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境挑战之一,它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干旱等问题的加剧。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1. 海平面上升 随着冰川和南极洲、北极洲冰盖的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居民、海岛国家和生态系统。许多岛屿国家,如马尔代夫和太平洋岛屿国家,正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危险。沿海城市也面临着威胁,例如上海、纽约和伦敦等都可能面临日益严重的海洋入侵。
1.1 海岸线退缩 海平面上升导致了海岸线的退缩,沿海地区的土地逐渐被侵蚀。这不仅影响到沿海社区的生计,也破坏了海岸生态系统。例如,红树林湿地对于海岸防护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但由于海平面上升,它们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1.2 应对措施:海岸保护和堤防建设 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沿海地区。海岸保护和堤防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修建海堤和护岸,可以防止海水侵蚀和沿岸灾害,并保护沿海社区的居民和生活设施。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和保护海岸生态系统,提高其对海洋入侵的抵抗能力。 2. 冰川融化 全球变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冰川的融化。这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如水资源供应、生态系统和旅游业等方面。
2.1 水资源供应 冰川是许多地区的重要淡水资源的来源,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冰川融化会导致水资源供应短缺,尤其是在干旱地区。这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也会对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2.2 生态系统 冰川作为高山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冰川融化会破坏这些生态系统,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例如,熊猫等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正在逐渐消失。
2.3 应对措施: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 为了解决冰川融化对水资源供应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这包括增加水资源的储存和节约用水等措施,以确保人们的供水需求得到满足。此外,保护和恢复高山生态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滥伐和控制旅游开发的规模。
冰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冰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
1、地球上的冰川参与水循环
冰川是地球水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冰川的蒸发消融可以使得相关河流获得补给。
无时无刻不在参与着水循环的过程。
2、冰川具有调节气候功能
冰川也是地球表面下垫面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地球表面的主要下垫面的一种,冰川的反射率比较高,全球冰川的扩展可以促进地球环境进一步变冷。
冰川多位于高寒地区蒸发量比较小,影响全球气团性质气压带的运动等。
3、塑造地表形态
冰川作用可以形成独特的冰川地貌,比如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峡湾等。
4、影响生物迁移和土壤发育
冰川推进过程中会摧毁沿途地区的植物使得动物被迫迁移,土壤发育过程被迫中断。
冰川退却时植被土壤将会逐渐重新发育。
气候变暖对冻土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冻土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冻土的影响气候变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的生态环境,而冻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显著影响。
冻土,特别是多年冻土,是地球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常见现象,其变化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气候变暖对冻土的影响,包括冻土退化、环境影响、区域差异以及应对措施。
冻土退化的直接原因与表现气候变暖是导致冻土退化的直接原因。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多年冻土区的地温也随之上升,导致冻土融化。
这种融化不仅表现为冻土厚度的减少,还表现为活动层(即季节性冻土层)厚度的增加。
活动层是每年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其厚度的增加意味着冻土退化的加剧。
在青藏高原,这一变化尤为显著。
据研究,自2002年以来,青藏高原10米至20米深度的冻土层地温以每10年0.02℃至0.78℃的速度升高,观测到的活动层最大增厚速度为每年3.9厘米。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冻土的物理性质,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和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
冻土退化的直接表现还包括地表沉降和地形变化。
随着冻土融化,地表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导致地表沉降和地形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自然景观,还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影响。
例如,冻土退化导致的地表沉降可能会破坏道路、铁路和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增加工程维护和修复的成本。
冻土退化的环境影响与生态系统变化冻土退化不仅改变了冻土区的物理环境,还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冻土融化导致植被覆盖和土壤结构的变化,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气候变暖导致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比例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进一步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
另一方面,冻土融化还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
这些气体的释放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形成了对冻土退化的正反馈效应。
据估计,北极圈冻土区储存的陆地有机土壤碳约为14600到16000亿吨,冻土融化可能将这些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甲烷释放到大气中。
气候变暖对冰川和高山地区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

气候变暖对冰川和高山地区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冰川和高山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就气候变暖对冰川和高山地区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1. 冰川的消融和萎缩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和萎缩是全球变暖的直接结果之一。
冰川是我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地,然而温度上升造成的冰川消融和萎缩,不仅给供水和灌溉带来了严重威胁,而且还会增加暴洪和泥石流的风险,给附近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区带来巨大的损失。
保护措施:(1)减缓气候变暖: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如限制工业废气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可有效减缓气候变暖速度,为冰川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2)加强冰川监测与研究:通过建立更全面、系统的冰川监测网络,及时获取冰川的消融速度和萎缩程度等数据,为科学地制定冰川保护措施提供依据;(3)加大应急措施的投入:在冰川消融和萎缩带来的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警措施,组织人员疏散和开展抢险救援,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2. 高山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高山地区的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非常高,气候变暖对高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温度上升导致高山地区的积雪和冰层减少,影响了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与食物链减少,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
保护措施:(1)划定自然保护区:建立高山地区的自然保护区,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以保护高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通过加大对高山地区植物和动物物种的保护力度,促进物种的繁衍与恢复,维持生态平衡;(3)生态旅游与教育: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业,在保护高山生态的同时,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宣传气候变化对高山地区的影响,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3. 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冰川是重要的淡水储备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速度加快,水资源供应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高山地区的冰川融水对下游的农业、供水等行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冰川的消失将会导致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性。
冻融侵蚀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冻融侵蚀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冻融侵蚀是指在寒冷地区由于冰冻和融化循环引起的地质过程,常发生在高山、高原、冰川、冻土等地区。
它对地表造成的侵蚀和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讨论冻融侵蚀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温度变化: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冻融侵蚀的主要原因。
在寒冷地区,气温昼夜变化剧烈,日均温度可能从负数下降到零下数十度,并在白天回升到零上。
这种温度变化引发了岩石和土壤中的冻融循环,导致地表侵蚀。
2.冻融胀缩:冰融化时膨胀,冰冻时收缩,这种周期性的胀缩也是产生冻融侵蚀的重要原因。
当地表上的水进入岩石和土壤中后,随着温度下降,水分先发生膨胀,然后转化为冰,导致周围的松散物质也发生胀缩,增加了地表的破坏和侵蚀。
3.冰的滑移和磨损:在冻融侵蚀过程中,冰对地表松散物质的滑移和磨损起到了重要作用。
冰的运动使地表松散物质受到冲刷和切割,导致地表的磨损和侵蚀。
为了应对冻融侵蚀带来的地表破坏和侵蚀问题,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1.植被保护:通过植被的覆盖可以增加地表的稳定性,减少冻融侵蚀的发生。
植被能够减缓降雪的积聚和冰的形成,同时可以阻止冰的滑移和磨损,减少地表的侵蚀。
2.排水系统:在受冻融侵蚀影响较大的地区,应建设排水系统,将地表上的积水快速引导到下游地区。
这样可以减少水在岩石和土壤中的渗透,减缓冻融胀缩的过程,减少侵蚀的发生。
3.加固地表松散物质:对于容易受到冻融侵蚀的地表松散物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加固,增加其稳定性。
例如,在斜坡上可以建立挡土墙,通过抵挡冰的滑移和磨损来保护地表。
4.减少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加剧冻融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垦土地、采石和旅游开发等活动都会破坏地表的完整性,增加冻融侵蚀的风险。
因此,减少人类活动可以有效地控制冻融侵蚀的发生。
综上所述,冻融侵蚀是一种常见的地表破坏和侵蚀过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变化、冻融胀缩和冰的滑移和磨损。
为了应对冻融侵蚀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包括植被保护、排水系统建设、加固地表松散物质和减少人类活动等。
冰川消融的危机

冰川消融的危机随着气温的持续上升,全球大量冰川消融,造成了人类、其他生物以及环境的严峻威胁。
冰川消融的危机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科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减少冰川消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对冰川消融的危机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可能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讨论。
冰川消融对环境的影响冰川消融会影响环境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态系统、气候、水资源等。
首先,冰川消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冰川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许多动植物提供温度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冰川消融会破坏地球上现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人类和生物群体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冰川消融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冰川的消融会释放出储存在其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
此外,冰川消融还会对地球的水资源造成很大的影响。
冰川是地球上蓄水量最大的一部分,它们主要储存了许多重要河流的水源,包括黄河、长江、红河、雅鲁藏布江等。
当冰川消融后,许多河流在旱季中会干涸,导致当地居民的生计受到冲击。
影响的加剧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冰川消融的情况日趋严峻。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冰川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融。
在过去的 50 年中,全球的冰川中有 90% 减小了。
此外,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 100 年中上升了约 1 摄氏度,使得冰川消融的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
众所周知,冰川的消融不仅会引发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还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
加上十年来诸如全球化等政治和人口问题,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应对措施尽管冰川消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是人类可以采取措施来减少它的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减少碳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改进能效等,以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
此外,还可以采取冰川保护的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工程、限制开发项目、强化环保监管等。
此外,在减缓冰川消融进程的同时也要对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研究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研究青藏高原是全球第三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储量。
然而,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数量和储量正在快速减少。
冰川变化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供应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指标。
气候变化是冰川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冰川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气候系统的变化。
青藏高原的冰川变化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首先,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储水体,融化的大量冰川水会向海洋流入,导致海平面升高,影响全球的海洋气候系统。
此外,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导致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进程。
其次,冰川融化会导致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造成当地气候和降水模式改变。
青藏高原是亚洲最大的水源,冰川融化量的变化对降水量和水资源的供应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冰川融化增加了流域的径流,导致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的河流水位升高,进而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而在冰川融化量下降的情况下,水资源减少,会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等产业造成极大影响。
第三,冰川的变化导致大气环流的改变,影响全球气候。
青藏高原是全球唯一一个位于热带和温带的高原,冰川和雪的覆盖和消融状况会对大气环流和风向产生显著影响。
热带气旋和西风带的变动将导致全球气候格局发生变化,全球气候系统因此甚至可能出现剧烈的变化。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机理复杂,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
不同的气候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密切,如气温、降水、风力、湿度、云量等。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及其趋势至关重要。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紧密,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在全球层面上实施联合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浅析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纪的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_以冈底斯中段为例

第47卷 第1期2011年1月 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 I ONV o.l 47 N o .1January ,2011[收稿日期]2010-02-03;[修订日期]2010-08-02;[责任编辑]郝情情。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1 250000邦多区-措麦区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编号20001300009161)资助。
[第一作者]谢冰晶(1988年-),女,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E -m ai:l x i eb i ng ji ng @ 。
浅析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纪的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冈底斯中段为例谢冰晶, 程 捷, 田明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地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沉积记录。
本文重点对冈底斯中段第四系湖积阶地及剖面进行了研究,并采获了大量的孢粉和铀系等时线年龄值、ESR 年龄值,通过分析冈底斯中段第四系的沉积环境,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对第四纪的气候及生态环境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但使高原山区发生多期冰川作用,如且导致了黄土高原、亚洲内陆戈壁、大沙漠的形成,使高原湖泊退缩、湖面下降、湖泊向盐湖演变,一些外流水系也转化成内陆水系,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独特高原气候区,其结果使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扩大到全球,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的环境变化对全球环境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
[关键词]高原隆升 气候及生态环境效应 第四纪[中图分类号]P61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11)01-0121-12X i e B i ng-ji ng ,Ch eng Jie ,T i an M i ng-zhong .E ffects of Q i ngh ai-T i be t p lateau up lift on cli mate and eco-environm en t du ri n g the Q uatern ary :A case ana l ysis for the centra l section of G angd ise ,T i be t [J].G eol ogy and E xp l orati on ,2011,47(1):0121-013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球环境演化历程中许多重大事件的根源集中在亚洲地区(Y i n et al .,1996;Cane et al .,2001),其中青藏高原的隆升被认为是全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季风尤其是东亚季风的形成、演化和西风环流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M o l n ar et al .,1993;An et al .,2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3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咨询项目组3本文据“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项目报告整理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退缩 冻土退化 区域影响 应对措施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极为敏感。
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冻土退化直接影响该区域生态与环境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影响着该区域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
在多年连续观测、考察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冰川湖、泥石流滑坡、冻土退化的监测预警系统以及进行灾害防治措施研究示范的对策。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独特,对高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基础保障作用,在中国乃至亚洲的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近30年来,整个地球正经历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冻圈的影响极为明显。
气候变暖导致山地冰川加速消融退缩,引起冰湖溃决和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大;一些湖泊水位上升并淹没周边草场。
温度上升也使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发生程度不同的融化,对大型道路和工程建设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潜在或直接的破坏作用。
作为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冻土作用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加速退缩,不仅给高原本身的发展带来困难,而且影响到更大范围的区域气候过程和大气环流运动及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条件。
因此,采用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策略是支持藏区发展、构建稳固的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1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及其变化趋势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高地冰川的核心。
最新中国冰川本底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国境内有现代冰川36793条,冰川面积49873.44km2,占中国冰川总条数的79.5%、冰川总面积的84%和冰储量的81.6%。
在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西部的喀喇昆仑山和北部的昆仑山西段等山系冰川分布最集中。
在青藏高原内西藏自治区冰川数量最多,有现代冰川19594条、冰川面积24893km2、冰储量约2142km3[1]。
冰川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5座山系。
中国的冰川分为海洋型冰川(占中国冰川面积的22%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及横断山系)、亚大陆型或亚极地型冰川(占中国冰川面积的46%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及高原南缘和天山)、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占中国冰川面积的3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部)等3类[2]。
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全面、加速退缩趋势。
由于高原各区域增温幅度和冰川消融过程的不同,藏东南、珠穆朗玛峰北坡、喀喇昆仑山等山地冰川退缩幅度最大。
例如:1987—2000年,喜马拉雅山中段波曲流域冰川面积减小了20%,冰湖面积增加了47%。
位于希夏邦马峰东侧的嘎龙错湖面积增加了104%[3]。
大陆性气候的青藏高原内陆地区冰川退缩幅度最小[426],如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仅减少了1.7%[7]。
未来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情况将取决于该区的气温升高幅度。
在2030年、2070年和2100年气温平均上升分别为0.8℃(各地区有所差异,升温在0.4~1.2℃间),2.0℃(1.2~2.7℃)和3.0℃(2.1~4.0℃)的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将分别减少12%,28%和45%[2]。
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洋性冰川的退缩幅度仍将远大于青藏高原西部的极大陆性冰川。
气候变暖引起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面积的减少和冻土分布海拔下界升高,特别是在多年冻土边缘地带的岛状冻土区发生最明显的退化。
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多年冻土下界分布高度平均上升约70m(40~80m)。
自20世纪80年以来出现季节性冻结深度变浅、季节性冻土厚度变薄和冻结期缩短等退化现象,季节性冻土厚度平均减小20c m[8]。
预测未来在气候变化年增温0.02℃情形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5年后面积将缩小约%,年后将减少3%。
如果升温率每年达5℃,5年后冻 自然杂志 32卷1期特约专稿 08.81001.40.0201土面积将缩小13.5%,100年后缩小将达46%[9]。
那时,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将只存在于羌塘高原与极高山地。
2冰川冻土变化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适应对策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退化引发了一系列山地灾害并对青藏高原的资源环境带来深刻影响。
(1)山地冰川消融加速,融水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湖。
随着冰融水不断增加,冰湖逐渐扩张,以至溃决,造成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直接威胁到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交通安全。
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东段以及川藏公路沿线是西藏境内冰川最为发育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冰湖溃决最危险的地区。
如1981年7月,西藏聂拉木的阿玛次仁冰川末端的次仁玛错冰川湖溃决形成泥石流灾害,摧毁了50k m范围内的中尼公路等交通设施,诱发了多处大滑坡,冲毁曲乡附近的建筑及尼泊尔境内的逊科西水电站,导致尼泊尔200多人死亡[10]。
因此,急需加强对冰湖的调查,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对有严重溃决危险的冰湖进行监测和防治,可采取工程措施开挖溢洪道主动排水防止冰川湖水漫顶溃坝造成灾害。
(2)冰川退缩加剧,导致泥石流滑坡灾害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
冰川退缩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往往构成灾害链,从高寒山地到支流沟谷,再到人口密集的河谷,沿途逐级演化发展,灾害规模、破坏能力和危害范围不断扩大,造成巨大的损失。
例如,2000年4月9日,波密县易贡扎木弄巴发生巨型滑坡堵塞了易贡藏布河。
同年6月11日堰塞坝溃决,水位涨幅达55.36m,最大洪峰流量达到每秒1.24×105m3,冲毁下游帕隆藏布和雅鲁藏布江沿岸40多年来陆续建成的桥梁、道路、通信设施;严重冲刷易贡藏布和帕隆藏布河谷两岸坡脚,形成新的滑坡、崩塌灾害,毁坏大片森林;同时形成下游印度境内的灾害,造成重大损失[11,12]。
关于这类泥石流滑坡的预防和治理,首先要开展冰川退缩对泥石流滑坡影响机制的研究,做出泥石流滑坡活动及其潜在灾害的预测;并进行全区灾害普查,对重点城镇和基础设施实施灾害监测预警;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制定综合减灾规划,研发适合高寒区的减灾技术。
(3)高原湖面扩大淹没湖边分布的冬春草场,加剧了高原本来就缺乏冬春草场的困境,致使当地牲畜冬瘦、春死的情况加剧,进一步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
1970—2000年间,由于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靠冰川补给的河道径流增加,导致高原北部冰川下游的97个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净增加约428.6km2。
如藏北草原上的蓬错湖,由于其源头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加速融化,湖面面积增大了46.6km2[13],淹没接羔育幼防抗灾草场基地4处,淹没一般草场41.3k m2,被迫搬迁居民40户。
又如,由于冰川融水的增加,藏北的色林错有可能同其北面的崩则错、纳江错及其东面的班戈错等湖泊连为一体,进而将影响到拉萨—安多—阿里的交通。
应对措施:应该尽早对青藏高原湖泊的潜在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估并对其周围的生态与环境进行本底调查,建立湖泊灾害预警系统。
同时,建立草场淹没的应急预案和制定上游导流工程措施及利用湖泊水资源的方案,以有效减缓湖泊水位上涨带来的负面效应,并惠及当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
(4)冰川退缩严重影响区域生态与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
青藏高原分布着亚洲7条最重要的河流,其水资源的变化对下游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由于高原冰川融水量增加,短期内将使河流水量呈增加态势,但同时又会加大河川径流的不稳定性。
冰川融水与汛期降水叠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区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
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的持续退缩以至消失,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将有面临逐渐干涸的危险,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与环境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此应逐步建立包含冰川变化、冰川径流、河川径流、湖泊面积与水位以及气候因子等内容的观测网络,特别对以冰川补给为主的重点河流、湖泊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测。
(5)冰川退缩加大了高原特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难度。
青藏高原山地冰川是大自然赐于人类的珍稀旅游资源。
冰川退缩对冰川旅游资源影响突出表现在:一方面,降低冰川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引起的灾害破坏旅游设施、威胁游客人身安全。
如位于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绒布冰川消融,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脆弱性,特别是冰川融水与强降雨叠加导致自然保护区的突发性洪涝灾害。
因此需要综合评估冰川消融对冰川终碛堤、登山营地和旅游点可能造成的影响,开展监测和预警。
(6)冻土退化严重影响重大工程效能的发挥,特别危害到青藏高原上的道路。
如1990年对青藏公路调查结果表明,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多年冻土区520多公里,路基、路面破坏累计达343km,病害率高达66%。
1991—年,年间青藏公路大多数路段沥青混凝土路面下多年冻土层厚度都在减薄,特别是高温高含冰量路段,下Chi nese J our na l of N ature Vol.32No.1 Invit ed Special Paper200110 2降幅度达4m左右[14]。
未来100年内,若气温持续上升,稳定带冻土将向不稳定带转变,冻土分布向高海拔地带迁移,青藏公路等道路工程病害将会更加严重。
考虑到气候变暖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加强,为保障青藏公路的畅通,对公路沿线不同类型路段的多年冻土路基应采取不同处理方式。
在基本稳定型路段,应在路基下铺设隔热层以减小地表能量的向下传输,或铺设沙石路面以增大地面反射和地面蒸发散热;在准稳定型路段,应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碎片石护道,以有效降低路基地温,保护下伏的多年冻土;在不稳定型路段,采用对路基进行强迫冷却或采用陆面桥的形式进行道路建设;在极不稳定型路段,对于冻土厚度相对较薄的地区,应在路基填筑前对冻土进行融化并清干冻土融化的水分,然后进行道路施工,对于多年冻土厚度相对较大(>10m)的地段,宜采用旱桥架空的方式以确保路基稳定。
项目组简介 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和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决定成立项目组,共同就“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开展咨询调研工作;项目由孙鸿烈院士负责。
该项目设立了5个课题和若干热点专题。
项目组于2006年和2007年夏季组织了科学考察;2007年12月和2008年9月分别在北京和西藏林芝举办了第315次和第328次香山科学会议;先后召开了七次咨询工作研讨会。
最后形成了综合咨询报告和六份专题报告。
报告紧密围绕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及其影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项目组成员包括:孙鸿烈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施雅风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文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程国栋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郑度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袁道先院士(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冯宗炜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秦大河院士(中国气象局)、王浩院士(中国水利科学院)、丁一汇院士(国家气象中心)、姚檀栋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武素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欧阳华、张镱锂、姚治君、林振耀和张宪洲等研究员、张雪芹副研究员和冯雪华高级工程师及刘林山博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王宁练、赵林、鲁安新、丁永建和刘时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崔鹏和陈宁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赵新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刘晓东研究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康世昌和朱立平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