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献文_生物论文

合集下载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1)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一,渔业资源的概念1.渔业资源的重要性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为从事捕鱼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就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

渔业资源在食物安全、渔民就业、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渔业资源的价值。

世界渔业资源产量。

中国近年的渔业产量。

2.渔业资源的概念。

《辞海》中认为:“水产资源是指水域中蕴藏的各种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的数量。

渔业上对经济动植物的数量通常称为渔业资源。

包括已成熟可供捕捞的部分和未成熟的预备捕捞的部分”。

《农业大词典》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中将渔业资源定义为:“水产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又称为渔业资源”。

在上海水产学院主编的内部教材中,将水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分别定义为“水产资源为水域中蕴藏着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兽类和藻类等)的群体数量”、“渔业资源是指水产资源中可供捕捞的经济鱼类和其他经济动植物的群体蕴藏量”。

综上所述,我们将渔业资源定义为: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渔业资源生物学是研究鱼类资源和其他水产经济动物群体生态的一门自然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为渔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它是鱼类学和水产动物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实际应用。

由于在世界渔业资源中,鱼类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对象,其产量居多,因此我们在渔业资源生物学中又往往以鱼类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渔场学的概念渔场是指海域中具捕捞价值的鱼群(或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存在,且具有实地捕捞作业,又能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渔业产品的某一区域。

其中能够获得高产的海域,我们又称为“中心渔场”。

日本学者相川广秋在其1949年出版的《水产资源学总论》中,将渔场学描述为:“在渔场中,直接支配鱼类群集的因素,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

溶磷菌论文

溶磷菌论文

溶磷菌对难溶性磷酸盐溶解作用的研究现状戴柳琴(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桂林,541004)摘要:难溶性磷酸盐的有效利用对提高农业产量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溶磷菌能够起到使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有效性磷酸,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

本文阐述了溶磷菌的三种溶磷机理,不同溶磷菌的溶解能力,以及对溶磷菌溶解性的研究展望。

关键字:溶磷菌;难溶性磷酸盐;溶解引言磷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

我国土壤中的总磷量相当可观,但95%以上的磷以稳定的铝硅酸盐和磷灰石等无效形式存在(陈延伟等,1960),植物很难直接利用。

我国有74%的耕地土壤缺磷[1],因此绝大多数农作物及林木都要追施磷肥。

目前主要施用的速效磷肥生产成本高、能耗大,施入的磷肥当年利用率仅为10%~25%(张宝贵等,1998),一部分磷肥随雨水流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水质污染(李发云等,1997);另一部分磷与土壤中的Ca2+、Fe2+、Fe3+、Al3+等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赵小蓉等,2001),植物无法吸收利用。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土壤中存在许多溶磷微生物,能够将土壤中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形态,从而提高作物产量[2~4]。

微生物对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影响很大,其本身有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成本低、节约能源等特点,应用生物技术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化肥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陆文静等,1999)。

长期以来,人们十分关注土壤难溶性磷的生物有效化,试图利用微生物的溶磷作用来活化土壤磷素,达到减少磷肥施用的目的。

然而,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溶磷微生物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表现出明显溶磷能力,一旦应用到农田则溶磷效果不明显。

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菌株在自然条件下缺乏竞争力,难以大量繁殖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菌株的溶磷功能退化可能是另一重要因素,对溶磷微生物的溶磷机理认识不清限制了溶磷菌的广泛应用。

傅斯年

傅斯年




反共立场
• 流寇
• 堂哉,皇哉 • “我要是十七八岁的青年,我也许会对共产党发 生兴趣。但我自从与共产党接触以后,绝对不会 当共产党!” • 斯大林的苏联是一个“独占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选拔式的封建主义”“唯物论的东正教会” 。
忠于国民党
• 他痛恨国民党的腐败,也看到和成人这个“核心 ”的腐烂,但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铁 不成钢”式的痛恨,骨子里一直是忠诚不减,且 有欲以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倾的妄念。
傅斯年
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知识分子
2015-08
南渡-----北归-----别离
• 傅斯年(1896.3.26-1950.12.20),字孟真,山 东聊城人。 •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 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国民参政员、北京 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
• 主要著作有: • 《东北史纲》(第一卷)、 《性命古训辨证》、《古 代中国与民族》、《古代 文学史》; • 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 《夷夏东西说》、《论孔 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 来的社会的缘故》、《评 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 对于世界之想象》等。 • 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册。
五四运动旗手
学在柏林
• 由英转德 • 陈寅恪、俞大维;罗家伦、毛子水、何思源、金 岳霖、徐志摩等 • 俞大綵、丁蘸萃
史语所的创立
• 1927年8月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 清华国学院 • 1928年10月宣告成立中央研究院中设立历史语言 研究所。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 西”
傅大炮
弹劾孔宋
• 炮轰孔祥熙; • 蒋问:“你信任我吗?” • 傅斯年答:“我绝对信任。” • “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 。” • 傅斯年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 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 袋我也不能这样说。” • 蒋介石无奈,只得让孔祥熙下台。

拟穴青蟹抗菌肽CrusSp基因克隆表达及抑菌活性分析

拟穴青蟹抗菌肽CrusSp基因克隆表达及抑菌活性分析
抗菌 肽蛋 白 的研 究 报 道 . 研 究 利 用 E cl O ia 本 . oi r — g
黄青霉 P ncl m cr oeu A . 80 和 绿 色 eilu hy gnm( S33 9 ) ii s 木 霉 Ti oem id ( S3 24 ) 于 广 州 市 微 rhdr av ie A . 92 购 c r
华 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2 1 年 2月 01
Fb 0 1 e .2 1
J OURNAL OF S TH OU CHI NORMAL UNI NA VERSTY I
21 第 1 0 1年 期
No .1。2 1 01
( A U ALS I N EE II N) N T R CE C D TO
白的抗真 菌和 细菌 的生 物 活 性 , 为进 一步 探 讨 其 抗 菌 感染 机 制奠 定 了基 础 .
1 材 料 和 方法
11 材 料 .
1 1 1 供 试 蟹 和 菌 种 拟 穴 青 蟹 ( cl aa . . Syl P r. a m moan 购 于深 圳 南 澳 海 鲜 街 .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a si) 金 Sahlccu uesC C20 3 、 t yoocs r ( MC 60 ) 大肠 埃 希 氏菌 p a u Ecei i cl C C4 85 、 s rha oi MC 4 2 ) 短小 芽 孢 杆 菌 Bei h c ( r — v
不 仅具 有广 谱 抗各 种 革 兰 氏 阳性 菌 、 兰 氏阴性 菌 革 和真 菌 的活性 , 而且 具 有抗病 毒 、 原生 动 物和肿 瘤 细 胞 等作 用 J . 自 19 9 3年 美 国学 者 D P C A K等 首 次 从 牛 ..L R 蛙 皮肤 内发 现抗 菌肽 R nl i _ , aae n后 4 国外 学者 对 其 x J

永远的大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名院士的风采(连载)

永远的大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名院士的风采(连载)

永远的大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81名院士的风采(连载)1948年4月1日,中央研究院正式公布了中国第一届81名院士的名单,真可谓大师如云,星光闪烁。

其中最长者是83岁的吴稚晖,最年轻的是37岁的陈省身,到2009年10月29日为止,最后一名107岁的院士贝时璋辞世。

如今,这批在战火硝烟中产生的院士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随着大学的远去,留下的是钱学森世纪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大师来?当然新中国会出含泪大师,可以出鬼诗人。

问题出在哪里?这一问题恐怕不难回答,答案就在很多人的心中,就是没人敢说,没人愿意说而已。

早在清末的时候,章太炎就已经提出了教育独立的设想:“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

”北大校长蔡元培更是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胡适对于“教育应该独立”的意见则干脆提出了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三点意见:1.现任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学校长、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势力以国家公款津贴所长的学校。

2.政治的势力不得侵入学校。

中小学校长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员的聘任,皆不得受党派势力的影响。

3.中央应禁止无知疆吏用他的偏见干涉教育,如提倡小学读经之类。

1928年4月2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专家治国为标榜和践行的国民政府开始积极从事国家教育建设。

尽管期间内乱外患不断,但由于国民政府对学术自由始终的尊重,这一时期涌现出来大批大师巨星,光彩夺目,照耀千古,仅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而言,就足可窥见一斑。

1928年6月,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第一任院长,集中了时有享誉国内外的顶尖学者百余人。

中央研究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国家科学研究院,直隶于南京国民政府,与教育部平行,代表中国与国际学术界对话。

蔡元培在最初筹备中研院时就计划特设名誉会员和外国名誉通讯员,“其职权虽不尽如院士之重要,但重视学术专家及国家学院制度,实出一贯”,但院士荣誉制度却在1948年才得以践行,还没有充分的人才基础再加上动荡的时局影响是关键原因。

黄曲霉毒素分解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与应用

黄曲霉毒素分解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与应用

染 预 染 蛋 白 marker ( SM0431 ) 、 DNA marker ( SM0331) ,购于 赛 默 飞 世 尔 科 技 ( 中 国) 有 限 公 司;限制性 内 切 酶 SacⅡ、BamHⅠ,购 于 美 国 Pro⁃ mega 公司;溶菌酶( L8120) ,购于北京所莱宝( So⁃ larbio)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曲霉毒素 B1( AFB1 ) 酶联免 疫 吸 附 测 定 ( ELISA) 检 测 试 剂 盒, 购 于 北 京华 安 麦 科 生 物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L - 色 氨 酸 ( L⁃ Trp) 、水解酪蛋白、琼脂糖等试剂,购于洛阳博 冠 商贸有限公司。
动物营养学报 2018,30(5) :1981⁃1987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
doi:10.3969 / j.issn.1006⁃267x.2018.05.043
黄曲霉毒素分解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 表达与应用
史敦胜 聂利波 宋洋洋 李元晓 李 旺∗
黄 曲 霉 毒 素 ( aflatoxin, AF) 是 一 类 化 学 结 构 类似的化合物,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 寄生曲霉( Aspergillus parasiticus) 等真菌生物合成 的次级代谢产物组成[1-4] ,属剧毒物质,具有强烈 的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5-6] 。 黄曲霉毒素分解 酶( aflatoxin detoxification enzyme, ADTZ) 是 特 异 性分解黄曲霉毒素的活性物质,近年来微生物酶 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被广泛关注,但天然 ADTZ 由于 含 量 低、 活 性 差, 很 难 从 自 然 界 中 大 量 分 离[7] 。 利用分子生 物 学 和 基 因 工 程 技 术 将 ADTZ 基因克 隆 并 在 不 同 宿 主 中 进 行 表 达, 可 以 提 高 ADTZ 的产量和活性,对减轻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 有巨大的 开 发 应 用 价 值。 ADTZ 基 因 来 源 于 真 菌 假密 环 菌 ( Armillariellatabescens ) , 表 达 产 物 为 假

野油菜黄单胞菌Bio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野油菜黄单胞菌Bio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0年,第39卷,第11期,第509卜5099页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野油菜黄单胞菌B io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陈群一”吴晓妍”陈博,王海洪1余永红3"1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642; 2华南农业大学,群体微生物研宂中心,广州,510642; 3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州,510520*同等贡献作者** 通信作者,**************.cn摘要野油菜黄单胞菌ATCC 33913基因组中XccO?&?、Zcc/67S被标注丙二酸单酰-A C P甲基转移酶 (BioC)编码基因,从KEGG数据库检索Xcc0383和Xccl678的氨基酸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软件对 这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理化性质、蛋白结构、亲水性、跨膜结构、信号肽、磷酸化位点及蛋白相互作用 网络的预测分析。

结果表明2个蛋白理化性质相近,但Xcc0383为亲水性蛋白,X ccl678位疏水性蛋白。

2个 蛋白都具有甲基转移酶功能结构域,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磷酸化位点和翻译后修饰位点的数量和位 置类似。

Xcc0383和Xcc1678二级结构中组成最多的是ct-螺旋,分别占46.36%和51.69%,三级结构预测结 果与二级结构一致。

蛋白相互作用预测后发现,Xcc0383与BioH、BioF、B ioA等负责生物素合成的蛋白关系 最为密切,而X ccl678与其毗邻的糖基转移酶关系密切。

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显示Xcc0383与大肠杆菌(£. C〇Z〇的BioC相似性较高。

Xcc0383编码蛋白负责在野油菜黄单胞菌体内合成生物素,而Xccl678作为甲基 转移酶负责为不同的受体分子提供甲基基团。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野油菜黄单胞菌,丙二酸单酰-A C P甲基转移酶,预测分析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 f BioC Proteins from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Chen Qunyi '*Wu Xiaoyan2,Chen Bo1Wang Haihong1Yu Yonghong3*.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2 Integrative Microbiology Research Cent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3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Correspondingauthor,**************.cnDOI: 10.13417/j.gab.039.005091Abstract Two genes in Xanthomonas campestris ATCC 33913, Xcc0383and Xccl678,were annotated as mal-onyl-ACP methyltransferase.We analyzed and predicted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structures,hydrophilicity, transmembrane domain,signal peptide,phosphorylation sites and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of Xcc0383 and Xccl678 by using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proteins had simila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but Xcc0383 was a hydrophilic protein,with X ccl678 a hydrophobic protein.Transmembrane do­main and signal peptide did not exist in both of them,and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phosphorylation and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sites were similar.The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Xcc0383 and X ccl678, a~helix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accounting for46.36% and 51.69%, respectively,and the terti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econdary structure.The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prediction showed that Xcc0383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teins responsible for biotin synthesis,such as BioH,BioF,and BioA,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〇.31601601;31671987)资助引用格式:C h e n Q.Y., W u X.Y., C h e n B.,W a n g H.H., a n d Y u Y.H., 2020,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 f B i o C proteins f r o m似pv. c o m p e s^i s,Jiyinzuxue Y u Y i n g y o n g S h e n g w u x u e (G e n o m i c s a n d A p p l i e d Biology), 39(11): 5091-5099 (陈群一,吴晓妍,陈博,王海洪,余永红,2020,野油菜黄单胞菌B i o C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39(11): 5091-5099)5092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etc.X ccl678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adjacent 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otein sequence alignment,Xcc0383 shared higher sequence identity with the E. coli BioC,compared with Xccl678. Therefore,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Xcc0383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synthesis of biotin in Xanthomonas campestris,while Xcc1678 acts as a methyltransferase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methyl groups for other receptors.Keywords Bioinformatics,Aw^/u»no«as ccimpestris,Malonyl-ACP methyltransferase,Predictive analysis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t'«/n/;e你(s'pv.<Ycc),又称甘蓝黑腐病菌,属于变形菌纲,亚纲,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黄单胞杆菌属C¥a/if/j〇,_as),革兰氏阴性菌。

植物内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用于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论文 _毕业论文

植物内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用于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论文 _毕业论文

植物内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用于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内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在生物农药中的应用,包括对植物的生长调节、抗菌活性、杀虫效果的研究进展。

并对植物内生细菌用于生物农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植物内生菌代谢产物生物农药杀虫性抗菌性植物内生菌泛指那些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阶段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不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微生物,是那些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阶段营表面生活的腐生微生物,对宿主暂时没有伤害的潜伏性病原微生物和菌根菌,包括植物内生真菌、内生细菌、内生放线菌[1]生物农药( b i o p e s t i c i d e s) 是利用生物活体或者其代谢产物对有害生物进行防的一类制剂,是生物防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

生物农药包括生物体农药( o ma r a ~ p e s t i c i d e s ) 和生物化学农药( b i o c h e m i c a l p e s t i c i d e s) 。

生物体农药指用来防除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商品活体生物。

生物化学农药是指从生物体中分离出的、具有一定化学结构的、对有害生物有控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该物质若可人工合成,则合成物结构必须与天然物质完全相同( 但允许所含异构体在比例上的差异) 。

生物农药的种类较多,如按开发对象和来源分类,生物体农药可分为动物体农药( z o i c p e s t i c i d e s ) ,植物体农药( b o t a n i c a l p e s t i c i d e s ) 和微生物体农药( m ic r o b i a l p e s t i c i d e s) ;生物化学农药可分为植物源生物化学农药( b o t a n i c b i o ch e m i c a l p e s t i c i d e s ) .动物源生物化学农药( z o i c b i o c h e m i c a l p e s t i c i d e s )和微生物源生物化学农药( mi c r o b ia l b i o ch e mi e a l p e s t i c i d e s ) [ 3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献文(1900~1985)中国动物学家。1900年3月15日生于浙江瑞安,1985年4月3日卒于湖
北武汉。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厦门大学动物学系助教;自1925年起,一面工
作一面学习,192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动物学系;1929年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赴法
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国立自然历史博物
馆研究员,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及其后
的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成立水生生物研究所,他被任命为副所长兼
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主任。1954年水生生物研究所迁至武汉,他一直主持该所的鱼类学研究
工作,1977~1983年任所长,1983年5月起为名誉所长。1978~1983年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武
汉分院院长。他是中国研究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先驱。早期对鸟、蛇、蛙、鱼、线虫、水
母等类动物进行过形态学、分类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中国比目鱼类
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系统学的研究》曾发表于1932年,至今仍被引用。1935年6~11月,他
组织了渤海湾及山东半岛的海洋生物调查,这是中国组织的海洋考察的开端。抗日战争爆发
后,他在四川北碚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鱼类气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等生理学和功能形态学
的研究。1949年后,他组织了江苏省五里湖的湖泊学调查和拟议中的三峡水库库区、丹江口
水库库区的水生生物调查,组织了《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的编写,还领导建立了藏有20余万
号标本的亚洲最大的淡水鱼类标本室,用大量从模式标本地采来的地模标本代替了散在国外
的中国鱼类模式标本,为中国淡水鱼类的系统研究创造了条件。他和助手们共同努力于1964
年出版了《中国鲤科鱼类志》上卷,1977年完成了下卷,全书70余万字,系统地描述了中
国的鲤科鱼类113属412种。它不仅是研究中国淡水鱼类的必备资料,也是研究全球鲤科鱼
类的重要文献。1982年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卷已由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出版。伍献文
及其助手们1981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的“鲤亚目鱼类分科的系统及其科间系统发育的相
互关系”的研究报告,提出了鲤亚目鱼类的一个新的分类系统,其论点已被加拿大学者J.S.
纳尔逊引用于权威性著作《世界鱼类》第二版(1983)。他1934年参加发起创建中国动物学会,
1948年曾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起组织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中
国鱼类学会,生前担任这两个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并且兼任许多学术刊物的编委。他还被伦
敦林奈学会推选为外籍会员。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湖
北省委员会筹委会主任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