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修订说明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教材解析及教材说明

《整理与练习》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先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引导学生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解决一些新的或现实背景较浓的问题,获得对相关知识一些新的认识。
最后,引导学生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
“回顾与整理”的任务是回忆再现已学的知识,并通过整理沟通联系,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先引导学生回顾并整理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再引导他们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常用土地面积单位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以及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和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方法。
其中,对面积公式的回顾与整理,既注意公式的再现,更强调公式的推导过程;既注意不同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区别,更强调不同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关联。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能提升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识水平,而且能获得整理所学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
“练习与应用”第1题要求学生比较画在点子图上的四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帮助他们在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相关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
第2题让学生看图计算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
第3题让学生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使它们都与图中的长方形面积相等,这样的操作有利于他们进一步体会各个图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更加透彻地领悟各个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方法。
第4、5题是让学生在稍复杂的情境中解决与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比前面练习中的实际问题要复杂一些,但更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来说也更有吸引力和挑战性。
第7题是利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公式的应用水平,也有利于他们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第8题涉及千米与米、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相关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提高解决有关面积计算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数与代数”教材修订说明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册次 三下 四上 四下 五下
解决问题内容
应用的策略
两步连乘实际问题 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 两步连除实际问题 相遇问题 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6~例9) 画图、列表 灵活运用从已知条件出 发和从所求问题出发寻 找等量关系; 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 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和除法 初步联系
用分数表示倍数关系
拓展到 倍数关系 从1/4推理除 法算式,体 会数量关系
(三)关于小数的意义
·合理调整学习起点
·展开推理思考过程
·加强读写方法指导
小数的意义
分米改写成米 激活经验 厘米改写成米 推理思考 迁移理解 读写指导
小数的意义
独立思考
延续情境 压缩推理
假设
2个改1个 体验策略
理解数量变化
选择和灵活运用策略
曾经方程解 策略多样
自主选择
比较中 体会特点
选择和灵活运用策略
试验调整 交流体会
谢谢,请指正!
知识 方法 思想
提出问题
四、“解决问题策略”的修订
·整体思考,系统编排
·以解决问题的步骤为暗线
·降低部分习题的难度
·改写或新编部分内容
(一)系统编排 ·一二年级,生活经验、实际操作 ·三年级起编排策略单元 ·将策略应用于其他实际问题的教
学中
册
次
“解决问题策略”内容
基本策略: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问题 基本策略:从所求问题出发分析问题 基本策略:灵活运用从已知条件出发 和从所求问题出发分析问题 (列表整理信息,总结解题步骤) 常用策略:画图整理信息 常用策略:列举 常用策略:转化 常用策略:假设 选择和运用适当策略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_《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例1是一个与长方形周长、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列举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初步感知运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
教材首先结合情境图提出问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这里的情境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探索并运用列举的策略作些铺垫。
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有三个:一是要认识到22根1米长的木条总长度就是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二是由此判断出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长方形,围法是多样的;三是进一步明确,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要把符合要求的围法一一列举出来,并通过对不同围法的比较找出使长方形面积最大的围法。
为此,教材分四步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步,通过“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在讨论中明确: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的长方形周长是22米,且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但围法是多样的。
第二步,通过“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想到:要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可以用22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先算出长与宽的和,再把符合要求的长、宽一一列举出来。
第三步,明确要求学生:“你能先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吗?”从而使他们借助教材给出的表格,完整地经历列举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掌握列举的方法。
第四步,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解决问题的体会,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列举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总结运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学生回顾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一方面引导他们再次体会列举的策略价值,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在回顾中加深对列举策略应用过程的认识,丰富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练一练”第1题是一道与时间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
2014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说明模板

六上
按比例分配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 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 百分数除法实际问 题
(二)以解决问题的步骤为暗线,
贯穿于策略和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
所有例题中
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
理解问题 拟定计划 实现计划 回顾反思
灵活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问题
回顾过程 明确步骤
(三)重视基本策略的奠基作用
从条件出发
假设
2个改1个 体验策略
理解数量变化
选择和灵活运用策略
曾经方程解 策略多样
自主选择
比较中 体会特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
体现分配律 的问题背景
运算顺序 的规定
运算律 的推广
(六)增加教学常见数量关系的 例题,体会模型思想 总量模型:总量=部分量+部分量 路程模型:路程=速度×时间
常见的数量关系
认识名称
复名数表 示单价
主要模型 推出变式
三、“探索规律”的修订
·将单元调整为专题活动 ·突出规律的“探索”过程 ·不把掌握和应用规律作为主要评 价标准
·改写或新编部分主题
册
次
“探索规律”专题
间隔排列 有趣的乘法计算 简单的周期 多边形的内角和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和与积的奇偶性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面积的变化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一)重视对情境的感知和数学 问题的自然生成
整体感知
例3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48×2
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48×3 口算几百乘一位数 400×2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次进 位、连续进位)4×152 4×248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试一试”:三位数乘一位数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法则
【名师推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教案(超全超详细共262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负数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是例 1 、例 2 和练习一的第 1 ~ 6 题,教学用正、负数表示气温和海拔高度。
第二段,是例 3 、例 4 和练习一的第 7 ~ 10 题,教学用正、负数表示盈亏情况和不同方向的路程。
这部分教材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是多少”,为接下来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作些准备。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 .为什么要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认识负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让学生联系认识整数的已有经验,着重在整数范围内初步认识负数,把注意力集中于体会量的相反意义,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建立较为合理的有关数的认知结构。
第二,希望学生随着对小数和分数的进一步认识,逐步丰富对负数的感知,从而为第三学段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好基础。
2 .要注意体会教材安排的认识负数的层次。
这部分内容一共安排了四道例题,第一课时教学例 1 和例 2 ,第二课时教学例 3 和例 4 。
那么,例 1 、例 2 与例 3 、例 4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例 1 、例 2 以及与之配合的练习题,学习素材只涉及气温与海拔高度。
作为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与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都非常直观形象,因而用相应的正数和负数表示每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就显得很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
例 3 、例 4 所涉及的盈亏金额、不同方向的路程等相反意义的量,相对来说,稍微抽象一些,理解的难度也相应大一些。
而且,教学例 4 后的“试一试”中,教材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上的点填出相应的正、负数,从而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自主探索小数的性质和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帮助他们进一步丰富对小数的理解。
教材一共安排了四道例题。
例4引导学生联系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的已有知识,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教材先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比较的心理需求,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在比较中初步感知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例5引导学生联系用小数表示物体长度的已有知识,再次感知小数的性质。
教材先让学生把0.1米、0.10米和0.100米分别改写成以分米、厘米和毫米作单位的数量,再启发他们借助直观比较这三个数量的大小,并最终推知0.100米、0.10米、0.1米这三个数量是相等的,从而再次感知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上述两次活动的基础上,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例6引导学生应用小数性质改写小数,通过改写促使他们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教材结合购物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几种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在讨论中体会可以应用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从而使原来的小数得以化简。
随后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数的大小的前提下,把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或整数改写成三位小数,从另一个角度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主要让学生在应用小数性质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其中,第1题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表示直线上的同一个点,引导他们联系小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第2题引导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进一步明确:小数中的“0”有些在末尾,有些不在末尾,根据小数性质能够去掉的,只能是处于“小数末尾”的“0”。
这样的练习,显然十分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强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2015年秋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定稿

2015年秋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定稿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各位老师:大家好~受马校长委托,今天由我来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分析,其中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今天我将从本册教材基本内容、调整和变化、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教学建议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全册教材的基本内容:一、全册教材基本内容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
略中间还有2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包括“校园绿地面积” “班级联欢会”以及专题活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相当于原来的“找规律”内容分,只是“找规律”就要让学生找规律,又要用规律,既有例题又有习题,而改成专题活动后则降低了学习难度,只有例题,不安排习题。
其中实验教材中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和“公顷和平方千米”合并为“多边形的面积”,“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二)”合并为“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增加了“用字母表示数”。
同时为了保证新旧教科书内容的顺利衔接,避免出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漏洞,在书末以附录形式增补了“确定位置”和综合与实践“数字与信息”,共8页。
这两个内容原来都安排在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在本轮教材修订中,考虑到它们的内容难度,以及它们与其他内容的相互关联,同时考虑到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这两个内容都调整至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而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从四年级下册调至五年级下册。
这样一来,2014年秋季升入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没有学过上述内容,而升入五年级后也没有机会学习。
于是,在五年级上册增补了“用数对确定位置”以及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字与信息”。
二、主要的变化本册教材的变化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整合小数乘、除法,适当加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适当压缩小数四则计算所占的教材篇幅,尽可能减少一些机械、重复的计算练习,给探索性的数学学习留出更大空间;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小数乘整数与小数乘小数、一个数除以整数与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在更为一般的层面理解相应的计算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