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展(09-12-18)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食品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食品检测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学时数:42 学分数:3执笔人:林红英编写日期:2016年3月审批人: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主干课之一。
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它是在食品化学及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以食品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其营养成分和卫生质量的检验方法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介绍食品卫生学与食品检测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食品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污染物质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实验分析操作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食品样品的分析与检测,为今后从事科研、生产、检测、新产品开发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样品采集、制备、保存、前处理方法及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主干课之一。
本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进展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与管理2、教学要求:(1)掌握食品安全的概念,了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2)了解不同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3)了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与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4)了解现代食品检测新技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要求(14学时)1、教学内容:实验室技术要求、样品前处理技术要求、实验方法评价与数据处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的标准物质要求、食品安全技术预警应急预案中的技术要求2、教学要求:(1)了解仪器分析操作及对环境的要求;(2)了解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的内容;(3)掌握样品采集的方法,样品制备、保管的方法,样品的前处理方法;(4)掌握试验方法评价的标准(5)掌握t检验法和F检验法等分析数据的处理方法(6)了解风险评价的意义及作用第三章食品中残留危害物质检测技术(6学时)1、教学内容:食品中的残留物质概述、农药残留的危害特征、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2、教学要求:(1)了解农药、兽药的分类方法。
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技术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及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技术,并探讨其对于社会的影响。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判断食品是否安全,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或者微生物,以及是否达到食品质量标准。
1.1 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早期食品安全检测主要通过感官检验和化学测试来进行。
感官检验是通过观察食物的外观、气味和口感等来判断其是否安全。
化学测试是利用化学方法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或者添加剂。
然而,这些传统的方法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如检测结果可能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
1.2 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现代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常见的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包括:1.2.1 核酸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是通过分析食品中的DNA或RNA来确定其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或者微生物。
这种技术可以高度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病原体、转基因成分等,对于提高食品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1.2.2 光谱技术光谱技术是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或发射特性进行分析和检测的方法。
近红外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和拉曼光谱技术等都可以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
这些技术可以非破坏性地对食品进行检测,且具有快速、高效、准确和可靠的特性。
1.2.3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将生物材料和传感器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
通过监测生物体与特定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电流、振动或发光等信号,可以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高灵敏度、低成本和快速反应的特点。
二、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技术食品的营养成分对于人体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谈食品安全及其主要的检测技术

食品科技浅谈食品安全及其主要的检测技术许 莉1,张吉林2,战红英1(1.潍坊市检验检测中心,山东潍坊 261105;2.潍坊市产品质量检验所,山东潍坊 261031)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相关部门需要利用检测技术,及时地发现食品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围绕食品安全及其主要的检测技术展开分析和论述,介绍了食品安全的相关检测技术,分析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的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问题为了维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必须要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并且采用相关的检测技术,及时发现食品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食品的安全,但是目前食品安全相关的检测技术存在一些问题,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检测技术更加科学和完善,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1]。
1 食品检测技术分析1.1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真菌毒素是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有毒代谢产物,我国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赫曲霉素A级玉米赤霉烯酮实行限量要求,基本满足真菌毒素对公众健康要求,目前采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一柱前衍生法、高效液相色谱一柱后衍生法、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薄层色谱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1.2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以符合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11号-1-2018制备的基因组DNA作为标准物质候选物,采用PCR技术获得基因组DNA溶液的拷贝数、浓度及转基因成分含量,目前应用荧光定量PCR仪等仪器。
此方法对实验操作人的要求高,且应具备良好的分子生物学专业技术。
1.3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农药残留是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中以及土壤和水体中。
目前我国对564种农药10 092项实施最大残留限量要求。
食品分析与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食品分析与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食品分析与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确保食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至关重要。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涉及食品的成分分析、添加剂检测、生物毒素检测、重金属检测等多个领域,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还需要能够快速、便捷地实现对食品成分和质量的监测。
本文将就食品分析与检测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保障公众健康。
一、食品成分分析关键技术研究食品成分分析是食品分析的基础,也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
食品成分主要包括营养成分、添加剂、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等。
为了确保食品成分的准确分析,需要使用高效分离和灵敏检测的方法。
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方法,能够对食品中的多种成分进行快速分离和定性定量分析。
HPLC能够对食品中的成分进行分离,而质谱则能够对分离的成分进行精确的质量检测和结构分析,因此HPLC-MS联用技术在食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技术(HPLC-FLD)能够对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和其他有机物进行高灵敏度的检测。
通过荧光染料与有机物结合产生荧光信号的方式,可以实现对食品中微量有机物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3.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原子吸收光谱技术(AAS)能够对食品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快速、高灵敏度的检测。
AAS 技术可以测定食品中微量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等,对食品中的重金属残留进行快速、可靠的检测。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和口感而添加的化学物质,因此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能够对食品中的添加剂进行快速、高灵敏度的分析。
通过质谱技术的定性、定量分析,可以对食品中的添加剂进行精确检测,并能够鉴别不同添加剂之间的混杂情况,实现全面的添加剂检测。
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技术手册

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技术手册(正文内容)第一章: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逐渐重视,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技术也日益成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手册将介绍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二章:食品安全检测概述2.1 食品安全检测的定义与重要性食品安全检测是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或微生物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旨在确保食品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在于保障公众健康,防止食品污染引发食品安全事件。
2.2 食品安全检测的主要领域食品安全检测涵盖了多个主要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加工食品等。
针对不同领域的特点和需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有所差异。
2.3 食品安全检测的常用指标食品安全检测中常用的指标包括重金属元素、农药残留、兽药、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微生物污染等。
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对于评估食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技术3.1 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对后续的检测结果至关重要。
本节介绍了常用的食品样品采集方法和预处理技术,以及如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3.2 传统检测方法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
这些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具有准确性和稳定性的优势,但也存在操作复杂、耗时长等不足之处。
3.3 快速检测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节介绍了光谱分析、免疫分析、基因检测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4 新兴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如纳米技术、基因编辑等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本节将对这些新兴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展望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食品安全检测实践4.1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和可靠的关键。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进展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进展作者:丰荣鹏尚光志朱梦旭胡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2期摘要:中国人民以食为天,所以格外注意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的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严峻,食品安全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造成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落后和检测体系的不完善,未掌握先进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发展不平衡,以及相关预警、检测体系的不完善,都已经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技术和体系发展的障碍。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粮食、蔬菜、油料、水果、乳及乳制品、禽蛋类及其制品、水产品、烟酒类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食用的,这些食品的安全与否,决定着人们食品安全是否会受到侵害。
而构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的因素有农兽药的残留、转基因产品、致病菌、生物毒素等,而食品检测的任务就是对这些食品的有害残留物或污染物进行检测。
农兽药的检测技术和仪器主要采用光谱、色谱和质谱以等大型的分析仪器;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对有害元素进行检测;对于细菌的检测主要有传统检测法和新型检测系统。
二、食品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一)如何对样品前进行处理1.在高基体情况下,如何将痕量、微量待测组进行分离,同时要对待测组的分回收率进行保证,还要将基体杂质尽可能的分离出去,为后期分析减少压力。
2.对于痕量待测组的净化、分浓缩如何更好的处理3.样品前处理方法如何实现高速、高效和准确。
(二)分析的方法如何实现高速度、高通量1.对高速度和高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2.我国的多残留检测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以逐渐同世界先列接轨。
(三)研究方法如何实现高选择和高灵敏度国际卫生标准和国内卫生标准在逐渐走向精准和严厉,所以研究方法如何实现高选择和高灵敏度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多组分多残留同时分析法要进一步研究目前美国的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达到了1万多项,日本则高达5万多项,而且日本对浓产品中的800多项做了限量指标,是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管理法规。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食品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毒奶粉、毒豆腐、有害添加剂等。
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的制定、监管和实施,变得越加重要。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1. 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1)光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基于测量物质光谱特性的方法,可以通过分析吸收、散射、发射、荧光等现象来检测食品中的成分、污染物和添加剂。
光谱分析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等。
(2)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基因分布、序列等,来确定是否存在基因改造、转基因等情况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3)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将生物传感体系与物理、化学或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出食品中的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
这种技术不仅对人体无害,还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毒素和致病菌,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技术手段。
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优势(1)提高食品安全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食品中的污染、添加剂等有害物质,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2)保障公众健康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在食品上市前进行检测,把不合格的食品拦截在产品销售前,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保障公众健康。
(3)提高经济效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和满意度,让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多的安全食品,从而提升食品企业的营业额。
二、食品安全标准1. 国内外食品安全标准的发展历程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愈加引人关注,各国政府、行业协会等都加强了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
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标准。
中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了从食品企业的入驻资格、生产设施、检验检测到产品流通的全过程监管体系;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并规定了检测、监测、标识等内容,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作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卓平清0211638摘要本文研究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的一些方法,列举了几种技术,并指出在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食品检测技术近几年来,经常有报道关于食品的问题,食品安全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现在国际上十分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共安全问题。
由于食品的安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同时也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出现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应严格控制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做好食品安全的检测。
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严重,食品问题频繁发生。
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及常用的4种检测方法。
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为了保障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我国现已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了219项实验室检验方法。
在农药残留检验中能检测150种农药。
并且研制出检测技术相关试剂(盒)81个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有色谱技术,生物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以及快速检测技术等。
传统的检测技术主要是依赖于微生物的检测[2]。
通过微生物的富集培养进而进行选择性的分离和生化鉴定,操作十分繁琐,持续时间长,而且灵敏度及检出率低,容易出现假阴性。
所以利用一些新兴的技术能够克服这些问题。
如PCR检测技术,可以在在体外快速合成放大DNA,以检测微量的有害成分。
目前,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方法主要有色谱法、酶法、生物法、化学法、免疫法等。
吴园园[1]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体系以及检测的方法,并且对食品安全方面进行了展望和建议。
1.1 生物芯片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起于90年代,是一种全新的微量分析技术,其综合了分子生物技术、免疫学、计算机、微加工技术等多项技术,在食品领域是具有比较好的研究价值及发展前景。
生物芯片技术有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芯片技术[3]。
可运用于动物疫病病原菌的检测、兽药残留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等食品安全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提取剂
依极性由强到弱顺序排列的常用溶剂 水、乙晴、甲醇、乙酸、乙醇、异 丙醇、丙酮、二氧六环、正丁醇、正戊 醇、乙酸乙脂、乙醚、硝基甲烷、二氯 甲烷、三氯甲烷、苯、甲苯、二甲苯、 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正己烷 (石油醚)、正庚烷。
先进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固相萃取 固相微萃取
超临界萃取法 微波萃取
⑻上海食用毛蚶引起甲肝流行、果子狸 与SARS、禽类与禽流感(生物安全性问 题)
我国近年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1988年1-3月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食源性甲 肝的大暴发,涉及30万人,被称为人类史上 罕见的甲肝爆发流行; 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暴发的肠出血性大 肠杆菌O157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 毒人数超过2万人。 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3月-9月各地出现婴幼 儿因食用三鹿奶粉而出现肾结石的事件,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非常 稀少。
提高预测紧急突发食品安全质量事件的 能力,建立针对新领域、新产品或突发 食品安全事件等的应急标准样品研发基 地 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
1.最常用的提取方法 2.现代样品前处理方法
1.最常用的提取方法
索氏提取法
--- 最常用的方法,提取效率高, 操作简单,但提取时间太长。 捣碎法 --- 提取效率高,AOAC农残分析方法中, 大部分采用捣碎提取法。 振荡法 --- 样品+提取溶剂放在一带塞容器, 置于振荡器上振荡。广泛用于提取食品中的农 残成分。 浸渍、漂洗法 --- 将样品浸渍在提取溶剂中或 用提取剂漂洗样品。
二.食品安全分析技术进展
内容
一.食品安全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样品前处理技术进展
三.分析测试技术进展
一.食品安全检测存在的主要 问题
(一) 样品前处理问题; (二)分析方法的高速、高通量问题; (三)方法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问题 (四)研制更多的多组分多残留同时分 析方法 (五)待测组分的确认问题 (六)建立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体系
凝胶色谱法又叫凝胶色谱技术,是六十年代初发展起 来的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分析技术,对高分子物 质有很高的分离效果,一个含有各种分子的样品溶液 缓慢地流经凝胶色谱柱时,大分子物质由于直径较大, 不易进入凝胶颗粒的微孔,而只能分布颗粒之间,所 以在洗脱时向下移动的速度较快。小分子物质除了可 在凝胶颗粒间隙中扩散外,还可以进入凝胶颗粒的微 孔中,从一个凝胶内扩散到颗粒间隙后再进入另一凝 胶颗粒,如此不断地进入和扩散,小分子物质的下移 速度落后于大分子物质,从而使样品中分子大的先流 出色谱柱,中等分子的后流出,分子最小的最后流出, 这种现象叫分子筛效应。
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检测技 术进展
杨 元 2004.5.
主要内容
一.食品安全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展
一. 食品安全
(一) 食品安全概念:
什么是食品:食品是指供人类食用或饮 用的成品和原料。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 质基础。 食品的属性:《食品卫生法》规定: “食品应当无毒、无害,因此,食品至 少具有两重属性:1.食品是营养的,具 有色香味固有的特性,能促进人类健康; 2.食品是安全的,要求食品无毒无害, 不具有急性的、潜在的毒性,不会对人 体致病,产生危害。
(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中,并使其有效地
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
的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
产的食品就叫作转基因食品。
广义上的转基因食品
采用对生物体本身基因修饰的办法。一 个基因经修饰后会改变“模样”,其表 达产物与不修饰时不同,在效果上等同
于转基因,这是广义上的转基因食品。
(三)现代食品的安全问题
1、食品的污染 按食品污染的性质来分,有微生物 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寄 生虫污染;按食品污染的来源划分有原
料污染、加工过程污染、包装污染、运
输和贮存污染、销售污染;
2、食源性疾患
食源性疾患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 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所造 成的疾病。一般指感染性和中毒性,包 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 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 学性有毒 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品卫生安全不仅关系人类健康,也直
接影响着国家和地区发展。布伦特兰呼
吁各国不断完善食品卫生安全机制,从
而达到控制和减少因食品不卫生引起的
疾病的目的。2001年3月美国疾病控制
中心报道,每年因食物中毒导致7600万
人次生病,32.5万人住院,5000人死亡。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在2002 年9月20日 “食品安全高层研讨会”上,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潘蓓蕾在会上 透露,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每 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4万人,但 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 1/1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例 数至少在20—40万人。
美国涉及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万多项,欧盟 2万多项,日本5万多项。
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产品中 800多种农兽药规定了限量指标,是世界上农 兽药残留限量最严格的管理法规。
而我国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足500项。 需研制更多的多组分多残留同时分析方法。
(六)建立食品安全检测标准 样品体系
造成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隐患:
①滥用食品添加剂(矿物油、着色剂、 甜味剂、防腐剂) ②滥用化学药品(甲醛、吊白块、烧碱、 漂白剂) ③滥用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 酸酯、拟除虫菊酯) ④滥用兽药(瘦肉精、加蜜红、激素、 四环素、金霉素、氯霉素、大环内酯
造成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隐患:
⑤掺杂施假(粉条中加入编织带粉、植 物油中加入矿物油、桐油、大麻油、火 锅汤料加罂粟壳) ⑥食用野生动物的安全性讨论:毛蚶引 起甲肝流行、果子狸与SARS、禽类与禽 流感(生物安全性问题)
基质固相分散(MSPD)
溶剂快速萃取系统
MSPD基质固相分散
(Matrix Solid Phase Dispersion)
简介: 基质固相分散(MSPD)与SPE类似,但 处理方式有较大差异。它是将样品与适 量的填料研磨,混匀成半固态装柱淋洗, 淋洗液再经florisil小柱净化,去除极 性有机物,净化液上机测定。MSPD集样 品均化、组织细胞裂解、提取、净化为 一体。避免前处理中样品反复转移造成 污染和损失。
世界上重大的食源性疾患
⑴水俣病 ⑵痛痛病
1956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患者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 痛痛病是40年代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一种奇病,因为病人患病后全身非常疼痛,终日
喊痛不止,因而取名“痛痛病”(亦称骨痛病)。
⑶疯牛病 ⑷二恶英(是一类氯代含氧三环芳烃类化合
(一) 样品前处理问题
1.如何在高基体状况下将微量、痕量待 测组分分离出来,既要保证待测组分回 收率,又要尽可能分离去除基体杂质, 降低分析压力; 2.如何将痕量待测组分浓缩、净化; 3.研究高速、高题
研制高速、高通量分析方法以满足食品监管 大量食品样品需要。
4、食品标识滥用的问题
食品标识是现代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部分。各种不同食品的特征及功能主要是通 过标识来展示的。因此,食品标识对消费者 选择食品的心理影响很大。一些不法的食品 生产经营者时常利用食品标识的这一特性, 欺骗消费者,使消费者受骗,甚至身心受到 伤害。
现代食品 标识的滥用比较严重,主要有以下 问题:(1)伪造食品标识。伪造食品,实际上 是伪造食品标识,没有伪造的食品标识,也 就无法认定伪造食品;(2)夸大食品标识展示 的信息,用虚夸的方法展示该食品本不具有 的功能或成分;(3)食品标识的内容不符《食 品卫生法》的规定;(4)外文食品标识。进口 食品,甚至有些国产食品,利用外文标识, 让国人无法辩认。 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者 会越来越重视食品标识。
基质固相分散技术的适用性
适用于多种食品之检验:如肉类 (牛肉,猪肉,鱼肉,鸡肉等)、鱼 类、蔬菜、水果(香蕉,苹果,橘子 等)及许多种加工食品(包括婴儿食 品等)。此方法是液态/液态萃取的 改良替代技术,特别是如肉、鱼等 传统上回收率低,再现性差的样本。
MSPD技术所得到 待测杀虫剂回收率
农药名称
3、食品工程新技术所带来的 问题
食品工程新技术多数引用化工、生物以及其 他的生产技术领域。对食品卫生有一个认识 过程 。比如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工程 新技术所使用的配剂、介质、添加剂是否对 食品卫生质量产生影响等问题。食品工程新 技术可能带来很多的食品卫生问题新课题。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从狭义上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 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
卫生部对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按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定义: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 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
一、转基因食品中的新成分是否有毒。 二、转基因食品中新成分是否会引起过敏 反应。 三、转基因技术是否破坏了原来食物的有 益成分。 四、转基因食品可能降低牲畜及人类的免 疫能力的风险。 五、转基因食品是否会促使细菌产生抗药 性。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用动物尸体制作饲料喂牛,导致80年代中后期英国疯牛病大爆发,已有 104人死于新型克雅氏病,13.4万疯牛病患者受害)
物,约有75个异构体,最毒的是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恶英,人类接触二恶英90% 通过膳食。在日本发生的米糠油事件和台湾 发生的食用油病事件都是采用多氯联苯PCBs 作为无火焰介质,管道渗漏污染食用油造成 大规模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