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的模拟与预测——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基于CGE模型的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模拟分析

注 的 一 个热 点 问题 , 章 以 一 般均 衡 模 型 的原 理 为 基 础 , 建 了 中 国经 济 的 可 计 算 一 般均 衡 模 型 . 拟 文 构 模 分 析 了 当农 民工 在 城市 各 个 行 业 的 就 业 比 例 发 生 变 化 时 , 乡 居 民 的 收 入 变 化 以 及 宏 观 经 济 指 标 的 城
中国经济 的一 个典 型特征是城 乡二元 经济 , 民工 的 问题 也 是 中 国面 临的一 个重 大 问题 。从 农
统 计年鉴 的数据来 看, 农村 的从业 人员数 量大大 高于 第一产业 的从业 人员数量 , 这个 巨大的差额 可 以理解为农 民工 。我们应该 注意到 , 虽然农 民在城镇 的各个产业 中工 作有助于提 高他 们的收入 , 但 是 从有关 的调查和研 究可 以看 出, 中国农 民工的 工资 水平 远低 于 同行业 的 就业 人 员 的工资 。 中国 农 民工的工 资水平仅 仅为行业 平均 水平的 7 %【 。如果对 比城 乡工 人的工 资差距 , 种差距 会显 0 1 ] 这 得更 为 明显 , 民工和 城镇工 人的工 资水平 的差距如 图 1 示 。 农 所
变动。
[ 键 词 ] 可 计 算 一般 均 衡 模 型 ; 会 核 算矩 阵 ;农 民 工 ;』 资性 收 入 ;可支 配 收 入 关 社 = [ 中图 分 类号 ] F 0 . 34 6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0 —0 X 2 0 ) 302 —2 文 0 958 ( 07 0 —181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就业状况的预测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就业状况的预测作者:马跃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4期[摘要] 本文采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我国1952年~2006年的就业人数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RIMA(2,1,1)模型提供了较准确的预测结果,可用于未来的预测,就此可为我国社会保障部门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关键词] 时间序列分析就业人员合计 ARIMA模型未来预测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并列为各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四大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难题;增加就业的难点,体制转轨释放出的压力,信息化进程加快使就业的难度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为了准确预测我国就业人数的发展趋势,使所建模型既要满足实际的要求,也满足统计方法理论的要求,故文章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来建立我国就业人数的预测模型。
一、RIMA模型的构建思想ARIMA是一类常用的随机时间序列模型,由博克斯、詹金斯创立。
它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时间序列短期预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某些时间序列是依赖于时间t的一簇随机变量,构成该时序的单个序列值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整个序列的变化却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用相应是数学模型近似描述。
通过对该序列的分析研究,能够更本质的认识时间序列的结构与特征,达到最小方差意义下的预测。
ARIMA(p,d,q)模型中,AR指自回归,P为模型的自回归项数;MA为移动平均,q为模型的移动平均项数;d为时间序列成为平稳之前必须取其差分的次数。
其一般的表达式为:Yt=a0+a1Yt-1+a2Yt-2+…+ap Yt-p+b0Ut+b1Ut-1+b2Ut-2+…+bqUt-q二、ARIMA模型的应用根据ARMA模型的前提条件,建立模型的时间序列方法是以平稳随机时间序列为前提的。
选取我国1952年~2006年就业人数合计的数据,令其为W,并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处理。
中国农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及预测

中国农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及预测作者:沈汉溪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10年第04期摘要:文章根据发展经济学产业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就业人员的演变规律,以及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折线图,采用二次曲线模型,预测我国未来五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并计算预测误差。
关键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二次曲线模型;预测一、前言通过考察世界各国经济的增长规律,发展经济学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农业就业人数和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都相对下降,而且农业就业人数还会绝对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恩格尔定律以及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变化有什么规律?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国内文献多是预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如齐国友、周爱萍和曾赛星用二次和三次曲线预测了2004-2020年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并采用三次曲线的预测结果。
而预测我国农业就业人员变化规律的文献不多,因此本文研究是有意义的。
预测我国未来五年内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变化规律无疑可以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如编制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二、模型、数据及方法本文采用的预测方法是时间序列方法预测方法。
一般时间序列方法是纯数学的方法,即预测时只考虑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而不考虑数据变化背后的经济规律。
本文在对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进行预测时,利用了发展经济学中有关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构成变化规律和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员的演变规律,因而本文的预测是有理论依据的。
经济预测科学中的单个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有:(一)传统时间系列分析法这一类型预测方法包括:第一,平滑预测法(这又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差分指数平滑法、自适应过滤法);第二,趋势曲线模型预测法(这又包括直线模型预测法、多项式曲线模型预测法、指数曲线模型预测法、修正指数曲线模型预测法和成长曲线预测模型);第三,季节变动预测法(这又包括平均数趋势整理法、趋势比率法、环比法和温特斯法)。
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及家庭因素分析_基于农户调查的Logit回归模型

2010.2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及家庭因素分析——基于农户调查的Logit回归模型黄宁阳龚梦(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劳动力迁移理论和相关研究,对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和家庭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和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单位性质对于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有影响,从事个体经营或在私营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更愿意在省内转移;打工年限在5年以上的人更倾向于跨省转移;打工收入在2万元以上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年收入对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影响呈现“倒U型”;家庭耕地面积在2亩以上对是否跨省转移的选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因此,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统筹城乡户籍制度,鼓励农民实施多种经营,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利用,从而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稳定而彻底转移。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省内转移意愿 Logit回归模型一、引言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0%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标志,2007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仍为40.8%,因此,有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以往关于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表明,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劳动效率低向劳动效率高的地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经济学理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使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部门,从而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
1978~1998年间,农村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农业)向生产率高的部门(非农产业)流动过程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蔡昉,2000)。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农民工流动的问题及需求分析——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 4 A oa f
— — 一
、
年份
2 H3 00 20 06 2o o9
东部
6 9 9. 7 1 O. 4 6 3.
中部
1 9 4. 1 8 4. 3. 11
西部
1 2 5- 1 9 4. 2 3 5-
国外
2 1
l3 o9 18.
43. 8 563 7
数据来 源 :国务 院研究室课题组 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调研 报告》 《 ( ) 二 利用S S 软件进行分 析 PS
工流动 问题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 。
[ 关键词 ] 民工流动 托 达罗模 型 多 农 元线性回归 = . M表示从 农村迁入 城市 的人 口数 , 表示 预期 的收 d 2 世 纪 8 年代 以来 , 0 O 中国经济社会生活 中出现 了一个特殊 的现 象 d p础一r。其 中 , 农民工问题 。所 谓农民工就是 指户籍身份还是农 民 , 主要从 事 人差异 , 但 w表示 城市实际工资水平 , 表示农村的平均收入 ,代 表就业 r p 的是非农业生产 , 依靠工资 收入 生活的人员 。 目 前全 国农村外 出务 工 概率 。关注流动就业成 本的学者认为 , 民工就业 区域 的选择是将 成 农 劳动力 已经 突破了 1 5 , . 亿 他们进 城务工 , 2 跨地 区流动就业 , 流动 的频 本与收益进行 比较 之后 的选择 , 中成本包括交通等 直接成本 和心 理 其 繁和普遍 , 得农 民工流动 成为当代 中国社会 发展中 的一个特殊 的社 压力 、 业歧视 等间接成本 。即 M = ( —C , 中 , 使 就 fd ) 其 M代表 从农村 迁 会 问题 , 解决好 这个 问题 的意义重大 。 入城市 的人 口, 代表预期的收入差距 , 代表流动成本 。 d c 研究背景 二、 建立农 民工流动的回归模型 ( 现阶段农民工问题又有 了新 的特点 一) 【 指标 选择 一) 首先 , 农村劳动力总体过剩还是肯定 的, 国务 院发展研究 中心 20 06 根据 以上有关农 村劳动力转移 理论的有关论述 , 笔者认 为现实生 年对全 国2 4 个村庄的调查显示 , 4 79 1 的村认 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 活 中, 民工 的转移确实是基 于转移收益 与成 本的 比较进行 的。因此 / 农 可转移( : 阶段我 国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主要特点) 韩俊 现 。 本文选 取工资差距 和转移成 本为指标 。以 2 0 年黑 龙江省绥 棱县后 06 其次 , 民工群体不断 的分层分化 , 同群体 的利益诉求有较大的 头乡六村 的劳动力转移 的人户调查数 据为基础 , 农 不 利用 ss软件 进行多 ps 差异 。农 民工经过三 十年 的发展 , 已经基本分为三类 , 一类是基本融人 元线性 回归分析。 城市 的 , 是长期 在城市 打工但 每年都会 回农村 的, 一类 还有一类是在城 表 2黑龙江省绥棱县后头乡的劳动力转移 的入 户调查数据统计 市里做 短期的农 民工仍 以农业为主 、 工为辅 的。三类农 民工各 自 务 有 流人区域 流人人数 平均工资 平均转移成本 自己不 同的利益需求 。 再 有 , 民工流 向的区域发 生了重大 的变化 。从 0 农 9年开始 , 民 农 乡 内 6 7 5 0 .6 9 74 194 1 5. 7 5 工的流动开始向西部 、 中部地区转移 :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 村司近 日发布 的 20 年农 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 民工流向西部地 区的比例 比上 年增 09 农 乡外县 内 6 4 5 2 75 2 38 2 1. 6 4 长 了3 . 流 向中部地 区的比例 比上年增 长了 3 . 流 向东部地 区 5 %, 8 3 %, 2 县外省 内 86 1 67 . 92 3 5785 6. 6 8 的 比例 比上年下降了 8 %。 . 9 表 1农 民工就业区域布局( %) 省外 国内 61 8 7 5 .8 4 91 9 56 7 9 .l7
向量自回归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向量自回归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它能够捕捉多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用于预测未来的经济变量。
本文通过对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在经济预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给出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案例。
第一部分:简介1.1 背景和意义经济预测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决策者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经济预测方法如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主要关注单个经济变量的预测,无法捕捉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而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引入多个经济变量,能够更准确地进行经济预测。
1.2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原理和特点向量自回归模型是一种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它基于单变量自回归模型的思想,假设每个变量的当前值与自身过去值以及其他变量的过去值相关。
具体而言,VAR模型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X_t = c + A_1*X_(t-1) + A_2*X_(t-2) + ... + A_p*X_(t-p) + ε_t其中,X_t是一个n维向量,表示包含所有变量的观测值;c是一个常数项;A_i是n×n维系数矩阵;ε_t是一个误差向量,服从白噪声过程。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特点在于能够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需要事先指定因果关系。
另外,VAR模型还具有灵活性高、模型拟合能力强和理论解释性好等优点。
第二部分: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应用2.1 宏观经济预测向量自回归模型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预测。
通过引入多个宏观经济变量,如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可以更全面地预测经济走势。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VAR模型相较于传统的单变量模型,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宏观经济预测结果。
2.2 金融市场预测向量自回归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的预测。
研究者们通过引入股票市场指数、汇率、利率等变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预测未来的金融市场走势。
中国农村劳动力返乡:基于人力资本回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在最初的 t时期 , 假设 a 两个区域经济发展 ,b 水平 相 同,尚未 形成 二元 经 济 。此 时 ,a ,b两个 区 域经 济 增 模 型 相 同,为 y t 一A ( ) [ () K t H
感 谢匿名评 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 ,笔者 已做 了相应 修改,本文文责 自负 。
10 0
经济理 论 与经 济管 理 绘 了二元 经济下 劳动力无 限供给 的经 济增长 图景 。] [ 5 之后 ,拉 尼斯和 费景汉 ( aiadF i R ns n e )对刘 易斯理
21 年第 1 期 01 l
[ 中图分类号]F 4. 文献标识码]A [ 2 14[ 文章编号]10 -56 (0 1 1 1O 9 00 9X 2 1)1—0 O一0
的回迁及 其 收入增 长 。
一
、
引 言
人力 资本对 区域 经济 增 长具 有重 要 作 用 ,而 该 区域 经济增 长情 况反 过来 影 响人 力 资本 的 回报 。在 罗默 (o r R me)和 卢卡 斯 (ua)作 出开 创 性 贡献 L cs 之后 ,研究 又将规 模 报酬 递增 、不 完 全竞 争 以及 人 力 资本等 因素引入 了增 长模 型 。】 ] lr 阿吉翁 和霍 依特 ]
经 济理 论 与经济 管理
21 0 1年第 1 期 1
中国农 村 劳 动 力返 乡 :基 于 人 力资本 回报 的理论 和 实证 分 析
伍振 军 郑力文 崔传 义 孔祥智
(.国务 院发展 研 究中心 ,北京 1 101 ;2 000 .中国人 民 大学,北京 107) 082
[ 要] 本文借鉴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 型和托达罗模型,构造 了农村劳动力两阶段迁移 提 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返乡是理性选择,原 因是其人力资本回报在欠发达地 区要高
我国农村居民农业经营性收入实证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农业经营性收入实证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其中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因此,本课题围绕“我国农业经营性收入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从科技发展、财政投入、播种面积和就业人数四个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发展、财政投入、播种面积对农业收入都是正向影响,就业人数对农业收入是负向影响。
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农业收入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收入;农业投入;对策建议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提高。
最近五年我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实现了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
同时,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正朝着全民小康目标迈进。
虽然,我国近几年在农业上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就国内而言,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较为低迷与农业的低速发展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就国际而言,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同时又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农业收入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不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要改变当前农业收入低速增长的不利局面,就有必要研究影响农业收入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地提出建议。
因此本文就中国农业经营性收入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希望通过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影响我国农业收入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农民增收建议,进而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对农业收入问题的研究,国外较早。
schultz早在1964年《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一书中指出,政府对于农村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更好地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的生产总值。
barro《government spendingin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中运用扩展的内生增长模型,考察国家人均gdp增长率和政府农业支出比例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政府农业支出比例负相关并且不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基 于 向 量 自回 归模 型 的 实证 分 析
龚 梦 ,成 峰 袁 方 , ,汪 晓银
( . 中农业 大学 经管学 院 , 1华 湖北 武汉 4 07 ;. 中农业 大学 理学 院 , 3002华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0
摘 要 随着我 国经济的发展 和农 业生产力 的提高 , 多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选择 外 出就 业。 更 本 文 首先 对 影响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外 出就 业 的 因素 进行 分析 , 然后 根据 已知数据 , 立 了 向量 自 建
第3 0卷第 3期
21 0 0年 6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 0 No 3 13 .
J u n l fHu n g n o ma i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 o r a a g a g N r lUn v ri o y
Jn2 1 u .0 0
我 国农 村 劳 动 力外 出就 业 人 数 的模 拟 与 预 测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着 农业 生 产力 的提 高 和农 村人 口的增加 , 村 的大 量剩 余 劳动 力开始 选 择外 出就 农
业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 、 社会进步与和谐 的突出问题 。因此 , 本文研究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外 出就 业 的影 响因 素 , 立 合 理 的数 学模 型 来 模 拟 与 预测 外 出 就业 人 数 就 很 有 必 要 。 建 它不 仅能 帮助 我们 掌 握农 村 劳动 力 市场 的变 化 , 能 为政府 决 策 提供科 学 的依 据 。 还
— —
A, mpiiala alss b s d o e t r a o e e so o e le rc n y i a e n v co ut r gr s i n m d l
GONG e g,CHENG e g,YUAN a g,W ANG a - i M n F n F n Xi o y n
p o me tpr b e me y r r llboe si na ly n o l m tb u a a r r n Chi . Ke y wor r r ll b r r ds u a a o e s;v c o u o e r s i e mo e ;smu a in a d p e i t n e tr a t r g e sv d l i l t n r d c i o o
中图分 类 号 F 2 . 3 36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0 8 2 1 ) 31 50 0 38 7 (0 0 0 —1 - 4
S m u a i n a d p e i t n o he n mb r o h n  ̄r a a o e s wo ki g a y f o m e i lto n r d c o n t u e f c i a ur llb r r r n wa r m ho i
t a h c u a y i 2. % .F n l h tt e a c r c s9 1 5 ial y,c re p n i g p l i s a d s g e t n r r s n e o s l e t e e o r s o d n oi e n u g si sa e p e e t d t ov h m— c o
Absr c W ih t e de eo me to h n ta t t h v l p n fc i a ̄e o o n g iulu a r d tvt c n my a d a rc t r lp o uci i y,mo e a r ur l sc i r nd mo e s p u h - n s a o e s wo k a y fo h me I h s p pe ,t e f co s wh c f c i e e r rll b r r r i — e e lb r r r wa r m o . n t i a r h a t r i h af tCh n s u a a o e s wo kng a e wa o h me a e a ay e . Th n,o h a i fk o t y f m o r n lz d r e n t e b ss o n wn daa,a v co utr g e sv de se e b ih d e t ra o e r s ie mo li s a ls e t i l t nd fr c s he n mbe fr r llbo e swoki g a y fo ho r m 01 o 2 2.I Sp o e o smu ae a o e a tt u ro a a r r r n wa m me fo 2 0 t 01 u r ti r v d
( .c ol f cn m cadMaae etH ahn giu ua U ie i , h n4 0 7 ,C ia 1 Sh o o oo i n ngm n, uzogA r l rl nvr t Wu a 3 0 0 hn ; E ct s y
2 c ol f cec , uzogA r u ua U i ri ,Wu a 30 0 C ia .S ho ine H ahn gi l r n e t oS ctl vs y hn4 0 7 , h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