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彼得与狼》反思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彼得与狼》教学反思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音乐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欣赏活动中,是人类精神礼貌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也是完成音乐艺术第三度创造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昨日的一节欣赏课中,我和学生一齐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全曲长27分钟,这么长的一个曲子要在短短四十分课堂中完成,显然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根据实际状况,把乐曲根据片断剪辑了几个短小的音乐片断,配上简单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始终持续愉悦的情绪,在兴趣激昂的状况下不知不觉的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并掌握乐器的音色特点。
我采用讲故事的手法,用情境导入,把各环节简单扼要的纳入到故事中去。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的不同人物,重点让学生区分出不同音色的特点。
透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乐器在节奏、音色、旋律、速度及不同的音区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并能概括出各主角的形态和性格:彼得——性格勇敢、聪明、机智;小鸟——活泼、机灵;鸭子——行动摇摆、反应迟钝;猫——动作灵活、行动敏捷;爷爷——言语唠叨、行动迟缓、做事严谨;狼——性格贪婪、凶残、阴险、恐怖。
在这堂课的教案中我准备了听、说、讲、演、创作等几个环节,但实际课堂中,我没有让学生出来表演一下,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我怕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设计好的请学生到前面把猫、小鸟、狼、爷爷等主角的表演跳过了,之后想想很是遗憾,其实简单的表演更能增加学生对乐器音色的掌握,了解每样乐器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另外还要让学生说一下,假如把表演主角的`乐器换其他的乐器来演奏,会有什么效果呢?这能够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进行想象,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创新意识。
小班音乐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彼得与狼》

小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彼得与狼》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背景及音乐特点。
2. 学会用简单的词汇描述音乐情感。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彼得与狼》的作曲家、作品背景及故事情节。
2. 分析《彼得与狼》的音乐主题及表现手法。
3. 学习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感。
4.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音乐欣赏心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彼得与狼》的音乐特点,学会用简单词汇描述音乐情感。
2. 难点: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音响设备。
2. 音乐乐谱。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彼得与狼》主题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氛围。
2. 介绍:《彼得与狼》的作曲家、作品背景及故事情节。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彼得与狼》的音乐主题及表现手法。
4. 实践:学生跟随教师学唱《彼得与狼》主题曲,体会音乐情感。
5. 肢体语言:教师示范如何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感,学生跟随练习。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音乐欣赏心得,记录在小组讨论记录表上。
7.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8. 拓展:教师推荐相关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课后欣赏。
9.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课堂表现,总结教学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收集其他交响童话作品,了解其音乐特点。
2. 邀请家长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增进家校合作。
3. 开展音乐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音乐心得。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检验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分享精神。
3. 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效果。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小班音乐《彼得与狼》反思小班幼儿简单公开课教案

小班音乐《彼得与狼》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音乐故事《彼得与狼》,感受不同乐器代表的角色特点,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音乐故事《彼得与狼》的欣赏。
2. 学习乐器伴奏,体验不同乐器带来的音乐感受。
3. 音乐游戏:模仿乐器角色,增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音乐故事《彼得与狼》动画或图片。
2. 乐器: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代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乐器。
3. 音乐CD:《彼得与狼》主题曲。
4. 游戏道具:代表不同乐器角色的小道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今天要欣赏的音乐故事《彼得与狼》,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欣赏音乐故事:教师播放《彼得与狼》动画片或图片,让幼儿跟随音乐故事的发展,感受不同乐器代表的角色特点。
3. 学习乐器伴奏:教师演示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让幼儿听辨并模仿乐器声音,体验不同乐器带来的音乐感受。
4. 音乐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模仿乐器角色,增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总结活动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欣赏音乐故事时的反应,了解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 评价幼儿在学习乐器伴奏时的参与程度,观察幼儿对不同乐器的喜好。
3. 观察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表现,评估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让家长协助,在家中与幼儿一起欣赏《彼得与狼》音乐故事,感受音乐的魅力。
2. 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开展音乐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过程中乐器音量适中,避免对幼儿造成噪音污染。
2. 在音乐游戏中,注意幼儿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 针对不同幼儿的音乐理解能力,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难度。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彼得与狼课后反思(精选5篇)

彼得与狼课后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彼得与狼课后反思我在上这一课时,思考了几个问题:首先,这首乐曲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如何能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感悟真善美的主题;其次,这首乐曲篇幅较大,全曲连音乐带解说总共27分钟,如何让学生能够愿意并自主地进行欣赏;再次,交响音乐欣赏在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如何能把“交响”这一形式带入学生的音乐世界,让他们接受并喜爱;最后,针对六年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有选择的对待通俗音乐,并维持对艺术音乐的热情。
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一条“听——说——演——想”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旨在调动学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欣赏氛围,让他们愉悦的接受艺术音乐。
第二篇:彼得与狼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教学设计京山县石龙镇中心小学文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让学生对西洋管弦乐队中每一种乐器音色的聆听掌握,进而进一步掌握各种乐器所代表的不同音乐角色以及各种角色所表现的性格特征,并且能在视听过程中能很好的掌握故事的情节主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视听教学、教师的指导讲解、赏析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由讨论等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通过欣赏《彼得与狼》,懂的正义始终能战胜邪恶的意义,教育学生面对凶恶的坏人,团结起来机智勇敢的去斗争就能胜利,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善于动脑的良好意志品质以及树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运用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理解音乐作品,熟练掌握每一种西洋管弦乐队乐器的音色,掌握各种乐器所代表的不同角色以及各种角色所表现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教材分析:《彼得与狼》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带有故事朗诵的交响童话。
它发挥了各种管弦乐器的特征,以自然音响的模拟和性格化音调的刻画,来描绘童话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动态。
《彼得与狼》教学设计与反思

《彼得与狼》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篇一:彼得与狼教学反思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篇一:彼得与狼>教学反思《彼得与狼》是一部“ 听音乐、讲>故事” 的交响童话音乐作品,作者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
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 年,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
它通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
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以使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彼得与狼》是用交响音乐来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不同的乐器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及课件,我让学生先看乐器图片,然后听乐器的声音,再自己总结出每种乐器所扮演的角色,让学生自己理清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比如:彼得---- 弦乐四重奏----- 勇敢坚定;小鸟---- 长笛---- 灵活轻巧等,这一环节设计一改过去“ 听故事-- 复述故事” 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种角色的主题音乐,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为学生后面的表演做了铺垫。
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开发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开心快乐地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
篇二:彼得与狼教学反思《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群舞飞扬的工作室彼得教学反思《彼得与狼》是一首根据同名童话改编成的交响童话,具有叙事性的音乐童话。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运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尤其是西洋乐器方面的知识,通过乐器发出音响,来代表各个人或物。
从音响效果中分辨各种音乐形象。
用长笛吹奏快速流动的曲调,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呜叫;用双簧管吹奏装饰音模似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形态;用单簧管吹奏断音,表现猫上窜下跳,活泼机灵的形态,用低沉的大管吹奏慢速的音调,描述爷爷的形象;用三支圆号吹奏不协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的凶残及阴森恐怖的气氛;用小提琴演奏优美的旋律,表现活泼、开朗、机智的少年彼得的形象。
彼得与狼课后反思

我在上这一课时,思考了几个问题:首先,这首乐曲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如何能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感悟真善美的主题;其次,这首乐曲篇幅较大,全曲连音乐带解说总共27分钟,如何让学生能够愿意并自主地进行欣赏;再次,交响音乐欣赏在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如何能把“交响”这一形式带入学生的音乐世界,让他们接受并喜爱;最后,针对六年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有选择的对待通俗音乐,并维持对艺术音乐的热情。
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一条“听——说——演——想”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旨在调动学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欣赏氛围,让他们愉悦的接受艺术音乐。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精选3篇)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精选3篇)彼得与狼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彼得与狼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彼得与狼》这节课故事情节简单,乐曲篇幅长,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一条“看——找——听——演”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意在调动学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简单快乐的欣赏氛围,让他们愉悦的理解交响音乐。
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认识乐器,然后欣赏几个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区分音乐明朗与暗淡。
这一环节透过”器乐演奏会”这一形式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
找:请同学们根据主人们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形象,找一找乐器演奏的音乐分别代表谁?这一环节,运用新颖适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透过游戏”找一找”,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为各乐器找到了它们所代表的各主角,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用心性,在愉悦中掌握知识。
听:在那里要听故事情节,学生从音乐本身入手,初步聆听。
同时要抓住细节、以小见大。
如抓住猫在爬树的时候,单簧管的吹奏由慢到快,把猫遇到危险爬树的过程描绘的惟妙惟肖。
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用心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演: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进行创作表演。
本节课整体效果还能够,只是作品太长,我采用了分开欣赏的方法,不知对作品的完整性会不会有所破坏?彼得与狼教学反思2《彼得与狼》是用交响音乐来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不同的乐器扮演不同的主角,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及课件,我让学生先看乐器图片,然后听乐器的声音,再自己总结出每种乐器所扮演的主角,让学生自己理清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比如: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小鸟——长笛——灵活轻巧等,这一环节设计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种主角的主题音乐,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资料,为学生后面的表演做了铺垫。
音乐欣赏《彼得与狼》评价与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彼得与狼》评价与教学反思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J 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我在教学《彼得与狼》这课时,从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倾听乐器的音色特点,倾听乐器演奏技巧的体现。
同学们都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并且轻声的哼唱每种乐器所演奏的主旋律。
当这种乐器的音色再出现时,学生就会很快的答出是什么乐器及代表的人物形象。
所以本节课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作为对新教材充满满腔热情的我们来说,若想让学生竖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段听赏
师引导:音乐告诉我们森林中先后出现了谁?来干什么?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
么事?
(生回答……)
2、学生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3、完整听赏。
(一位学生旁白)
4、揭题:
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乐曲吗?它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5、创作画面。
(师)这首乐曲它既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又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你看,上面这幅画面展现的是哪一段音乐的内容?(结尾)
那么,前面随着七个主人的陆续出现,不同的音乐给我们展现的七幅不同
的画面,要请同学们创作完成!(首先,请问,猫出现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呢?
这是第几副画面?(第四幅),那就由第四小组每一位同学负责这幅画面创作。
)
最后由组长从小组中选出最漂亮的一幅上前展示,并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
的内容。
反思:
这是一堂音乐的综合课,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连环画创作等),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环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羙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
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而且还增加了与姐妹艺术的综合、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这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
我们在付诸实施推广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