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公开课教案doc
第9课: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教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备课人:王建辉【课前延伸】:【学习目标】:1.掌握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兴起与建国;2.记住“陈桥兵变”、“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和宋金议和等重大历史事件,理清本课的发展线索;3.探究复杂的民族关系,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契丹与北宋的关系(3)金的建立(4)岳飞抗金学习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2)正确评价岳飞抗金(3)正确认识辽、宋、西金、金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杨家将抗辽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吗?请两位同学分别起来讲一讲。
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两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哪个朝代时期呢?期间还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第一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0页——P51页前两段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害羞下列问题)(一)契丹的兴起:1.隋唐时期,契丹逐步强大起来;2.契丹族强大的原因有哪些?(1)契丹人与汉人接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逐步学会农耕生活34.哪一个皇帝在位时,辽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造成了什么结果?(二)北宋的建立1.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2.五代后期,黄河流域地区面临着怎样的形势?(统一趋势不断加强)34.注意几个问题:(1)记住三个成语故事:①陈桥驿兵变②黄袍加身③杯酒释兵权(2)北宋建立的意义是什么?(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3)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它统一的只是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局部统一。
第二部分:辽、宋、夏的和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1页最后一段和P52页的前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北宋建立以后,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什么政策?(防御政策)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目标:1. 了解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 掌握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3. 分析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局面。
2. 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教学难点:1. 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一章: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教学内容:1. 辽朝的建立和兴衰。
2. 宋朝的建立和兴衰。
3. 西夏的建立和兴衰。
4. 金朝的建立和兴衰。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局面。
2.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和势力范围。
3. 分析各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第二章: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教学内容:1. 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2. 辽、宋、夏、金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2. 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第三章: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教学内容:1. 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2. 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经济的影响。
3. 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文化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2. 通过实例、数据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经济的影响。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教学内容:1. 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
2. 辽、宋、夏、金时期的重要民族关系事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
2. 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的重要民族关系事件。
第五章:辽、宋、夏、金时期的对外交往教学内容:1. 辽、宋、夏、金时期的对外交往特点。
(完整word)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课标要求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重难点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课件播放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片段。
提问: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你知道萧峰是什么人吗?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中提到过哪些政权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部电视剧中曾出现过辽、西夏、大宋、大理等政权.萧峰、段誉、虚竹等人,生活在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大约从10世纪初到1276年南宋灭亡,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伐并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政权吧!-、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篇)展示唐朝疆域图和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图提问:当时五代有哪些?在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主要有哪些政权对峙?过渡: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北宋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状况,但是依然存在各种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
(一)自主学习填写宋、辽与西夏、金的建立各种政权建立的表格(二)民族大家庭1、契丹族(辽)图片展示契丹的兴起地图与青牛白马传说的图片。
提问:请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我们通过这首诗,看出契丹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行营到处即为家,四时畋猎是生涯.(游牧和渔猎的生活)思考和分析:契丹族兴起和强大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隋唐时期,躲避战乱的中原人来到契丹地区,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契丹地区经济的发展;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慢慢强大起来。
(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2、党项族展示西夏地图与党项族人民图片。
讲述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党项首领,元昊,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少数民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一个民族的人么?我们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女真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啊?(游牧,狩猎)介绍女真族的起源与发展。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兴趣。
2. 通过图片和地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概念。
2.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特点。
2.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图片和地图。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地图,让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时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简要介绍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导入部分,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时代有了初步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的章节中,我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代的历史事件。
第二章:五胡乱华与南北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 了解五胡乱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了解南北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1. 五胡乱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南北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1. 五胡乱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的主题。
2. 详细讲解五胡乱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讲解南北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制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对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建立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我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章: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教学目标:1. 了解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1. 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1. 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1. 通过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统一的必要性。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参考教案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理解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
2. 使学生掌握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及特点。
2. 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及其历史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交替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地图、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
3.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内容: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2. 辽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 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 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 金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新课内容】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教师阐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如政权林立、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等。
2. 辽朝基本情况教师介绍辽朝的建立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 宋朝基本情况教师介绍宋朝的建立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 西夏基本情况教师介绍西夏的建立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 金朝基本情况教师介绍金朝的建立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战争、和亲、贸易等。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2)掌握各个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及其之间的关系;(3)分析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2)运用地图、时间线等工具,梳理各个民族政权的发展脉络;(3)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分析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3)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介绍;2. 各个民族政权的成立、发展及其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各个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及其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各个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政权的领导者,模拟政权间的互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2. 历史地图、时间线等教学工具;3. 角色扮演道具、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2. 新课内容:讲解各个民族政权的成立、发展及其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案例分析:分析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和亲、战争、贸易等;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政权的领导者,模拟政权间的互动;七、课堂练习:1. 根据教材或相关资料,填写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间线;2. 分析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举例说明和亲、战争、贸易等方式对当时社会的影响;3. 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认识。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一、教案简介《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现象,认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的政权分布和更迭;(2)认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3)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资料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现象;(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政权更迭的原因及影响;(3)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差异与融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和尊重;(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时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3)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2)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3)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特点。
2. 教学难点:(1)政权更迭的原因及影响;(2)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3)文化交流的表现及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2)引导学生关注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3)让学生总结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政权更迭的原因及影响;(2)分析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3)阐述文化交流的表现及意义。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政权更迭、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看法;(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2)布置相关思考题,加深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理解。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

七年历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设计(人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2)掌握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建立、发展及消亡;(3)理解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格局;(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异同;(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历史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3)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2. 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建立、发展及消亡;3. 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与互动;2. 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历史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3. 民族政权并立时代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七年历史》;2. 相关的历史地图、图表;3. 互联网资源、历史案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2)通过展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地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建立、发展及消亡;(2)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政权并立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异同;(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深入探讨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历史现象;(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总结提升:(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2)强调民族政权并立时代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大家建
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网络
(五)、巩固检测(历史知识我知道)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互相检查
检测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记忆
(六)、小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我的困惑是
学生自主梳理历史事实,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满足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归纳能力。
在回答问题中复述历史事实,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承上启下,为“澶渊之盟”的评价做铺垫。
(二)、合作探究(探究历史我能行)
结合课本P51的两种观点,你怎样评价澶渊之盟?同学们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三分钟后,小组要阐述观点。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第一课时
主备人:靳军凤审核人:王喜荣
教学目标
1.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各政权的基本情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对民族战争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契丹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澶渊之盟的评价
教学手段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包含地图、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教师点拨,课件展示。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含义的准确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建网络)
请你用一种方式(或示意图、或表格、或其他形式)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老师出示自己的网络图和学生共享。
教师总结课堂:
契丹建辽阿保机,
党项建夏是元昊
教师:组织探讨(适时可以参与学生小组)——评价——总结。
小组探讨
小组发言
思维碰撞
不仅要熟知历史事件,还要能评价历史事件,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拓展思维,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以及个性化解读历史的能力,小组学习,合作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拓展延伸(纵横历史任我行)
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与后来的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是同一类性质的战争吗?你如何看待本课所学习的民族之间的战争的性质?
活动二: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1: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同学们知道赵匡胤是怎
样当上皇帝的吗?
问题3:宋辽之间的关系怎样?
问题4:宋夏的关系如何?
教师巡视课堂——提问——点拨评价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活动一相关内容,大字细读,小字略读。
在课本中勾画出活动二中的四个问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一、巧设问题,激情导入
杨家将的故事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故事衔接到课本知识。
二、展示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引领课堂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三、活动过关,激活课堂
(一)、设问导读(述说历史我能行)
活动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