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观测表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详细勘查物探勘察报告

地质灾害详细勘查物探勘察报告

地质灾害详细勘查物探勘察报告惠州建安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20年4月1 绪言1.1 目的任务近几年来惠州市博罗县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多次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地面出现多处裂缝,其中一处房屋墙面塌落、多栋房屋墙面出现横向和纵向裂缝;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立即赶赴现场进行了应急处理;受惠州市博罗县高莞镇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对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物探勘察工作。

本次探测的目的是通过地球物理方法(简称物探)探明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场地范围内的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的位置、规模、埋深、发育程度及规律;岩溶堆填物性形状;对居住房屋的影响;并提出治理建议。

本次探测要求:(1)探明该场地范围内不良地层的分布情况,如软弱地层的形状、大小和埋藏深度等;(2)探明该场地范围内岩溶(溶土洞)的发育状况、分布位置、形状、大小、埋藏深度、充填状况以及在空间的相互联系状况等。

1.2 勘查依据本次勘察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均执行如下规范、规程:(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6)《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94);(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8)《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9)《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70-1997);(10《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T/T 0073-1993);(11)《电阻率测深技术规程》(DT/T 0072-1993)。

1.3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我公司于2018年4月10~21日采用高密度电法、地震反射波法对勘察场地范围进行物探勘察工作。

地质灾害应急工程用表格(完整资料)

地质灾害应急工程用表格(完整资料)
内容
救援方案
临时设施
监测方案
防护措施
其他
4.应急工程实施情况
实施步骤
内容
联络与动员
立即行动
救援与救助
状态评估与监测
防止进一步损害
其他
5.应急工程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
内容
救援工作评估
救援效果评估
总结与改进意见
其他
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以上表格,以确保地质灾害应急工程的有效实施。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修改和补充表格内容,以适应不同的工程需求。
地质灾害应急工程用表格(完整资料)
本文档旨在提供地质灾害应急工程所需的详细内容:
1.应急工程基本信息
应急工程名称
地质灾害类型
所在地区
所在地点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2.应急工程调查情况
调查项目
内容
灾害性质
规模大小
影响范围
3.应急工程设计方案
设计要素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实例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实例

三峡库区巫山县青石(神女溪)滑坡专业监测预警实施方案单位:三峡库区巫山县青石(神女溪)滑坡专业监测预警实施方案项目负责:编写:审查:审定:总工程师:院长:单位名称目录一、前言........................................................... - 1 -(一)任务由来 (1)(二)现阶段监测工作情况介绍 (1)(三)专业预警监测目的与任务 (1)(四)自然地理及气象水文 (1)(五)滑坡体基本特征 (2)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 -2 -2 滑体特征............................................................................................................................................... - 2 -3 滑床特征............................................................................................................................................... - 2 -4 滑面特征............................................................................................................................................... - 3 -5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3 -二、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 - 4 -三、监测工作方案.................................................... - 5 -(一)监测工作布置原则 (5)(二)监测系统的功能 (5)(三)监测内容 (6)(四)监测方法及及技术指标 (6)(五)监测期限 (8)(六)监测频率 (9)(七)监测的等级 (10)四、监测工作实施技术设计........................................... - 11 -(一)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实施 (11)1 监测系统基准网及监测网的建立 ..................................................................................................... - 11 -2 基准网、监测网的实施..................................................................................................................... - 12 -(二)监测基准网施测 (16)1 平面控制测量..................................................................................................................................... - 16 -2 高程控制测量..................................................................................................................................... - 17 -3 坐标系统............................................................................................................................................. - 18 -4 控制网内业计算处理......................................................................................................................... - 18 -(三)变形观测点施测 (18)1 观测点平面位移测量......................................................................................................................... - 18 -2 观测点三角高程沉降测量 ................................................................................................................. - 19 -(四)远程红外摄影监控 (19)(五)地表变形拉裂缝观测点的建立及实施 (19)(六)巡查监测 (21)五、监测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 23 -(一)监测数据的整理 (23)(二)变形值的统计规律及成因分析 (24)(三)险情预警标准 (25)(四)监测信息报送 (26)(五)应急预案的制定 (28)(六)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28)(七)安全保证措施 (29)1 制度措施............................................................................................................................................. - 29 -2 物资保障措施..................................................................................................................................... - 30 -3 技术保障措施..................................................................................................................................... - 30 -六、人员与设备组织................................................. - 31 -(一)项目组主要人员组成 (31)(二)主要监测仪器设备投入 (31)七、提交成果资料................................................... - 32 -八、工作量统计..................................................... - 33 -(一)监测网建立工作量 (33)1、监测点类型及布设工作量 ............................................................................................................... - 33 -2、应急监测工作量............................................................................................................................... - 33 -(三)专业监测工作量 (34)附图:1、滑坡监测平面布置图2、滑坡监测典型剖面图一、前言(一)任务由来(二)现阶段监测工作情况介绍(三)专业预警监测目的与任务1、监测目的:(1)通过采用多方法多手段对青石村滑坡体进行应急抢险和预警监测,从而获得滑坡体整体发展变化趋势,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insar的特点表格

insar的特点表格

insar的特点表格
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通过对地面进行多次雷达观测,利用雷达干涉技术来测量地表形变和地表高程的遥感技术。

Insar具有以下特点:
1. 高精度,Insar技术可以实现毫米级的地表形变监测,对地表高程的测量精度也很高。

2. 全天候性,与光学遥感不同,Insar技术对天气条件和光照条件要求不高,因此具有全天候性能。

3. 大范围监测,Insar技术可以覆盖大范围的地表,对地震、火山活动等大范围地表形变的监测具有优势。

4. 高分辨率,Insar技术可以实现高分辨率的地表形变监测,对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5. 长时序监测,Insar技术可以通过多次雷达观测,实现对地表形变的长时序监测,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6. 数据获取成本低,相比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Insar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获取数据,降低了数据获取的成本。

总的来说,Insar技术具有高精度、全天候性、大范围监测、高分辨率、长时序监测和数据获取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在地质灾害监测、城市建设规划、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系统填表说明

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系统填表说明
现今稳定性分析 潜在灾害损失 补充性描述
平面图 剖面图 多媒体 填表人 审核人 调查负责人 调查单位
填表日期
危险性得分 危险性等级 历史数据 变形迹象
坡形 坡高 坡度 斜坡结构 岩体结构 土体结构
植被与土地利用 人类工程活动
边界条件 形态特征及物质结构
水文地质特征 变形特征及活动历史
现今稳定性分析 潜在灾害损失
高层建筑 多层建筑 普通民房 工厂厂房 高速公路 等级公路
铁路 管线 输电线 输电设施 农田 其它 低危害 中危害 高危害 低危险 中危险 高危险 风险等级 隐患点 勘察点 测绘点 观测点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15
文本
50
文本
15
文本
150
文本
15
文本
15
50
长整型
长整型
长整型
长整型
长整型
文本
50
双精度
文本
46
文本
44
双精度
双精度
双精度
双精度
双精度
文本
20
文本
20
bit
2
长整型
双精度
文本
20
长整型
双精度
文本
40
文本
255
备注
备注
备注
备注
单选
多选 单选 单选
单选
多选
植被与土地利用 人类工程活动
边界条件 形态特征及物质结构
水文地质特征 变形特征及活动历史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PPT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PPT

三、工作部署原则
5、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地 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原则
☛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 辅以工程地质测绘、山地工程、物探和钻探的调查方法,查明地 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作用,专业调查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
害隐患点追踪调查;对于河谷较宽的延河,调查线路分
为左、右两条,遇一级支流追踪至沟内进行调查。除各
地质灾害点逐一填写卡片外,还用野外记录本做了沿途
观测记录。
面上控制调查:在地质灾害点较少地段,采用网格控制
调查。调查中突出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调查,
体现以专业调查为主的特点。
15
大家好
二、技术路线
3
大家好
一、目标任务
(二)任务
1.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
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 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
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 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滑坡勘查:调查中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地面调查和测
绘工作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对其实施控制性勘查。
13
大家好
二、技术路线
5、采用点、线、面结合,重视环境地质条件调查,以专业调查为主
的方法
地质灾害点调查:
根据遥感解译成果、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群众报险线索等,
对已有地质灾害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
是核查解译的地质现象是否符合实际,二是核查实地存在而没有解译出来的地质 现象,对比研究实地情况与影像特征,补充和完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精度和工 作质量。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图、工作方案编写提纲、宏观观测记录表、工作总结编写提纲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图、工作方案编写提纲、宏观观测记录表、工作总结编写提纲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图图1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图(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方案编写提纲1.前言说明任务来源、目的和任务、编制依据。

2.群测群防点概况说明地质灾害隐患点数、类型、规模、险情,威胁人数、户数、财产及其它威胁对象等。

3.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说明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监测员四级体系构成。

重点说明各级监测责任人。

4.群众性预防工作安排及进度说明地质灾害“三查”、调查认定与核销、信息系统建设、动态更新、值班、演练、宣传培训、灾情或险情上报、预报预警等的工作安排,预期工作量,并说明各项工作进度。

5.群众性监测工作安排说明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宏观观测、人工监测、自动监测的内容,包括监测员信息等,说明监测频率,并对监测数据或记录提出要求。

6.灾情、险情上报对发现的灾情或险情信息及时上报,并提出要求。

7.预期成果提交年度群测群防工作总结报告,也可包含在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中。

8.经费预算列出经费预算表。

9.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说明群测群防员装备、监测仪器(设备)、软硬件设施升级维护安排。

说明保障监测工作完成的其它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等措施。

10.绩效目标说明群测群防体系建成后,达到的绩效目标。

附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监测部署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宏观观测记录表监测单位:监测人:责任人:(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总结编写提纲1.群测群防概况说明地质灾害隐患点数、类型、规模、险情,威胁人数、户数、财产及其它威胁对象等。

2.群众性预防工作完成情况分别说明地质灾害“三查”、调查认定与核销、信息系统建设、动态更新、值班、演练、宣传培训、灾情或险情上报、预报预警等工作完成情况。

3.群众性监测工作完成情况列表说明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宏观观测、人工监测、自动监测完成的情况及监测工作量。

重点分析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发展变化趋势,为下一步工作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4.群测群防升级维护完成情况重点说明群测群防人员装备以及其它软硬环境完善、更新、升级、维护等工作。

变形观测工作基点的埋设要求

变形观测工作基点的埋设要求

变形观测工作基点的埋设要求变形观测工作基点是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于监测地表的变形情况,包括地层位移、地震活动、地裂缝等。

为了确保变形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基点的埋设要求必须严谨并且符合一定的标准。

本文将从土壤环境、设备选择、基点布设、数据传输等方面,对变形观测工作基点的埋设要求进行详细阐述。

一、土壤环境要求1. 土壤稳定性:基点埋设的位置应选择土壤稳定、没有严重沉降的地段,避免因土壤松动或下沉而影响变形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土壤干燥程度:埋设基点的地段应尽量选择干燥的土壤环境,避免因水分渗透导致基准点移位或者设备损坏。

3. 土壤密实度:基点埋设的土壤密实度要求适中,过于松散或者过于紧密的土壤都会对基点稳定性和变形观测数据产生负面影响。

二、设备选择要求1. 基准点:基准点应选择高硬度、耐腐蚀、不易氧化的材料,以确保观测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 变形观测仪器:变形观测仪器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以满足对地表变形微小变化的精确监测需求。

3. 电源设备:如有需要,应选择符合防水、防潮要求的电源设备,确保变形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行。

三、基点布设要求1. 基准点密度:根据监测范围和监测要求,基准点的布设密度应合理确定,保证对地表变形全面、细致的监测。

2. 基点布设方式:基准点的布设方式应尽量采用固定方式,如混凝土浇筑或者钢筋埋设等方式,避免因地基松动而造成基准点位移。

3. 基准点标识:每个基准点应有清晰的标识,包括编号、坐标等信息,以便后期监测和数据管理。

四、数据传输要求1. 传输稳定性:基点所处位置应能够保证通讯信号的稳定传输,避免因通讯故障造成数据丢失或者延迟。

2. 数据存储:基点应有数据存储功能,可以自动记录并储存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 数据传输安全:传输的数据应具有加密保护功能,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或篡改,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