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高原机场飞行环境

合集下载

航拍中国青藏高原知识点

航拍中国青藏高原知识点

航拍中国青藏高原知识点高原气候主要特点:1.空气稀薄,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2.日照时间,长气温偏低,温差大:3.全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雨季;4.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大。

西藏主要地理信息:1.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

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2.西藏境内河流密布,同时还是国际河流分布最多的一个中国省区,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这里。

3.西藏拥有独特的高原气候,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

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4.西藏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体,其他民族还包括汉族、回族、门巴族等。

5.西藏农业历史悠久,西藏人民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

牦牛是西藏一般家庭主要交通工具,被称作“高原之舟”。

6.西藏名胜古迹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

“高原之舟”一一牦牛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

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

牦牛全身都是宝。

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

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

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

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

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张庆奎200621059 气象学2班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

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

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

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

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

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

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

简述我国高原区重要机场的气候特点

简述我国高原区重要机场的气候特点

简述我国高原区重要机场的气候特点
我国高原区的重要机场包括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等。

这些机场所处的高原地区气候特点明显,主要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原地区的气温变化大。

由于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压较低,
空气稀薄,导致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昼夜温差较大。

同时,高原地区的气温季节性变化也比较明显,夏季
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其次,高原地区的降水量较少。

由于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空气稀薄,导致水汽含量较低,降水量也相应较少。

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高原地区,降水量更是极少,常年干旱。

而在西南地区的高原地区,由于受到季
风影响,夏季降水较多,但冬季降水量较少。

第三,高原地区的风力较大。

由于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空气稀薄,
导致风力较大。

尤其是在春季和秋季,高原地区的风力更是强劲,常
常伴随着沙尘暴和风雪天气。

最后,高原地区的气候干燥。

由于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空气稀薄,
水汽含量较低,导致空气干燥。

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空气
湿度更低,导致空气干燥程度更高。

综上所述,我国高原区重要机场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温变化大、降水量少、风力强劲、气候干燥等方面。

这些气候特点对机场的运营和飞行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机场管理部门和航空公司加强对气象信息的监测和预测,提高应对突发天气事件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航空公司加强对飞行员的培训,提高其应对复杂气象条件的能力,确保飞行安全。

拉萨(贡嘎)机场气候特征和对航班运行的影响

拉萨(贡嘎)机场气候特征和对航班运行的影响

拉萨(贡嘎)机场气候特征和对航班运行的影响作者/李积富(运控中心签派室)我公司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对高原机场的开辟飞行将会越来越多。

为了更高效地利用高原天气资源,寻找公司高原航班计划的优化编排方案,寻找最优航线选择依据,寻找航班运行监控工作中气象保障的有效手段和择重点,使我们公司飞行高原机场的航班采用更安全,更经济的程序,使运行监控工作执行得更好,对青藏高原天气影响航班情况开展研究,己经显得非常紧迫了。

1、地理位置和地形将征拉萨(贡嘎)机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西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南侧。

周围地形复杂,南北两侧均为高山,山势陡峭,雅鲁藏布江从两山中间穿过,形成东西长约42KM,南北宽约6—9KM的河谷。

河谷东宽西窄,呈葫芦形。

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流经本场北侧,主河道与本场最近处为0.5KM。

雅鲁藏布江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雨季为洪水期,江面宽阔;干季为枯水期,水量较少。

河床裸露部分一般为干燥的沙土覆盖,往往成为浮尘、扬沙的源地。

拉萨(贡嘎)机场位于北纬29°18′,东经90°55′,在拉萨市的真方位209°,45KM处。

机场标高3569.5米。

机场西北方15公里为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西南方向约22KM处为羊卓雍湖,羊卓雍湖是西藏高原南部大型淡水湖泊,面积约678平方公里,蓄水量16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高度约4400米,雨季为丰水期,干季为枯水期。

羊卓雍湖为机场雨季雷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资源。

机场净空条件差,半径50KM范围内有许多山峰,海拔高度多在4500米以上,对飞机起飞、降落影响很大。

跑道东端13.9KM处有一鱼背型小山,高出机场18.5米。

跑道西端15.1KM处有一小山,高出机场520.5米。

2、机场设施和运行限制贡嘎机场为4E级机场,有两条跑道,主跑道为水泥质。

跑道方向为89°和269°,长4KM,宽45米,厚0.32至0.34米。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 局地热力环流明显
• 高原地面净辐射的年总量偏低,成为中 国大陆地面净辐射的低值区之一
1.4 大气边界层与地-气系统物理过程
1.4.1 大气边界层
• 大气边界层:动力边界层、热力边界层、垂直边界层和侧向 边界层
• 边界层的厚度:动力学定义、热力作用定义。2-3km • 高原边界层现象:逆湿、对流活动、山(河)谷风环流 • 高原边界层系统:中尺度天气系统很多,是北半球同纬度地
上图里显示的亚马逊河雨林上空分布均匀的大量小云团,是由植物快速生长 造成的。在干旱季节,森林里的植物得到的光照更多。这使它们的光合作用 更 强,生长更快。这一过程释放的水汽,经蒸发进入空中。温暖、湿润的空
气在上升过程中冷却,水汽凝结形成白色絮状小云团,看起来很像爆米花, 尤其从下面近距 离观察时更像。这张图片是美国宇航局“阿卡”卫星上的中 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2009年8月19日拍到的,由于河流不能像陆地一样释放出 那么多热量,加热上方的空气,促使云团形成,因此这层爆米花云在河流处 中断了。
• 大气低频现象(低频分量):低频环流,低频降水
1.5 对流活动、云和降水
• 全球对流活动最旺盛的地区之一 • 对流活动的“助推剂” • 高原与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关键区形成“大三角扇型”区域水汽
输送 • 亚印太交汇区的枢纽
高原对流活动的指示(与热带云团中的“爆玉米花 云团”类似):“爆米花”云系 (Popcorn Clouds)
• 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雪山、冰川、荒原、沙丘、 草地、森林等):动量输送、能量输送和物质输送
• 地面动量(地面拖曳作用)、热量、水份输送,地面 反射率(地表反照率),地面辐射平衡,土壤湿度, 冰川、雪盖,冻土,地面植被、地表粗糙度、地形等
• 波动(有哪些波?)、低频振荡(BWO,MJO,ISO) 的产生、传播、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变化。

本文将从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探讨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一、降水青藏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的腹地,是亚洲大陆内陆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区域。

由于高原的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呈现出春夏季集中、秋冬季稀少的特点,降水主要以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雪为主。

而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主要以冬季的降雪为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出现了一些变化,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导致山区的冻土融化、冰川萎缩等现象加剧。

二、温度青藏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高原的平均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由于高原地处亚洲大陆内陆,受到季风气候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较低,冬季极端低温可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上。

而东南部地区的气温较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另外,由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绝对高度,高原上的日照时间较长,辐射量较大,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三、风力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风速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交汇点,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导致强风频繁出现。

每年春季到秋季,高原上经常出现强烈的西南风和西北风,尤其是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山谷地带,风速可达每秒30米以上。

这种强风不仅对高原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也为风能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总结而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主要表现在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

高原地区的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而近年来的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

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山地地区气温较低,平原地区气温较高,而日照时间较长的高原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青藏高原又是什么气候

青藏高原又是什么气候

青藏高原又是什么气候1、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2、我国青藏高原属于什么气候,其原因是什么属于高原山地气候.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中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气温低、气压低.多露、多风.由于高山上的气候在一曰之间的变化多端,无论是在夏季或冬季,经常雾涌至而将整作山陷入一白茫茫的世界里.将四周的能见度突然间降低,使人易于迷季里遭遇大雾,原已低的温度,再加上雾所带来的潮湿空气,使暴露在外的表皮易于.高山上地形起伏相差悬殊,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热及由于热力分配不平均,所以经常产生空气流动的现象.又因为高山上对空气流动阻力较风大而多.3、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是什么?4、青藏高原属于什么气候?什么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15、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类型青藏高原是高原山地气候,全年低温,降水少6、青藏高原气候特征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又是强大的地热带,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亚洲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它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并且气候特征鲜明。

本文将讨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带您了解这片土地的奇特之处。

首先,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给这里带来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片高原雄伟壮丽,地形起伏不平。

东部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和深谷,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喜马拉雅山脉。

西部则是广阔的高原草原和湖泊,辽阔而富饶。

由于高原地势的高低差异,这里生活着众多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如藏羚羊、雪豹、藏獒、青稞等。

青藏高原也是众多江河的发源地,例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的河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也非常独特。

由于高原地势的缘故,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

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各个季节的气温差异悬殊,一天之间的气温波动也十分剧烈。

此外,由于其地处靠近赤道的中纬度地带,阳光辐射较强,导致高原的日照强度很大,紫外线辐射也相对较强。

这种高原气候条件对于植被生长和人类生活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然而,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大气环流系统。

青藏高原位于季风区域,季风的形成和变化对其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季节的变化,普遍的风向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气温分布。

尤其是夏季,高原上大量的蒸发水汽会形成雨云,导致高原地区的降雨集中在夏季。

这种季节性的降水分布对当地的农业和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还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影响。

这座雄伟的山脉阻挡了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形成了受阻型降水,即所谓的“喜马拉雅阻挡型降水”。

这种降水主要集中在山脉南坡和近山地区,导致南坡地区较为湿润,而高原西侧则较为干旱。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高原地势和激烈的气候条件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大气稀薄、气温波动大以及降水不均等因素限制了高原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高原机场飞行环境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5 000 m,地域辽阔,面积近2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在全球的高原高山区域占有重要的席位。

海拔4 500 m以上的高原腹地年平均气温在0 °C以下,有大片面积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 °C,这样寒冷的气候也只有地球的两极地区可以与之相比。

它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保有许多蔚为奇观的地质遗迹和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孕育了其独特的人文景观,使之成为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

高原机场的建成和空中航线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该地区相对落后的交通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然而,青藏高原复杂的地形地貌、中纬西风带,以及印度季风与亚洲大陆季风在高原东部的交汇,构成了高原机场复杂多变的天气气候背景。

高原机场低气压、缺氧、温差大等飞行环境和强烈的风切变、乱流天气则极大地增加了航空安全飞行的难度。

本章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的大气环流及边界层特征以及高原机场的飞行环境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1.1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和气候概况1.1.1 地理范围及地形地貌1. 地理区划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其主体部分在我国青海和西藏,高原由此得名。

我国境内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接秦岭,横跨31个经度,东西长约2 945 km;南自东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迄祁连山西段北麓,纵贯约13个纬度,南北宽达1 532 km,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

青藏高原范围涉及6个省区、201个县(市),即西藏自治区(错那、墨脱和察隅等3县仅包括少部分地区)和青海省(部分县仅含局部地区),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西部甘孜和阿坝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缘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的部分地区。

2. 高原山脉青藏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它们大多数呈西北—东南走向,相对于高原以外的地面陡然而起,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

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主要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 000 m,喜马拉雅山等不少山峰超过8 000 m。

3. 高原冰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高海拔使得该地区孕育着大量内陆冰川。

青藏高原冰川覆盖面积约4.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80% 以上。

就冰川性质而言,可分为高原内部发育于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大陆性冰川和高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发2育的海洋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则分布在高原内部和西北部,如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祁连山等,主要依赖极低温度而生存,其发育特点是冰川温度低,消融微弱,进退幅度小,运动速度慢。

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喜马拉雅山南翼和横断山地,这里气温高、雪线低,冰川靠丰富的降水补给而生存。

冰川发育具有冰面温度较高,冰川消融强烈,冰川进退幅度大,运动速度快(年平均速度达100~300 m)的特点。

其中,贡嘎山是横断山脉冰川最集中的地方,冰川面积近300平方千米。

贡嘎山东坡冰川比西坡更为发育,雪线也偏低约300 m,明显地反映出东来水汽的影响。

4. 高原河流和湖泊横亘在高原上的一系列山脉,林立的皑皑雪峰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河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内流区和外流区。

高原东部、南部和东南部河流属外流区。

我国的两条大河——长江和黄河以及南亚著名的印度河和恒河支流布拉马普得拉河,东南亚的萨尔温江和湄公河的上游均源于青藏高原。

西北部的河流有许多为雨季流量大增而旱季骤减或断流的季节性时令河,也有一些是发源于高山冰雪尾闾、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干涸湖盆中的内流河。

高原众多山脉之间,发育有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纵形谷地。

谷底洼处和盆地中央往往有湖泊分布,它们大多在海拔4 100~4 900 m。

青藏高原上湖泊总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5。

全国湖泊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的有27个,其中有10个便分布在青藏高原上。

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湖泊,其余9个大湖依次为: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羊卓雍错、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哈拉湖和扎陵湖。

青藏高原的湖泊可分4个湖区。

青海、柴达木湖区介于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东昆仑山之间;羌塘湖区位于昆仑山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高原腹地;东部湖区位于青海、柴达木湖区与羌塘湖区以东,属外流区;藏南湖区地处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

5. 自然地理分区由青藏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类型、特征和地域差异来看,境内自然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由于高原地势起伏、高低悬殊,各自然要素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变化互相交错、紧密结合。

根据温度、水分条件组合上大体相近,具有共同的地带性植被和土壤,垂直自然带类型组合相同等特征,可将青藏高原划分为10个与高原大地势结构单元有密切联系的自然地理区。

它们是:(1)喜马拉雅南翼山地——亚热带山地森林(暖热、湿润)。

(2)藏东川西高山峡谷——山地针叶林(温暖、半湿润-湿润)。

(3)那曲、玉树丘状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寒冷、半湿润)。

(4)藏南宽谷湖盆——山地灌丛草原(温暖、半干旱)。

(5)羌塘高原湖盆——高寒草原(寒冷、半干旱)。

(6)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原(寒冷、半干旱)。

(7)青东祁连山地——山地草原与针叶林(温凉、半干旱-半湿润)。

(8)阿里西部山地——山地半荒漠与荒漠(温凉、干旱)。

(9)昆仑高山湖盆——高寒半荒漠与荒漠(寒冻、干旱)。

(10)柴达木盆地——山地荒漠(温凉、极干旱)。

6. 基本天气气候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且杂质少,密度仅为平原上空空气的一半,空气洁净,大气透明度高,总辐射远大于平原地区,在特定的云天条件下甚至会出现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的现象。

高原地区存在众多高差可达千米的山谷,且有砂石、草甸、湖泊等不同下垫面并存的特点。

在强烈阳光照射和复杂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下,该地区动力和热力扰动发展旺盛。

因此,和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有如下的特点:就地面气象要素而言,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最低,气压最低,湿度最小,风力最大;但就同纬度同高度的空间区域而言,则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最高(夏),湿度最小(夏),气压最高(夏);青藏高原是全球同纬度地带中大气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和其他地区相比,对流云终年发展,阵性降水最多,雷暴最多,雹暴最频繁;高原地区中间尺度和中尺度天气系统最多,青藏高原是最明显的天气系统产生源地。

上述特征都同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有关。

1.1.2 青藏高原的平均环流1.1.2.1 高原的动力作用当气流被山脉阻挡后,会发生爬越和绕流现象。

对于和气流垂直的南北向很长的山脉来说,爬越是主要的,如横断山脉,迫使西南气流东移时爬越和东灌的冷空气爬越,形成明显的迎风坡和北风坡。

由图1.1(a)中可见,1月西风气流在爬越高原时,500 hPa附近流线加密,风速增大,而同纬度同高度的我国东部地区流线相对稀疏;对于和气流方向一致的很长的东西向山脉来说,绕流就十分明显,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山脉、天山山脉等;如果山脉走向和地形方向成一个夹角,这时既有爬越又有绕流。

当夹角大于50°时,爬越为主;夹角小于40°,则以绕流为主;当夹角在40°~50°,爬越和绕流各半。

当气流沿高原地形被迫爬升时,因气柱缩短,反气旋式环流增强,这将使低压系统减弱或填塞,高压系统更加强大或发展;当气压系统移出高原时,气柱因拉长而使气旋式环流增强,低压系统将加深或发展,高压系统则将减弱或消亡,因此,在迎风坡常形成高压脊,在背风坡形成低压槽。

当气流因高原大地形阻塞而绕行时,由于摩擦作用,靠近高原侧边界的气流速度减小,但离侧边界较远的地方流速不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侧边界附近气流的水平切变,产生涡度。

纬向西风作用于青藏高原就会出现以上动力作用,气流从西侧流向高原后由于地形动力作用,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绕过高原由于地形摩擦作用形成反气旋性切变,故北部经常有高压脊出现[图1.1(b)];南支西风在高原南部形成孟加拉湾低压槽,槽前的偏西南风气流又受地形摩擦作用而减弱,具有气旋性切变,常导致低涡产生。

故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因处于孟加拉湾地形槽前,低涡活动频繁。

槽前暖平流是中国冬半年东部地区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强的暖湿空气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是造成该地区持久连阴雨的重要条件,也是昆明准静止锋和华南准静止锋能持久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

图1.1 1月沿30°N的纬向垂直环流(a)及500 hPa等压面流线(b) 注:图中阴影区绘出了青藏高原地形轮廓,风场资料为NCEP/NCAR提供的多年平均数据。

1.1.2.2 高原热力作用高原热力作用可分为高原地面和高原大气的冷源和热源作用两种。

凡是把热量供给大气的高原地面称为热源;反之,则称该地面为冷源。

同样,当高原上空的大气把热量输送给四周大气时,则称高原大气为热源;反之,则称该大气为冷源。

高原向大气的热量输送并不能全部都用于高原大气。

如大部分的蒸发就不会在当地凝结。

真正用于当地大气的热量有5种:来自地面的有效辐射(LR1),来自地面的湍流感热输送(SH),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SR),来自当地降水凝结潜热(LP)与由大气顶的向外的长波辐射(LR2)。

这5种辐射之和为E=SH+ LR1+LP+SR-LR2E>0,为热源;E<0则为冷源。

计算结果表明,3~9月高原大气有净的热量,是个热源,它得到的热量一部分用于高原大气本身的加热,一部分向外输送。

晚秋和冬季是个冷源。

全年高原大气净得热量的最大月份不在雨季的7、8月,而在6月。

冬季高原大气是个冷源,12月和1月强度最大。

青藏高原夏季的强热源也可以从高原上空整个对流层的平均温度距平看出(图1.2)。

高原上空200 hPa处的夏季(7月)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与高度上的太平洋、大西洋的平均气温高10 °C左右。

空气在高原上受热上升,低层空气辐合形成低压环流,高层辐散形成高原环流。

在气压场上,南亚高压下面600 hPa以下整个高原为热低压控制,500 hPa是过渡层,400 hPa以上转为暖高压,南亚高压在150~100 hPa气层达到最强。

在7月北半球100 hPa平均图上,高压脊线在30°N附近,在南亚高压的南侧是热带东风急流,北侧是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

冬季和夏季高原冷热源的转换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调整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