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电影活着观后感800字 精品
电影活着观后感怎么写(通用范文8篇)

电影活着观后感怎么写(通用范文8篇)电影活着观后感怎么写篇1《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以前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
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
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杯具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应对自己的过去能够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以前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
他的人生了无遗憾!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
那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明白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潜质,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取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此刻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能够透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
活着电影观后感800字

活着电影观后感800字
《活着》是一部以余华的同名小说为基础改编的电影。该
电影讲述了一个农村人的一生,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
事件,包括国共内战、土改运动以及大跃进等,生活曲折而坎
坷,但他坚持着活下去,并在最后的时刻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和
孙子,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我活着,就是为了看着你们活
着。”
这部电影非常打动人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
和生命的意义。中国的历史曾经发生过很多的变革和动荡,但
人们一直在奋斗着,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生命和幸福,才能最
终走向光明的未来。
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一幕是当小二在脑海中回忆父亲的
时候,他的内心是多么地煎熬和痛苦。那一幕画面非常地深刻
和强烈,让我无法忘怀。还有一段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我养
了这么大的儿子,不为别的,就为了看着他活着。可是谁知道,
他活着并不是真正活着,往往比死了还难受。”
这个台词说出了家长的心声,他们用尽了一生的努力去让
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孩子却不一定能够真正体会到这种爱。
我认为这部电影启发了我很多,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和身边的人,
同时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它弘扬了生命的
力量,讲述了真挚的爱与坚定的信念。它通过一生的坎坷历程
回顾了中国历史的变革,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的历史
和文化。我相信,这部电影能够启迪更多的人,让我们更加珍
惜生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关于电影《活着》观后感(通用范文9篇)

关于电影《活着》观后感(通用范文9篇)关于电影《活着》观后感篇1电影《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
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
影片以__内战和新__成立后历次____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__人的命运。
对于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我们还是有点缘分的。
早在高中时期,我与母亲一同在电视上看过,不过,那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后来,还多次听语文老师讲述过有关这部小说内容。
现在,又在选修课老师的指导下有幸观看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当然,这部电影上映比电视剧要早)。
而今又在写观后感,可谓缘分颇深!纵观电影的全过程,其时代色彩比较浓厚,几乎围绕着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及“以后”这四个时期而展开演绎的。
各个年代的特色比较明显,描述和编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残余影子——封建家庭,在其“大少爷”福贵的挥霍滥赌之下,慢慢被侵蚀、糟蹋,进而败落、衰亡的故事;以及展示了主人公——福贵以“活着”为姿态、为缩影,铺开了一系列悲惨命运和艰辛苦难的剧情,塑造了以福贵为中心的具有强烈的时代鲜明性的个人或家庭为“活着”而“活着”的形象。
但笔者认为,对于这部电影,并不是在每一个年代剧作家都尽力的让剧中人物走向灭亡,而是在其逐渐灭亡中给予其“活着”的希望。
单看这四个年代,福贵的一家抑或亲属在三个时期都有死人,而且有的时期不乏死两个。
而电影恰恰所要表达的,是各个时期的特殊背景造就了人亡。
尽管有的人物被时代“造就”好了,但是最后的下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要好,并不完美,甚至有的比人亡还要悲催。
而这些其实是精神谋杀,比死亡还可怕。
我们可以用历史观念来加以说明,福贵他爹死于劳苦大众没有解脱,社会文明程度低,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封建主义深厚的局面;有庆(福贵的儿子)的死看似偶然,其实与必然共存;凤霞(福贵的女儿)标标准准是被“__”给毒害死的,另外,还有“__”时期的春生与王教授。
《活着》电影观后感五篇范文观《活着》心得体会

《活着》电影观后感五篇精选范文观《活着》心得体会《活着》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的命运。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活着》电影观后感,欢送大家参考阅读!昨天一气就把余华的《活着》读完了。
因为先前在上哲学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过电影,觉得还不错,所以就准备读一下原著。
可见,电影在原著的根底上进展了比拟多的改编。
这样看来,本人主要有以下几个见解:第一,觉得电影的改编比原著更加戏剧化,更加扣人心弦。
剧情开展一波三折,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下来。
好在最后没有讲到苦根的死,给人了以活着的希望,也让观众心里有些欣慰。
而原著那么太悲惨,最后苦根也没有能逃过。
更加让人不能承受的是,三代人都同一家医院。
第二,原著末尾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那就是福贵最后说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那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第三,在看了一些作品后,我深深的感觉到中国作家的“慢半拍”。
作家应该是在第一时间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
但是中国的作家在第一时间却是一片歌功颂德,等到人们都受伤得差不多了或是完毕一段黑暗的时候,才慢慢讲述那个时期的故事。
不禁让我心一阵凉,看看现在的书,不都是赞美之词,看来真正的作家还没有诞生在中国。
这部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富贵本是富家之弟,因为赌博,把家产输得精光,之后不得不靠唱皮影戏谋生。
就在其生活逐渐走上正轨时,却被国民党的军队拉去当了壮丁。
在一个老兵的照顾下,幸运活了下来。
终于回到家里时,老娘已经过逝,女儿凤霞那么成了哑巴。
但他的苦难远远没有完毕。
几年后,聪明懂事的儿子有庆在一次意外中丧生。
中年丧子,这样的不幸不管发生在谁身上都是一次宏大的打击。
从这次打击中挺过来之后,夫妻俩含辛茹苦地把哑巴女儿拉扯大,并给她找了个了个老实本分的丈夫。
就在以为这一家子终于能够过上好日子了,命运却把他们抛向了更深的深渊。
那时,中国正经历,医生们都被当作反动权威,关进了牛棚。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精选13篇)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精选13篇)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精选13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1"记得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人所犯的每个错误都会得到惩罚。
我想也是的。
但趁法本身并不可悲,也不值得去同情,而真正令人可悲和同情的,是有的人还未来得及犯错误,就被命运之神宣判了死罪。
在生活和生命面前,人的脆弱显得那么真实,人的反抗却又那么渺小。
我们改变不了命运,能改变的,只是对命运的态度。
活着,这是一个名词呢,还是一个动词,或者,它只是一个形容词。
《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故事的大背景是中国解放前后一二十年,是中国的动荡和转型时期,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很小。
以葛优扮演的主人公徐富贵的命途多舛为主线,以活着这样一个既美好又无奈的事实为出发点的悲情故事。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
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
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另外,皮影戏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它贯穿电影的始末。
有些人认为是故意以“民俗”来取悦于外国的影片评委。
皮影戏在这片子里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
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时候,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
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
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则“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活着》观后感800字4篇

《活着》观后感800字4篇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曾称《活着》为一部"永恒作品",这并不是谬赞。
它让"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看到了生命的厚重与沉痛,给人们去思索活着的价值。
那么你知道《活着》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活着》观后感800字,希望你喜欢。
《活着》观后感800字(精选篇1)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
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电影活着观后感800字高中

电影活着观后感800字高中 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由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大动荡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悲痛。影片贯穿整个时期,自1949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深刻地反映出历史的阴影对于家庭和个体的毁灭性影响。
影片开头,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富有的农民家庭,他们有着幸福的生活,但这一切在年轻的赵家珍子出生后发生了变化,接着是政府的政策和灾难性的家庭变故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毁灭,这个家庭中的人物生死离别,人世沉浮、蒸蒸日上、衰落人亡,会儿欢笑会儿哭泣。作为一个观众,我为大家展现了影片中一些引人注目的元素。
首先是导演对生活的呈现方式。导演用情节和镜头把观众带进乡村,体验到了赵家珍的家庭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感情世界,这让我们对他们的遭遇产生了更深刻的感受。影片的美伦美奂的画面和表现死亡的镜头,让观众们切实的感受这个时代的黑暗和人性的脆弱。
其次是影片中强烈的人性考量,表现在一次次的离别和相遇中。当主人公的父亲老赵被砍手时,夫妻俩为了生存,转移焦点,从一开始的要丈夫保住性命变成后来的要丈夫卖女孩换钱。同时,父亲对着女儿掩饰这场灾难的辛酸和疼痛。这些事件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尊严、赵家珍在丈夫去世后热泪盈眶的演出,更多的是悲伤和失去的痛苦。她是生活的终极代表,宣扬着自己的生活和自己对爱的追求。一群人在废墟上唱起歌来,与去世的亲人简短会面,所有这些里面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性。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也让影片更加动人。电影中的音乐亲切地将我们带回到赵家珍的生活环境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历程。从生活和多少,到爱情和悲伤,电影的配乐将各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影片的收尾部分,也运用了不同的音乐元素,勾勒出了影片中时间的流动。所以,《活着》的音乐掌握得十分到位,影片背景音乐的质量和音乐家们的表现,都让观众们非常满意。
活着观后感800字左右

《活着》观后感800字左右要说这《活着》,看完之后,我那是心情复杂,五味杂陈,仿佛刚吃了一顿麻辣烫,嘴里辣辣的,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首先得说,这电影的主角福贵,简直就是个“人生输家”的代名词。
一开始,那可是地主家的傻儿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结果呢?一转眼,家财散尽,啥都没了。
换成别人,估计得找个墙角哭去了,但福贵硬是咬着牙,挺着脊梁骨,一步一步走下来了。
看着福贵,我就想,这得是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在生活的暴风雨中,像个不倒翁一样,摇摇晃晃还能站稳脚跟啊。
他那股子韧劲,让我这个现代人都自愧不如。
我平时丢个手机都心疼得要死,人家那是丢了一个家啊!电影里,最让我感慨的是福贵对“活着”的理解。
他不是那种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人,他只是简单地想要活下去,为了家人,为了那一份责任。
他让我明白,有时候,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一种承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福贵在田里干活,那汗珠子掉地上都能砸个坑,但他还是一边擦汗一边笑。
我就想,换成是我,估计早就趴地上装死了。
可福贵不一样,他笑得那么坦荡,那么自在,好像那不是苦难,而是生活给他的礼物。
看完电影,我竟然开始珍惜每一口饭了。
以前吃饭,那是狼吞虎咽,只为了填饱肚子。
现在吃饭,我会慢慢品尝,想想福贵为了那一口吃的,付出了多少汗水。
这饭,吃着吃着,就吃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活着》这部电影,就像是一碗苦药,虽然入口苦涩,但喝下去却能治病。
它让我这个习惯了安逸生活的人,开始反思,开始珍惜。
生活不易,但只要我们还能笑着面对,那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所以,感谢《活着》,让我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以后的日子,不管是顺风顺水,还是逆水行舟,我都会像福贵一样,笑对人生,珍惜每一刻。
毕竟,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活着观后感800字
电影活着观后感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
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
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
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
命中死了女儿。
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
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姑且不去说,人只有先活着,才能去实现所谓的生命的
意义。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
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家珍之父罗鼓声张的
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
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
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时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难以活下去的时候又要竭力地活下
去,我一直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
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
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
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
此时的福贵叫富贵,带有点讽刺性的悲凉,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
在活着。
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
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
由抱怨对方。
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
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
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
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
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
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