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前兆特征研究——流动重力方法

合集下载

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与深部流体作用探讨

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与深部流体作用探讨

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与深部流体作用探讨
杜建国;康春丽
【期刊名称】《地震》
【年(卷),期】2000(020)003
【摘要】根据华北几次强震前后地下流体和重力异常特征,结合大地测深资料探讨了地震发生前后深部介质的变化和地壳浅层应力场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地下水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下降型,气体异常呈上升型,重力和形变也出现异常;在外围地区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以上升型为主.海城地震和大同-阳高地震前地下水位上升、下降异常有方向性分布的趋势,呈X形分布, 这意味着地壳浅层应力场是压扭型的,并存在垂向应力的作用.在孕震过程中,地球深部流体向上运移,使得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岩石膨胀、密度降低,震中区地壳浅层应力场呈拉张型,造成地下水储容积增大,地下水位出现了下降型异常.在特定的构造单元内,地下流体、重力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地球深部物质运动和地壳浅层应力场特征.
【总页数】7页(P95-101)
【作者】杜建国;康春丽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2
【相关文献】
1.新10号泉水化学测项中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的研究 [J], 地里夏提·克尤木;朱成英
2.甘肃中东部地区水化异常前兆在祁连山东段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异常特征 [J], 张昱;张苏平
3.山西中强地震前前兆异常特征及综合预报指标的研究 [J], 王秀文
4.江苏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应变,形变临震前兆异常特征 [J], 范桂英;毛华锋
5.五台地震科技中心水平摆倾斜仪对应强远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J], 杨顺达;闫远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与前郭5.8级震群关系研究

东北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与前郭5.8级震群关系研究

东北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与前郭5.8级震群关系研究王同庆;赵云峰;常金龙;张品;陈兆辉;朱传东【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8(038)003【摘要】利用2010~2016年东北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分析该地区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和2013年前郭5.8级震群前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差分和累积重力变化整体呈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与北东和北北东向构造格局不一致,重力变化受构造控制作用较弱;近期整体重力变化较平缓,基本没有超过60 μGal的梯级带,反映出地下构造活动和物质运移水平相对平稳;前郭5.8级震群和通辽5.3级地震震前存在明显的能量积累,有利于破裂的产生,震后震荡恢复调整的时间需2~3 a甚至更长.%Using mobile gravity measurements from 2010 to 2016 in northeast China,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 regional gravity field changes an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v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2013 QianguoMs5.8 earthquake swar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nnual and dynamic changes of gravity present NW and near NS direction in the study area,which differs from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NE and NNE direction.This suggests that the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is weak in structure control.Generally,gravity changes are relatively gentle in northeast China,with rarely more than 60 μGal gravity gradient zone.This phenomenon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underground structural activity and material migration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an indirect way.There are obvious gravit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earthquakepreparation before the Qianguo Ms 5.8 earthquake swarm and the Tongliao Ms5.3 earthquake.These cause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f seismic energy and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 rupture.The shock recovery adjustment of the gravity field after the earthquakes will take three or more years.【总页数】5页(P249-253)【作者】王同庆;赵云峰;常金龙;张品;陈兆辉;朱传东【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市西影路316号,710054;黑龙江省地震局鹤岗地震台,黑龙江省鹤岗市,154101;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市耐火路7号,3001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P312【相关文献】1.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J], 康建红;郑国栋;张宇;张洪艳2.吉林省前郭5.8级震群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 [J], 张洪艳;苗春兰;卢燕红;康建红;张宇3.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地震视应力变化特征 [J], 康建红;张洪艳;张宇;郑国栋4.吉林前郭震群b值的深度变化特征分析 [J], 张洪艳;卢燕红;康建红;张宇;蔡宏雷;高金哲5.雷琼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J], 李盛;廖桂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M_S 8.0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与震质中研究

汶川M_S 8.0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与震质中研究

汶川M_S 8.0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与震质中研究陈石;王谦身;祝意青;蒋长胜;卢红艳;王武星【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年(卷),期】2011(26)4【摘要】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地震灾害频发,2008年汶川Ms8.0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发震构造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在发震前长期闭锁,在汶川震中附近没有明显的小震活动和地表位移等前兆现象.本文以1998年至2005年的四期流动重力测网资料为基础,应用重力位场方法反演下地壳密度变化,开展深部孕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汶川震前以震中200 km范围内,马尔康测点重力变化最大,超过100×10^(-8)m/s^2,并在2004~2005年间有聚集性小震群活动.根据本文反演的下地壳密度变化结果,判断其震质中位于该区附近,与汶川震中不重合.该区孕震期间重力场显著变化值与深部莫霍面结构相关性强,大范围明显的重力场变化预示着深部动力学环境的改变,可作为地震前兆异常深入研究.【总页数】10页(P1147-1156)【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震质中;密度结构;重力场变化;汶川地震【作者】陈石;王谦身;祝意青;蒋长胜;卢红艳;王武星【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变化 [J], 祝意青;梁伟锋;徐云马;郭树松;刘芳2.区域网GPS观测得到的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前的地壳水平运动 [J], 顾国华;王武星;徐岳仁;李文军;中国北京3.鲁甸MS6.5、芦山MS7.0、汶川MS8.0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时变 [J], 祝意青;付广裕;梁伟锋;徐云马4.从汶川MS 8.0地震到九寨沟MS 7.0地震:青藏高原东缘大震前重力变化 [J], 祝意青;刘芳;徐云马5.基于GRACE卫星和地表流动重力的汶川M_(S)8.0地震前重力时空变化 [J], 王伟力;郑兵;舒东林;曾涛;易松泉;马伶俐;苏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周边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地震活动性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周边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地震活动性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周边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地震活动性冯兵;郝明;张志朋;张晓曈;朱飞鸿;朱良玉;王文青;柴旭超;惠航
【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年(卷),期】2022(42)10
【摘要】收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周边地区371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对该区域进行1°×1°经纬度网格的构造应力场反演。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内缘最大主压应力以NE向为主,外缘最大主压应力由西向东呈现出顺时针旋转的特征,即最大主压应力轴由西段近NNE向转为中段NE向,再转为东段NWW向。

从不同深度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周边地区进行2°×2°经纬度网格的构造应力场反演。

结果显示,地壳上下部分断层体系存在巨大的变化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地壳的挤压增厚有关。

【总页数】7页(P1067-1073)
【作者】冯兵;郝明;张志朋;张晓曈;朱飞鸿;朱良玉;王文青;柴旭超;惠航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3;P315
【相关文献】
1.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数值计算及其在地震活动性解释上的应用
2.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
3.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
4.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与现今地应
力场三维粘弹性模拟研究5.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10978585_震前重力扰动与背景噪声时空变化特征——以玛多MS7.4与漾濞MS6.4地震为例

210978585_震前重力扰动与背景噪声时空变化特征——以玛多MS7.4与漾濞MS6.4地震为例

第45卷 第1期2023年2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5,No.1Feb.,2023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3.01.014苟家宁,刘子维,江颖,等.2023.震前重力扰动与背景噪声时空变化特征———以玛多MS7.4与漾濞MS6.4地震为例[J].地震地质,45(1):252—268.GOUJia ning,LIUZi wei,JIANGYing,etal.2023.Gravityperturb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temporalandspatialchangesofbackgroundnoisebeforeearthquake:TheexampleofMaduoMS7 4andYangbiMS6 4earthquakes[J].SeismologyandGeology,45(1):252—268.震前重力扰动与背景噪声时空变化特征———以玛多MS7.4与漾濞MS6.4地震为例苟家宁1) 刘子维1,2,3) 江 颖1,2,3) 张晓彤1,3)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2)防灾科技学院,廊坊 0652013)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汉 430071摘 要 2021年5月21—22日,云南漾濞、青海玛多先后发生了MS6 4和MS7 4地震。

为检测震前是否存在重力扰动与重力仪背景噪声异常信号,文中基于中国连续重力台网中15台重力仪的秒采样数据,成功提取了震前重力扰动信号,并计算了排列熵(PE)及重力仪在地震频段(200~600s)的背景噪声等级(SNM)。

结果表明:1)大地震发生前多数台站在2021年5月15—18日存在1组重力扰动信号,其中沿海台站同时还存在其他2组扰动信号,扰动幅度为±(10~100)μGal,扰动频率集中在015~0 25Hz。

震前重力场变化质源体边界和危险区划定方法研究

震前重力场变化质源体边界和危险区划定方法研究

第31卷第4期 2011年1O月 地 震 

EARTHQUAKE Vo1.31,NO.4 

Oct.,2011 

震前重力场变化质源体边界和 危险区划定方法研究 

陈 石 ,徐伟民 ,祝意青 蒋长胜 ,卢红艳 ,郭凤义 (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国地震局 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在我国大陆开展的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是监测地震前兆异常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对大地 震前流动重力场观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持续的重力场增加和减少与大地震发生有显 著关系。目前,区域重力场变化监测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前兆观测技术手段。本文首先从三维倾 斜台阶模型人手,计算了理论重力异常,并对异常进行变换,找到了一种可以更好刻画其场源 边界的方法,并进一步应用空间相关系数法进行异常特征分析,得到了从概率意义上估计危险 区的方法。最后,本文尝试运用此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998—2()()5年的四期流动重力测 网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应用本文提出的异常处理技术,可有效地圈定异常梯级带位置,确定 质源体边界形态,并可以联合背景重力异常场等其他资料,给出危险区发震概率的空间估计, 分析结果在年度震情会商中可以有效地对地震危险区的划定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重力变化;质源体;空间相关系数; 中图分类号:P315.7 文献标识码:A 地震危险区;青藏高原东缘 

文章编号:1000 3274(2011)04 0098 10 

引言 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与地球内部应力状态的调整存在密切联系。陈运泰等 ]研究了 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发现这种重力场变化,如仅用高 程变化解释远远不足以拟合重力场变化的量级,由此提出了深部物质迁移的可能性,并用 于解释这种观测到的大幅度重力变化,最早提出了“物质运移”的概念用于解释地震前观测 到的重力场变化的物理机制。这种由于地球深部应力作用的改变,可能引起物质的不规则 运移和重新分布,也必然会引起地表重力场的变化。马杏垣_2]认为由于地壳内物质分布不 均匀,在地壳内常常存在重力横向剪切柔化层或壳内柔层,常与探测得到的高导低速层相 对应。由于重力对地壳内物质的长期作用,在地壳内部出现剩余质量和能量积累。同时,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过渡带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过渡带研究赖晓玲;张先康;方盛明【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04(026)002【摘要】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两条地震测深剖面提供的PMP波形资料, 研究了该区不同构造单元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频谱特征和速度模型.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和陵中盆地Moho具有稳定的构造特征, 壳幔耦合为简单的一级间断面; 海原地震区和巴颜喀拉地块与柴达木地块结合带莫霍面具有明显的活动迹象, 壳幔耦合为复杂的高、低速相间的多层壳幔过渡带, 总厚度达到20多千米. 不同构造单元的莫霍面差异性反映了研究区壳幔耦合层的非均匀特征; 海原地震区和玛沁断裂壳幔过渡带的细结构差异, 则反映了两个陆-陆碰撞带不同的深部物质结构与地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总页数】8页(P132-139)【作者】赖晓玲;张先康;方盛明【作者单位】中国郑州,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郑州,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郑州,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3.2【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深部结构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J], 张洪双;张智2.南、北松潘-甘孜块体及扬子板块壳幔过渡带结构研究 [J], 戴强;王夫运;赵延娜3.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壳幔电性结构及构造变形研究 [J], 韩松;韩江涛;刘国兴;王海燕;梁宏达4.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各向异性研究:基于SKS和Pms震相分析 [J], 郭桂红;陈继峰;程建武;武澄泷;唐国彬;侯爵;张明辉;贺志洪;张智;蒲举;刘旭宙5.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造山带至阿拉善地块壳幔电性结构研究 [J], 夏时斌;王绪本;闵刚;胡元邦;李德伟;孔凡涛;蔡学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力监测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与展望

重力监测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与展望

要是沿北东方向展布,Pang 等2017年计算地壳应变率得出巴颜喀拉块体东缘主要处于北西—南东向拉张和北东—南西向挤压变形状态。

九寨沟地震南侧区域,水平主应变率方向稍有偏离,特别是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之间的区域,水平主应变率调整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和北东—南西向拉张;Zhu 等2017年研究得出九寨沟震前出现区域重力场变化既呈现大尺度空间范围的有序性又有相对小尺度的局部集中性,震中在重力变化负异常区及沿巴颜喀拉地块东边界出现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

说明这次地震的异常并未沿着震中均匀分布,而是甘肃台网观测到的异常呈条带展布,有两个原因,①震中附近台站分布不均,在震中的南部观测资料较为可靠地台站较少;②异常的变化不是直接来此震源的作用,而是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使在断层上及附近观测灵敏台站记录到了异常信息。

4 结论(1)从流动跨断层形变异常来看,有将近2年的趋势异常和半年的临震信息,定点形变有3—4月的临震变化;地电阻率近1年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变化;(2)发现异常并进行落实虽然做了预测,但与地震三要素,尤其是地点偏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空间的台站敷设不均衡,对地震震源机理认识不够;其次,部分台站观测的数据受到干扰而无法对异常分离,难以确定该部分资料变化与地震的关联。

Ⅰ-27重力监测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与展望祝意青※ 刘 芳 徐云马(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 710054)中图分类号:P315.7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253-4975.2018.08.0072008年以前,我国地震重力监测与分析预报研究工作,主要是各省局单位针对自己的监测网开展工作,这种按各个省区监测网进行的分散研究,由于观测信息的空间密度严重不足,所得到的信息是残缺不全的,不能捕捉到孕震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前兆信息,它直接制约着地震分析预报的能力。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经过认真总结与反思,提出了《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发展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确定加强流动重力观测,有效提高强震中期危险地点判定科学水平的发震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以往对 地震孕 育过程 中重力 异常 的识
别 ,主要从 区域 重力 场 的某 些点 值或 段 差 的 时 间序 列上 进行 分析 , 种研 究 方法 有 明显 这 的局 限性 , 不能 较好 地给 出场 区域重 力 时 空
动态演化过程和重力异常动态场 的识别。 1 1 重 力异 常识 别与 布格重 力 背景场 有关 .
观测 大地震 前后 的重 力 变化 , 于 了解 对 地壳 深部 环境 的变异及 研究 地震 的成 因机 理
收稿 日期 : 0 70 —5 20 - 1。 2
背景场的关 系。 我们 曾于 19 9 7年提到用区 域 布格 重力 异常作 为 背景场 来判 断重 力变化
19 96年天祝 5 4级 地 震 连续 发 生 后 区域 应 . 力 场松 弛 的反 映 ,不 是 新 的地 震 前 兆 表 现 , 这一 结论 已得 到 了证 实 ’ 引。19- 19 9 2 9 4年
区域重力场急剧变化与背景场 同向 , 是永登
5 8级地 震孕 育 过程 中区域 构 造应 力 场 增强 .
科技部 “ 强震监测预报与预警技术研究 ” 课题资助。
维普资讯
第 5期
祝意青 : 青藏 高原 东北 缘强震前兆特征研究——流动重力方法
l 7

兆特 征
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发生前 , 重力场 出
现较 大空 间范 围 的区域性 重力 异 常及 与测 区
主要断裂构造带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 梯度带 ; 震源区形成特征性异常 , 并产生与 地震孕育发生有关 的局部重力异常区。
( )19 永 登 5 8级 地 震 前 重 力场 1 9 5年 .
进行 重 力异 常识别 ,判 断重 力场 变 化 的
步 研究 重力场 变化 与地震 的孕 育发 生过 程
的关 系 , 探索 强震 活动发 生 的 背景条 件 及 孕 震过 程 中重 力 场 变 化 的前 兆 表 现 及 场 源 关 系, 这对青 藏 高原东 北缘 强 震 中短 期监 测 预
维普资讯
第 5期 ( 总第 3 1 ) 4期
20 0 7年 5月






N . ( ei o3 1 o5 Sr l .4 ) aN
Ma y,2 0 07
R c n v lp n s i r e s l g e e tDe e o me t n Wo d S imo o y l
的信息。与 19 95年永登 5 8级地 震一 样 , . 20 0 0年景泰 5 9级 和 2 0 . 0 3年 民 乐 6 1级 地 .
震也 是 在区域 构造 应力 场增 强背 景下 沿构 造
大范 围的区域 性重 力异 常 , 力 变化 自西 南 重
向东北逐渐增强 , 表现为祁连 山区重力负值 变化 , 武威、 银川盆地重力正值变化 ; 其二 , 在 自西向东有序性 增强 的变化 中,于武威一 永登一 兰州一带形成一 幅度和范 围较大 的重 力正值异常变化区 , 并在庄浪河断裂带 附近 形成重力变化高梯度带 。 ’
震后 异 常效应 。
关键词 流动重力 ;重力异常 ; 地震前兆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中 图分 类号 P 1 .2 6 35 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青藏 高原东 北缘是 中国大 陆地壳 运动 最 强烈 、 震 活动频 度 最 高 、强 度最 大 的地 区 地
等 方 面都是 有意 义 的 。以往 对 大地 震形 成 过 程 中重 力异 常变 化 的研究 ,只 注重 重力 变 化 的量级 、幅度 和持 续 时 间 ,而 没有 考 虑 重 力 场 变化 与所 处 的区域 重力 背景 场 的关 系 ;同
( )20 2 0 0年 景泰 59级地 震 前 ( 2 , . 图 ) 测 区西部 表现 为大 范 围 的重 力 负 值变 化 , 测 区东 部则 表现 为大 范 围 的重 力 正值 变 化 ,由
断裂带 出现 重力 变 化 高 梯 度 带 之 后 发 生
的 圳。
1 2 重 力场 空 间 分布 随时 间 变化 的地 震 前 .
正常态与异常态时 , 不仅要看到重力变化图 像 反 映的非 均匀程 度 , 要 分析 重力 变 化 的 还
演 变过程 与 变化趋 势 , 意 到重 力场 变 化 与 注
报与预警技术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重力观测 资料在 中短期 阶段 的异 常 趋 向 , 出 19 - 19 河 西 地 区重 力 场 得 9 6 9 7年 特征 变化与背景场反 向, 19 是 95年永登 5 8和 .
青藏 高原 东北 缘 强震 前 兆 特征 研 究
— —
流 动 重 力方 法
祝意青
(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 中心 , 西安 70 5 ) 10 4
摘 要 通过 整理 和解 剖青藏 高原 东北 缘地 震 重力观 测资 料 ,分析研 究 了青 藏高原 东 北缘 重力场 时空变化 及其 与地 震活 动 景泰地震震中附近无监测资料 , 重力场空
间分布只反映了自西 向东有规律的区域性重 力 异常 变化 。
出现 2 项变化 ( 1 : 图 ) 其一 , 重力场 出现较
图 1 永登 5 8级地震前重力变化 .
图 2 景泰 59级地震前 重力变化 .
( )2 0 3 0 3年 民 乐 6 1级 地震 前 重 力 变 .
之一。自 10 年 以来该地区曾发生 12 90 90年
海原 85级 、12 古浪 8级 、15 . 9 7年 94年 山丹 7 2 和 民勤 7级地 震 。由于青 藏 高原东 北 .5级 缘地 震活 动强烈 成为 中外地 震专 家共 同关 注 的热 点 , 是地 震研 究 的重 点 地 区 。本 文 主 要 分析 青藏 高原东 北缘重 力 场 的变 化 特征 ,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