的说法,说他在绝望关头,自杀未遂,求死不得。
共产党方面则不这么看,他们根据日本媒体的报道,认定方先觉不仅投降,而且变节。
衡阳失守后,日本媒体刊载了日军记者对方先觉的采访,访谈录中,方先觉吹捧“日军之神勇”,相信自己“败于正义”,决定追随汪精卫汉奸政权“参加和平阵营”。
共产党的《解放日报》很快转载了这篇访谈录,坐实了方先觉投敌叛国的舆论。
多年以后,日本披露了可信度远高于媒体访谈录的部分史料,可以证实的是,方先觉的确举了白旗,签了协议,但是,协议的内容是什么,不得而知。
根据疑案从无的原则,我们不能说方先觉投敌叛国,最多只能说他投降。
据说,蒋介石也知道方先觉投降,佯装相信方先觉被俘之说,一是因为偏爱这位嫡系爱将;二是因为愧对方先觉,自己曾许诺他苦守半月即有援兵,岂料3个半个月过去了,援兵了无踪迹;三是因为抢先发表了方先觉的“最后一电”,政治上被绑架了,没有退路。
所谓“最后一电”,指的是衡阳失守前一天,方先觉在官兵伤亡殆尽,无兵堵击日军的情况下致电军事委员会,誓言以死报效党国,勉尽军人天职,不辜负委员长栽培,末尾说这封电报“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蒋介石不顾属下担心电文恐系他人代拟的提醒,执意发表“最后一电”,将方先觉树为“军人楷模”,岂料,这边电文刚刚见报,那边方先觉率部投降,蒋介石不得不披上皇帝的新装,硬着头皮,维护这个假典型。
被俘,还是投降,抑或投敌叛国,不是我要关注的问题,术业有专攻,这个问题还是留待历史学家去求证。
我想追问的是,方先觉可不可以投降?按照“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传统,投降是可耻的,是万万不能的。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颁布授勋令,让方先觉的名字和毛泽东、蒋介石的名字出现于同一份授勋令,是因为国民政府不认为方先觉投降,而不是像美国政府那样认可投降。
早在方先觉投降前两年,一位驻守菲律宾的美军少将率领7万多美菲联军向日军投降,差不多一个月之后,一位驻守菲律宾的美军中将向美国总统发出“最后一电”:我和我们的将士已经竭尽全力,我们捍卫了美利坚共和国和美国军队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不得不满怀遗憾地告诉你,我得去见日军指挥官了,再见了总统先生。
战后,这两位美国降将和所有打了胜仗的将军一样,受到了政府的褒奖,我所看到的资料,既无政府非难他们的言辞,也无他们愧对国家的心意。
然而,方先觉面临的是另一方天地。
生前,他的战友认为投降是他“百世不能洗磨之耻辱”,死后,中国人的法典中,贪生怕死,畏惧战斗,能抵抗而不抵抗,放下武器自动投降的行为,仍然是需要治罪的。
我觉得,投降不同于投敌,我们不能像对待投敌那样对待投降。
投敌,是对国家的背叛,对国家利益的出卖。
投降,丝毫没有伤害国家利益,当抵抗毫无意义,投降不过是以人身自由的失去换来个体生命的延续。
我们应该为狼牙山五壮士树碑立传,但也不该践踏投降将士的生命尊严。
在抵抗没有意义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把战死还是择降的选择权交给军人,不是逼着他们当炮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