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名不如感受其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出自《庄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意思是说,仅仅知道一件事情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只有喜欢它的人不如愉悦地享受它的人。
这句话的含义有很多,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
从一个生活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只是知道一些事物的存在,而不去好好地去体验和感受,那么他对这件事物的认知是很浅薄的。
只有真正地了解和接触这件事物,才会有更深刻的认知。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仅仅知道一件事情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
但是仅仅喜欢一件事物也不够,只有愉悦地享受它才算真正拥有。
一个人可以非常喜欢做某件事情,但是如果他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尽情享受,那么他的感受也是不完整的。
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没有任何负担地去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地享受。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除了以上生活上的角度之外,这句话还有更深刻的哲学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表示一个人对于真理的认知和自己的态度息息相关。
只有热爱、追求真理的人,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真理,这就说明了只是知道一些事物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
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则表示了一个人在认知真理后的态度。
只有真正愉悦地享受这份真理,才能体现认知真理的意义,否则就只是草率地经过而已。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具有很多的深刻哲学意义,它不仅可以在生活中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感受和认知世界,同时也可以在哲学领域中为我们解答一些重要的问题。
表示亲身体验后才懂的诗句

表示亲身体验后才懂的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津》。
白话文释义: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寓意: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
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白话文释义:一个人走一千里的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寓意: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3、努力晨昏事,躬行味始长。
出自陆游的《与子聿读经因书小诗示之》。
白话文释义:努力是早晨晚上就能做到的事情,亲身实践才知道道路的长久和艰难。
寓意:劝告后人要多实践,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感受到真理。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出自荀子的《劝学》。
白话文释义:不去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靠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深。
寓意:告诉人们要去亲身感受景色而不是光靠书本来想象。
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止矣。
出自《荀子·儒效》。
白话文释义: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寓意:告诉人们,我们应努力去践行正道,因为道就在我们身边,不去努力实践,仍然达不到目的,再小的事情,不去做永远也不会成功。
名言名句积累及解释-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名言名句积累及解释1.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解释:这句话鼓励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时,不应忘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理想的远方。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喜好和享受其中的乐趣是递进的层次,最高境界在于以学为乐。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解释:此句表达了面对艰难险阻,持之以恒,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4.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道德经》解释:这句话启示我们无论多么复杂困难的事情,都应从简单易行之处做起,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由细微之处积累起来的。
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遗诏解释:告诫人们无论好事坏事,都不能因其微小而不予重视,积小成大,行为的累积最终塑造品格。
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董其昌解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读书增长见识,旅行开阔视野。
7.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电影《阿甘正传》解释:表达人生的不确定性,倡导积极应对各种未知的可能性。
8.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无名氏解释:比喻人的优秀品质和成功来自于不断的锻炼和艰苦的努力。
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解释:这句话激励我们要效仿天地运行不息的刚健精神,不断自我提升,同时具备包容和承载万物的美德。
10.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解释:表示对学问的追求应当永不停歇,犹如追赶什么东西,生怕落后,失去学习的机会。
鬼谷子识人术:谨记八句口诀,教你洞悉人心,看穿一个人的本质

鬼谷子识人术:谨记八句口诀,教你洞悉人心,看穿一个人的本质鬼谷子,战国时期人,纵横家鼻祖。
鬼谷子擅长揣摩人性,精通识人术,他主张见微知著,通过一个人的外在特征,从而得知对方的性格和人品。
鬼谷子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人性的本质却始终不变,他的学说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三国时期的刘劭在鬼谷子学说的基础上,著有一篇《人物志·八观》,总结了八种观人方法。
背熟这八句口诀,教你阅尽天下人。
鬼谷子识人术:谨记八句口诀,教你洞悉人心,看穿一个人的本质一、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察一个人在面对贫困的人时,能否伸出援手给予救济,从而检视他是不是怀有仁义之心。
人都有恻隐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为所动,则多半是麻木不仁、缺乏仁义的心。
二、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察他在的谈吐和应变能力,从而观察他的学识和处世态度。
口是心之门户,如果想了解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要学会用心倾听,从对方的言辞中,了解对方的学识、涵养和处世态度。
鬼谷子识人术:谨记八句口诀,教你洞悉人心,看穿一个人的本质三、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察他的志向和品质,从而得知他是否名副其实。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
一个人的志向反映出他的人品,君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小人只在意眼前的利益。
如果一个人事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先,这种人交之无益,不如早日分道扬镳。
四、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察他做事的原因和方法,从而得知他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古人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这种人内心往往极其自私。
鬼谷子识人术:谨记八句口诀,教你洞悉人心,看穿一个人的本质五、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察他对他是否有敬和爱的诚意,从而看出他人际关系是否畅通。
《孝经》以爱为最高品德,以敬为重要准则。
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能做到敬和爱,便是道德高尚的人,能获得别人的尊敬,从而畅通无阻。
六、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察他在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下的临场反应,从而得知他的品德是高尚还是粗鄙。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值得细品

《庄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值得细品来源: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
当人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
6、绝迹易,无行地难。
不走路当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如果一个人又要走路又不留下痕迹,这就很难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后果,这便是“因果”了。
7、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生活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世俗之人争胜负,而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为一点人间利益你争我夺,是智者所不愿意做的,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到更高远的目标,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9、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必然会因为遇到困难、灾祸而互相抛弃。
以名利为出发点的友谊,会因利益关系的结束而结束,真正的友情,来自相同的志趣和人生理想。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以义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水一样平淡;小人以利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美酒一样甘甜。
《庄子》精华10句,经典走心,引人共鸣!

《庄子》精华10句,经典走心,引人共鸣!《庄子》精华10句,经典走心,引人共鸣。
1. 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庄子·盗跖》从今以后,社会上人们都凭借着自身的强大去欺凌弱小,以多数去欺负少数。
2. 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庄子·逍遥游》你难道没有看到野猫和黄鼠狼吗?他们将身体隐藏起来,伺机等候出来的动物,东蹿西跳,不避高低。
3.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庖丁挥舞着刀,熟练的穿梭在骨头和肉之间,好不费劲,且还有余地。
4.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庄子·齐物论》大道会被小的成见所蒙蔽,言辞也会被浮夸的辞藻所掩饰。
因此才会出现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辩论,肯定对方认为错误的事物,否定对方肯定的事物。
5.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庄子·齐物论》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虚静之心去观照事物,以求明于大道。
6.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庄子·齐物论》事物同一面存在着是非,事物的另一面同样也会存在着对和错。
7.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庄子·德充符》明亮的镜子灰尘不会停在上面,尘垢落在了镜子上面也不会发出光亮。
长久的和贤人相处,便不会出现错误。
8. 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庄子·人间世》螳臂:螳螂的前腿。
比喻不自量力,强做力所不及的事。
9.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庄子·山木》螳螂只顾捉蝉,不防备黄雀在身后的危险。
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自己正为人所算计。
也比喻只贪图眼前小利而忘身后之大患。
10.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庄子·德充符》他能够通晓没有依据的道理是不会随着事物而变迁,听任的变化而会信守自己的要旨。
古代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

古代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5、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3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非34、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15年高考满分精选作文广东卷:知其名不如感受其实

2015年高考满分精选作文广东卷:知其名不如感受其实2015年下考谦分做文广东卷:知其名没有如感想其真孩提时,当咱们感想到一种新的觉得,看到新的事物,城市答怙恃那是甚么。
当咱们对事物感触新颖时,其实不会只知叙其名字,更多的是咱们实邪的领会。
故知其名没有如感想其真。
经济开展迅猛,人们正在感慨年夜做作的美时,又甜于本身的蒙昧,当咱们散步林间,不雅鸟而没有知其名,看树而没有知其属,不由感慨本身离年夜做作近矣。
以是有人深居简出却生知熟物的目纲属种,迁徒演变。
这他们离年夜做作便远了吗?非也,知其名殊不知其真,那才是实邪的“近矣”。
其无同于夸夸其谈。
更况且咱们濒临做作又没有供彻底洞悉,只是觅供口灵的安慰,从而开释口灵。
深居简出洞悉所有,其真只是理解一片虚无而已。
亲自感想,才是对做作的亲热。
人间其它事物未尝没有是云云。
嫩子所言的“叙”,墨熹所指的“气”未尝有精确的界说?邪如前人所说:“只否领悟不成言传!”教习也是云云,没有知其真而自觉教习,融会贯通等即是教习年夜忌。
只无名没有知其真的教习只是熟搬软套,没有会晋升本身艳养。
结交也没有破例,假使只知叙其教术惊人却没有濒临取其来往,不外只是别人的评估,本身永近也没有会领会到,这么人类的探索精力也会消散,故知其外表没有如穷究其本质。
但是,知其名而没有知其真的景象不停如,更有人引认为傲。
“深居简出知全国”是不少人对本人“通晓全国”的傲言。
否现真没有是云云,没有亲自领会,会知叙外华年夜江北南美食的甘旨吗?没有亲自领会,会知品德国“年夜闸蟹胡作非为”,美国“鲤鱼众多成灾”的壮不雅吗?没有亲自领会,会知叙玛俗文化的赅博吗?隐然,谜底能否定的,那种“通晓世界”是虚伪的,果为亲自感想其真,才是实邪的理解。
金坐群曾坦言念书取教习是用口去领会。
而她的父儿金刻羽从小便贯彻其女的思维,一直天亲自体验,亲自摸索。
也果为那种不雅点,金坐群现在为现亚太止掌门人,金刻羽成为伦敦最年青的传授。
知其名而没有知其真,人只能正在外表的世界彷徨,知其真,人们能够相熟万物原源,活失有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广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知其名不如感受其实
孩提时,当我们感受到一种新的感觉,看到新的事物,都会问父母这是什么。
当我们对事物感到新鲜时,并不会只知道其名字,更多的是我们真正的体会。
故知其名不如感受其实。
经济发展迅猛,人们在感叹大自然的美时,又苦于自身的无知,当我们漫步林间,观鸟而不知其名,看树而不知其属,不禁感叹自身离大自然远矣。
所以有人足不出户却熟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徒演化。
那他们离大自然就近了吗?非也,知其名却不知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远矣”。
其无异于纸上谈兵。
更何况我们接近自然又不求完全洞悉,只是寻求心灵的慰藉,从而释放心灵。
足不出户洞悉一切,其实只是了解一片虚无罢了。
亲身感受,才是对自然的亲近。
世间其它事物何尝不是如此。
老子所言的“道”,朱熹所指的“气”何尝有准确的定义?正如古人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习也是如此,不知其实而盲目学习,死记硬背等便是学习大忌。
只知名不知其实的学习只是生搬硬套,不会提升自身素养。
交友也不例外,倘若只知道其学术惊人却不接近与其交往,不过只是他人的评价,自身永远也不会体会到,那么人类的摸索精神也会消失,故知其表面不如深究其实质。
然而,知其名而不知其实的现象不绝如,更有人引以为傲。
“足不出户知天下”是很多人对自己“通晓天下”的傲言。
可现实不是如此,不亲身体会,会知道中华大江南北美食的美味吗?不亲身体会,会知道德国“大闸蟹横行霸道”,美国“鲤鱼泛滥成灾”的壮观吗?不亲身体会,会知道玛雅文明的渊博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这种“通晓世界”是虚假的,因为亲身感受其实,才是真正的了解。
金立群曾坦言读书与学习是用心来体会。
而她的女儿金刻羽从小就贯彻其父的思想,不断地亲身体验,亲身探索。
也因为这种观点,金立群如今为现亚太行掌门人,金刻羽成为伦敦最年轻的教授。
知其名而不知其实,人只能在表面的世界徘徊,知其实,人们可以熟悉万物本源,活得有味。
故知其名不如感受其实。
40分(离开了感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