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点与形态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立体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立体分布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之一。
它的东南部呈现出多样的山地气候立体分布特征,这些特征受到地形、纬度、高度和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来阐述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立体分布的特点。
从地形来看,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复杂,山地起伏,地形类型多样。
整个地区呈现出高原、山地、峡谷、盆地等多种地貌形态。
这种地形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区域内气候的差异性。
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而山地地势逐渐降低,气温也逐渐升高,降水量也逐渐增多。
这种地形条件使得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山地气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从纬度来看,青藏高原东南部位置在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区域,纬度较低,日照时间较长,气候温暖。
在这一地区,气候呈现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有明显的夏雨冬旱特点;而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有明显的高寒气候特点。
这种纬度分布使得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呈现出明显的立体分布特征。
从高度来看,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山地气候立体分布特征也十分明显。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量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山地地区,海拔的升高使得气温逐渐降低,同时降水量逐渐增加,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带谱。
在不同海拔的地区,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形成了寒冷的高山气候、凉爽的山地气候和温暖的丘陵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
这种因高度而产生的气候差异,使得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山地气候表现出了立体分布的特征。
季风的影响也是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立体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
季风是影响此地区气候的重要因素,它使得这一地区气候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的暴雨使得山地气候的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冬季的干旱则使得山地气候的降水量明显减少。
这种明显的季风影响导致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同时也增加了该地区气候的多样性。
分析青藏高原的气候与水文特点——地理教案

青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和水源区之一,其气候和水文特点一直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分析青藏高原的气候和水文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
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青藏高原因其高海拔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表现出独特的气候特点。
其主要的气候特点如下:1.高海拔气候:青藏高原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高海拔气候。
因为大气随着海拔升高而稀薄,高海拔地区气温下降快,气候寒冷。
高海拔气候还表现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气压低,空气干燥等方面。
2.干旱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是干旱气候。
由于过高的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原因,青藏高原主要接受西北和北部干旱地区的蒸发水分补给,而由于降水量比较低,导致青藏高原成为干旱地区。
3.季风气候:南部的青藏高原受到季风影响,夏季受到南亚季风的蒸发水分补给,而使得青藏高原南部有时期的暴雨和高温。
4.雪线气候: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但雨水很少,因此一年四季的补给水源都来自于高海拔的冰川和融雪。
因此,青藏高原雪线气候对水的供应至关重要。
二、青藏高原的水文特点青藏高原是人类生命所依赖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它具有以下几个水文特点:1.冰川与积雪:青藏高原的积雪和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源之一,尤其是对于亚洲内陆地区和中国西北的河流起源地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这些冰川和积雪储存了数百年来的补给水源,同时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主要河流源头的主要水源。
2.高原湖泊和草甸:青藏高原上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湿地草甸,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气候和水循环也有明显的作用。
这些湖泊和湿地草甸是一些重要物种生态的良好家园,在这里,珍稀的动物和植物得到了良好的生长和繁衍。
3.河流和水面蒸发:青藏高原也是主要的河流源头之一。
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都在青藏高原。
这些河流主要受到积雪和冰川融水的补给。
三、结论青藏高原是一个高海拔、干旱、季风和雪线气候的地区。
同时,它也是亚洲和中国内陆水源地和河流的主要源头之一。
第九章第一节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第九章第一节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引言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使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农业情况,并能够分析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2.1 高原地貌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其地貌以广阔的高原和错综复杂的山脉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青藏地区特色。
2.2 气候条件青藏地区属于高寒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而凉爽。
降水稀少,热量和水分的不均衡分配导致青藏地区干旱和草地退化的问题。
2.3 植被分布由于气候和地形的特殊性,青藏地区的植被分布呈现多样性。
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是其主要的植被类型,而冰川、河流和湖泊等水域也是其独特的植被景观。
2.4 动物资源青藏地区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包括藏羚羊、野牦牛、藏狐等珍稀野生动物。
这些动物资源的独特性和保护的重要性为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三、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受限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但由于近年来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的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1 农业发展现状青藏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包括牛、羊、马等牲畜的养殖。
由于高寒气候和地形的限制,农作物的种植比较有限,主要是青稞、马铃薯等寒区作物。
3.2 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气候变化、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等诸多挑战。
然而,青藏地区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农业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3.3 农业发展的前景及关键措施为了促进青藏地区的农业发展,应采取综合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力,包括改善水利设施、加强科技支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
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就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分析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分析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
在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问题方面,可以从高原的地貌、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
青藏高原的地貌主要呈现出高原、山地和河谷三个特点。
高原区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地貌呈现平坦而开阔的特点,主要有川西高原和青海高原。
山地区域地势较为陡峭,存在许多世界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等。
而河谷地貌是青藏高原的特色之一,主要以雅鲁藏布江、斯迈林仓巴江等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的河谷为代表。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其气候特点。
由于高原海拔较高,气温普遍较低,冬寒夏凉。
高原上空的大气层相对较薄,阳光辐射更为强烈,因此日照时间长,辐射热量大,但由于高原上空水汽薄弱,降水稀少,形成高原干旱。
此外,青藏高原地处亚洲地理中心,受到季风的影响,在进入高原的空气中,逐渐失去水汽,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干燥,尤其是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使得其自然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青稞、油菜、青松等具有高寒特点的作物和树种。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珍稀动物如藏羚羊、雪豹、藏麝等生物的栖息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在青藏高原上,冰川的消融速度明显加快,给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
此外,大规模的人类活动也对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冰川监测和科研工作,掌握冰川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限制过度放牧和滥伐森林等行为,恢复和保护植被资源,保护珍稀动物群落。
此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确保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演变

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演变2012年06月01日11:21原文地址: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演变作者:水水气势雄伟的青藏高原,北界昆仑山、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迄横断山脉。
它幅员广袤、地势高亢,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它并非自古以来就雄踞在地球之颠。
相反,在渺茫的远古,青藏地区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近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它对于我国以至整个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印度板块的持续北移、周围地块的抵挡,高原处在强大的挤压应力之中。
因此,高原抬升的时间必然可追索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陆碰撞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是说自那时以来逐渐抬升成今天的高原面,大陆碰撞后高原并没有随之迅速隆起成现代所见的高原,其间经历了复杂的抬升与夷平过程,高原曾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海拔高度上。
整个青藏高原的抬升,乃至达到今天的面貌,其间大致经历了几个复杂的阶段:青藏高原抬升的第一阶段,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4500-3800万年前(始新世E2)的一段时间内,这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陆碰撞的高峰时期。
最强烈的地区是在碰撞带及其两侧地区。
冈底斯山这时有一次较显著的快速抬升,在其南侧的前陆盆地中堆积了一套相当厚的红色砾岩,代表了与冈底斯山隆起相伴生的山麓磨拉石相堆积。
这套砾岩在西藏称为“冈底斯砾岩”,它代表了地形高差较大、地势陡峻的环境。
在一些地区的冈底斯砾岩的胶结物中曾发现过海相货币虫化石,表明这套砾岩的堆积是从海相逐渐过渡到陆相,反映了冈底斯从海底升起露出水面并逐渐成山的过程。
冈底斯山以北的高原其它地区也有抬升现象,并伴随形成一系列盆地,盆地堆积的主要是河湖相碎屑物质,无论是砾岩厚度、还是其中的砾石大小,都远不如冈底斯砾岩,这表明地形高差较小,地势开阔缓和的丘状地貌景观。
由此也表明这次抬升极不平衡:冈底斯山抬升较快、较高,而高原其它地区抬升较慢、抬升幅度不大。
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

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的重要地理区域之一。
它位于中国西部,横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四个省份,总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特征包括高原地貌、气候、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和地质构造等方面。
一、高原地貌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原地带,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高原地貌的特点是地势平缓,山峰不高,但是地面海拔较高,地表积水不易形成。
青藏高原的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山、高原、丘陵、盆地和峡谷等。
其中,高山地貌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和青海西部,海拔在5000米以上,山峰陡峭、峰峦叠嶂、雪峰终年不化。
高原地貌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平缓,地面积水不易形成。
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地区,海拔在3000米左右,山峰不高,但丘陵连绵起伏。
盆地地貌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和新疆地区,地势低洼,盆地内的湖泊较多。
峡谷地貌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和四川西部,地势陡峭,峡谷深邃,风景壮观。
二、气候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降水不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由于高原海拔较高,大气压力低,日照强烈,夜晚气温骤降,日温差大。
青藏高原的气候可以分为寒温带干旱气候、高寒草原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几种类型。
其中,寒温带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和西藏北部地区,气温极低,降水少,风大沙尘暴多。
高寒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气温低,降水少,草原植被茂盛。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地区,气温较高,降水充沛,植被丰富。
三、水文地理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众多河流发源于此,流经中国和周边国家,对区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水文地理特点是河流众多、湖泊分布广泛、冰川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其中,长江和黄河是中国的两大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

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一、引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涵盖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复杂多变,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环境极为恶劣。
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此地区经常发生各类自然灾害。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二、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1. 高原地壳活动频繁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与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带的交汇区,地壳活动频繁。
大规模的地震和地壳运动常常发生,给高原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2. 气候恶劣多变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调节影响,受季风和高原特有气候控制。
其气候干旱、寒冷,季节变化明显,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大。
高原地区经常受到暴雨、雪灾、雹灾等极端天气的袭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 水文系统复杂青藏高原是亚洲大陆的主要水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高原地势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水文系统极其复杂。
在夏季,由于高寒地区的冰雪融化,以及山区大量降水,易引发洪涝灾害;而在冬季,由于严寒天气,河流和湖泊易被冰封,导致供水困难。
4. 物种多样性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高原之一,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三、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1. 地震青藏高原是地震频繁区之一,主要地震带沿着高原南北走向延伸。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唐古拉山、楚玛河断裂带是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常年发生中强烈震事件。
2. 洪涝灾害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流水文系统发达,夏季降雨和冰雪融水增加,易导致洪涝灾害。
此外,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进一步加重了洪涝灾害。
3. 雪灾青藏高原年降水主要以雪形式出现,是全国雪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势复杂多变,山区交通不便,雪灾给交通运输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精选文档】

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邓亚东(2008100207)1、青藏高原概况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中南部,周围群山环绕,山体高大雄伟。
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
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 m,喜马拉雅山不少山峰超过8000 m.青藏高原东西跨越从75·E ~102·E,长约3000 km的距离;南北跨越从25°N ~ 40°N近15个纬度,约1600 km,占西风带宽度的三分之一。
总面积约为250 km2,相当于我国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其高度占中纬度对流层厚度(10 ~ 12 km)的三分之一。
它形成于早第三纪,第四纪以来,高原大幅度上升。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有着影响深远.2、青藏高原的对中国地质地貌的影响(一)青藏高原地貌特点与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地面海拔3500—5000 m,平均海拔4500 m以上.在高原上分布着多条长大的山脉,构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
主要山脉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等。
许多山脉耸立有6000—8000 m,高逾雪线的山峰。
高原山脉之间分布着广阔的高原、盆地,同时河流、谷底交错而生.这些山脉大致将青藏高原分为藏东川西山地高原、青东南川西北高原、藏南山地与谷底、藏北高原、昆仑山地、喜马拉雅山地、柴达木盆地。
上新世初,当时青藏高原及华北地区高度均不高,处于相似的环境条件下,我国地貌的三大阶梯并不明显,青藏高原的海拔在1000 m左右。
到了上新世末,青藏高原剧烈隆起,与此同时,我国地形加速分化,西北地区古老褶皱带大幅度抬升,褶皱带之间的盆地则进一步相对下陷,地面高差进一步加大,形成高大山脉与盆地相间的地形结构.我国兴安岭以东地区,则形成一系列沉降盆地,最终导致我国三大地貌阶梯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拔8848米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二、高原病定义: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 发病,又称高原适应不全症,是指人未 经适应就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或 由海拔较低的高原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 加上寒冷气候的影响,或体力负荷过重, 而使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以致 个体适应能力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机 能代谢变化和症状,称为高原病。
青藏高原 自然环境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陪你一起看草原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地理环境特点
全线绿色植被稀少,高山积雪终年不 化,冰川广布,气候寒冷,降雨量极少,风 沙大且气候多变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其他
暂时性的视力下降等,类似症状 健康人在进入高原一段时间身体习 服后机体可自行调节,症状自行缓 解或消失。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影响高原习服的心理因素
*恐惧心理 *忧虑心理 *焦虑心理 *悲观心理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常见高原病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过度换气使CO2呼出过多,导致呼 吸性碱中毒,引起头痛、头晕。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消化系统
血液在短时间内被机体动员到 心、肾、脑等重要器官,引起消 化道血流减少。
肠道对低氧敏感,张力弱,蠕 动乏力,腹泻,持续时间较短。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高原对劳动能力的影响 *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低氧 *寒冷 *气流 *干燥 *紫外线强 *气候多变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高原习服与适应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习服过程中人体各 系统的变化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神经系统
大脑对缺氧最敏感:
1、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判断易失误。 2、烦躁不安,失眠,多梦,步态不稳,幻觉,头疼,头 晕,随机体调节而减轻,消失。 3、发生脑水肿,出现嗜睡、昏迷、惊厥,甚 至呼吸中枢麻痹。 如果3个月仍不能适应,应尽快移至低地。
海拔3700米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 3.特高海拔:高度在4500~5500之间 。人体进入此高度时,缺氧症状进一 步加重, 动脉血氧饱和度<80%,当 人体进入此高度时应遵循阶梯性适应 训练,否则容易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 原脑水肿 等严重的急性高山病。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海海拔拔22226600米米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2.高海拔: 高度在2500~4500之间。多数人
进入此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 症状, 如呼吸和心率增加,头痛、 食欲不振、睡眠差,容易发生高山 病。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海拔3100米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高பைடு நூலகம்病的发生见于以下情况:
①初抵高原:指海平面或平原地区人,初次 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但也有少数 人在2000多米就出现轻度症状。
②重返高原:指久居高原或高原世居者从高 原到平原居住一段时间之后,在重返高原 后出现了缺氧症状,这与他们在平原发生 了"脱适应"有关。
4.极高海拔:高度在5500~8848之间 。长期居住或执行任务的高原,一 般不超过5500米,到达海拔6000米 以上地区的人只有探险登山运动员 ,逗留时间也很短。人体进入此高 度时,机体的生理机能呈进行性紊 乱, 常需额外供氧,动脉血氧饱和 度在60%~70%。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海拔7600米
低大气压、低沸点,不利于烹煮食物; 低氧分压,每上升100m大气压下降0.99KPa; 低气温,海拔每上升1000m 气温下降5~6℃; 低湿度: 多风沙高风速、气候干燥 高辐射:强太阳辐射和电离辐射,中午尤其强烈;
气候多变, 一天见四季,衣物的配置一定要齐备; 多雷暴,每年夏季常出现雷暴,且常与冰雹同时发 生,每年4-9月份发生频率相当频繁.
临床主要表现为在到达高原后数小时或一两天 内,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痛、头晕、疲 乏、失眠、心悸、气短、胸部闷胀、耳鸣、鼻 衄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多数人在1周左右由 于代偿适应功能的建立,症状可逐渐消退,但 也有持续较久或青迁藏延高成原自慢然性环高境 原病的。
分类
高原反应
急性
慢性
急性高原反应 高原肺水肿
高原脑水肿
慢性高原反应
高原红细胞 增多症
高原血压异常
高原心脏病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一)急性高原病:
1、急性轻型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
最常见。是人们从海平面地区进入高原地区 以后发生的急性缺氧反应。在人急速进入高原 时发生率较高,据统计,约占进入高原人群的 70~80%。
一、高原的概念:
凡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面平缓, 起伏较小,而面积又比较辽阔的高 地,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即可称为 高原。但高原病常发生在海拔3000 米以上。
目前,国际上根据人体暴露于高原 环境时出现的生理学反应,将高原 划分为四个海拔高度: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1.中度海拔: 高度在1500~2500米之间。当人体 进入此高度时,一般无任何症状,或 仅有轻微症状,如呼吸和心率轻度 增加,除极少数对缺氧特别易感者 外,很少发生高山病。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心血管系统
对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较平原 地区快20~30次,适应后逐渐减慢。
血压增高,以适应机体缺氧。 初上高原出现血红细胞和血红 蛋白增高,造成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呼吸系统
呼吸加快,呼吸运动增强,特别是夜间, 周期性呼吸是司空见惯的。
周期性呼吸:快速连续的进行三到 四次的深呼吸后产生十至十八秒的呼 吸暂停,越频繁越表明高原反映加重;
③进入更高高原:是指已经产生高原习服或 适应的人,从一个高度进入更高度时出现 症状反应,这在居住海拔2000--3000米的人 进人海拔4000米以上时十分常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
三、高原病分型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 特点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