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第一章

合集下载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3
2.1 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
◆电力电子器件的概念和特征 ◆电力电子器件的分类 ◆ 不可控器件——电力二极管 ◆半控型器件——晶闸管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电力MOSFET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4
26
四大基本变化电路
• AC-DC变换电路 • DC-DC变换电路 • DC-AC变换电路 • AC-AC变换电路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27
2.2 AC—DC变换电路
交流――直流变换器(AC ―DC Converter)的功能是将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 又称为整流器。
机械工业出版社
◆电力电子及其特性 ◆电力电子器件的分类 ◆几种典型的电力电子器件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7
电力电子及其特性
• 电力电子器件被广泛用于处理电能的主电路中,是实现电能的传输、变换或控制的电子器
件。
• 电力电子器件所具有的主要特征为:
①电力电子器件处理的电功率的大小是其主要的特征参数。 ②电力电子器件往往工作在开关状态; ③在实际应用中因此需要驱动电路对控制信号进行放大。
2.1.1电力电子器件的概念和特征
◆电力技术(电力设备、电力网络) ◆ 电子技术(电子器件、电子电路) ◆ 控制技术(连续、离散)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5
1974年美国学者W.Newell用于表征电力电子技术的倒三角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6

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调度与控制

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调度与控制

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调度与控制第一章绪论随着能源危机日益加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新能源发电机组作为一种崭新的能源发电方式,具有环保、节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能源发电方式。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调度与控制,以期为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第二章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调度2.1 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调度模式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调度模式主要包括中心调度模式和分散调度模式两种。

中心调度模式是指通过电力调度中心进行对电网功率负荷、新能源发电机组和传统发电机组进行统一控制调度的模式。

分散调度模式是指新能源发电机组通过本地控制器实现对其发电功率的控制。

新能源发电机组的分散调度模式具有本地化、灵活性强等特点,但由于其无法与电力调度中心进行直接通讯,无法进行整个电网的全面调度。

因此,目前主流的新能源发电机组调度模式是中心调度模式。

2.2 新能源发电机组的调度策略(1)电量调度策略电量调度策略是指对新能源发电机组发电功率进行控制的策略。

其主要目的是使新能源发电机组的发电量满足电网的功率需求。

该策略通常由电网调度部门进行控制调度。

(2)频率响应调度策略频率响应调度策略是指在电压、频率等方面出现异常时,新能源发电机组参与调度的策略。

该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使电网在发生故障或异常时能够保持稳定。

频率响应调度策略由电网调度中心提出控制策略。

(3)风电、光伏电等多种新能源发电模式的协调调度策略风电、光伏电等各种新能源发电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功率性质,其发电能力受天气、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使各种新能源发电模式能够相互协调,避免出现电网波动等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协调调度。

协调调度策略通常由电力调度中心的电力专家进行制定和实施。

第三章新能源发电机组的控制3.1 新能源发电机组的控制模式新能源发电机组的控制模式主要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多种方式。

PID控制是一种比较简单常用的控制方式,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反馈信号进行比较得出误差信号并将其放大再进行处理输出。

《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16123301课程名称: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88,其中,讲授学时:64,实践(实验)学时:24。

学分:4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光伏发电与应用技术专业开设学期:第4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学科,它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可燃冰、潮流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利用技术。

这些能源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是计算各方面自然存在的能量,再通过研究不同机构用其吸收这些能量,将其转换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工作。

它的应用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这包括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电工及电控学等。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新能源能利用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太阳光伏、太阳热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了解电力系统中的各种储能技术及最新发展,包括超导储能、飞轮储能、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及抽水蓄能技术等;了解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变换技术,包括变换拓扑、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以及分布式发电系统和主干系统的相互影响及其运行与控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工程情况等。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可再生能源的生成、特点及利用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新能源应用研究的技术手段。

掌握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机理及设备;燃料电池发电的机理;各种储能技术;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电路;分散电源对大系统的影响分析等。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对本课程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课程的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对能源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第1章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导论1.1能源储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1.1我国的能源结构与储备1.1.2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2能源的分类与基本特征1.2.1能源的分类1.2.2能源的基本特征1.2.3新能源及主要特征1.2.4分布式能源及主要特征1.3新能源发电——能源转换的重要形式1.3.1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1.3.2我国新能源发电的现状1.3.3新能源发电及电源变换的主要形式1.4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的经济意义1.4.1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引擎1.4.2新能源发电的经济意义本章小结(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能源的基本分类难点:1.新能源的开发及发展趋势第2章电源变换和控制技术基础知识(6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对本课程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本知识、使用方法。

新能源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新能源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新能源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第一章:绪论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新能源发电正逐渐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

而新能源发电不仅需要新型的能源转换装置,同时也需要配套的运行与控制技术,以确保发电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能源发电系统运行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二章: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由新能源发电机、转换器、交流滤波器、直流电容器、逆变器、变压器和电网组成。

其中新能源发电机通常采用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板、水力发电机等,通过转换器将其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并通过直流电容器存储,经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能后输送到电网中。

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当新能源发电机接收到自然能源输入时,将自然能源转换为机械能,通过转换器转换为直流电能,存储于直流电容器中。

当逆变器需要输出交流电能时,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经过变压器升压后,输送至电网中,从而实现新能源的有效利用。

第三章:新能源发电系统运行控制技术1. 电网连接控制技术由于新能源发电系统需要将发电输出输送至电网中,而电网是由各种发电装置组成的复杂网络,因此需要电网连接控制技术来确保发电系统能够与电网实现有效连接。

电网连接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电压调节、无功功率控制、频率跟踪等方面。

2. 并网运行控制技术新能源发电系统与电网的并网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避免对电网产生不良影响。

并网运行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电流控制、功率控制等方面。

3. 故障保护控制技术新能源发电系统与电网的并网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故障和异常情况,因此需要故障保护控制技术来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故障保护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电流、电压、频率等方面的监测和保护。

4. 发电量预测控制技术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发电量会受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发电量预测控制技术来预估系统的发电量,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控制。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最大功率跟踪技术用于在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运行过程中, 实时跟踪其最大功率点,并保持系统在最大功率点运行, 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功率转换技术用于将新能源发电系 统产生的电能转换为适合电网的电能形式,如直流、交流 等。功率调节技术用于根据实际需求和电网调度指令,调 节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确保其稳定运行。
04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 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挑战
发电稳定性
新能源发电受天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 发电稳定性难以保证。
并网技术
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尚不成熟,对电网的冲 击较大。
储能技术
新能源发电储能技术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需 求。
成本问题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的成本较高,难以普 及。
解决方案
研发新技术
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利用风力驱动风轮旋转, 通过变速器和发电机将机 械能转换为电能。
海上风力发电
在海上建立风力发电场, 利用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 进行发电。
水能发电技术
水轮机发电
利用水流驱动水轮机旋转,通过 变速器和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
电能。
潮汐能发电
利用潮汐能驱动水轮机或涡轮机旋 转,将潮汐能转换为电能。
新能源发电储能控制技术
总结词
新能源发电储能控制技术是实现新能源 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涉及储 能装置、能量管理、充放电控制等多个 方面。
VS
详细描述
储能装置是新能源发电储能控制技术的核 心,用于储存新能源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 。能量管理技术用于优化储能装置的充放 电过程,提高储能装置的能量利用率和寿 命。充放电控制技术用于根据实际需求和 电网调度指令,智能控制储能装置的充放 电过程,确保其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

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

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
全球能源消费呈现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持 续“双增”态势.1965~2013年,受世界人口增长、 工业化、城镇化等诸多因素拉动,全球壹次能源 年消费总量从53.8亿吨标准煤增长到181.9亿吨 标准煤(考虑非商品能源,(大)约为195亿吨标准 煤),近5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时间增长了2.4倍, 年均增长2.6%;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从2.1吨标准 煤增长到2.6吨标准煤,增长了23.8%,年均增长 0.4%.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化石能源为主,但其所占比 重正在逐步下降.1965~2013年,全球化石能源年消费总 量从50.5亿吨标准煤增长到157.5亿吨标准煤,增长了2.1 倍,年均增长2.3%;化石能源占壹次能源消费比重由 94.3%下降到86.7%,下降约7.6个百分点.
11
1973~2012年,煤炭、石油在世界终端 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3.6个、7.5个 百分点,而电能所占比重从9.4%增长到18.1%, 仅次于石油占比,位居第二位.
46
2)中国人均能耗
1980年,能耗总量为6.03亿吨标准煤,1990 年为9.87亿吨,2000年为15.55亿吨,2010年为 32.49亿吨.
1980年,中国每耗用千克石油当量能源对 应的GDP(PPP)是0.41美元,当年的世界平均水 平是1.97美元,中国的能耗产出效率仅为世界 平均水平的21%;2010年,中国每耗用千克石油 当量能源对应的GDP(PPP)是4.05美元,而世界 平均水平是6.16美元,中国的能耗产出效率已 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6%,差距(大)(大)缩小.
3
1、能源现状
(壹)世界能源现状
1)能源储量
截至2013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 可采储量分别为8915亿吨、2382亿吨和186万亿m3,折 合标准煤共计1.2万亿吨,其中煤炭占52.0%、石油占 27.8%、天然气占20.2%.按照目前世界平均开采强度, 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可开采113年、53年和 55年.这些化石能源在全球分布很不均衡,煤炭资源 95%分布在欧洲及欧亚(大)陆、亚太、北美等地区, 石油资源80%分布在中东、北美和中南美,天然气资 源70%以上分布在欧洲及欧亚(大)陆、中东地区.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生物质能本科 樊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生物质能本科 樊
生物质能产生和利用过程构成了一个CO2的闭路循环。即
CO2 H 2O 太阳能 叶绿素 CH 2O H 2O
CH 2O 燃烧 CO2 热量
CH 2O 是生物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总称。
当上述两个反应的CO2达到平衡时,将对缓解日趋严重 的温室气体效应产生重要。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15
3. 液体生物质燃料 (1)燃料乙醇 乙醇通常由淀粉质原料、糖质原料、纤维素原料等经 发酵、蒸馏后制成。乙醇进一步脱水(使乙醇含量达 99.6%以上)再加上适量的变性剂即可制成燃料乙醇。 乙醇燃烧热值高,是一种优质的液体燃料。其生产成 本与汽油、柴油大致相当,产生的环境污染却很少。生物 燃料乙醇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含硫气体均低于 汽油燃料。
4
6.1.2 生物质的来源
1.农林作业和加工的废弃物(秸秆、谷壳等) 2.专门培养的农林作物 3.动物粪便 4.城市垃圾
5. 有机废水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5
6.1.3 生物质能及其特点
生物质能: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 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固定和贮存在生物质 内部的能量。
17
(3)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指来自生物质的原料油经过一系列加工 处理过程制成的液体燃料。 制取生物柴油的原料,包括植物油脂、动物油脂、 废弃食用油等。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以化学法为主,即原 料油与甲醇或乙醇在酸、碱或生物酶等催化剂作用下进 行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燃料油。 生物柴油是汽油、柴油的优质代用燃料,可替代柴 油单独使用,又可以一定比例与柴油混合使用。生物柴 油的燃点是柴油的两倍,使用、处理、运输和储藏都更 为安全。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太阳能2本科 樊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太阳能2本科 樊
第4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与控制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1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2
4.3 光伏发电系统的MPPT控制技术
1、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
图4-24 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3
MPPT本质上是一个寻优过程。通过测量电压、电流和 功率,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决定当前工作点与峰值点 的位置关系,然后控制电流(或电压)向当前工作点与峰值 功率点移动,最后控制电流(或电压)在峰值功率点附近一 定范围内来回摆动。
P
Pd Pi Pi Pd
Pmax
U
U
O
U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8
优点:跟踪方便简单,容易实现;
缺点:初始值及跟踪步长的给定对跟踪精度和速度有较 大影响。
(3)增量电导法 原理:当输出功率 P 为最大时,即 Pmax处的斜率为零;
dP dI dI I I U 0 得: 。即通过比较光伏 dU dU dU U
1.20/2.00
1.20/2.00 0.75/1.25 1.00/1.67 0.75/1.25 0.75/1.25 0.75/1.25 27
第1章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导论
表4-3 光伏电池组件的效率
年份 效率(%) 光伏电池 1995 2000 2010
单晶硅
多晶硅 聚光电池 非晶硅 薄膜硅 CIS CdTe
5
(1)固定电压跟踪法(CVT) 原理:对最大功率点曲线进行近似,求得一个中心电压, 并通过控制使光伏阵列的输出电压一直保持该电压值, 从而使光伏系统的输出功率达到或接近最大功率输出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形式,近几年来我国煤 炭生产和消费都有了明显的上升。2013年底,我国仅 排在全球煤炭储量的第三位。与我国煤炭的生产量 全球第一及储量全球第三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国煤炭的储采比,2013年底我国煤炭的储采比只有 31,我国的已探明煤炭储量只能持续生产31年。综 上所述,虽然我国煤炭的产量目前居世界第一,储量居 世界第三,但是我国煤炭产业存在严重的过度开采,相 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煤炭产业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因此,我国未来必须寻找适当的能源形式来代替 煤炭作为我国第一能源的地位和作用,以保证我国能 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燃料电池发电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 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单体电池是由正 负2个电极(负极即燃料电极,正极即氧化剂电极)及 电解质组成。 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无污染、建设周期短、 易维护及成本低的特点。随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 推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人们预测,燃料电池将 成为继火电、水电、核电后的第4代发电方式,它 将引发21世纪新能源与环境保护的绿色革命。
天然气是我国第三大化石能源,但是储量同样贫 乏。2013年底,我国天然气储量为33000亿立方米, 占全球天然气总储量的1.8%,居全球第13位。而我 国天然气开发还处于早期阶段,这说明如果未来不断 探明新的天然气储量,则我国天然气的开采年限还会 不断延长。
1.1.2 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费现状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 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随着经济的 快速增长,能源消费量也有了显著的增长。一个国 家的能源消费量受到该国能源供给量和环境保护两 个方面的约束。 首先,从能源供给方面看,能源消费量取决于能 源供给量。我国能源供给量虽然持续增长,但能源供 给量的增长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于能源的需求, 能源进口量持续增长,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增长。
4. 生物质能发电 生物质能是指所有可以作为能源使用的源于植 物的物质。其在本质上是来源于太阳能,即为太阳能 的有机储存。 5. 潮汐发电 潮汐发电是利用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具有 的势能发电,也就是把海水涨、落潮的能量变为机械 能,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电的过程。
6. 地热发电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仓库,其内部的热能通过热 水、蒸汽、干热等形式,源源不断地涌出地表,为人 类提供丰富而廉价的能源。地热发电是利用超过 沸点的中、高温地热(蒸汽)直接进入并推动汽轮机, 带动发电机发电,或者通过热交换利用地热来加热 某种低沸点的工作流体,使之变成蒸气,然后进入并 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7. 核能发电 核能的利用在世界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铀又有着比可再生能源高得多的利用价值。
1.3.2 储能技术的应用
1. 蓄电池 蓄电池组来提高容量,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电池 寿命较短。 2. 抽水储能电站 3. 超导储能 4. 飞轮储能 5. 超级电容器储能 6. 氢储能
1.3.3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
我国是全球风电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2007年,新 增风电机组3155台,新增装机容量330万kW,占全球总 装机容量的16.8%,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 我国的光伏电池制造水平比较先进,实验室效率已 经达到21%,一般商业电池效率为10%~14%。 生物质能发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蔗渣/稻壳燃 烧发电、稻壳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等技术已得到应 用,总装机容量约为800MW。
1.3 新能源发电技术 1.3.1 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
1. 风力发电 地球风能约为2.74×109MW,可利用风能为,是地 球2×107MW水能的10倍。只要利用上地球1%的风 能就能满足全球能源的需要。 风力发电是目前新能源开发技术最成熟,最有规模 化商业开发前景的发电方式,也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 新能源,在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中位居第一。
2. 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发电系统(也称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电池 组、光伏控制器、蓄电池(组)组成。太阳能发电的 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电效应,在阳光照到太阳能板上 时直接产生光生电流。光伏电池是太阳能发电系统 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价值最高的 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或送 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电池的质 量和成本将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质量和成本。
石油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0%。虽然 石油产量和消费量都远远低于煤炭,但石油仍然是我国 第二大能源形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 储量上看,我国石油储量远远低于我国煤炭的储量。 2013年底,我国石油储量为181亿桶,仅占全球石油总储 量的1.1%,石油储量非常缺乏。然而在我国石油储量相 对贫乏的情况下,我国的石油生产量是很大的,在我国石 油过度开发的情况下,我国石油未来的开发潜力极其有 限,未来面临石油资源枯竭的可能性。
发展新能源能改变我国单一的能源构成形式, 对于构建新的能源体系,摆脱传统化石能源的束 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具有发展新能源丰富的资源条件和工业 基础。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新能源产业呈现良好 的发展势头, 但是,由于技术、体制、政策等方面 原因,新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新能源的发 展将是一条充满机遇和挑战之路。 因此,要在优化能源结构,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 术,制定一系列利好新能源发展政策等方面加大 力度,促进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能源消费量增加必然对环境造成负面影 响。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已经于2003年超过欧盟并于2006年超 过美国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我 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阶段,面临经 济增长的压力,而经济增长必然增加我国能源消费 量,从而造成能源消费量过大,消费增长速度过快, 而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我国的资源负载能 力和环境承受能力。控制我国能源消费量增长速 度,提高我国能源消费效率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 发展和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当务之急。
1.1.3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供应安全已成为世 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成为国际经济、 社会、政治、外交、安全等领域的重要话题。随 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能源资源环境也已成 为影响未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这一新形势 下,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是世界能源发展 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能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行 动方案中,以及实施节能减排的工作方案中,都已 把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一项重大举措,前不 久,我国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 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 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 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 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 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 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 义。 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是针对传统能源利用方式的先 进性和替代性,主要包含:①高效利用能源;②资源综合 利用;③可再生能源;④替代能源;⑤节能。
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将成为带动我国未来产业 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非常重要的新兴产业。 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 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国家运用税收政策 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予以支持。增加国家财政对可再 生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 养,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展可再生能源的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 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 水平。
1.2 能源的分类与新能源特点
1.2.1 能源的分类
能源也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可产生各种 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做功的 物质的统称。 按其来源可分为: (1)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 (2)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3)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1.4 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大力发展新能源,不管是从节能减排,还是从发 展低碳经济改善我国现有能源结构及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 略意义。 发展新能源可促进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改 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为节能减排提供良好平台。 发展新能源能进一步完善我国清洁能源,能够促 进低碳技术发展,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第1章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导论
1.1 1.2 1.3 1.4 能源结构与能源储备 能源的分类与新能源特点 新能源发电技术 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1.1 能源结构与能源储备
1.1.1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迅速增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导致一次能源 消费总量的快速增加;其次,石油、天然气等在所有一 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我国 人均常规能源资源的相对不足,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 等一次能源的对外依赖性过大,以及电力供应的全年 性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 限制性因素。如果无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将面 临着相当严峻的能源形势。
我国沿海已建成9座小型潮汐电站,1980年建成的 江厦潮汐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双向潮汐电站,也是目前 世界上较大的一座双向潮汐电站,其总装机容量为 3200kW,年发电量为1070万kWh。 我国地热发电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于1970 年,中国科学院在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邓屋村建起了 发电量为60kW 的地热发电站。这是我国第一座地 热试验发电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