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信用理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马克思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马克思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容摘要】本文回顾了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分析了信用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普遍作用是不依赖于经济所有制的。
同时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信用现状,并对今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信用体制提出了粗浅看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考察了生息资本和信用理论,其中心是揭示借贷资本是如何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的。
其中第25至32章,考察资本主义信用,银行资本及虚拟资本的问题,分析生息资本的运动和现实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第33至35章,从国和国际两方面研究信用制度和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认为:信用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
在不同的社会中,信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必然存在信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
认真读《资本论》,系统学习马克思关于信用、信用制度、信用货币、信用资本以及与信用密切相关的银行和利息、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等一系列科学理论,不仅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信用关系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分析和研究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理论与实践的指针。
信用,可以从经济、法律、货币、伦理等多个角度来理解。
马克思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者货币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商品经济运行的矛盾也更加错综复杂,这客观上要求社会按照社会化规律组织生产。
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使单个资本受到限制,社会化生产要求突破单个资本的限制,这就必须进行资本积累。
这时,信用制度加剧了资本集中,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社会再生产起到助推作用。
具体说有如下几点:1、促进利润率平均化,马克思认为只有信用才永远起着资本转移的杠杆作用和均衡利润率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经济体制,其基本原则正是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市场调节为手段,同时具备国家干预和计划指导的功能。
这一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启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利用资源、调动社会积极性、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经济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经济的内外联动。
这些原则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原则,推动经济的改革与创新,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状况和发展机会。
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马列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构建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支持,并从马列主义的角度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特点以及发展路径。
一、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支持作为一种政治理论,马列主义试图描绘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消灭所有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旨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而运作的经济模式。
马列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建立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关系,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和道德体系。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点1. 基本原则(1)公有制为主体:马列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公有制为主体,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2)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以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
(3)社会效益优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社会效益在经济活动中的至高无上地位,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使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特点(1)经济活动由市场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供需关系和价格机制调节经济活动,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2)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扮演着宏观调控的角色,通过政策法规、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市场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继承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又吸取了市场经济的一些有益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在经济制度、政府职能、财富分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一、经济制度的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要求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同时也要保证公有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关于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规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
首先,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公有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公有制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它们在资源配置、重点领域的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保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和稳定。
其次,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是在需求和供给的基础上,通过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
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市场经济要在公有制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让市场机制完全取代公有制,以免出现资本主义返祖倾向。
这一原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准则。
二、政府职能的规范马克思主义对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规范起着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以确保市场经济的公正和稳定。
首先,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出现经济危机和失业等问题。
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及时调控市场,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和管理。
市场经济的自由度较高,容易出现垄断、欺诈等不正当行为,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财富分配的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富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的一种经济体制。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市场经济则是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是主导地位,但也允许私营经济的发展。
公有制和私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 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求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节和干预,以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稳定发展。
3. 充分发挥劳动、资本和科技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劳动者、资本家和科技创新者发挥其能动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和创新创业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路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阶段一: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一阶段,国家通过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宽对市场经济的限制,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 阶段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一阶段,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调控,在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的同时,加强私有制经济的法制保障,逐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既保持了经济计划的特点,同时又注重市场调节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深刻理解这种经济形态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的特殊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阶级矛盾的具体表现,既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又具备对市场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形态。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进行的市场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在宏观调控中起到重要角色,主导着经济的发展方向,确保市场经济的运行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还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在生产资料的主导地位得到保障,国有经济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社会效益,以满足全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经济理念,追求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比如,市场竞争带来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资本主义因素渗透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提醒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市场经济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利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需要探索和实践。
只有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其运行规律,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与我国信用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内容摘要:信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为此,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制度建设的指导作用进行了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用理论;信用制度;市场经济On the Credit Theory of Marxismand the Reform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Our CountryXUE Zhi-gang(The Physical athletics school of Gan Su Province, Lanzhou China 730020)Abstract: The credit system is a produc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 At present, we are in the course of the foundation of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 has th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redit theory of Marxism. So, in the article, I have briefly investigated theguiding function of the credit theory of Marxism to our socialist credit system.Key words : credit theory; credit system; market economy浅析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与我国信用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信用是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一种经济关系,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出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思考和建议,为我们理解和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价值理论和公有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一、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关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以公有制为基础,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以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性质。
公有制的建立可以使生产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原则——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一个核心观点。
它要求以工资制度为基础,按照劳动者的劳动量和劳动质量来分配社会财富。
这种分配方式能够体现劳动者的付出与收益之间的公平性,激励劳动者积极工作,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二、价值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对于价值理论的思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种价值观念不仅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体现了劳动者的付出和社会资源的利用情况。
通过价值的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有效的经济运行。
同时,价值体系也能够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有制是对私有制的否定和超越,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目标的根本体制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了信用理论,指出了信用对商品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信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重温马克思关于资本与信用的理论,在今天我们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信用的论述的研究、阐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进行了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用理论;信用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主体引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集中论述了其信用理论,认为信用和信用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生息资本共同存在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信用和信用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重读《资本论》,系统学习马克思关于信用、信用制度、信用货币、信用资本以及与信用密切相关的银行和利息、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等一系列科学范畴,不仅是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信用关系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分析和研究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信用理论与实践的指针。
一、我国运用马克思信用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的基础上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
建国初期,我国采取以银行信用为主的信用制度,并配之以商业信用,对于当时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1953年以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除允许保留农副产品预购定金外对商业信用进行限制,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商业信用在各个企业之间分散进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打乱国家资金和物资的分配集中化,对计划管理体制产生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国家统购包销的经济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在经济联系上,不单纯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约束,而且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得到了发展,生产、技术、物资交流以及商品买卖之间的横向交流也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资金和商品的横向交流,随着这种横向交流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赊购赊销,委托代销和分期付款等经济交流手段,以促进商品生产单位的商品销售,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于1980年开始逐步放开商业信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制度也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得到也进一步扩大,建立了国家信用,股份信用,社会集资等各种形式的信用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关于《资本论》中信用理论对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无论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历史还是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危机,而我国正处在新经济体制起步时期,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中国是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社会经济制度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在推动国民经济长期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的同时,在金融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一边有过剩的金融资本,一边有过剩的劳动力,两边都是生产要素,却结合得不好。
一边有过剩的资金在寻求出路——股市热、房市热、收藏热等,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热,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的解决、自主创新的推进,又在期待着金融资本的进入。
这些状况表明,中国有一个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资源优化配臵问题。
我们必须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创新,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三、信用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信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商品经济运行的矛盾也更加错综复杂,这客观上要求社会按照社会化规律组织生产。
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使单个资本受到限制,社会化生产要求突破单个资本的限制,这就必须进行资本积累。
这时,信用制度加剧了资本集中,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社会再生产起到助推作用。
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平均利润的形成。
信用的发展,有利于资本集中,加速商品生产的竞争和资本流动,借助信用,使资本家又可能依靠赊购商品和银行贷款,迅速集中大量的货币资本,克服生产资料转移中的困难,是利润平均化得到实现。
第二、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周转,减少了流通费用,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下,由于商品买卖采用赊账的方式,利用汇票,银行券,期票等非现金结算方式进行。
信用货币代替了金属货币的流通,减少了金属货币的磨损,节省了流通费用。
其次,信用制度将各个货币资本所有者闲臵货币资本集中起来投入货币流通,从而减少了货币的周转时间,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减少了流通中年需要的货币量,节省了货币流通量。
另外,由于信用制度在商品生产者和商品出售者之间在商品买卖和货币储蓄量不一致的情况下,采取延期付款和赊购赊销进行商品交换,从而促进了商品流通,减少了为购买生产资料而需要的准备金,节约了资本周转时间,缩短了商品流通时间,节省了商品流通和保管费用。
由于这些费用的减少,从而相对地增加了生产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经第三,信用制度推动了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股份公司是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
”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单个资本”的限制,有利于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形成股份公司。
信用促进了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四,信用制度加速资本的集中。
信用发展是单个资本家不仅可以支配自己的资本,还可以用信用支配别人的资本、财产和劳动,使少数人可以利用社会资本进行风险投资,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马克思在论述信用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起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分析了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社会生产的消极影响。
第一,信用潜藏着经济危机发生的危险性。
在经济发展中,由于信用突破需求的制约、拉动需求的增加,造成对商品的虚假需求,表现为虚假信用,这样在再生产过程中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
一旦经济发展中泡沫破裂,整个社会债务链破坏,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就不可避免地引发经济支付危机。
第二,信用还容易导致对资源配臵的失灵。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信用,甚至把挥霍作为展现个人财富从而获得信贷的手段。
这样就出现债务人不是把债务用于生产、创造财富,而是把它用于消费,自然就会出现许多应该是产业资本却在人们迅速致富的心理驱使下造成资本浪费。
四、关于运用信用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策与建议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凸显理论指导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就要充分发挥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理论指导性。
我国现阶段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银行信用制度无论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历史还是我国社会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银行信用是最基本的信用制度,它对于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金融体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银行信用。
我国现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转变职能,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加快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因此,要在加强中央银行的货币信贷管理的同时,充分运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的货币调控政策,加强对货币信贷的间接调控,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其次,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加快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建设,把银行信用真正推向市场,扩大资金融通渠道,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强化银行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
另外,还要加强对信贷利率的调整,在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各商业银行在规定幅度的范围内逐步实行浮动利率制,理顺存贷款利率关系,加强银行信贷机构的经济核算,促进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促进我国股份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股份制同商品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它和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有着紧密地联系。
而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就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因此,进一步发展股份经济,对于促进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积极发展商业信用、财政信用、民间信用和各种形式的信用关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它对于促进商品流通有着积极的作用。
财政信用是指政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进行融资的政府借贷活动,它对于加强资金集中,促进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民间信用是指民间个人之间存在的借贷往来,是对银行信用的一种补充,它有利于促进个体经济和小型合作经济的发展。
社会集资是指各地区为筹集经济建设所需资金而自发兴起的融资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商品经济不很发达,货币流通不畅,金融秩序不够稳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在加快银行信用制度改革的同时,进一步运用商业、财政、民间信用和社会集资等各种信用手段,繁荣我国金融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