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气系统

合集下载

分析青藏高原的气候与水文特点——地理教案

分析青藏高原的气候与水文特点——地理教案

青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和水源区之一,其气候和水文特点一直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分析青藏高原的气候和水文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

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青藏高原因其高海拔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表现出独特的气候特点。

其主要的气候特点如下:1.高海拔气候:青藏高原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高海拔气候。

因为大气随着海拔升高而稀薄,高海拔地区气温下降快,气候寒冷。

高海拔气候还表现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气压低,空气干燥等方面。

2.干旱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是干旱气候。

由于过高的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原因,青藏高原主要接受西北和北部干旱地区的蒸发水分补给,而由于降水量比较低,导致青藏高原成为干旱地区。

3.季风气候:南部的青藏高原受到季风影响,夏季受到南亚季风的蒸发水分补给,而使得青藏高原南部有时期的暴雨和高温。

4.雪线气候: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但雨水很少,因此一年四季的补给水源都来自于高海拔的冰川和融雪。

因此,青藏高原雪线气候对水的供应至关重要。

二、青藏高原的水文特点青藏高原是人类生命所依赖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它具有以下几个水文特点:1.冰川与积雪:青藏高原的积雪和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源之一,尤其是对于亚洲内陆地区和中国西北的河流起源地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这些冰川和积雪储存了数百年来的补给水源,同时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主要河流源头的主要水源。

2.高原湖泊和草甸:青藏高原上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湿地草甸,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气候和水循环也有明显的作用。

这些湖泊和湿地草甸是一些重要物种生态的良好家园,在这里,珍稀的动物和植物得到了良好的生长和繁衍。

3.河流和水面蒸发:青藏高原也是主要的河流源头之一。

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都在青藏高原。

这些河流主要受到积雪和冰川融水的补给。

三、结论青藏高原是一个高海拔、干旱、季风和雪线气候的地区。

同时,它也是亚洲和中国内陆水源地和河流的主要源头之一。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对青藏高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1. 气温时空分布特征青藏高原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分带特征,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

一般来说,高原地区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是由于高原地区的海拔高度较大,导致大气压力和密度较低,空气稀薄,所以相同的能量辐射,温度相对较低。

除了受海拔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还受到地形、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在时空分布上,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气温较高,而西部和北部地区气温较低。

这是因为东部和南部地区靠近低纬度地区,阳光辐射比较强烈,加上湿润的气候环境,使得气温相对较高。

而西部和北部地区靠近高纬度地区,阳光辐射弱,加上干燥的气候,导致气温相对较低。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温还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这是由于夏季高原地区受到了副高的控制,大气层中的湿气较多,降水较多,而冬季受到了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2. 降水时空分布特征青藏高原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带特征。

一般来说,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较少,东部和南部地区降水较多。

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处于地球的反气旋带上,平均流向为由西向东,在降水时常常受到西风带或东风带的影响,西部和北部地区常常处于干旱带和亚洲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下,降水较少。

而靠近海洋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则更容易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多。

此外,青藏高原的降水还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这是由于夏季副热带高压北抬,导致季风气流的北抬和增强,所以夏季降水较多;而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南下,阻挡了季风气流的北抬,所以冬季降水较少。

总结起来,青藏高原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温受海拔、地形、风向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的趋势;降水受季风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从东部向西部降水逐渐减少的趋势。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变化。

本文将从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探讨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一、降水青藏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的腹地,是亚洲大陆内陆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区域。

由于高原的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呈现出春夏季集中、秋冬季稀少的特点,降水主要以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雪为主。

而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主要以冬季的降雪为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出现了一些变化,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导致山区的冻土融化、冰川萎缩等现象加剧。

二、温度青藏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高原的平均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由于高原地处亚洲大陆内陆,受到季风气候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较低,冬季极端低温可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上。

而东南部地区的气温较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另外,由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绝对高度,高原上的日照时间较长,辐射量较大,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三、风力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风速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交汇点,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导致强风频繁出现。

每年春季到秋季,高原上经常出现强烈的西南风和西北风,尤其是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山谷地带,风速可达每秒30米以上。

这种强风不仅对高原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也为风能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总结而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主要表现在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

高原地区的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而近年来的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

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山地地区气温较低,平原地区气温较高,而日照时间较长的高原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特殊的气候特性,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现代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气候特征如何受到大地形气候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藏高原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现代气候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

由于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降水形式以雪为主,雪线低,冰川广布。

这种气候类型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同时也为高原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的特点。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高;冬季,由于高海拔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地面散热快,降温迅速,因此日较差大。

再次,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随着季风的推进,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而冬季则降水稀少。

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在逐渐升高,降水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冰川融化、水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青藏地区知识点归纳总结青藏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区域,被誉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主要分水岭之一,也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对初二地理青藏地区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涵盖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

整个地区海拔高,地形复杂,以高原和山脉为主要特征。

高原的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有大面积的无人区和冰川,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

二、气候与环境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呈高原季风气候和柯本气候特点。

湿润的季风和干燥的柯本气候交替出现。

全年温差大,降水少,北部平均温度较低,南部气候较温和。

青藏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有许多大江大河发源于此,如长江、黄河等。

三、资源与景观青藏地区地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银等。

此外,青藏高原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观,如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

这些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也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四、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调节全球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来减缓地区的生态压力,如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限制开发和采矿等。

五、交通与经济发展由于地理地形的特殊性,青藏地区的交通一直是一个挑战。

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青藏铁路和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方便了人员和物资的交通。

这也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旅游业和资源开发。

六、人文与文化青藏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民族聚居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其中,藏族文化是最为著名和独特的,包括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

青藏地区的居民多以农牧业为主要生计,他们过着宁静的生活,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七、地震与灾害青藏地区是地震多发区,经常发生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

这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高三青藏高原知识点总结

高三青藏高原知识点总结

高三青藏高原知识点总结高三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作为学生,我们需要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点,为未来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在这篇文章中,将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青藏高原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它横跨了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省区,东西宽约25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

高原上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

二、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1. 干旱寒冷的气候: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年均降水量较少。

这与高原上的地形和大气压力有关。

2. 高原反射辐射强:高原上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直接作用于地面,使得辐射强度更大。

3. 昼夜温差大:由于高原上的空气稀薄,热量更容易散失,使得昼夜温差较大。

三、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1. 物种多样性: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包括大熊猫、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物种。

2. 退化现象: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原因,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日益严重。

3. 生态保护: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开发,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四、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青藏高原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次大陆板块的交界处,是地震频发地区。

高原上的地震活动主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构造变动引起的,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印度板块向北的挤压等。

五、青藏高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1. 水资源: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大量的江河源头位于这里。

人们对高原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利用和管理,保护和优化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矿产资源: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黄金、铜、锌等。

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矿产资源,可以促进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

3. 旅游资源: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人们可以通过开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青藏高原知识点

青藏高原知识点

青藏高原知识点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最年轻的高原。

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世界自然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青藏高原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东临四川盆地,南接喜马拉雅山脉,西邻帕米尔高原,北界昆仑山脉。

它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地貌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河谷等地形。

其中,珠穆朗玛峰、唐古拉山、昆仑山等是青藏高原上的著名山峰。

二、气候特点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呈现出明显的高原气候特征。

由于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日照强烈,气温昼夜差异大。

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三、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植被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带状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高山草甸、高寒草原、高山湿地等。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世界上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如藏羚羊、雪豹、藏狐等。

四、水资源和环境保护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峰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对中国和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和水资源减少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因此,环境保护对于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五、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

在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藏族、羌族、土族等。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形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景观。

此外,青藏高原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总结:青藏高原作为中国西南部的重要地理特征,具有丰富的地理、气候、生物和人文资源。

八年级地理青藏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青藏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青藏知识点青藏高原是我国独有的高原,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面积约为2.5亿公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覆盖面积最广的高原。

青藏高原对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八年级地理课程中,我们要学习的知识点也主要是关于青藏高原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八年级地理青藏知识点的概述。

一、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地处亚洲大陆的中心地带。

高原北部以阿尔山为界,东部与巴颜喀拉山脉相接,南接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则与昆仑山脉相连。

可见青藏高原四面环山,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二、青藏高原的物理地理特征青藏高原的物理地理特征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约4000米,其中羌塘平原的海拔高度达5000米以上。

这也是青藏高原被称为“天然氧吧”的原因之一。

2.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处于欧亚大陆构造的交界处,其构造活动频繁。

这也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地貌多姿多彩。

3.水资源。

青藏高原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之一。

除了草地和雪山之外,还有很多湖泊和河流。

三、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高山气候的特点在青藏高原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下是其气候特征:1.降水量。

青藏高原上的降水量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东南部雨季长、降水量大,到西北部干燥、雨量极少。

2.气温差异大。

青藏高原日温差大,昼夜温差也较大。

这也使得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剧烈。

四、青藏高原的资源及其利用青藏高原的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其高海拔、冰川和荒漠化等原因,使得其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以下是其资源及其利用的情况:1.矿产资源。

青藏高原上有煤炭、铁矿、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

但是由于地域辽阔、难以开采,开发利用程度并不高。

2.水资源。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湖泊和河流。

主要的河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等。

这些河流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水源,还可以用于发电和灌溉。

总之,青藏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环境,其物理地理特征、气候特征、资源及其利用等知识点,都需要我们在八年级地理课程中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特定流场背景下因高原地形绕流的影响,还易产生 高原东侧的偏南风低空急流(LLJ)和河西走廊的西 北风低空急流。
2.1 500hPa低涡
• 2.1.1 高原低涡的天气、气候特征 • 2.1.2 高原低涡的温度场和流场结构 • 2.1.3 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条件
• 高原低涡,高原涡(TPV,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
• 它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川西高原中尺度地形共同影响下的产物,一般 出现在700~850hPa等压面上,尤以700hPa等压面最为清楚。
• 其水平尺度约300~500km,生成初期多为浅薄系统和暖性结构,生命 史较短,一般不超过48小时。西南涡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其 持续时间约4~5小时。
• 西南涡主要集中发生在以川西高原(九龙、小金、康定、德钦、巴塘 )和川渝盆地为中心的两个区域内,又有“九龙涡”和“盆地涡”之 分。主要活动路径有三条:偏东路径(沿长江东移入海)、东南路径 (经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出海,有时会影响到广西、广东)、东 北路径(经陕西南部、华北、山东出海,有时可进入东北地区),其 中以偏东路径为主。
四川、重庆等 105°E以东
底层临界海拔高度(m) >3000
1000~3000
<1000
定涡标准 移出比
500 hPa等压面上,高原 700hPa等压面上,青藏高原东麓背风坡特 地区形成闭合等高线的低 定地区(100~110°E,25~35°N)出现的 压或有3个站点风向呈气 闭合气旋式低涡环流(中心高度小于等于 旋性的低涡环流(中心高 308dagpm?) 度小于等于584dagpm?)
25%左右移出高原(东移 20%左右移出源地
不同作者对西南低涡的统计结果比较分析 (详见word另文)
高原背风涡旋或高原东麓涡旋或高原类低涡
• 西南低涡,西南涡(SWV,the southwest vortex):青藏高原东缘(川西 高原)
• 四川涡(Sichuan vortex),四川低压(Sichuan low):四川盆地
• 南亚高压的(东西向)振荡:夏季,分东部型和西部型, 一般半个月左右转换一次,这种转换称为南亚高压的东 西振荡。
• 青藏高压(TPH)与南亚高压(SAH)的关系:青藏高 压是独立系统,还是南亚高压的一部分?“北上南下”
• 夏季高原中部500hPa层常有高原低涡和东西向的切变 线,则高原上空常呈现“上高下低”的气压场配置。
• 受高原主体和四周局地山系的地形强迫作用,低层的 西风气流在高原西侧出现分支,从南北两侧绕流,在 高原东侧汇合,结果在南(北)侧形成常定的正(负) 涡度带,从而有利于产生高原北侧的南疆和河西高压, 高原东侧的西南低涡。“北脊南槽”(经过高原时), “北槽南涡”(高原以东)。
• 高原近地面低涡(600hPa),高原边界层低涡(500-600hPa)
• 高原热低压与高原低压:?
• 涡旋(vortex,复数多用:vortices)、气旋(cyclone);低涡、低 压(low);低值系统(低涡切变)的区别?
不同作者对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统计结果对照表
作者
年 均 移 出 移出比(年均移出 统 计 月 统计年限 型 低 涡 个 数/年均生成数) 份 数
此提法的出处:
(1)文章:王作述,汪迎辉,梁益国. 一次西南低涡暴雨的数值试验研究. 暴雨科学试验、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85-906-08课题组编 写,课题负责人:丁一汇 ].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 257–267 (2)项目:国家科技攻关85-906项目: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 预报技术研究台风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第四分册 ,1996年(台风课题负责人:陈联寿,暴雨课题负责人:丁一汇) (3)获奖:“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1997年获中 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丁一汇
中部以北700hPa上形成的地形性低涡环流。该环流形成时,四川 东部到云南东北部同时有东北风和西南风形成的风切变线。由于 有低涡,同时又有风向切变线,预报员将这种形势总结为“低涡 切变”形势。
2.4 南亚高压(青藏高压)
• 2.4.1 南亚高压的气候特征 • 2.4.2 南亚高压的平均结构 • 2.4.3 南亚高压的形成和维持 • 2.4.4 南亚高压的振荡
500hPa历史天气图
500hPa历史天气图
触发暴雨
有闭合等高线 的低压或3站 风向呈气旋式 闭合环流
人工判断
引发暴雨
历史天气图和 NECP ( 1 ° × 1 ° )
中央气象台、四川 省气象台历史天气 图 四川省气象台 500hPa历史天气图
NCEP
CFSR
(0.5°×0.5°)
NECP
( 2.5 ° × 2.5 ° 和
• 类型I: 源地型,静止型,停滞型,不发展涡; • 类型II:移出型,发展涡
• 西南低压与西南热低压 • 低压与低涡:准地转理论成立?地转适应的方向?
• 灰霾天气对涡旋活动的影响:中国空气污染或使美国境内出现气候异常?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云团和空气微粒悬浮物——特别是因人为因素 形成的、如汽车和火力发电站排放的空气微粒悬浮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模拟结果:来自亚洲地区的污染(主要是由中国造成的)正在加强太平 洋风暴路径的强度(气旋的剧烈程度)、加大降雨量并导致太平洋中部地 区更多温暖空气移向北极。
• 太平洋风暴路径:指太平洋上空的一片狭窄气候带,一些过境美国的气旋 就是在这片气候带中开始聚集的。
2.3 500hPa切变线
• 2.3.1 高原切变线的天气、气候特征 • 2.3.2 高原切变线的结构特征 • 2.3.3 高原对切变线的作用
• “涡导”:有利于低涡的生成和移动 • 切变线与低涡结合起来研究(预报员术语:低涡切变) • 云南低涡切变:通常指青藏高原低槽东移后受地形的影响在云南
600~400(2~3km)
700~500
850~500
代表层(hPa) 源地
500,暖涡 青藏高原主体
700 川西高原(70%)
700 川渝盆地(30%)
行政区域 临界经度
西藏(那曲、申扎、改则、四川的九龙、巴塘、 双湖)、青海(玉树-曲 小金、雅安等 玛莱、海西-扎仁克吾)
100°E以西
100°E~105°E
6.1/20.6(29.6%)
5-9
9/103 (8.7%) 1.3/32 (4.1%)
4-10
2000-2009
6-8
1981-2010
黄楚惠等(2014) 8.9 7
8.9/31.6(28.2%)
6-8
7/19.5 (35.9%)
1981-2010 1998-2010
依据的资料
定涡标准
识别方式
500hPa历史天气图
陶诗言等(1984) 9
9/37(24.3%)
5-8
1975-1982
2 刘富明等(1986) 3
6-8
1965-1982
1.4 郁淑华等(2006, 7.6 2008,2012)
7.6/20.9(36.4%)
5-9
1998-2004
1.1
1.1/20.9(5.5%)
2.6 黄楚惠等(2008) 9.1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气系统
关键词:暖涡,螺旋云带,涡眼(空心),感热, 潜热,感热气泵,热力适应
• 本章介绍青藏高原及附近几类主要的天 气系统,重点分析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 的影响,总结出的高原天气系统的天气 事实将作为高原大气动力学研究对象以 及动力学研究结果的验证依据。
• 夏半年高原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中(西太副高、南亚高 压),100hPa高空盛行强大而稳定的南亚高压,它是 比北美落基山上空的北美高压更为强大的全球大气活 动中心之一。
1°×1°)
四川省气象台
500hPa 历 史 天 气 图
及 MICAPS 显 示 天
气图)
涡心位势高度 小 于 等 于 584 dagpm?
移出标准 (低涡中心东 移过的经度) 102oE 110oE 100oE
100oE
110oE
100ºE
102 ºE(移下 海拔3000m区 域)
100ºE
100ºE或110ºE (生成于100103 ºE的涡)
王鑫等(2009) 6.8
9.1/37.5(24.3%)
5-9
7.6/68(11.2%) 5-9
1985-2007 1980-2004
成都高原气象研 8.6 究所(高原低涡 6.1 年鉴)(2012) Feng等(2013) 9
李国平等(2013) 1.3
8.6/40 (21.5%)
1-12
1998-2011
2.2 西南低涡(西南涡)
• 2.2.1 西南低涡的天气、气候特征 • 2.2.2 西南低涡的结构 • 2.2.3 西南低涡的形成 • 2.2.4 西南低涡的发展和移动
• 西南涡是青藏高原东侧背风坡地形、加热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下,在 我国西南地区100~108°E,26~33°N范围内形成的具有气旋式环流 的α中尺度闭合低压涡旋系统。
• 已有分析研究表明,西南涡发展东移,往往引发下游 地区大范围(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华北、东北、 华南和陕南等地)的暴雨、雷暴、大风等高影响天气 。在我国许多重大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系统中,西南 涡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西南涡被认为是我国最强烈的暴雨系统之一,就它所造成的暴 雨天气的强度、频数和范围而言,可以说其重要性是仅次于台风及残 余低压(台风残涡)而排名第二的暴雨系统。
高原涡与西南涡的区别(TPV VS SWV)
高原类低涡
低涡名称
高原涡
(广义)西南涡
高原东坡(东缘)涡 (狭义)西南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