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 第五部分 第二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大考点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及其作用+课件

③标——标示段 意,显露脉络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每一个自然段表达的 意思,给每一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 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 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④理——理清思 路,把握结构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 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 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饰,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 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 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 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 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 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 节奏驱然改变了。红茗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 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 我的心发生悸动。
考法1 行文思路分析“五字诀”
①明——明确主 题,把握全貌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 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 不同。
②圈——圈点勾 画,抓关键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 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 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艺术效果
鉴赏方法
①有头有尾,结构完整;②章法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分析结构层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分析结构层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从脸谱说起》),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考题明确要求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那就先要找出该段的层次:“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第一层抓住关键句“菜谱给人一个规范”;第二层抓住关键句“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第三层抓住关键句“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
须注意的是,此段先说菜谱,而后说舞台艺术,相当于比兴手法,所以层次必须先分明;其次,要明确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散文阅读1解决结构思路分析类2大题型课件

解析:(1)重在考查事物形象的特点,可结合文中对 竹子的具体描述及体现其特点的词语筛选整理作答。 (2) 文中展现的竹子的精神气质有很多种, 抓住自己最喜欢的 一种,有话可说的一种是最好的选择,答题时要注意不能 脱离文本,先结合文本进行论证,再结合生活现象、人生 经历进行论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 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2)(示例)我最欣赏竹子在山风俯仰之间的从容优雅 气质。山野之风张狂呼啸,而竹子却“徐徐地摇曳” ,从 容淡定之态尽显人生的一种宠辱不惊的优雅。生活中常 有不如意事,甚至大悲、大痛、大委屈,但若能在艰难 困苦之中报以从容不迫的心态,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 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 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 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 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
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 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 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 作为喻体, 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 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 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 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
(一)开头句段作用“5思考” 1.开篇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呼应 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 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1)赏析文章 题干中 2.引起下文:引起下文;或与下文形 末段的文字。 有“在 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或设置悬念, (2017年天津 文 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 卷) 中”“ 结尾。 局部段 (2)作者回忆 这样安 3.奠定基调: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 落类 童年迷路的 排”“ 强烈情感,那么即为全文奠定了感情 调。 经历,在文 第× 中有什么作 段”“ 4.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如果首段连 用?(2016年 片段” 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 天津卷) 等字样。 深思的作用。 5.景物开篇,烘托渲染:从结构上看 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 用是烘托(多为衬托)、勾勒环境、提供 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最新高考语文备考精品课件_考纲解读_把握文章思路(精品)

以思路为方法归纳文章的主旨,然后以结构思 路结合主旨为方法解答具体考题。
1.文章结构方式及作用
(1)总分式:简单明了,完整谨严。 (2)并列式:大开大合,丰富内容。 (3)层进式: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4)对照式:前后对比,鲜明突出。
2.文章句(段)的作用
(1)文章标题:统摄全篇(总领全文),揭示(蕴含)主旨。 (2)开头段: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观点,开宗明义(揭示主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 置背景、设置悬念,伏笔铺垫。 (3)过渡句: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衔接连贯,巧妙转换。 (4)结尾段:呼应开头,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卒章显志 (揭示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旨,拓展延伸,发人深思, 耐人寻味,解决问题。 (5)段首句:开启下文,引出对象,总领全段,总领后文, 提出问题,提出观点。 (6)段尾句:得出结论,强调观点,总结全段(上文),开 启下文,承上启下。
3.结构赏析术语
开门见山、曲径通幽、跌宕起伏、跌宕多姿、 波澜起伏、一波三折、曲折有致、变化多端、 汪洋恣肆、大开大合、层层深入、笔锋一转, 陡转直下、荡开一笔、异峰突起、别开生面、 戛然而止、首尾照应、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结构谨严、结构匀称、结构完整、起承转合、 平铺直叙、波澜不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 波未平一波又起……
2.
要求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表达层次,一般要结合概括层 意来作答,既要分析,又要综合。如: 例.2[2006年· 江西卷]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 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解析】 要求分析主旨表现的层次,回答既要分析结构,又要概括层意。
例.3 [2006年· 重庆卷]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 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 第五部分 回顾核心知识求突破 专题三

二、散文的分类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 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 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 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 记叙性 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 散文 点不同,又可将它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1)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 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 (2)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 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突破散文核心知识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神聚
取材自由:可根据需要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等, 取材十分广泛,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 形散
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根据
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往往把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熔为一炉。
神聚
突转 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
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驴阿四 迟子建 东北光复前,在哈尔滨的平房驻扎着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 部队很怪,虽然那几幢高低不同的房屋被铁丝网围起,而且间距 不远皆有哨兵把守,却不见荷枪实弹的士兵进进出出。附近村屯 的农民来这近旁耕种,都觉得蹊跷。 后来渐渐传出消息,说那是支“老鼠部队”,专门有人研制细 菌,在老鼠和活人身上做试验,是座“魔鬼窟”。于是农民就害怕 了起来,再去田里劳作时战战兢兢的,唯恐被日本人捉去当实验 材料。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2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节 考点突破 考点1 分析论述结

第二节考点突破考点1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路的路径、脉络。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是指对论述类文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
“分析论述结构”和“把握论述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相互映照。
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思路。
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一般结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本色与文采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
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
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
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
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
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
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
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
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
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散文阅读之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方法指导】如何理清思路结构?第一步: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法是阅读最基本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增强解题的准确度。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对文章形成大致认识: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文体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
然后再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
摄取文章段落的精华和要点,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
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方法:①从首句入手。
很多文章首句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总起作用,从首句入手,往往能把准文章思路文脉。
②从标志语入手。
其一是语言的标志。
为了使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常常会使用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词语,明示段内层次。
如结构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序数;层次有“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
其二看标点,作者是行文中经常运用标点区分层次,特别是分号、句号是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
③从议论抒情入手。
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抒情性句子,以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
④从段的类型入手。
段落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
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
2018版二轮语文教师用书:高考第6大题 考点2 分析结构层次 含解析

考点二分析结构层次(对应学生用书第67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从脸谱说起》),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考题明确要求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那就先要找出该段的层次:“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第一层抓住关键句“菜谱给人一个规范”;第二层抓住关键句“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第三层抓住关键句“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
须注意的是,此段先说菜谱,而后说舞台艺术,相当于比兴手法,所以层次必须先分明;其次,要明确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此类题型多年高考都有涉及,要想多拿分,必须训练有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看书的康强 爱看书的康强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45分钟 分值:54分) 一、(2017·江苏淮海中学高三第一次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颐武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
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爱看书的康强 爱看书的康强 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1.有“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简单化了人性;②表面化了社会问题;③极端化了社会情绪;④加剧了社会的焦虑与矛盾。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指出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问题;其次,阐述有“戾气”的文艺作品的原因和危害;最后,提出文艺作品超越“戾气”的正确做法。 3.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爱看书的康强 爱看书的康强 于社群的认同;②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③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 二、(2017·江苏苏北四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18分)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 凌郁之 ①《文选》风靡于唐朝,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引导并塑造着唐代文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文选》的追摹,才成就了唐代文学的高潮。杜甫劝子读书云:“熟精《文选》理。”应可理解为唐代诗人的普遍取向。宋初,《文选》仍是文人学习、模仿和推重的范本。著名文人宋祁,即曾手抄《文选》三编。王得臣在《麈史》一书里记其幼时,先君令其日课《文选》。 ②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 ③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否弃《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④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而与爱看书的康强 爱看书的康强 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 ⑤带头唱响《文选》时代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苏轼这种平章古今、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⑥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不平淡,雅与俗,都随缘自然,在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⑦《文选》仍是那部《文选》,变化的是时代、读者及其审美趣味。要之,《文选》作为一本文学总集,与它作为一本写作范本,是两回事。作为写作范本,会因长期深入的模仿而趋于陈俗熟滥,遂使读者厌倦;而作为文学总集,自有其历久弥新者在,故《文选》不可能完全被后来其他文学选本所取代。南宋中后期学习《文选》又成为新的时尚,其故或即在此。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1期,有删改)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①②段指出《文选》由唐代、宋初备受推崇,到庆历后地位跌落的现象;然后③~⑥段具体分析《文选》地位跌落的原因;最后⑦段表明《文选》作为文学总集仍具历久弥新的特点。 5.《文选》在宋代庆历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 爱看书的康强 爱看书的康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选》被文人用得“烂熟”而走向“俗”,从而遭厌弃;②宋代文人文学自信进一步加强(不屑于步前人后尘),产生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③宋代文人深刻切入生活,舍弃了带有六朝绮靡特点的《文选》(选择了朴素淡雅的主导风尚)。 6.文章第⑤节苏轼是从哪些方面评价《文选》的?这段文字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体例编排,内容取舍,选文风格;(2)作用:①作为《文选》地位变化的典型标志,与杜甫等人的推重形成对比,说明《文选》地位的变迁;②苏轼指出《文选》的不足,证明了宋代文人的文学自信与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8分)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③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后,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