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合集下载

西农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西农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荒漠: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者指没有人工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

这就是传统荒漠的概念。

也称为狭义荒漠或热荒漠。

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

广义荒漠为热荒漠和冻荒漠二者统称。

气候干燥(干燥度K>4)、降水稀少(<200mm)、蒸发量大(>2500mm)、植被贫乏的地区。

沙漠:是沙质荒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中地面组成物质主要由沙粒构成的地区。

沙地:半干旱或湿润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或沙层所覆盖的土地。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沙漠化土地: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

防风固沙林体系: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并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回归沙漠:在南北纬15°~35°之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干燥信风的影响,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回归沙漠。

雨影沙漠:由于高山阻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湿润海风影响,气候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雨影沙漠。

滨海沙漠:也称寒流海洋型沙漠,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因为冷流的低温高寒性质改变了沿海的气候状况,导致沿岸气候干燥多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滨海沙漠。

内陆沙漠: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十分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内陆沙漠。

流动沙地(丘):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

北京林业大学_荒漠化防治工程学_试卷_试题库_答案

北京林业大学_荒漠化防治工程学_试卷_试题库_答案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试题库答案一、填空题1.据2004年的调查结果,我国荒漠化的面积为(262.63)km2。

2.我国沙漠沙的机械组成以 (细砂)为主,矿物成分主要是 (石英),最缺乏的营养元素是 (氮N)。

3.湿润指数是指(年平均降水量)与(土壤潜在蒸散量)的比值。

4.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原“三化”是指(沙化)、(植被退化)和(盐渍化/盐碱)。

5.荒漠化的监测方法包括(地面监测)、(航空监测) 和 (卫星监测)三种。

6.荒漠化产生的气候区域是 (干旱区)、(半干旱区) 和 (亚润干旱区 )。

7.风沙区的防护林体系主要包括(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 、(绿洲防护林) 、(道路防护林)。

8.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是(6月17日)。

9.《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于(1994)年在法国巴黎签署,“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10.根据地貌形态与地表物质组成可把荒漠分为(石质荒漠)、(沙质荒漠)、(砾质荒漠)、(盐质荒漠)四种类型。

11.中国的四大沙地是指(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

12.中国的八大沙漠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

13.我国荒漠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棕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三种。

14.我国干旱地区的降水量约在(100)mm—(250)mm之间、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约在(250)mm—(400)mm 之间。

15.在土壤的粒级划分中,粗沙、中沙、粉沙和粘粒的径级范围分别为(0.5-1.0)、(0.25-0.5)、(0.01-0.05)、(<0.01)mm。

16.世界上有沙漠分布的国家很多,塔尔沙漠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奇瓦瓦沙漠在(墨西哥),辛普森沙漠在(澳大利亚)。

17.荒漠化实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起因和发展的。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我国水土流失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危害重,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全国 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平均每年土壤流失量50亿吨。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 设进程的加快,开发建设项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容忽视。水土保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 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治理水土流失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 人才和科技支撑,亟待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来满足需求。设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一级学科,有助于确立 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对缓解社会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以及提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高层次 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
在一级学科下设置以水力侵蚀防治为核心的水土保持、以风力侵蚀防治为核心的荒漠化防治、以重力侵蚀防 治为核心的山地侵蚀灾害防治等3个二级学科。
谢谢观看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农学一级学科
目录
01
03 人才培养体系
02 学科特色 04 二级学科
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信息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是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的一级学科,属于农学,专业代码091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 防治学科始建于1952年,1981年批准建立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批准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水 土保持博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 设学科。学科目前有教师53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9人,讲师9人,100%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具有国外留 学和进修的经历,是一支学术梯队完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方向明确的优秀团队。
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是为了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水资源,防止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而设立的一级学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研究内容多方面,包括植被恢复、土地治理、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领域,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植被恢复技术、水土保持工程技术、荒漠化治理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解决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这也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第二篇示例: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保护不仅关乎人类的健康和生计,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而荒漠化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开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一级学科涵盖了多个二级学科,如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土壤保护与修复、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等。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是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地下水、地表水资源,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学科。

土壤保护与修复则关注如何减少土壤侵蚀、土地退化现象,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则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植被的恢复和生态修复措施,促进土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气候、生物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寻求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保护和治理方法。

在荒漠化防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固沙植被、水土保持措施等手段来阻止沙漠扩展,恢复土地生态平衡。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解决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本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进行介绍,包括专业背景、学科特点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

一、专业背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源于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还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了保护土地资源,防止荒漠化现象的扩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应运而生。

二、学科特点1. 知识体系全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土地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

学生需要全面学习土地保护、水资源管理、植被恢复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

2. 实践能力强:由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在校期间,学生需要参与实地考察、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与相关学科专家、政府官员和环境保护组织合作。

因此,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对于专业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三、就业前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

毕业生可选择从事以下职业:1. 政府部门:毕业生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部门就业。

他们可以参与政策制定、项目管理、技术咨询等工作。

2. 环境保护组织:毕业生可加入环境保护组织,参与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他们可以为组织提供环境评估、保护规划和技术咨询等服务。

3. 建筑和工程公司:毕业生可以在建筑和工程公司就业,承担土地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等工程项目。

他们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建设项目提供保护措施。

4. 研究和教育机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他们可以进行科研项目,培养后续的专业人才,并为学术界做出贡献。

总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一门重要的环境保护学科,在当前日益严重的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问题下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是一门关于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学科,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发生。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的重要性和应对措施。

第一部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水土保持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

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水土保持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大面积的土地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其次,水土保持可以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最后,水土保持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损失,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减少这些灾害的发生。

第二部分:荒漠化防治的挑战与应对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减少了可耕地面积,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要有效防治荒漠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政策。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是防治荒漠化的基础。

其次,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水是荒漠化防治的关键,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高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另外,要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实施。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修复,可以改善土地的质量,减缓荒漠化的进程。

最后,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可以更好地理解荒漠化的机理,提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第三部分:人类责任与行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采取行动。

首先,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强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投入和管理。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及其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荒漠化防治工程概念及其意义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 27.3%,每年扩大2460 km2 ,每年减少粮食产量达30亿kg。
意义: 做好防治荒漠化工作,对于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 济、人口的协调发展,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和生存条件具 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积极开展荒漠化治理也是我国履行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重大行动之一。
第一节 关于荒漠化概念的认识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第一节 关于荒漠化概念的认识
一、国际上对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
1994年签定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 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解 释道:“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 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买的VIP时长期间,下载特权不清零。
100W优质文档免费下 载
VIP有效期内的用户可以免费下载VIP免费文档,不消耗下载特权,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
部分付费文档八折起 VIP用户在购买精选付费文档时可享受8折优惠,省上加省;参与折扣的付费文档均会在阅读页标识出折扣价格。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二、我国关于荒漠化概念的理解
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 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 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条 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前述《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签署后,我国对 于荒漠化概念的认识,已与国际接轨。
特权福利
特权说明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或阅读完成VIP专享文档(部分VIP专享文档由于上传者设置不可下载只能 阅读全文),每下载/读完一篇VIP专享文档消耗一个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一级学科091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一级学科091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一、学科简介1.1 研究对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表到地下水位)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学科。

1.2 学科特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质学、土壤学、植物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土保持理论、方法与技术、土地荒漠化成因、防治对策以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学科发展历程2.1 起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人口增加、开垦土地速度增加,水土流失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

国际社会逐渐关注和重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问题。

2.2 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关的学科机构和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组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标志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正式成为全球环境保护议题。

三、学科研究内容3.1 水土保持理论:主要研究水土保持的原理、机理以及影响因素,探讨水土保持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3.2 荒漠化成因:主要研究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和机制,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探讨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规律和程度评价方法。

3.3 防治对策:主要研究荒漠化防治的原则、方法和技术。

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3.4 社会效益:主要研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对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性和保护价值。

四、学科前沿与热点4.1 生态恢复技术:包括湿地恢复、水土保持工程、荒漠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方面的研究,是学科的热点之一。

4.2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与监测,是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

五、学科发展趋势5.1 跨学科融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将与地质学、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融合发展,形成新的联合研究领域。

5.2 国际合作: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愈发严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将与国际学术机构和组织合作,共同推进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
(1) 充分利用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因地制宜,组装配套。 (2) 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推广队伍。 (3) 提高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 依靠科技,建立荒漠化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 (5) 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投入。
1977 年 8 月 29 日至 9 月 9 日在肯尼亚首都的内罗毕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作了如 下定义,所谓荒漠化,是指土地滋生生物潜力下降或受到破坏,导致类似荒漠情况的出 现。
1984 年,内罗毕召开的荒漠化特别会议,认为荒漠化包括:沙丘及片状流沙的发展,牧 场的退化,旱地农作物生产量及潜力的衰退,灌溉农地(水田)的盐碱化与水渍化,森林 及植物的破坏,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的退化。
意义: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地学与生物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融合了传统的“治 沙造林学”“治沙原理与技术”“风沙物理学”“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学” “农业生态学”以及 3S(RS、GIS、GP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流体力学、风沙物理 学、风沙地貌学、沙漠学、土壤侵蚀原理、造林学、生态学、草场经营学等为专业基础, 与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防治工程学、环境保护与评价、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等学科密 切相关。
荒漠化防治的地位及历史使命(意义): (1)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长远大计。 (2)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的重
中之重。 (3)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实现全国农村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 (4) 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充分发挥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创 21 世纪中国沙产业
(2) 再按柯本分类法确定年降水的季节分布,即确定年雨区,夏雨区,冬雨区,分别以 a,b,c 表示
(3) 用第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最冷月平均气温,用第二个阿拉伯数字表示最热月平均气温 阿拉伯数字所表示的月平均气温是:0(<0℃);1(0℃~10℃);2(10℃~20℃);3 (20℃~30℃);4(30℃~40℃)
输沙率 风沙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断面所搬运的沙量。 风蚀 风或风沙流对沙质地表吹扬并携带沙粒的现象。 堆积 风沙流中的沙粒跌落在地表的现象。 非堆积搬运 跌落沙粒与跃起沙粒数量基本相同时,称为非堆积搬运。 蚀积周期 风沙流以风蚀经堆积到再风蚀的过程称一个蚀积周期。 饱和路径长度 从风蚀起点到开始堆积的距离,即风沙流由不饱和到饱和的这段距离。 立地条件 简称立地,是对造林地上所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统称。 立地条件类型 是立地条件及林木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的类型,即具有相似的宜林、宜牧性质,可 选用相同的植物种和相似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有着相似的生产能力的若干地段的总称。 沙障孔隙度 通常把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 问答题
100 和 60 是经验系数
通过������������来确定气候的干燥程度具体指标如下:
������������
-20~-40
-40~-57
< −57
气候分类
半干旱(S)
干旱(A)
极干旱(E)
6. 简述梅格斯划分干燥气候的方法步骤。 (1) 首先,按桑威特分类法计算,确定 S(半干旱),A(干旱),E(极干旱)
第一章绪论 1. 简述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任务。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荒漠化防治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 荒漠化地区流域水资源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技术。
(3) 荒漠化不同类型区综合防治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4) 荒漠化地区优良植物种引种选繁及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 (5) 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和多样性的保护和重建技术研究。 (6) 荒漠化地区退化草场保护、恢复和改良技术的研究。 (7)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卷一 名词解释 荒漠 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 者指没有人工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这就是传统荒漠的概念。也称为狭义荒漠或热荒 漠。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 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广义荒漠为热荒漠和冻荒漠二者统 称。气候干燥(干燥度 K>4)、降水稀少(<200mm)、蒸发量大(>2500mm)、植被贫乏的 地区。 沙漠 是沙质荒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中地面组成物质主要由沙粒构成的地 区。 沙地 半干旱或湿润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或沙层所覆盖的土地。 荒漠化 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 化。 沙漠化 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 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 和扩张过程)。 沙漠化土地 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 防风固沙林体系
1987 年,吴正将其分为广义沙漠化(荒漠化)和狭义沙漠化(沙质荒漠化),并归纳了 沙质荒漠化的定义: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 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 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5.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概念、意义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概念: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 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气候类型
冬雨区
年雨区
夏雨区
BS 草原气候
r < 2t
r < 2(t + 7)
r < 2(t + 14)
BW 沙漠气候
r<t
r<t+7
r < t + 14
注:r 为年降水量(cm)t 为年平均气温(℃) BS 为干草原气候;BW 为干燥荒漠气候 或根据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北半球加以说明: 夏雨区:4—9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70%以上;
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并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环境的 综合体。 回归沙漠 在南北纬 15°~35°之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干燥信风的影响,降雨较 少,气候干燥,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回归沙漠。 雨影沙漠 由于高山阻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湿润海风影响,气候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 漠称为雨影沙漠。 滨海沙漠 也称寒流海洋型沙漠,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因为冷流的低温高寒性质改 变了沿海的气候状况,导致沿岸气候干燥多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滨海沙漠。 内陆沙漠 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十分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 之为内陆沙漠。 流动沙地(丘) 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 容易顺风向移动。 半流动沙地(丘) 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差,沙地(丘)移动速度一般。 固定沙地(丘) 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好,沙地(丘)移动速度很缓慢。 起沙风 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都称为起沙风。 风沙流 是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 风沙流结构 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贺兰山以西
1.5~4
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半干旱
内蒙古、陕北、宁夏以北
1.0~1.5
草原和稀疏草原
半湿润
东北西部、华北
<1.0
森林
湿润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3. 简述柯本气候分类法划分干燥气候的方法步骤。他将干燥气候划分了哪两种类型?各用何符号 表示? (1)方法步骤: ①根据所选定的年或月计算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来划分 4 带 1 区的气候: A 热带多雨气候。每月平均温度高于 18℃,常夏无冬。 B 干燥气候。全年平均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没有盈余水分。 C 温暖湿润(中温)气候。最冷月平均温度在 18℃以下,但高于-3℃。 D 雪林(低温)气候。最冷月平均温度在-3℃以下,最热月平均温度在 10℃以上(10℃等 温线与森林生长的极地界限接近) E 极地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 10℃,没有真正的夏季。 五类气候中有四类(A、C、D、E)用平均气温来划分。B 类气候区是按降水对温度的比率 来确定。 ②干燥气候和湿润气候之间以及干燥气候内的干燥草原及干燥荒漠气候之间的区分,可按 下表计算:
用。 3. 国际上对荒漠化概念认识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上关于荒漠化的提出不足 50 年,但曾经有过 100 多个关于荒漠化的定义,这足以证 明荒漠化现象与过程的复杂性。 1949 年,法国科学家奥不立维尔,发现热带森林演变为草原,热带草原变成类似荒漠的 景观,首次将这种生态系统的退化与破坏的过程称为 desertification。 1972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荒漠化的理解仅限于沙漠的沙丘前移、固定沙 丘、沙地的活化与沙漠的扩展。
原因:每个气候带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气候型,可见气候型所反映的植被情况、气候情况等 更形象具体,干燥气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又可分为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所以干燥气 候应作为一个气候带。
关系:干燥气候所指的范围比较宽泛,具体的干燥程度亦不同,在干旱气候区才有沙漠分 布,而半干旱气候区是草原植被。
5. 试写出桑威特的湿润指数公式及具体划分指标。
冬雨区:10—3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70%以上;
年雨区:降雨量全年分配均匀,不足上述比例者。
(2)柯本将干燥气候划分为干草原气候(BS)和干燥荒漠气候(BW)
4. 对于柯本气候分类法,你认为干燥气候作为一个气候带,还是—个气候型,哪一个合适?为什 么?干燥气候与沙漠分布有什么关系?
干燥气候应作为一个气候带。
1992 年 6 月,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将防治荒漠化纳入《21 世纪议程》。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对荒漠化作了完善的解释: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 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