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感知影响因素的层次性研究
食品安全中基于感知技术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安全中基于感知技术的检测方法研究一、引言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源头开始,而检测方法就是食品安全源头控制的重要环节。
感知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检测方法,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感知技术的食品检测方法研究。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如假冒伪劣、添加有害物质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对于此类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杜绝食品安全隐患。
三、基于感知技术的食品检测方法1. 声波感知技术声波感知技术是通过声波在样品中传播的时间信息和速度信息来测量物理性质和组分,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
例如,通过声波波谱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出许多食品成分,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
2. 光电感知技术光电感知技术是应用于食品检测的一种成熟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光电传感器捕获样品发出的光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来判断样品特定的物理或化学特性。
例如,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检测出食品样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成分。
3. 电化学感应技术电化学感应技术是通过检测食品中离子浓度的变化来检测其化学成分,其原理是电化学传感器感受离子电信号并将其转化成电信号。
例如,电化学传感器可用于检测食品中添加的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和防腐剂等。
4.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是通过检测食品样品中的生物分子来检测其化学成分,这些生物分子可以是蛋白质、细胞、酶、基因等。
例如,基于免疫分析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细菌和毒素等。
四、基于感知技术的食品检测方法应用感知技术是一种成熟、有效的食品检测方法,不仅能够保证食品安全,还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和降低成本。
例如,其可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销售、储存等各个环节。
同时,感知技术还可以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在线检测和快速检测,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研究

( 1 ) 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种新兴事 手 段 , 将 食 品安 全 的标 准 更 加 细 化 , 检测执行更加准确化 , 培养 物层 出不穷 ,这些新产 品不仅在生活上给人 们带来 了便利 , 也 出严格化 、 专 业化 的检测标准和 高素质的检测人 员。
推 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 带 动 了 国 民 经 济 的 步 伐 。但 是 这 样 的 总 的来 说 , 食 品安 全 问题 是 一项 与人 民生 活 息 息 相 关 的事 发展 , 在人们 消费和使 用完各种产 品之后 , 各 种 不 当 的 处 理 同 件 , 它 的 原 因来 自人 们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 需 要 人 们 从 自身 出 发 , 样 也 为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带 来 了烦 恼 的污 染 , 各 种 各 样 的 污 染 通 培 养 良好 的 生 活 习 惯 ,从 食 物 处 理 的各 个 方 面 进 行 严 格 预 防 , 过 人 们 日常 接 触 的水 源 , 日常 在 室 内 外 呼 吸 到 的 空 气 , 还 有 接 也需 要社会从 知识宣传 到法律法 规的规 范以至于安全 检测 的
【 关键词】 食品安全 ; 影响 因素; 保障措施
食 品是 人 类 得 以生 存 和 维 持 的重 要 因 素 之 一 , 因 此 人 的健 定 的危 害 , 严重 的还有可 能引发各种传 染疾病 。 ( 4 度 上 由每 天 接 触 的 食 品 决 定 , 因 此 人 们 向 惯。食 品安全 问题 同样与人们 日常 的生活习惯也有着千丝万缕
食 品安全现状满意度的调查:
表1 居 民对 于 食 品 安 全 现 状满 意度 的 调 查
二、 食 品 安 全 的保 障 措 施
食品质量问题事件中感知质量声誉的影响因素与重建

食品质量问题事件中感知质量声誉的影响因素与重建[摘要]内容分析和多重案例分析的定性定量混合研究结果表明,食品质量问题事件中感知质量声誉与问题类型、过程因素、企业标准和控制、利益相关者和消费者群体情绪等因素高度相关。
针对这些因素的特征,企业可以采取多方面协调的策略降低问题事件的影响,监控和有效改进、传播食品质量形成过程,重建企业的消费者感知质量声誉。
[关键词]质量安全事件;感知质量;过程因素;声誉重建一、问题的提出自央视报道三聚氰胺问题牛奶、奶粉事件以来,食品领域的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近期出现的食品质量问题事件中,涉及质量安全的企业不仅包含非法运营的“小作坊”、“黑工厂”,更越来越多地卷入知名的“有规范制度”的现代化生产的大型企业。
双汇瘦肉精事件、蒙牛黄曲霉毒素事件、云南丰瑞油脂事件、立顿毒茶、可口可乐投毒事件等等一次次打击了消费者对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的信心。
更不断有新的难分真假的爆料层出不穷,刺激着消费者原本就很脆弱的神经。
蒙牛“原奶掺牛尿”事件、全聚德“地沟油”事件、双汇“蛆虫肋排”事件,虽让人难以置信,但却进一步伤害了消费者对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信心,也伤害了企业的质量声誉和市场绩效。
更有网友编出顺口溜“东鞋西毒南地北奶”(东鞋意指皮鞋做老酸奶、西毒指毒胶囊、南地指云南丰瑞问题油脂“地沟油”、北奶指三聚氰胺涉事牛奶)来表达对问题食品的愤怒和无奈。
这反映了大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同时也反映了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过程存在严重的缺陷。
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消费者都有不好的影响,这是典型的“双输”。
面对食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不良情绪和消费者感知质量声誉的急剧恶化,涉事企业虽然大多采取了及时的处理策略,但是,其效果如何呢?这些食品质量问题到底因何而起?企业又怎样避免类似事件对消费者感知质量声誉的不良影响呢?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企业声誉的维持和重建,也关系到消费大众基本健康权利的保障。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研究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研究品与人们的生命体征密切相关,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声誉和一国的对外形象。
由于传统化的工业发展方式,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并已经威胁到了食品安全的源头。
在新的发展时期,需要细致剖析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在找准症状的前提下采取保障措施,以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质量。
影响因素分析污染。
生物性污染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毒素以及其他微生物污染,这些污染物存在于食品原料、加工过程以及市场流通的各环节。
还有一些生物性污染是存在于食物自身体内的,比如,有毒蘑菇、有毒河豚以及其他有毒藻类等等。
农业种植中的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的滥用,而使得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进而导致人体发生异常反应。
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大气、水体以及土壤等方面,比如二恶( e )英、水体中的无机有毒物以及土壤中的无机污染物等。
食品添加剂中的大部分原料都是化学原料,比如过氧化物、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杂环胺以及苯并芘等。
管理。
食品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高效的管理能够有效把控食品质量,并且会对食品的食用性、内在特性、营养特性、感官特性、安全性、卫生性、时间性、经济性等进行监控。
但当前我国在食品管理方面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检测、认证体系缺乏、食品安全与质量可追溯性制度尚未建立、管理职能法制化缺乏、各类质量机构分散、科技成果与技术储备不足以及视频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安全管控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保障策略分析健全食品安全质量监控体系。
随着市场机制活力的不断释放,食品生产的市场性特征突出,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需要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健全食品安全质量监控体系。
此体系要包括我国范围内的所有食品生产、制作以及市场等行为,强化对食品监控的整体性控制,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
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执行方面,要将所有条款内容都落实在食品生产、加工、配送以及流通的具体工序中,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相 比医疗改革 、 社会 保 障等 方 面 的舆情 , 食
品安 全舆情 传 播 的 时效 性 更 快 、 单 位 时 间 内传 播 的信息量更 大 、 互动性 更强 J , 这 在一 定程 度 上加 剧 了食 品安全 网络舆情 传播 扩散 的不确 定 性 与复杂性 , 加 大 了相 关 部 门对 食 品安 全 网络 舆情 处置 的 难 度 。近 年 来 , 相 关 监管 部 门对 于 食 品安全舆 情 的应 对 、 处置力 度也 在不 断 加大 ,
删帖、 封帖 等方 式 压制 负 面 消息 来 引 导 食 品安 全 网络舆 情 , 这 些举 措 并 没 有从 根 本 上 消 除公
部 门担忧 的是 , 在食 品安全 监管 重拳迭 出 、 食品
众 恐慌 , 反 而加 剧 了公 众 对 政府 食 品安 全 网络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5 - 2 3 本 刊网址 : h t t p: / / n y s k . n j u p t . e d u . c n 作者简介 : 姜楠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网络舆情。 洪小娟 ,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网络舆情。 洪 巍, 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 向: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食 品安全 网络舆情演化机理与应对策略研究 ” ( 7 1 3 0 3 0 9 4) ; 教育部 人文社科基金项 目“ 移动互联 网舆情与线下集合行为的耦合性研究” ( 1 1 Y J C 6 3 0 0 5 9 ) ; 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 目“ 媒体态度 、 网民属性 、 政府处 置因素对 公众舆情感知的影响研究” ( S Z D G 2 0 1 4 0 3 0 )
置行 为 变量 中 , 政府 舆情 处置 效 率 对公 众 对食 品安 全 舆 情 处置 感 知 的影 响 最 为显 著 , 政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研究

探索研究科学大众·Popular Science2019年2月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研究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 吴小玲摘 要:食品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关系着国计民生。
因此,食品是否安全、了解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尤为重要,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提出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势在必行。
文章以此展开研究,分析了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以及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希望可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避免问题食品流入市场,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关键词:食品安全;影响因素;保障措施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保障食品安全,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一直是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只有在了解影响因素产生的原因之后,才能够从根源着手,对症下药,降低污染源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
基于此,研究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此展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1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污染因素以及人为因素。
污染因素主要有环境污染、原料与工艺污染、生物性污染3种:(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大气以及土壤都受到了污染。
环境污染会间接造成食品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增加癌症的发病率。
在水体被污染后,在灌溉植物时,会将水源中的污染物聚集到植物上,造成污染。
在土壤污染的情况下,会因为农药以及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农产品的污染,降低食品的安全性。
(2)原料与工艺污染。
随着食品需求量的增加,工业采用的工艺与原料越来越多,食品中会加入增添剂,降低食品安全,而采用烧烤与油炸等工艺加工的食品,也会在食品中产生有害物质,降低食品安全性。
(3)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主要指卫生不到位、食品运输以及销售过程中造成了污染,从而导致食品中滋生了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等,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1]。
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作者:刘颖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5期摘要: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团体,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就餐人数多,就餐环境较差,同时,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薄弱。
因此,对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立足本地高校,以期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食品安全认识的影响因素,帮助大学生提升安全意识,保证身体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认知;调查研究一、调查方案设计(一)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采用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绍兴市、杭州市各地大学生认知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以及其对现状食品安全看法的相关数用SPSS22.0统计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有序多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希望完成如下调查目的:第一,了解绍兴市大学生认知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调查者的支出状况、性别、对食品安全的看法、年级等背景情况。
第二,当前大学生对食品安全认知的重视现状。
根据被调查者的问卷回答,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目前大学生如何对待食品安全、对现在食品安全现在的态度。
第三,探析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的影响因素。
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的影响因素。
上述影响因素主要从个人基本情况、个人认知状况、学校安全教育这个三个方面展开。
(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活动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主要了解大学生每个月在食品方面的支出额,在生活中遇到过的让自己担心的食品以及食品的购买地和对身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
本次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共发放500份,收回400份,剔除数据缺失、不可信问卷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32份。
(三)研究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认知情况、社会氛围和学校用餐环境进行频数、占比等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大学生食品安全任职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其现状进行大致分析。
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影响因素和食品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影响因素和食品安全教育对策研究摘要: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更是备受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其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还将辐射到周边的生活圈,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诗篇安全认知的实际调查,分析了其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当前学校有关食品安全教育这一短板提出了有效对策,以供相关研究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教育;实际调查;影响因素;教育对策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也随之提高,虽然“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没有了,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凸显出来,也成为当前热议的焦点话题受到我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关注,尤其在高校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长此以往下去,不是自然吞噬了人类,而是人类自己走向灭亡。
由此可见,高校中的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更应受到企业和国家的重视。
1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实际调查受高等教育影响的大学生,其本身的认知程度要高于社会其他人员,因此,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关注度更强,另外,由于大学生处于半封闭式的校园内,虽然自身校园食堂有一定的保障,但是并不排除社会上其他食品对其的不良影响,尤其在当前互联网非常便捷的校园内,快餐业务的增加也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1]。
本文在吉林省长春市大学城附近,随机调查了500名出入各校的大学生,采用匿名口头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设置的相关问题关注情况进行了记录,通过整理并作出了科学的分析。
设置的问题:“通过什么方式提升你的食品安全认知?”,设置的答案:A、社会食品安全重大事件;B、自我认识;C、学校食堂以及校外餐馆;D、学校教育;E、其他,得出的结果:A、303票,B、92票,C、59票,D、无,E、11票。
2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影响因素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中,我们得出影响大学生对食品安全认知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学校方面几乎没有,其他方面影响甚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感知影响因素的层次性研究
** 韩广华,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治理等方 面的研究; 晏思敏,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食品安全 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傅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 要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178
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评论 ( 2019 年第 1 期 总第 10 期)
食品安全感知影响因素的层次性研究*
韩广华 晏思敏 傅 啸**
摘 要: 本文重点研究了政府规制和公众的个体特性对食品安全风险 感知的影响。根据影响因素的分层特征,首先,从风险感知理论的三个维 度,即风险可控性、熟悉度和暴露程度出发,选取地方规范性文件数量、 食品年度抽检次数等地方政府监管手段作为背景层测度指标; 其次,将性 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和户口等个体层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纳入分 析; 最后将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包含背景层与个 体层的分层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层次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年轻、 已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镇居民具有更高的食品风险感知水平。从政府 监管角度看,政府食品监管部门的抽检频次越多,民众的食品安全风险感 知程度越低,即政府抽检频次能够显著降低民众食品安全的感知风险。同 时,统计分析表明,政府抽检频次越高,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性别间差异 越低。但是,食品安全地方规范性文件和省级经济状况对民众食品安全风 险感知无直接的显著影响,而对年龄与食品安全感知的关系起到相反的调 节作用。
风险感知理论的分析可以分为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两种视角[3]。个体 主义视角从公众个体出发,认为风险认知是基于个人的风险判断及心理表 征,而群体主义视角则强调风险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一方面,风险感 知的个体主义视角表明,基于主观心理因素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受到 个体特征的影响,而多项研究[4 ~ 6]也表明个体因素差异直接带来了风险感 知水平的变化。另一方面,风险感知的群体主义视角阐明了社会环境因素 对个体的风险感知状况具有调节作用。在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领域,政府 的风险交流措施是降低民众风险感知水平、弥合风险感知与实际偏差的重 要途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成熟度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存 在差距,我国各地方政府食品监管政策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存在较大差异, 各省的政策环境对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 将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研究更加细化,在分析民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影 响因素问题上结合具体政策经济环境、个体特征两方面的视角进行层次性 研究。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风险感知 分层线性回归模型
一 引言
食品安全风险本身和市民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可能具有不一致性[1], 基于主观心理因素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往往会放大食品安全风险程度,甚 至与实际的风险水平出现较大的偏差[2]。近年来全国各地爆发的食品安全 事件,使得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关注程度显著增长,并在一段时间内引 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乃至造成社会恐慌。在此背景下,研究公众食品安全风 险感知形成的影响因素,探究如何消减民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偏差、弱化 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显得十分关键。
179
Hale Waihona Puke 二 文献综述风险感知 ( Risk Perception) 的概念最早由 Bauer[7]提出,他强调消费 者的行为是由消费者对风险的主观认知,而非风险本身决定的。风险感知 是指民众在进行购买决策时,感知到所购买产品质量不符合预期的可能 性。Starr[8]基于风险与收益的对比分析,考量了主观因素在风险接受度上 的作用。Slovic 等[1,9]则从不同视角对风险感知进行测量,认为风险概念是 可量化且因人而异的,指出了一系列影响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因素,包括 风险的可控制性、后果的严重性、风险延迟的属性、对风险的知识等。在 食品安全领域,民众的风险感知与实际风险水平存在偏差,高估和低估实 际风险的现象同时存在。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还会放大或缩小一个事故而 形成未知风险和潜在威胁,产生超过灾害本身的直接影响[10]。风险目标理 论则认为,人们对风险估计值的大小通常会因为风险暴露目标的不同而得 到差异很大的结果,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面临的风险小于其他人,这被称 为 “风险拒绝” 的现象[11]。这主要是风险控制感的程度不同造成的,即 指对某事件所造成的风险人们感觉到能保护自己并脱离险境的感受程度不 同,风险控制感越高,风险拒绝程度越高,风险感知水平越低。另外,在 情绪因子对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影响民众风险感知水平最重要的 情绪是 “愤怒”[10]。Frewer 等[12]则认为风险接受度与利益成正比,个体预 期利益越大,风险接 受 度 越 高。 总 而 言 之, 风 险 感 知 理 论 的 相 关 研 究 表 明,个体的风险感知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社会建构性特征,更 多表现为个体的主观评判结果,与实际风险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关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可以分为两种视角。一种 是从个体视角出发,研究影响消费者个体的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Leikas 等[13]研究表明,性格特征、性别因素可以预测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 知水平,风险规避型、男性消费者具有更高的风险感知水平,而具有信息 分析倾向的消费者的风险感知程度更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对风险的恐惧 程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存在判断差异。Bearth 等[14]认为消费者的政策知 识、政府信任度以及对天然产品的偏好等因素导致其对食品添加剂的风险
*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社区支持农业’ 共享平台的运作机理与优化策略研 究 ( 71871105)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可持续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中政府与 企业责任机制研究 ( 2018JD51) ” 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大数据环境下食品安 全风险的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为例 ( 18NDJC043YB) ”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