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总结高考语文答题模式大全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模板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
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020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语文万能答题公式

2020高考语文答题模板语文万能答题公式在高考语文复习固然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答题公式和模板将在考试中事半功倍,学会一定的语文答题技巧才能快速提高语文分数,可以说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模板是考高分的捷径。
下面是总结的语文高分模板,希望可以给考生一些参考。
2020年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句子本身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2)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归纳

高考语文答题模板归纳一、阅读理解题1. 主旨大意题:根据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概括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细节理解题:根据文章中的具体描述,回答问题或填入适当的信息。
3. 推理判断题:根据文章中的线索和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
4. 词义猜测题: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测生词或难词的意思。
5. 作者观点态度题:根据文章中的描写和论述,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段落作用题:根据段落的位置和内容,判断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7. 结构分析题:根据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分析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和衔接。
8. 修辞手法题:根据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其效果和作用。
9. 主题扩展题:根据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主题的扩展和延伸。
10. 作品评价题: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作品的评价和赏析。
二、作文题1. 议论文写作:明确论点,提出论据,进行论证,总结观点。
2. 说明文写作:明确说明对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提供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3. 记叙文写作:确定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注意描写细节和情感表达。
4. 应用文写作: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写作方式和语言风格。
5. 看图作文写作:观察图片中的人物、事物和场景,进行描写和联想,展开想象和思考。
6. 情景作文写作:根据给定的情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构思,写出符合情景的文章。
7. 对比作文写作: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结论。
8. 议论文写作:明确论点,提出论据,进行论证,总结观点。
9. 说明文写作:明确说明对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提供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10. 记叙文写作:确定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注意描写细节和情感表达。
三、诗词鉴赏题1. 诗歌形象描写题:根据诗歌中的描写,回答诗歌中的形象是什么。
2. 诗歌意象分析题: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和作用。
3. 诗歌情感表达题:根据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分析诗人的情感状态和态度。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
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2020高考语文最新各题型答题模板

2020高考语文最新各题型答题模板自主复习的意义: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合理规划,提分最快;归纳整理,效益最高;精心复习,练就沉稳;目标明确,高考大吉!高考目标:中等生力争语文全卷总分在105分左右,优秀生总分在115分以上。
知识梳理与重点把握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0-13题,19分,不能够低于13分)[约25分钟]文言翻译(13题,10分,力争6分以上)[6分钟]①虚词: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必须过一遍(参看虚词总结)。
②句式和活用: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句式、活用学案。
③翻译:注意直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
【友情提醒】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
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换、补、删、调”的原则。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2020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的答题术语和方法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的答题术语和方法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一、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高考语文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高考语文答题模式

高考语文答题模式一、命题答题方式1.阅读理解题在阅读理解题中,一定要先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和主题。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到问题的依据。
要仔细研究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词,然后去寻找文章中与之相关的信息,将其提取出来。
(2)学会排除干扰项。
有些选项可能会与文章中的一些内容相似,但并不是正确答案。
要通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推理能力来排除这些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3)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
有些问题可能需要考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进行推理,将表面上的文字信息转化为深层的意义。
这种类型的问题需要考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推理和判断。
2.完形填空题在解答完形填空题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理解文章的主题和逻辑关系。
通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在解决空格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理解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推理出空格处应填的单词或短语。
(2)注意上下文的提示。
在解答空格处应填的单词或短语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推理出正确答案。
上下文的提示有时会包括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句子的重复或反义以及常识推理等。
(3)排除错误选项。
有些选项可能会与文章中的一些内容相似,但并不是正确答案。
要通过理解文章的主旨、逻辑关系和上下文的提示,来排除这些错误选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写作解题1.记叙文写作在记叙文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写作的主题和目的。
要明确自己写作的主题和目的,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和目的进行构思和写作。
要注意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特点,以及时代和社会等背景信息,使文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
(2)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开篇、过渡、事件呈现、冲突发展和结局等部分。
要合理安排这些部分的内容和结构,使文章流畅、连贯、层次分明。
(3)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在记叙文写作中,要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效果。
2.议论文写作在议论文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高考语文必备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必备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必备万能答题模板:
一、阅读理解
1. 任务型阅读
导入:文章所涉及的话题/事件/人物背景简要介绍
任务:根据问题要求,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作出回答或解释
结尾:总结本文重点,或对于话题的发人深思
2. 观点型阅读
导入:文章标题或开篇语简要介绍
观点:提出文章/作者的观点,结合相关原因、证据进行支持、反驳或补充
结尾:总结本文观点,思考前景及其意义
二、作文类型
1. 议论文
引言:简要概述话题背景
论点1:列举现实例子,阐述观点
论点2:分析反面意见,回归论点
论证:结合现实、历史、文学片段等进行引用,力求权威对策:提出解决方案,强调可行性
结尾:总结文章内容,或抛出问题升华
2. 写作指南
主题:明确主题,简介写作形式
分段:先总后分,分而言之
素材:选择生动具体的素材
方式:行文姿态活泼自然,语言生动形象
技巧:巧妙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达到生动、铿锵的效果总结:总结文章内容,或抛出问题升华
三、古文阅读
1. 题目式古文阅读
背景:简介文章题目,不同译文
解释:解释词义,语法,修辞等
技巧:列举常用/常考的表述方式
译文对比:列举常用的翻译版本,并对比阐析
2. 文言文阅读
切入:背景介绍,关键词引入
词义:用简体字注解释义
语法:解析主干句和修饰句的关系
修辞:解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精读:重点关注文言文的深层思想和情感表达
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特点,展现古文阅读的魅力。
以上是高考语文必备万能答题模板,能够帮助考生掌握基本答题技能,为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总结高考语文答题模式大全
一、诗歌答题模式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二、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
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三、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文本+社会+文化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正面直接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侧面烘托写:景物烘托+人物映衬
四、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
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
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
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
五、积累-现代文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
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
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 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 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XX 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 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
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六、修饰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
致
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七、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
用对象烘虚实)
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
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
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八、结构安排的特点
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
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
九、积累-诗歌
1、对仗: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
3、拟声词: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表颜色的词: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
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
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
6、景物描写角度:A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B动静C视、听、嗅觉D虚实E 正、侧面F色彩、形状、声音
记忆口诀:时空动静视听嗅,虚实正侧色形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