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

合集下载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徐凝《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拓展延伸
黄果树瀑布
壶口瀑布
吊水楼瀑布
随堂练习
一、照样子,写词语。 例:穷尽 山穷水尽
1.山川 2.遥远
__名__山__大__川__ __山__遥__路_远___
随堂练习
二、把古诗补充完整。
1._白__日__依__山__尽__,黄河入海流。 _欲__穷__千__里__目__,更上一层楼。
部首: 火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火”首笔点在横中线,
“因”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大” 的横笔在横中线上方,末笔捺改点。
书写指导
挂 ɡuà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 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
“圭”,两“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 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书写指导
川 chuān
课后作业
1.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
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品读诗词
来到瀑布跟前,看那瀑布飞流直下,撞击在 绝壁突起的岩石上,溅起了无数的水花,发 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出神地看着,听着, 恍恍惚惚间,我似乎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 河里的水从九天之上直落了下来吧,要不, 怎么会如此磅礴,如此壮观?
书写指导
照 zhào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灬
书写指导:“昭”窄、大,“灬”宽、扁,“昭”,
书写指导
层 cénɡ
结构:半包围结构
部首:尸
书写指导:“尸”从上、左包围“云”,全字上
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 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课件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课件

千里、一层 。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___________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有:
白日依山尽, 白日 山 黄河 黄河入海流。
景色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感想
通读诗歌,想象意境: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并把想象 中的画面画下来:
一轮红日伴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
就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登上一层楼
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
上一层楼。
通读诗歌,思考交流: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依 尽 入 流
目 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依、尽、入、流、目、上)
白、黄 。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___________
你还会写出两句王之涣写的其他诗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课文结构 太阳落山(实景) 黄河入海(想象)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
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lóu
登 鹳 雀 楼
yī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ɡ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cénɡ
我会认
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我将使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重点讲解第八单元中的古诗二首,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这首诗,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背诵诗句,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句的意义,并能够背诵。

难点是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展示和图片,以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们需要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幅鹳雀楼的图片引入,询问学生们是否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楼,并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讲解:我将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并解释一些生字词的含义。

我会用动画和图片来展示诗句中的景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朗读与背诵:我会带领学生们朗读诗句,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背诵。

我会提醒他们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会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诗句的主要内容,并突出一些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背诵《登鹳雀楼》并默写。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查找其他有关鹳雀楼的资料,或者尝试自己写一首类似的诗。

这就是我对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部编最新人教版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精品课件

部编最新人教版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精品课件

一马平川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guà 挂上 挂念 悬挂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yān 烟火 烟花 香烟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chǐ
直尺 尺片 尺寸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liú
河流 流水 流动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shǒu
首先 首长 首都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sì 相似 似乎 类似
课文
词语
生字
资料
庐山风景
瀑布
飞流直下
文字介绍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资料宝袋
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人,唐 代著名诗人。他描写边疆风光 的作品很有特色。诗以《凉州 词》和《登鹳雀楼》最有名。
预习检查
1、流利、熟练、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会认、会写生字。
字词乐园
guàn què lóu
yī kào
liú rù



依 靠
yù qióng
流 入
概括主题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以豪迈的气概, 描绘了万里山河雄浑的景象,揭示了“
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景,寓理于事。全
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
旨远,给人启迪。
拓展提升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古诗。
心灵感悟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 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 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gèng shàng
qiān lǐ mù
千 里 目
yì céng lóu
欲 穷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课堂2)登鹳雀楼课件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课堂2)登鹳雀楼课件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Hale Waihona Puke 们教一,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绩 ,













我们,还在路上……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课文欣赏 作者简介
题目释疑 词义解释
诗句解释
课堂复习
作业
课文欣赏
题目释疑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 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 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 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 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 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 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 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登鹳雀楼》。
登上鹳雀楼,看见大阳 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 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 登上一层楼。
课堂复习
诗句补充 白日依山尽, 黄河 入海流。 欲穷 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
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王之涣,是 唐 朝著名诗人。
作业
谢谢大家! 祝大家更上一层楼 !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他描写边疆风光 的作品很有特色。诗以《凉州词》 和《登鹳雀楼》最有名。
词义释疑
白日:落山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尽: 完 欲: 想要 穷: 尽 目:眼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课件
雀楼依

欲 目 更穷
诗歌导入
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 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 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 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 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登鹳雀楼》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诗歌的节拍。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登鹳雀楼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古、诗、首、登、依、欲、 勒、川、盖、苍、茫 ),会写8个字(古、诗、首、登、 依、川、盖、苍); 2、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感受诗中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 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字词积累
注意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 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字词积累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倚靠着。 尽:尽头,完了。
欲:想要。 穷:穷尽,全部。 千里目:目千里,看到千里之外。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由远望“白日” 到俯瞰“黄河”。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象 壮阔、气势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 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 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 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 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 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景物、感情的感知及想象力、理解该诗的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义及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的语言律动、形象描写等方面深入理解、感受。

教学准备:1. 引导学生观察现实。

2. 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们说到:“小朋友们,你们是否见过高高的“鹳雀楼”?是否听过这首《登鹳雀楼》古诗呢?”2. 引导学生们窥探课文背景,感受老师主题发言:“我们中国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古建筑,如紫禁城、长城等等,你们可能去参观过,也可能听过,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描述了一座古建筑——登鹳雀楼这座塔楼,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古诗《登鹳雀楼》是怎样的?”二、正文(30分钟)1. 听课文(或唱歌):老师朗读课文,或者放录音让学生们跟读,感受其中的韵律、情感。

也可以根据音乐解析其中的韵律。

以分段朗读的方式,将《登鹳雀楼》的诗歌韵律感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听后感受其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研究乐趣。

2. 理解与欣赏:讲解《登鹳雀楼》诗的内涵,幅度,用古时候的人们所见所闻描述独特的感染力。

1、现场拍照2、试图移动距离将楼房照片放在数码屏幕。

3、钻出一个d4,学生们边祈祷边数骰子,几就是几步远。

4、将现场拍摄的楼放在他们中间,其他学生就会看不到它。

现在他们只能通过判断彼此所说的话的距离来找到目标。

5、请学生试图将楼房纸彩卡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后,让他们现场大喊高兴的话。

6、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让学生动手辨认和它相对应的内容。

7、听《登鹳雀楼》的乐曲,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8、分小组让学生扮演古代诗人,让学生们在讲台前在古代衣服穿上演讲,加以趣味性。

三、拓展(10分钟)1. 学生操作:在自然场景中模仿古诗表现所描述的环境,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创造一个自然的场景,并在这个场景中模仿古诗中所描述的环境,如:“白云江上往来鹤,目断清碧几重波。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PPT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PPT

中的画面画下来:
一轮红日伴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 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 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 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
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
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
当诗人还想再看得更远些,你想让诗人怎么做呢?
你想要看 你只有
,就要 ,才能
。 。
再读诗歌,感悟情理: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坐井观天 鼠目寸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学习
批判
“尸”字头:横折稍斜横稍长,两横平行框略扁,主笔长撇要舒展
课后作业
1.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 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傍晚的太阳 靠着 落下去了
黄 河 入 海 流。 流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景色
千里之外的景色
目 欲 穷 千 里 目,
想要 全部 看到
目千里
楼 更 上 一 层 楼。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感想
诗人王之涣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

)落日

)黄河
通读诗歌,想象意境: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并把想象
8 古诗二首
R·二年级上册



què lóu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 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善于描 写边塞风光。其代表作有《登鹳 雀楼》《凉州词》等。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
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 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鹳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 守将宇文护所建,到元初方毁, 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的 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Word精排版,可自由打印,编排!
08、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

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欲望)(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遥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

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

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

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

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

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

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

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
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

(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

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

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

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

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
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

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