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DNA的复制和修复
DNA的复制、转录、翻译

遗传密码的性质
(1)密码的简并性:64种密码决定20种氨基酸,必然同 一个氨基酸有多个密码。这种由一种以上密码编码同一种 氨基酸的现象称为简并性。密码的简并性减少了突变对生 物的影响。一般说来,编码同一氨基酸的密码越多,该氨 基酸在蛋白质中出现的频率也越高。
(2)密码的通用性:遗传密码不论在体外还是在体内, 对绝大多数病毒、原核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都是适用 的。从病毒到高等动植物,几乎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 密码的现象是生物彼此间有亲缘关系的一个有力证据。
●复制的条件:复制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 和酶等基本条件。
DNA的复制
●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 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结 构的双链逐渐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段链为 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为原料在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 链。每条母链和新合成的子链形成 新的DNA分子。
X(2n -1)
对基因概念的理解
(1)与性状的关系:控制性状的遗传物 质的结构、功能单位(功能)。
(2)与DNA的关系: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断(成分)。
(3)与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为主要载 体,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位 置)。
DNA与RNA的比较
结构 基本单位 五碳糖
嘌呤
嘧啶 无机盐
DNA
碱基配对原则 DNA RNA
A——U T——C C——G G——C
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
遗传信息: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 脱氧核苷酸顺序称为遗 传信息。
遗传密码: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 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称 为遗传密码。
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在细胞质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 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

活动任务----演绎推理:
请依据两种假说分别演绎推理15N标记的DNA在14N的培养 基中培养1代前后的DNA,并分别预测两种假说第0代和第1代 DNA密度梯度离心后的结果,并画在离心管相应的位置上。
实验结果:
大肠杆菌在含15NH4Cl的 培养液中生长若干代
转移到含14NH4Cl 的培养液中
15N/15N DNA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有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4、用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 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 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 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 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2.半保留复制
新合成的DNA 分子一半新的, 一半旧的
3.分散复制
新合成的DNA分子新的和旧 的都有
1956年,两位年轻的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 尔合作开展关于DNA复制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于1958 年正式发表。
关键问题1: 肉眼看不见的DNA分子,用什么方法区分
亲代和子代的DNA单链?
( )个;第4次复制时需要游离的胞嘧 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 ( )个
五、DNA复制与细胞分裂的关系:
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
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
1. 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 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 分布情况是( )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第3节 DNA的复制20

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按照半保留复制的原理请大家思考:右 边的亲代DNA复制一次和复制二次后,其 子代DNA的组成是怎么样的?(用红色表 示新形成的链) 亲 代
① 子一代 ② 子二代
2、要用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我们需要对 旧链和新链进行区分。结合第一节的知识, 想一想我们怎样区分他们?
14N//14N 轻带(上部) 3、用哪种同位素进行标记最好? 15N//14N 15N//14 15N//15N 15N来标记,然后放在N 中带(中间) 14N中复制则 4、如果亲代的DNA两条链用 中带(中间) 亲代,子一代、子二代分别含哪种元素? 重带(下部)
5、DNA虽然被标记,可在子代中新旧链是混在一起的,不易分 离,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6、如果离心,则亲代、子一代、子二代会怎么分布?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见教材)
15N//15N
重带(下部)
15N//14N
中带(中间)
14N//14N 15N
轻带(上部) 中带(中间)
//14N
三、DNA复制的过程 思考如下问题:
DNA的复制
一、对DNA复制的推测
最早提出的DNA复制模型有三种;
亲代DNA
子代DNA
1、全保留复制:新复制出
的分子直接形成,完全 没有旧的部分;
复制一次
2、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分子
一半是新的,一半是旧的;
复制一次
3、分散复制:新复制的分子
中新旧都有,但分配是随 机组合的;
复制一次
沃森和克里克推测是半保留复制模型
DNA分子的复制小结:
解旋酶、聚合酶等
解旋
合成
螺旋
子代DNA
边解旋边复制
1、将 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 14N 的培养基上培养, 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 DNA中,含15N 的 DNA占总数是( C ) A.1/16 B.l/8 C.1/4 D.1/2 2、下列关于DNA复制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B 亲代 A. DNA复制过程中需要酶的催化 ① B. DNA复制过程中需要的能量直接由糖类提供 子一代 ② C. DNA 分子是边解旋复制的 子二代 D. DNA 复制过程中两条母链均可作模板
人教(2019)生物高考复习:第20讲 DNA的结构 DNA的复制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答案】(1)提示: 2个,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两端 (2)提示:不能。①表示的磷酸不属于胞嘧啶脱氧核酸 (3)提示:双链DNA中,反向平行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 接成碱基对,而同一条链上碱基之间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 核糖—”相连的;一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4)提示:解旋酶作用于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和DNA连接酶作用 于⑩
“三看法”判断DNA分子结构的正误
(二)DNA分子中有关碱基含量的分析与计算(素养目标:科学思维)
2.下列有关双链DNA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环状质粒DNA分子中,每条链上的脱氧核糖均与两个磷酸基团
相连
B.DNA每条链上的2个相邻碱基通过氢键相连,A含量越多,DNA
结构越稳定
C.一个核DNA分子中,一条链上A∶T∶C∶G=1∶2∶3∶4,则
()
(5)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 ( )
【答案】(1)× (2)× (3)× (4)× (5)√
2.深挖教材 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利用他人的经验和成果有:①组 成DNA分子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DNA分子是由含____种碱基 的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②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 的____________________;③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________的研究成 果:在DNA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 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答案】提示:①脱氧核苷酸 4 脱氧核苷酸长链 ②DNA的X 射线衍射图谱 ③查哥夫
3.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__多__样____性:如n个碱基对构成的DNA具有4n种碱基对排列顺序。 (2)__特__异____性:如每个DNA分子都有其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3)__稳__定____性:如两条主链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顺序不变,
高中生物20张思维导图及高中生物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相对来说难点:1、光合作用计算题:净光合作用和实际光合作用2、减数分裂过程3、遗传规律计算:伴性遗传图谱分析,伴性遗传概率计算,两对及两对以上性状杂交分析及概率计算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方式(这个细节考点很多,学会了不一定做对题的那种)5、DNA相关计算:主要靠点在DNA与RNA个数关系,RNA与氨基酸对应关系(一般为6:3:1)6、高考选修3必出15分的题,而选修3可以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点!(建议,好好看书,选修只会考书上的内容高中生物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点归纳名词: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2、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3、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4、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语句:1、DNA的化学结构:① 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
② 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
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
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DNA的复制-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C
练一练
五.半保留复制结合分裂
五.半保留复制结合分裂
例1、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5’
3’
3’
3’
5’
5’
子链
4)重新螺旋
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1.解旋
解旋酶
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双链螺旋的DNA打开氢键,解开成为两条单链,每条单链均作为模板合成新的DNA。
2.合成
DNA聚合酶
以两条母链为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为两条新的子链。
思考:
4、怎么标记上放射性呢?
比如我们可以把原链中的C标记上放射性,子链中没有
5、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能区分开吗?
不能,这种方法只能检查到整体有还是没有放射性,不能区分每一条链有无放射性
有放射性
有放射性
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思考:
6、除了放射性外,原链和新链还有什么不同?
原链上的C都为14C,新链中的C都为12C,相对分子质量不同,一条重,一条轻。
3)合成子链
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
模板
模板
DNA聚合酶
5’
3’
子链延伸方向
子链延伸方向
两条子链延伸方向相反,但都是从5’→3’
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延伸。
简述dna重组的过程

DNA重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分子机制。
以下是DNA重组的简要概述:同源重组:这是DNA重组的主要方式,它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或同源染色体之间。
当DNA双链断裂时,细胞会利用同源序列作为模板,通过碱基配对的方式修复断裂的DNA。
这种修复过程称为同源重组。
非同源末端连接:当DNA双链断裂后,细胞会利用非同源序列作为模板进行修复。
这种修复方式称为非同源末端连接。
在这个过程中,断裂的DNA末端会被酶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从而连接在一起。
DNA剪切:在某些情况下,DNA重组过程中需要将DNA片段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这个过程称为DNA剪切。
它涉及到DNA酶的切割和移动,以及新的连接的形成。
DNA复制:在DNA重组过程中,有时需要复制特定的DNA片段。
这个过程称为DNA复制。
它涉及到DNA聚合酶的作用,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按照模板的序列连接起来,形成新的DNA 片段。
转录和翻译:在某些情况下,DNA重组过程中需要将特定的基因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
转录是指将DNA序列转化为RNA序列的过程,而翻译是指将RNA 序列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表观遗传修饰:除了DNA序列的改变外,DNA重组还可以涉及表观遗传修饰。
表观遗传修饰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和功能。
这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实现。
总之,DNA重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分子机制。
它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验室研究中,人们通常利用重组技术来构建新的基因、研究基因的功能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等。
分子生物学测试题

分子生物学:一、不定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得分:分1、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是( C )。
(a) 2’,3’-磷酸二酯键(b) 2’,5’-磷酸二酯键(c) 3’,5’-磷酸二酯键 (d) 糖苷键2、下列属于基因表达终产物的是(ABD )。
(a) 蛋白质(b) rRNA (c) mRNA (d) tRNA3、与mRNA中密码ACG相对应的tRNA反密码子是( C )。
(a) TGC (b) GCA (c) CGU (d) CGT4、通常组成最简单的启动子的元件有(BCD )。
(a) 转录起始位点(b) GC box (c) CAAT box (d) TATA box5、DNA超螺旋(AB )。
(a) 存在于线性DNA中(b) 存在于环状DNA中(c) 由解链酶酶催化解旋(d) 由拓扑异构酶催化解旋6、原核生物翻译起始时,形成起始复合物的顺序是( A )。
(a) mRNA,小亚基,fMet-tRNA,大亚基(b) 大亚基,小亚基,mRNA,fMet-tRNA(c) mRNA,大亚基,小亚基,fMet-tRNA(d) mRNA,小亚基,大亚基,fMet-tRNA7、氨基酸活化后被结合在tRNA的( C )上。
(a) 额外环(b) 反密码子臂(c) 3’端的CCA (d) D臂8、下列关于DNA复制的说法是正确的有:(ABCD )(a) 需要DNA聚合酶Ⅰ(b) 按5’→3’方向进行合成(c) 需要4种dNMP的参与(d) 需要DNA连接酶的作用9、DNA甲基化( ABC )。
(a) 抑制基因的转录(b) 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方式(c) 往往引发组蛋白的去乙酰化(d) 必须有甲基化母链的指导第1页共8页10、与TCGA互补的DNA片段是( C )(a) AGCU (b) AGCT (c) TCGA (d) UCGA11、下列过程中不需要DNA连接酶参与的是( B )。
(a) DNA的重组(b) DNA的修饰(c) DNA的修复(d) DNA的复制12、增强子( A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合成的子代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冈崎提出了DNA半不连续复 制的模型,认为滞后链是由许多5’ →3’方向合 成的DNA片段(冈崎片段)连接起来的。 前导链是连续合成的 滞后链则是不连续合成
问题:什么叫冈崎片段(Okaxaki fragments)
呢? 答案:在DNA复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连续片段, 它们只存在于DNA复制叉上其中的一股,逆复 制叉移动方向合成(大小:原核生物1000~2000, 真核生物为100~200个核苷酸)的不连续的片段, 称为冈崎片段。
C C A C T G G
G G T G A C C
+
母链DNA
复制过程中形成 的复制叉
子代DNA
• 半保留复制
定义:以DNA分子中的每一条链为模 板,通过碱基配对,合成两个 新的DNA分子(子代DNA)。每个 新DNA分子的两条链中,一条 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 新合成的。
•
1953年,Watson和Crick在提出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时就推测DNA可能按照半保 留机制进行自我复制。 • 1958年,Meselson和Stahl用 15 N标记 E.coli. DNA,证明了DNA的复制是半保 留复制。
中的rep蛋白(dna B蛋白)就是解螺旋酶,
还有解螺旋酶I、II、III。每解开一对碱基
需要水解2个ATP分子。
3、单链结合蛋白(SSB): 稳定DNA解开的单链,防止复性和保护 单链部分不被核酸酶水解。
3、引物合成酶与引发前体
DNA引物酶:依赖DNA的RNA聚合酶,催化引物 RNA的生成。 引发前体:由多种蛋白质dnaA、dnaB、dnaC、n、 n`、n``和i组成。 引发体:由引发前体与引发酶结合组装而成。 含有解螺旋酶、DnaC蛋白、引物酶和DNA复 制起始区域复合结构。
pol-I 5´→3´聚合酶活性 3´→5´外切酶活性 5´→3´外切酶活性 功 能 + + + pol-II + + – 修复 pol-III + + – 复制的 主要酶
切除引物 填补空隙 修复合成
DNA-pol III:
• 由10种亚基(αβγθτδδ’χΨε)组成的不对 称聚合体 • 是原核生物复制延长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酶。 夹子装配器: • 催化效率最高。 γ δδ’χΨ
半 保 留 复 制 的 验 证
• DNA
环状DNA的复制特点 1.2 DNA复制的起点和方式
B
A 问题:什么叫复制叉?
单向复制模式(只有一个复制叉) 复制叉----复制开始后由于DNA双 链解开,在两股单链上进行复制, 形成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的叉状结 构,称为复制叉 C
意义:DNA连接酶在DNA复制、损伤修复、重组
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问题:DNA二条链方向相反。已知的DNA聚合酶的合成方向 1.4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都是5´→3´,DNA聚合酶如何催化滞后链延伸呢? 前导链(领头链):
前导链 以3’ → 5’ 方向的亲代链为 模板合成的子代链。
滞后链
滞后链(随从链):
双向复制模式(有二个复制叉)
环状DNA的复制眼呈θ结构
线状DNA的双向和单向复制 真核细胞往往有多个复制起始点
思考:什么叫复制子? 未复制DNA
复制子----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 起始点 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 单向复制 (replicon) 。
复制叉 复制子是独立完成复制的功能单 起始点 位。 双向复制
γβα
N3
N1 N2 N3 ′ 3 OH + 2Pi
OH
5′
p
p
PPP
′ 5
p
p
p
引物
底物
2.需要模板: 以DNA为模板,是依赖DNA的DNA聚
DNA聚合酶催化的链延长反应 合酶,模板可以是单链,也可以
是双链。 3.引物: 一小段RNA(或DNA)为引物。 在大肠杆菌中,DNA的合成需要一段RNA 链作为引物,引物含3’ -OH. 4.合成方向:5 3 (观看下图:子链的生成) 模板链
DnaB蛋白(解螺旋酶)三个13bp的序列为解链位点。在 DnaC蛋白帮助下将双螺旋解开成单链状态,分别作为模板, 合成其互补链(另外,双链的解开还需DNA拓扑异构酶Π、 SSB) 。
1、拓扑异构酶解开超螺旋。
2、DnaA蛋白识别复制原点 oriC 。
3 、DnaB解螺旋酶借助于水 解ATP产生的能量在Dna C的 帮助下沿5’ →3’ 方向移 动,解开DNA双链,形成前引 发复合物。 4、SSB(单链结合蛋白)结 合于DNA单链。
超螺旋,有利于DNA解链。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天然状态的双链DNA均以负
超螺旋(即右手拓扑结构)的方式存在,特别是 进行半保留复制的DNA均以拓扑异构体的形式存在。
拓扑异构酶:可松弛(即解开)DNA超螺旋,有 利于DNA解链。
思考:参与蛋白质复制叉移动的蛋白质主要 有哪些?
2、解螺旋酶(解链酶): 通过水解ATP将DNA两条链打开。E.coli
3´
5´
RNA引物
5´
子链
3´
Arthur Kornberg 1918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USA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59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mechanisms in the biological synthesis of ribonucleic acid and deoxyribonucleic acid"
旋结构模型有什么特点?表示DNA的几级结
构?
问题: 什么是碱基配对原则? 问题: DNA有没有三级结构?情况如何?
环状DNA的三级结构通常为负超螺旋(右手拓扑结构)
右旋 环状 DNA
负超螺旋
固定
(右手拓扑结构)
观察染色体的整个形成过程的动态变化
线状为念珠状三级结构
本章要点:
1 2 3 4 5 半保留复制 参与复制的物质 复制的过程 修复 逆转录
聚合反应机理:
5'
P
5'
O G
3'
引物 P
3'
5'
C 模 3'
O A
3'
T
板 链 5'
OH
P
P
P
5'
O T T A
3' 3'
OH
5′→ 3′聚合反应的特点:
(1) 以单链DNA为模板 (2) 以dNTP为原料 (3) 引物提供3´-OH (4) 聚合方向为5´→3´
核酸外切酶活性
5´→3´外切酶活性: 切除引物 填补缺口 (修复)
5、Dna G蛋白(引物合成酶) 开始合成RNA引物(10个bp左 右),方向为5′→ 3′
二、复制的延长
DNA聚合酶Ⅲ 由其β亚单位辨认引物,新 链的第一个脱氧核苷酸与引物的3`-OH形成磷酸 二酯键,开始复制。
前导链 滞后链 冈崎片段
RNA引物
DNA聚合酶III
DNA聚合酶I
3´
5´
RNA引物
3´
5´
1.3 DNA聚合反应有关的酶
(一) DNA聚合酶(DNA-pol) :1956年Kornberg等 在大肠杆菌中首先发现DNA聚合酶。该酶的催化性质 如下:
• 1.底物 : dNTP(dATP,dGTP,dCTP,dTTP)
N1 N2 ′ 3 OH 5′ +
• 原核生物:以大肠杆菌为例
DNA-polⅠ:与校读,修复有关
5′→ 3′聚合酶功能:但持续合成DNA的能力差。
5′→ 3′外切酶活性:双链有效。推测该酶主要是 对DNA损伤的修复,以及在DNA复制时RNA引 修复 物切除及其缺口的填补。
3′→ 5′外切活性:此活性只作用于生长中不配对 校对 的(错配)的单链,校对功能。
核酸一章内容复习提问?
• 问题:DNA双螺旋模型是谁在哪年提出来的?
问题: Watson和F. Crick 提出的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有什么特点?表示DNA的几级结
构?
DNA的二级结构—B型双螺旋结构
5` 1.反向、平行、右手螺旋 2.链间碱基配对相连 3.每10个碱基对螺旋上升一 周
3`
小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沟 3` 5`
引发体的功能:
Dna B、 Dna C、DnaG Dna A 5 3 DNA拓扑异构酶
解 螺 旋 酶
3
SSB
5
引发体的移动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同,具 有识别合成起始位点的功能。当移动到一定位 置上即可引发RNA引物的合成。
注 意 各 酶 的 作 用 次 序
1.6 DNA 复制的过程
复制叉的 移动方向
起始点
复制叉
复制子
复制叉
大肠杆菌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
大肠杆菌双链环状DNA的复制(一个复制起点, 双向复制) 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DNA的复制方式(多个复制起 点,双向复制) 单向滚环式复制(噬菌体X174DNA—单链环状)
D-环式复制方式(线粒体双链环状DNA)
5´
3´
解旋酶 解链酶 引物酶和引发体 SSB
大肠杆菌复制起点为成串排列的重复序列
复制原点oriC和原点的识别:
大肠杆菌的复制原点称为oriC,由245个bp构成。含 两组保守的重复序列:三个13bp的序列(富含A、T的序 列)和四个9bp的序列;许多生物的复制原点也富含A、 T的区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