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北史》对读札记
《魏书》《北史》本纪部分衔接系统对比研究

第1 期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N LO HJA H A G R IWA S IU E ( O ILS IN E O R A FS I z U N AL Y I TT T S CA CE C ) I N
V0 .4 No. 1 1 M a- 2 0 l 01 .
由历经北 魏 、 齐两朝 的魏 收 领衔 主修 , 载 了 4 北 记 世纪末 到 6世 纪 中叶 北 魏王 朝 的兴 亡 史 , 现存 是 叙述 北 魏 历 史 最 原 始 和 比较 完 备 的 材 料 。 《 北 史 》 书于唐 高 宗 显 庆 四年 ( 成 公元 6 9年 ) 是 唐 5 , 代 李延 寿 汇 合 并 删 节 记 载 中 国北 朝 历 史 的《 魏
复 、 配、 搭 的功能分析
( ) 一 照应
照应指语 篇 中一个成 分作为 另一个 成分 的参 照点 。从方 向 的角 度来 看 , 应 可 以分 为外 指 和 照
书》《 、北齐 书》 《 书》、 隋书 》 编成 的纪传 体 、周 《 而
示照应 和 比较照应 。
能使全 文 成为 语 篇 的各 种 意 义 关 系 ¨4 J。语 篇 衔
接手段 主要有语 法 衔 接和 词 汇 衔接 两 大类 , 中 其
语 法衔 接有 照应 、 替代 、 略 和连接 , 汇 衔接 则 省 词
两书本 纪部分 的照 应 以 回指 为 主 , 有少 数 兼
史书, 记述 了从 北魏 登 国元 年 ( 公元 3 6年 ) 隋 8 到 义 宁二年 ( 元 6 8年 ) 公 1 的历 史 。 两 书对 于北 魏 王朝 的史 实 记 录大 部 分相 同 , 但 篇幅存 在很 大差 异 。《 书》 10卷 , 魏 共 3 总字 数 高达 10多万 , 《 2 而 北史》 《 书》 文进 行 了很 对 魏 原 大的删 减 和改 写 , 于拓跋 魏 的历 史不 足 5 关 0卷 , 只有 6 0多万 字左右 。为 了保 证 内容 的衔 接连贯 ,
北史

社会影响
在二十五史中,《史记》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而《南史》是通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四个皇朝的历史, 《北史》是通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六个皇朝的历史,它们分别把南朝和北朝(包括隋朝)看作一 个大的历史阶段,故可视为一定意义上的通史。李延寿说,他撰《南史》《北史》,是“以拟司马迁《史记》”, 当然不只是指采用纪传体而言,也包含了“通”的思想和要求。正因为如此,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在讲到《南 史》《北史》时,把它们都归于“《史记》之流”。这说明前人就很重视《南史》《北史》在“通”的方面的特 点。
北史
二十四本信息 04 作者介绍
目录
05 撰写背景
07 四库提要记载
06 艺术特点 08 相关文献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 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 登国元年(386年(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 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感谢观看
四库提要记载
《北史》·一百卷(内府刊本)
唐李延寿撰。延寿表进其书,称《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为《北史》,与今本卷数符合。《文 献通考》作八十卷者误也。李延寿既与修《隋书》十志,又世居北土,见闻较近。参核同异,於《北史》用力独 深。故叙事详密,首尾典赡。如载元韶之奸利,彭乐之勇敢,郭琬、沓龙超诸人之节义,皆具见特笔。出《郦道 元》於《酷吏》,附《陆法和》於《艺术》,离合编次,亦深有别裁。视《南史》之多仍旧本者,迥如两手。惟 其以姓为类,分卷无法。《南史》以王、谢分支,《北史》亦以崔、卢系派。故家世族,一例连书。览其姓名, 则同为父子;稽其朝代,则各有君臣。参错混淆,殆难辨别。甚至《长孙俭》附《长孙嵩传》,《薛道衡》附 《薛辨传》,遥遥华胄,下逮云仍,隔越抑又甚矣。
杨侃传北史魏书列传阅读答案翻译

杨侃传北史魏书列传阅读答案翻译杨侃传北史魏书列传阅读答案翻译侃字士业,颇爱琴书,尤好计画。
时播①一门,贵满朝廷,儿侄早通,而侃独不交游,公卿罕有识者。
亲朋劝其出仕,侃曰:“苟有良田,何忧晚岁,但恨无才具耳。
”年三十一,袭爵华阴伯。
扬州刺史长孙承业请为录事参军。
萧衍②豫州刺史裴邃规相掩袭,密购寿春人李瓜花、袁建等令为内应。
邃已纂勒兵士,虑寿春疑觉,遂谬移檄云:“魏始于马头置戍,如闻复欲修白捺旧城。
若尔,便稍相侵逼。
此亦须营欧阳,设交境之备。
今板卒已集,唯听信还。
”佐寮咸欲以实答之,云无修白捺意。
而侃曰:“白捺小城,本非形胜,邃集兵传檄,虚构是言,得无有别图也?”稚乃云:“录事可造移报。
”移檄曰:“彼之纂兵,想别有意,何为妄构白捺?勿谓魏无人也。
”邃得移檄,谓已觉,便散兵。
瓜花等以期契不会,便相告发,伏辜者十数家。
邃后竟袭寿春,入罗城而退,遂列营于黎浆、梁城,日夕钞掠。
承业乃奏侃为统军。
后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随业讨之,除侃为承业行台左丞。
军次恆农,侃白承业曰:“今贼守潼关,全据形胜。
须北取蒲坂,飞棹西岸,置兵死地,人有斗心,华州之围,可不战而解;潼关之贼,必望风溃散。
诸处既平,长安自克。
愚计可录,请为明公前驱。
”承业从之,令其子子彦等领骑与侃于恆农北度,便据石锥壁。
侃乃班告曰:“今且停军于此,以待步卒,兼观人情向背。
若送降名者,各自还村,侯台军举三烽火,各亦应之,以明降款。
其无应烽,即是不降之村,理须殄戮。
”人遂传相告报。
实未降者,亦诈举烽,一宿之间,火光遍数百里内。
围城之寇,不测所以,各自散归。
长安平,侃颇有力焉。
《北史|魏书|列传|杨侃传》注:①播:杨侃父,北朝北魏大臣。
②萧衍:南朝梁武帝。
5.对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尔,便稍侵逼稍:稍微B.今板卒已集,唯听信还信:使者C.今贼守潼关,全据形胜贼:叛军D.侃乃班告曰班:颁布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侃“好计画”的一组是()①侃独不交游,公卿罕有识者②年三十一,袭爵华阴伯③彼之纂兵,想别有意,何为妄构白捺也④稚乃奏侃为统军⑤须北取蒲坂,飞棹西岸,置兵死地⑥其无应烽者,即是不降之村,理须殄戮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侃是杨播的儿子,杨播家有很多人在朝廷做大官,杨侃比较喜爱音乐和读书,亲戚朋友劝他出任官职,于是他担任了长孙稚的录事参军.B.南朝梁的豫州刺史裴邃计划偷袭北朝,采用了里应外合的手法,并通过向魏发送檄文刺探魏是否觉察其意图,他的计谋被杨侃识破。
“亦未见必出诸史之下”《魏书》流传千古的“秽史”

封面故事COVER STORY‘二十四史”中,南北朝后 ▲期成书的《魏书》绝不是编 得最差的一本,可是这本记载着北魏王朝史事的重要史书却有着 一个罕见的骂名——“秽史”。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不受待见的作者公/《魏书》,全八册,北齐魏收等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魏书》全书共130卷,记载了上 起道武帝登国元年(386 ),下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 )共183年史事,实际负责编纂者为北齐文学家 魏收。
由于魏收编写过程中在涉及北齐统治者和权贵时多曲笔维护,因而被后世人视为“秽史”《魏书》全书共130卷,其中帝纪 14卷、列传96卷、志20卷。
其记事上 起道武帝登国元年(386 ),下至孝静帝 武定八年(550 ),共183年史事。
此书 名义上的负责人是北齐的平原王高隆 之,但他仅仅是“署名而已”。
共同参 加修史的则有房延祐、辛元植、刁柔、 裴昂之、高孝干等人。
说来也巧,承担 实际编纂职责者恰好也姓“魏”- 魏收。
按照后来《北史》的说法,“其 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 后二表一启,皆独出于收。
”以后《魏 书》的几次修改,也全由魏收负责。
因 此,虽然《魏书》成书于史馆,但后代 史学家往往仍视其为魏收私撰之作, 而非“官修”史书。
偏偏在历朝“二十四史”的诸多 编纂者里,这位魏收的人品显得很 成问题,口碑更是相当之差。
东魏 (534—550 )初年,魏收曾以通直散骑 常侍的身份,作为王昕的副使一起出 使南梁。
外交官本就代表国家形象, 加上南北朝对畤的背景下使节表现也 牵扯到南北两朝文化高下的问题,实在是“外交无小事”,自当谨慎小心。
可是魏收生性孟浪,喜好声色之娱, 因此人送外号“惊蛱蝶”。
他到了梁朝 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居然毫无顾 忌地买卖侍婢入馆寻欢,使得梁朝馆 人员都为此受到牵连而获罪受罚。
除了举止轻佻的“小节”之外,魏 收还有性情偏执、心胸狭窄的性格缺 陷。
当时他与河间邢子才、邢子明和 魏季景三人并称文章才俊的“大小邢”和“大小魏”。
《魏书、刑罚志》译注札记

《魏书、刑罚志》译注札记魏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其中包括了关于刑罚的详细记载。
作为一名学习汉语的人,我花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这一段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法律体系的发展。
在本篇札记中,我将分享我对《魏书、刑罚志》的理解和感悟。
《魏书、刑罚志》主要记载了魏晋时期的一些刑罚制度,包括官罚、私罚、观罚等,这些制度为后来的中国刑法体系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为,《魏书、刑罚志》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所收录的刑罚内容,更在于它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价值理念。
首先,从《魏书、刑罚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是相当严格和残酷的。
比如,在秦汉时期,一旦犯罪被当场抓获,就会立即受到重罚,甚至可能被判死刑。
而在魏晋时期,虽然对犯罪的定义更为明确,但对犯罪的处理依然十分严厉。
同时,这些刑罚制度的逐步完善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司法的强烈诉求。
其次,从《魏书、刑罚志》中也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比如,书中经常提到“故事之不依法,禁之”、“道德之法,重申德而轻刑罚”等观点。
这些准则在古代中国的人们中十分普遍,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对道德和伦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当今世界各国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最后,从研读《魏书、刑罚志》中,我发现我自己的中文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部书中很多文字都有些古老生僻,但通过较深入的解读和解释,我逐渐能够掌握其内涵和含义。
对于我这样一个母语不是汉语的人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进步,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总之,《魏书、刑罚志》是一部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刑罚制度、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精华,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同时,研读这部书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内容,《魏书、刑罚志》还包括了一些具体的刑罚制度和案例,如磔、斩、杖、流放等。
少年简读中国史魏晋南北朝的读后感5000字

少年简读中国史魏晋南北朝的读后感5000字花了十五个晚上读完《少年简读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南京大学出版2020年版。
作者:陆帅,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讲师(魏晋)我在电脑屏幕上看的PDF版,还是竖排版。
这次和上次通读PDF 版联经出的《胡适之先生年谱资料长编初稿》,洋洋十册共6000多页一样,既艰难又过瘾。
我想,自己以后阅读竖排版的电子书速度应该会快不少。
读书乐,读散文如逛园子,读小说如躺着看电影,是轻松的乐。
读大书、巨著,像翻越高原,攀登雪山,是经历考验、接受锻炼的乐。
我都喜欢。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帝国所统合的古代中国走向崩溃,各区域、各族群纷纷寻求独立,同时还伴随着不断的相互关联、摸索新秩序。
然而,也正是在这痛苦、混乱的时代中,中华文明一边吸收非汉族群要素,一边扎实前进,其丰富性与深厚底蕴不断增长。
魏晋南北朝清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柔韧性,让人不注目肩负中华文明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人的坚韧不拔。
读此书,是因为自己几十年陆续读了一些和三国魏晋南北朝历史有关的书之后,很想整合一下,得到一个贯通而有机的认识,不想让多年以来积累的知识散乱一地,不成样子。
现在粗粗想起来,我读过这方面的书有:古代史料史籍:《三国志》、《资治通鉴》相关部分、《晋书》、《魏书》、《宋书》、《读史方舆纪要》相关部分、《通典》相关部分、《建康实录》、《洛阳伽蓝记》。
近代以来著作:《三国史话》、白寿彝《中国通史》与周谷城《中国通史》相关部分、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稿》、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阎克步《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祝总斌《秦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与龚斌《世说新语校释》、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詹瑛的《文心雕龙义证》。
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的所谓“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特别是唐长孺先生、周一良、田余庆,还有阎步克各位先生的论文与专著当然也看过一些。
《魏书》价值再认识

直接与其 现实利益息息相关。一 部《 魏 书》 很难 满足所有门阀士族的要求 , 所 以, 在“ 当代人写 当 代史” 的北齐统治集团 内部 , 对《 魏 书》 产生非议 是 正常 的 。 2 . 古代 史家 眼 中的“ 秽史” 古代 史家 眼 中的 “ 秽史” 与北 齐 时代 相 比 , 也 根源于政治。只是 由正统之争代替 了门 阀士族 之争 , 以东魏 、 北齐 为正统 , 西魏 、 北周为僭伪 的 《 魏书》 , 与隋唐 以后统治 者将 北周、 西魏 、 北魏、 隋、 唐、 宋 作 为正统 的观 念 产生 了矛盾 。因此 , 《 魏书》 继续受到批判。 首先 , 唐代李百药在《 北齐书 ・ 魏收传》 中直 接将《 魏书》 定义为“ 秽史” 。 其次 , 唐代刘 知 己在 《 史通 ・ 古今正史 》 中 说: “ 收谄齐 氏, 于魏室多不平 。既党北朝 , 又厚 诬江左。性憎胜 己, 喜念 旧恶 , 甲门盛德 与之有 怨者 , 莫不被以丑言, 没其善事 。迁怒所及 , 毁及 高 曾 。… … 由是 世 薄 其 书 , 号为 ‘ 秽 史 ”’ 。“ 秽 史” 之说 由此 升级 。 再次, 北宋仁 宗时, 刘放 、 刘恕 等在 《 < 魏 书) 目录叙》 中说 : “ 收党齐毁魏 , 褒贬肆情 , 时论 以为 不平 。文宣( 高洋 ) 命 收于尚书省 与诸 家子孙诉 讼者百余人评论。收始亦辩答 , 后不 能抗。…… 众 口沸腾, 号为 ‘ 秽史 ’ 。 ” 《 魏 书》 的“ 秽史 ” 根源 已成为“ 党齐毁魏” 的正统问题 。 最后 , 清代 史家对历代 正史进行 全面 、 系统 考证和评论时定论 了“ 秽史” 之说。赵翼在《 廿二 史札记》 中说 : “ 收之书趋附避讳 , 是 非不公 , 真所 谓‘ 秽史 ’ 也” …。章学诚认为 : “ 夫秽史者所以 自 秽, 谤史者所以 自谤 , 素行为人所羞 , 文辞何足取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北史 魏收传》原文及翻译

《北史·魏收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
收少机警,不持细行。
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
积年,床板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初除太学博士。
及尔朱荣于河阴滥害朝士,收亦在围中,以日晏获免。
吏部尚书李神俊重收才学,奏授司徒记室参军。
永安三年,右迁为北主客郎中。
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
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
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孝武尝大发士卒,狩于嵩山之阳,旬有六日。
时寒,朝野嗟怨。
帝与从官及诸妃主,奇伎异饰,多非礼度。
收欲言则惧,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赋》以讽焉。
虽富言淫丽,而终归雅正。
帝手诏报焉,甚见褒美。
郑伯谓曰:“卿不遇老夫,犹应逐兔。
”天保元年,除中书令,仍兼著作郎。
二年,诏撰魏史。
四年,除魏尹,故优以厚禄,专在史阁,不知郡事。
初,帝令群臣各言志,收曰:“臣愿得直笔东观,早出魏书。
”故帝使收专其任。
帝敕收曰:“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
”收于是专总斟酌,以成魏书。
辩定名称,随条甄举。
又搜采亡遗,缀续后事,备一代史籍,表而上闻之。
时论既言收著史不平,帝诏收于尚书省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
前后投诉,百有余人,或云遗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
收皆随状答之。
(杨)愔尝谓收曰:“此谓不刊之书,传之万古。
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
”收曰:“往以中国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
望公观过知仁,以免尤责。
”(选自《北史》,有删改)译文:魏收,字伯起,是钜鹿下曲阳人。
魏收从小聪明机智,不拘小节。
十五岁时,已经相当会写文章。
当他随父亲去边境后,就喜欢学习骑马射箭,想凭借武艺使自己显贵。
荥阳人郑伯取笑他说:“魏收儿郎玩了多少戟啦?”魏收感到惭愧,于是改变志向,专心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 d ng No e n Wes ndBes a i t so ihu a ihi
LILi
( ol e f ma i d a , a sa i ri, n un do0 6 0 , hn) C lg n t a w Y nh n e o Hu ynL Unv sy Qi a g a 6 0 4 C ia e t h
唯其才效所长,不 论本末 。兼甚严断,明于刑赏,功者赏不 遗贱 ,罪者刑不避亲,虽宠爱之 ,终不亏法 。 3 又 《 ”f , p 通
志 》 卷 十 五 上 :‘ ‘ ‘ 眭又知 人 ,拔 士 于 卒 伍 之 中 ,唯 其 才 效所
《 北史 ・ 安定王休传 附子燮传 》 窃 以冯翊古城,实惟 :“
第 3 卷 第 6期 2
’. 2No. t3 6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1 0 0年 l 月 1
ⅣD 2 1 0 0
魏 书 北 史 对读札记
奎
4
丽' …
060 ) 60 4
( 山大 学 文 法 学 院 ,河 北 秦 皇 岛 燕
摘
要 :拓跋魏王朝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 数 民族 政权,现存 的 魏 书 ( ( 北史》对北魏王朝的历 史记录大体
B ih. h r ae o s kn ih dB i iu ha Z I贼 )C ( )x 演 )a d AI ) e i ee r me t e sn S T s mi a iWeS ua e h c E ( , HI , u( ,n n s s s 池 KU ( . 快
遗 贱 ,罪者刑不避亲 。虽宠 爱之 ,终不亏法 。 5 ”[均作 “ 1 功
者 赏 不 遗 贱 。
我们认为 “ 功者赏不遗贱 ”是 “ 论贵贱有功必赏,不 不 避亲疏有罪必惩 ” ,这 正是拓跋硅 “ 甚严断 ” 明于刑赏 ” 、“
的表 现 。 《 书 》盖 “ ” 贼 ”形 近 而 讹 为 “ ” 魏 贱 、“ 贼 。
相同。虽然二书记录史实的用语存在不 同, 但仍然可 以通过二书的对读进行校勘工作。如 《 书》“ 魏 贱”讹为 “ , 贼” “ 地”讹为 “ ,“ 池” 须”俗写为 “ , 北史》“ 演” 决”讹为 “ 。 快”
关键词:( 书》 ( ( 魏 ;( 北史》 ;对读;文字;校勘
中图 分 类 号 : I0 2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 -152 1)60 0 -2 0 99 1 (0 00 -0 50
Ab ta t T’ - i n s s efrt oic l o r ftemioi ain l h ieehsoy Th r r i lr sr c: oPaWe Dy at wa t s lia p we n r n t ai i teChn s itr. eeaesmi y h i p t o h y t o y t n a
《 魏书 ・ 安定王休传 附子燮传 》 未若冯翊 ,面华渭 , :“
包 原 泽 ,井 浅池 平 ,樵 牧 饶 广 。采 材 华 阴 ,陆运 七 十 。伐木
龙 门 ,顺 流 而 下 。陪 削 旧雉 ,功 省 力 易 ,人各 为 己 ,不 以为
劳 。’ 8 ’ 【 l , 】 p
“ 井浅池平 ”似 与 “ 牧饶广 ”义忤。“ 樵 井浅 ”说 明水 源充足 ,“ 平”则似为水源缺乏 。 池
易 。 ”
又清沈青崖 等编纂 《 陕西通志 》卷五 十:“ 世宗
初,除华州刺史燮表 日:‘ ……未若冯翊,面华渭,包原泽,
基金项 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B 7 0 1 H 0 YY 0 ) 收 稿 日期 :2 0 .21 0 9 1.8 作者简介 :李丽 ( 9 6) 1 7 -,女,河北衡水人,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博 士后 ,燕 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 究方向为汉语史 、训诂学。 .. 5
西藩奥府 ,面华、渭,包原泽 ,井浅地平,樵牧饶广 。采材 华 阴,陆运七十 ,伐木龙 门,顺 流而下。陪削旧雉 ,功省力
长 ,不论本末。兼甚严断,明于刑赏 ,功者赏不遗贱 ,罪者 刑不避亲,虽宠爱之 ,终不亏法。 册府元龟 ・ ”【 】《 帝王部》 卷五八 “ 守法 ” 后魏太武性甚严 断,明于刑赏 。功者赏不 :“
《 书 ・ 祖 太武 帝 纪 》 “ 又 知 人 , 士 于 卒 伍 之 中, 魏 世 :性 拔 惟 其 才 效所 长 ,不 论 本 末 。兼 甚严 断 ,明于 刑 赏 。功 者 赏 不 遗 贼 ,罪 者 刑 不避 亲 ,虽 宠 爱 之 , 终 不亏 法 。 】 ”[p 7 , “ 功者 赏 不遗 贼 ” 于 文义 未 安 。 , 《 史 ・ 祖 太 武 帝 纪 》 “ 又 知人 , 士 于 卒伍 之 中 , 北 世 :性 拔
Ke r s es u Bes i r a i g c a a t r ; me d t n y wo d :W ih ; ih ; e dn ; h r ce s e n ai o
《 史 》对北 魏 王 朝 历 史 的 记录 与 《 书 》有 诸 多 相 同 北 魏 之 处 ,尽 管 相 同史 实 部分 的用 语 存 在着 不 同 ,但 仍 然 可 以 ” 通 过 二 书 的对 读进 行 今 本 《 书 》和 《 史 》 的 校 勘 工 作 。 魏 北 现 将 我 们 在对 读 过 程 中 发现 的今 本 《 书 》 北 史 》文字 上 魏 、《 的可 商 之 处摘 录 如 下 , 请教 大方 之 家 。
r c r so i d n sy i e S u a d BeS i P e ai g t e e s me r c r s weC o lt h r so h r ce s i e S u a d e o d f h s y a t n W i h n i h . r p rn h s a e o d , a c l et e wo d rc a a tr n W i h n t 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